APP下载

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关键技术

2023-11-10刘淼才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技术要点

收稿日期:2023-06-26

作者简介:刘淼才(1986—),男,安徽东至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为水稻试验及栽培技术。E-mail:liumiao19@163.com。

刘淼才.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关键技术[J].南方农业,2023,17(16):-228.

摘 要 安徽省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为给其他地区农户增收与养殖发展提供技术参考与支持,简要阐述了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现状,并根据养殖模式发展要求,对稻田选择、稻田施肥、水稻栽种、虾苗放养、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技术要点;安徽省滁州市

中图分类号:S96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6.070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合理有序地利用了生物资源与土地资源,通过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效益[1-2]。随着安徽省滁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农业依托当地资源与环境优势实现了科学发展,“虾稻共作”养殖模式的推广与应用符合当地农业发展方向,且养殖技术简单,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安徽省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在每年9月水稻收割前投放虾苗,翌年6月左右收获成虾,并在6—10月种植下一季水稻,实现持续种养。“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可在节约资源基础上实现绿色生产,本文将在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开展现状基础上,对该模式关键技术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1 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现状

近年来,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已经形成了以滁河、淮河为主,两岸水库、湖泊多点开花的布局。滁州市下辖的定远县、全椒县、来安县等已经成为“虾稻共作”养殖的主要区域,截至2022年底,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面积已经达到了7.83万hm2,较2019年增长79.24%。在多年稳定发展建设中,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已经从最初以闲置资源利用为目的的副产业,转变成具有地区特色优势的主导性产业,为当地“小龙虾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主要力量。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提高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实现了“一地多收、一水两用”的养殖生产效果,为当地粮食增产、产业经济规模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农户净收入可达到传统水稻种植的4~8倍。滁州市在多年“虾稻共作”養殖模式推广中形成了区域经验,其中全椒县在“虾稻共作”中始终坚持产业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以清洁农业为突破口,在生态优先基础上实现了绿色发展,推动了当地“虾稻共作”产业的良性发展。与传统养殖相比,“虾稻共作”养殖模式每667 m2增效可达20%,平均每公顷土地可增收3万元左右,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

2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关键技术分析

2.1 养殖条件准备

2.1.1 养殖稻田选择

“虾稻共作”中的稻田应符合生态环境良好、保水性好、排灌便利的要求,远离工业区,避免因工业废水污染而影响土地性质。所选择土地要具有较高的平整度,整体面积应在6 hm2以上,且应留有相应的空余土地,满足未来规模化发展需要。

2.1.2 稻田科学改造

在完成稻田土地选择后,需要根据“虾稻共作”养殖要求对稻田面积进行统一规划。通常情况下,稻田改造可设置大小为1~2 hm2或0.33~1.00 hm2的单元格。稻田单元格是水稻与小龙虾生长的单元区域,通过设置土地单元格不仅可以了解单位面积产量情况,也可对比发现不同单元格之间的生长差异,从而及时调整养殖策略。

2.1.3 挖沟筑梗

根据“虾稻共作”稻田面积,沿田埂外侧边缘开挖环形沟,围沟面积总体应在稻田总面积的8%左右。1)当稻田面积在1~2 hm2时,应从田埂外侧边缘靠内的7~8 cm处开挖,环形沟深度应控制在1.0~1.5 m,

宽度控制在3~4 m。2)当稻田面积在6~7 hm2时,需要在中央开挖“十”字形沟,其深度应控制在80~90 cm,宽度控制在1~2 m,挖沟过程中产生的泥土可用于田埂加固与抬高。3)为避免出现渗水与坍塌问题,应保证田埂宽度在6 cm左右,高度应高出稻田80 cm左右。在水稻田中间沟渠两侧需筑土坝,以防止虾池和水稻区域之间的水流混合,土坝高度一般为30~50 cm。

2.1.4 稻田施肥

小龙虾养殖前需要在每年的2—3月选择良好天气施加腐熟农家粪肥,通常情况下每7 d施肥1~2次,后续根据虾稻生长的需要,合理确定藻类的施肥时间和频率。施肥量控制在4.5~9.0 t·hm-2,当稻田内养殖小龙虾超过1年后,内部有充足的小龙虾粪便和腐烂秸秆可为稻田提供有机肥,此时不需要再进行人工施肥操作。

2.1.5 安装围栏保护设备

为防止稻田中小龙虾外逃,需要在四周布置围栏并加装相应的漏电保护装置,通常情况下,围栏可使用石棉、彩钢瓦等材料,为保证围栏的稳定性,需地下深度在20 cm左右,地上安装高度保持在50~60 cm,每间隔2 m使用竹桩进行加固。为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和小龙虾外逃,需要在稻田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安装网袋,同时需要在管口处使用细密铁丝进行密封处理。

2.1.6 注水处理

稻田施肥5~7 d后需要进行田间注水,注水工作需要分两个阶段完成,前期注水深度应控制在20~30 cm,从而为田间藻类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域环境;稻田注水后约20 d,藻类可实现生根,之后便可进行后期注水操作,后期注水阶段需要将注水深度提高到40~60 cm,为藻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3]。

2.1.7 藻类种植

在稻田注水后,需要在稻田中分批种植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藻类植物。种植过程中,要根据藻类植物类型按照先深后浅的原则密植,稻田中的藻类种苗量应控制在1.5~2.0 t·hm-2,还要定期监测藻类的生长情况,包括藻类生长速度和密度等参数,以便及时调整施肥措施,确保藻类的健康生长。

2.2 水稻种植移栽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下需选择抗虫害、抗逆性强、开角小的窄穗品种,如淮稻五号、南粳9108等。水稻栽种行株距为20 cm×30 cm,为小龙虾生长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为田间水中氧气交换提供充足空间。水稻种植后需要及时清理虾沟和虾槽,防止出现堵塞情况影响稻田水质。对稻田病虫害应定期进行观察记录,根据病虫害情况选择科学防治措施,尽可能避免使用农药,以防对小龙虾造成影响。

2.3 虾苗选择放养

2.3.1 虾苗选择

“虾稻共作”养殖中同一稻田中应选择品种相同的虾苗,应保证虾苗无病害,外表无损伤。虾苗运输中应做好降温措施,根据天气情况可选择夜间运输。虾苗投放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可将虾苗放入4%~5%盐水中浸泡8~10 min,杀灭虾苗表面的寄生虫与病原菌等。若消毒期间遇到高温天气,可将虾苗放入

20 mg·L-1高锰酸钾中浸泡5~8 min进行消毒[4]。

2.3.2 缓苗处理

虾苗放养前应进行缓苗处理,可明显提升虾苗的放养成活率。投放前8~9 h,在稻田内撒入维生素C,先将虾苗放入稻田浸泡1 min,随后捞出放置3 min,再放入浸泡1 min,多次重复该操作,直至虾苗表面与腮腔吸水完全后分散投入水中。

2.3.3 虾苗放养与用量确定

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中,虾苗放养通常选择在春季与秋季,其中春季虾苗投放时间集中在

3—4月,一般在晴天早晨或傍晚,或阴雨天进行投放,避免高温暴晒造成虾苗死亡。在稻田与虾沟内投放规格为180尾·kg-1的虾苗,用量控制在8万~

10万尾·hm-2。秋季投放集中在9—11月,具体投放天气与春季相同,选择在稻田虾沟内投放规格为

180尾·kg-1的虾苗,用量基本在8万尾·hm-2左右。

2.4 养殖管理

2.4.1 日常管理与生长条件控制

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下,需要由专人在每日早晚对稻田进行巡查管理,巡查管理人员需要对稻田水质、投放食物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及时发现稻田内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处理,尤其需要定期对稻田水质与含氧量进行控制调节[5-6]。

1)稻田水质控制。通常在每年9月与次年3月施加腐熟有机肥,以达到培肥效果。在高温季节,需要在稻田撒入生石灰,其用量控制在75~150 kg·hm-2。为保证稻田内浮游生物的正常生长,可通过生物方式对水质进行调节,如在田间投入水蚯蚓、河蚌等,以达到净化稻田水质的效果,并为小龙虾生长提供天然饵料。还需要定期清理虾沟内淤泥,进行专业水质检测,避免外来污染物影响水稻与小龙虾生长。

2)稻田含氧量会直接影响小龙虾生长情况,因此有必要对水体含氧量进行科学控制。增氧是含氧量控制的主要措施,通过水体通气可有效提高水体含氧量,可使用喷氧机、曝气设备等,有利于虾类的生长和水稻根系的呼吸。要根据稻田内小龙虾生长情况,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养殖密度过大导致水体中氧气不足。应进行科学投喂,合理控制饲料的投放量和投喂频率,避免饵料过剩残留。过多的饵料残留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体中的氧气消耗过多。根据虾的生长情况和养殖水体的温度、溶解氧等指标,科学调整饲料投喂量,确保适度摄食。定期监测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和其他水质指标,如温度、pH值、浊度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处于适宜范围内。

2.4.2 病害管理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下,小龙虾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1)针对养殖中常见的肠胃炎、甲壳病等病

害,应每间隔14 d使用生石灰对稻田水质进行消毒,以降低病害发生率。2)应科学控制饲料投喂量,可适当添加维生素、大蒜素等,以增强小龙虾体质,降低外部病原菌影響。3)建立小龙虾病害监测机制,定期进行病虫害调查,收集并分析数据,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防治措施的实施。4)针对常见病虫害,可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如投放海蟾蜍、种植灯芯草等,以控制小龙虾病虫害的发生。5)根据病情和病害类型可选择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手段。定期清除稻田中杂草与水生植物,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安装使用太阳能杀虫灯清除害虫。选择合适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洒,注意农药的使用剂量和频次,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2.5 起捕与收割

2.5.1 小龙虾起捕

“虾稻共作”养殖初年,小龙虾起捕时间应在4—6月,集中捕获稻田中规格超过30 g的小龙虾,保证规格较小的小龙虾能够继续生长;次年捕获应在

7—8月。小龙虾起捕应在水稻收割前进行,起捕前应将稻田内的水排干,将小龙虾圈围到养殖沟内,使用地笼进行大规模捕捞。

2.5.2 水稻收割

完成小龙虾捕捞后,需对田间水稻进行收割,收割应保证稻桩在40 cm以上,收割后应将稻田中剩余稻桩粉碎,为稻田提供丰富的有机质,为来年“虾稻共作”养殖提供充足养料。

3 结语

本文对“虾稻共作”养殖模式的养殖前准备条件、水稻种植移栽、虾苗放养与产品收获等关键技术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高效果明显,实现了小龙虾和水稻的互惠共生,有助于提高农田利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浠,王淑娟,彭祥英,等.探索促进潜江小龙虾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虾稻共作种养新模式:2022年湖北潜江虾稻共作生产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水产,2023(7):50-53.

[2] 夏天,吴婕妤,朱媛媛,等.中国中部重点农区虾稻田的时空演变及地域模式[J].经济地理,2023,43(6):183-191.

[3] 王子臣,陈震,管永祥,等.土壤改良基质对稻虾共作田土壤性状和稻虾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2):223-230.

[4] 杨兴杰,齐振宏,杨彩艳.公共农技推广与数字农技服务促进了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模式吗[J/OL].

农业技术经济:1-17[2023-06-18].https://doi.org/

10.13246/j.cnki.jae.20230613.004.

[5] 肖云美,隗阳,周自明,等.虾稻共作原位田繁养分离模式探讨[J].渔业致富指南,2023(4):56-60.

[6] 彭成林,佀国涵,赵书军,等.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直播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23,52(5):9-16.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技术要点
桥梁变截面箱梁挂篮悬浇施工技术要点的探讨
建筑节能改造中内保温构造技术设计与技术要点分析
建筑幕墙工程监理的关键点与技术要点分析
试论数字电视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