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大气降尘污染特征分析
2023-11-10柳彩霞
柳彩霞
(莆田市环境监测站,福建 莆田 351100)
大气降尘是指在空气环境条件下靠重力自然沉降在集尘缸中的颗粒物[1],其粒径范围为100~1 000 μm。大气降尘在局部地区会引起大气能见度降低,干扰太阳和地面辐射,间接危害人体和其他生物健康,其携带其他污染物在沉降后会对水体、土壤和植物等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加强降尘管控是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要环节[2]。根据《2022年福建省生态环境监测方案》,莆田市自2022年第二季度起开展大气降尘量监测。本文基于莆田市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的大气降尘量数据,对莆田市大气降尘污染的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为有效开展大气降尘污染防控工作和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
目前,莆田市共有5 个降尘监测点位,分别为仙游环境监测站、荔城区仓后路、市政府4 号楼、涵江区交通运输局及秀屿区政府,具体监测点位如表1、图1所示。本文采用5个降尘点位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所有点位均采用手工监测,每月监测一次,每次采样周期为30 d±2 d,按照《福建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定》的推荐标准进行评价,即8.00 t/(km2·30 d)。
图1 莆田市降尘监测点位分布
表1 莆田市大气降尘监测点位
2 莆田市大气降尘监测结果分析
2.1 季节性变化规律
以12月、1—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3],莆田市平均降尘量按季节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均低于《福建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定》的推荐标准,如图2所示。其中,冬季平均降尘量为2.55 t/(km2·30 d),春季为2.51 t/(km2·30 d),秋季为2.05 t/(km2·30 d),夏季为1.78 t/(km2·30 d)。莆田市冬季降尘量高,主要原因是农历新年、元宵节等民俗活动燃放烟花爆竹;夏季降雨量增多,对降尘的湿清除作用较大[3]。
图2 莆田市平均降尘量季节变化规律
2.2 月际变化规律
莆田市降尘量月际变化呈多峰形分布,如图3所示。月降尘量介于0.88~3.10 t/(km2·30 d),均低于《福建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定》的推荐标准。其中,2023年2月降尘量最高,2022年6月降尘量最低,月际变化与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图3 莆田市平均降尘量月际变化规律
2.3 空间分布特征
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莆田市5 个县区的平均降尘量介于1.68~2.66 t/(km2·30 d),如图4所示。各县区降尘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荔城区>涵江区>城厢区>秀屿区>仙游县,均低于《福建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定》的推荐标准。其中,荔城区降尘量为2.66 t/(km2·30 d),涵江区为2.48 t/(km2·30 d),城厢区为2.25 t/(km2·30 d),秀屿区为2.03 t/(km2·30 d),仙游县为1.68 t/(km2·30 d)。
图4 各县区年平均降尘量
荔城区降尘监测点位于主干路旁,受道路交通扬尘和周边建筑工程施工扬尘影响,降尘量较大,为五县区中最高。仙游县降尘量最低,但波动较大,变异系数较大,这与气象因素、地理条件、人为活动、施工项目、环境整治等因素有关[2]。
2.4 降尘与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的变化规律
由图5 可以看出,降尘与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夏秋季较低,春冬季较高,说明降尘与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的产生源基本一致。
图5 莆田市降尘量与颗粒物的变化规律
2.5 降尘与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
降尘受降水量、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影响较大。降雨发生后一定时间内,空气质量会有所好转,降尘量会有所降低[1],同时土壤湿度增加对扬尘也有抑制作用[3],降尘量与降水量基本呈负相关关系。风速对降尘的影响比较复杂,既会影响环境空气中降尘的产生和沉降,也会影响降尘的传输[3],由图6 可以看出,降尘量与风速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3]。
图6 莆田市降尘量与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
3 结论
莆田市平均降尘量按季节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均低于《福建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定》的推荐标准。莆田市月降尘量为0.88~3.10 t/(km2·30 d),均低于《福建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定》的推荐标准。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莆田市各县区降尘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荔城区>涵江区>城厢区>秀屿区>仙游县,均低于《福建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定》的推荐标准。降尘与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其与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的产生源基本一致。降尘量与降水量基本呈负相关关系,与风速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根据莆田市的降尘特点,建议继续加强环境治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鼓励清洁技术和清洁能源的研究应用[4],加快推进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替代;持续控制城市建设造成的扬尘污染,加强对施工扬尘治理的监督检查;强化道路扬尘管控,扩大机械化清扫范围,提高清扫频次,大幅度降低道路积尘负荷;加强堆场、码头扬尘污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