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同养殖模式及存栏规模牛场奶牛的生产性能
2017-04-01占春娟
占春娟
【摘 要】牛奶的产生需要奶牛进行提供,目前,我国各个地区养殖奶牛的情况各不相同,养殖的规模千差万别,养殖的模式也多有不同,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及存栏规模牛场奶牛的生产性能,希望能够为奶牛养殖行业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养殖模式;存栏规模;牛场;奶牛;生产性能
[Abstract] Milk production need cow to provid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dairy farming situation varies from region to region, the size of the farming differ in thousands ways, the pattern of farming also have many different,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different cultivation patterns and amount of scale to zap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dairy cow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dairy industry.
[Key words] Cultivation mode; Amount of scale; Zap. The cow; Production performance
由于自然环境和养殖能力的不同,不同地方的牛场规模也就有所不同,养殖的模式也会存在区别,这也使得养殖的效率出现不同,不同牛场奶牛的生产性能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阐述不同牛场奶牛的生产能力,希望能够为奶牛养殖工作提供一些帮助,从而促进奶牛市场的稳定。
1 研究概述
相关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奶牛养殖模式会对奶牛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人员一直在探讨适合不同地区的发展形式的奶牛养殖模式。笔者对我国奶业目前存在的三种主体养殖模式的優劣势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模式应是我国奶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一养殖模式下牛群规模结构的变化,反应了牛场的管理水平,也影响了奶牛的生产水平。尽管从表面看来,奶牛场的养殖规模与奶牛的生产性能、牛群的经济效益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通过养殖规模能够映射出牛场的组织效率和技术结构因素,这些因素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奶牛的生产水平和牛群效益。通过对奶牛群体的改良测定,能够了解牛只的生产水平和牛群的繁殖状况,有针对性地改进牛场养殖模式,调整饲养规模,对指导奶牛生产和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奶牛业的发展与地区资源特点关系密切,通过结合本地区的基础资源、奶牛数量等信息,研究探讨奶牛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2 数据收集及分组
笔者的研究过程收集了多家奶牛场自2006~2012年的生产性能数据,包括奶牛的平均胎次、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细胞分、校正奶量和305d奶量。根据养殖模式,将牛场分为规模化牧场和养殖小区两组,将牧场按存栏的规模分为4组,分别是:300头以下、300~600头、600~1000头和1000头以上。
3 研究结果
在调查的86家奶牛场中,有73家是规模化的牧场,13家是养殖小区,它们的养殖规模大不相同,而且养殖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同,规模化牛场的养殖规范化水平更高,能够有效地提高奶牛的生产能力,而养殖小区的养殖能力相对欠缺,奶牛无法达到预期的产能。由于所调研牛场均为参加DHI测定牛场,而DHI技术的应用对牛只系谱档案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的养殖小区系谱档案和生产记录不规范,因此参测牛场以规模化牧场为主,养殖散户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所有牛场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是牛群的平均胎次比较低。计算86家奶牛场的胎次分布范围为1.2~3.5。一般为了保持牛群较高的产奶潜力和持续力,平均胎次为3.0~3.5比较合理,由此可见我国奶牛的胎次水平较低。分析引起平均胎次低的原因:一是个别为新建牛场,引入牛只多为青年牛;二是大部分牛场牛只利用年限短,淘汰率高。
奶牛日产奶量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差异不显著,而牧场养殖模式下奶牛的校正奶量、305d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显著高于养殖小区。体细胞数比较结果显示,牧场体细胞数高,而体细胞分却偏低,查找原因发现个别牛只体细胞数过高导致整体平均体细胞数上升[2]。
4 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的措施
当奶牛的子宫、卵巢出现疾病时,会直接影响到奶牛的妊娠行为,这是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影响因素,子宫等部位的主要症状包括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持久黄体等。出现这些症状之后,奶牛的发情期会发生延迟,发情的行为程度减弱,时间缩短,在受孕时难以成功,因此,对待这类疾病时,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饲养的环节,需要对这些奶牛投入更多的关心,加强饲养环节的管理。当奶牛出现发情的症状时,要及时的进行配种,提高怀孕的成功率。当发现奶牛具有不孕的症状时,要及时的通知兽医进行治疗,当奶牛产后60d仍没有发情的行为,则要对其进行检查,查明不孕的原因,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催情药物,诱导奶牛发情,使奶牛能够尽早的配种。
一般情况下,及时的让奶牛进行配种是提高受孕率的关键,因此,在饲养的过程中,饲养人员要及时的发现奶牛的发情行为,可以为每头奶牛制作一个繁殖明细卡,这样这头奶牛的繁殖时间就能准确的获知,减少了诊断的流程,饲养人员对奶牛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做好繁殖方面的记录,减少不孕行为的发生。
总之,目前我国的奶牛养殖模式和存栏规模各不相同,这是由我国的客观环境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但总体而言,规模化的牛场产能更高,能够提供充足的奶源,但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奶牛场则无法达到预期的产能,其产奶能力与规模化牛场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规范化水平,合理地进行饲喂,同时要避免奶牛出现不孕的情况,定期对奶牛进行身体检查,在发现异常情况之后,及时进行处理,提高奶牛的受孕率,从而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
参考文献:
[1]刘元.牛场养殖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2,(4):38-39.
[2]李宇.奶牛牛场养殖关键技术[J].中国兽医杂志,2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