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学科组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2023-11-10周代许
【摘要】本文基于高中学科组面临的困境及教研转型的契机,论述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学科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加强文化制度建设,构建实践共同体;制订学科发展规划,明确中长期目标;打造特色教研品牌,提升学科影响力;开展专题课程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完善教研评价机制,为学科组建设提供支持保障等。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 学科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6-0009-05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发展、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可以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2016年,《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颁布;2017年,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容提出、新课程标准研制颁布,新课程、新教材逐渐进入全国各地普通高中,核心素养时代的课程改革由此开始;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强调,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等,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基于学科本质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科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品质关键在于学科组的教研品质、教学水平与集体智慧。学科组是学校进行教学与教研工作最基本的组织单位之一,通常以学科中心、学科基地、教研组、备课组等形式存在,是学科教师发展、学科教学实施的关键组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科组的发展水平代表了学校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水平,学科组的建设影响着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本文基于学校实践探索与文献梳理,从学科组发展面临的困境、发展的契机、建设的方向、提升的路径等方面,提出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学科组建设的思考。
一、功能弱化——学科组面临的困境
学科组建设在我国教育发展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校本教研建设的特色经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各组设组长一人,由校长就各科教员中选聘之。”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指出:“中学教研组是各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由此可知,学科组的功能和价值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一直有着重要的体现,学科组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各学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组织教研活动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学校忽视了学科组建设,弱化了学科组的功能。
(一)级部扁平化管理,教研组功能边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除了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还需要处理其他事务,学科组的组织与活动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些学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往往以年级组或者学部的形式,组织同一年级或者同一学部的教师在一个年级办公室办公,以方便各年级事务自理和独立管理。而学科组教师分散在不同年级,甚至没有集中研讨、交流的专属学科教研教室,學科组长的统筹组织功能下降,削弱了学科组集体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级部管理体制强化了行政管理,弱化了学科组建设;强化了近期教学备考目标,弱化了学科长期发展规划;强化了教学管理,弱化了课程研究;强化了教师的执行,弱化了教师专业培养。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校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备课组教师忙于短期备课、备考、命题、阅卷等日常事务,缺乏对学科长期发展、课程规划、学生学习进阶等问题的共同研究,不利于学科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教研意识淡薄,教研品质不高
在年级组管理体制下,学校一般依托年级备考、日常管理对备课组或教师个人进行绩效评价,导致学校团队教研文化单薄,出现教师单打独斗、各自备考的情况,不利于教研组的发展。学科组虽然还在,但是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和发展支持,包括场地、时间、经费等,导致学科组组长管理动力不足。学科组组长难以统筹组内教师开展针对性课题研究、教学资源开发等工作,只是负责检查教案、上交材料、转发通知等日常管理事务,导致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下降。学科组日常的教研活动往往缺乏明确的主题、教研深度不够、成果不显著,教师只是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加上学校对学科组的听评课、常规教研过程管理等教研活动指导不足,导致学科组教研活动形式化,学习氛围不浓,不利于提升教研品质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研转型——学科组发展的契机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体系、教研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整体部署。《意见》提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明确了教研工作在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基于此,学科组作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责任组织迎来了发展契机。
(一)强化校本教研,明确功能定位——为什么做教研?
学科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包括研究功能、指导功能、培养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在内的多重功能,其功能定位解决了“为什么要做教研”的问题。核心素养背景下,育人目标发生了改变,学校对学习方式和课程组织方式进行调整,包括调整大概念、大单元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给教师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育变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不再是单个教师的孤军奋战,而是教师团队的通力协作,它离不开团队不断创新的精神及团队教研的支持。因此,学科组引领下的校本教研,成为有效开展教育改革的关键。学科组要明确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重点还要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学科组要探索学科育人的策略,从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决策等方面形成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决策的教研系统,实现多方合力、共研共赢的局面(如图1所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研功能的定位只有得到全体教职工的明确和认同,才能实现从行政管理走向教研管理、制度管理走向学术引领的目标。为实现教研强校目标,学校要强调教研强校的目的与意义,从处室到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重新认识教研的功能和价值,让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基于教研、依托项目、集体研究,构建新型的校本教研生态。
(二)丰富教研内容,紧扣育人目标——教研到底研什么?
明确了“为什么要做教研”,即校本教研的功能定位和价值追求,还要明确教研的内容,即“教研到底研什么”。教育部自2014年启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来,陆续在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发布一系列指导文件和方案,对高中课程改革提出了全面而系统的目标与要求。学科组应熟悉相关文件,明确育人目标,基于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关键环节开展教研。在学校建设层面,依据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19号),示范校建设要推进构建五育并举的学科课程,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方式,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考试评价改革,加强校本教研等。在学科组建设层面,学科教研可聚焦的内容有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学法指导、考试评价等。其中,课程开发主要包括课程构建、资源开发、课程评价;教学实施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学法指导包括学情分析、策略指导;考试评价包括命题解题、作业设计、学业评估等(如图2所示)。同时,学校基于发展规划及教学实际,还可以重点研究校本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教学方法改进、作业设计、教学问题解决等。学校围绕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结合教育教学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构建研究主题,集合学科团队力量,由教研组长统领教研主题,备课组、年级组基于主题确定研究项目,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科育人的教育目标,丰富教研内容,从而解决“研什么”的问题。例如,学科组可以结合学科育人目标,确定学科校本课程体系,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构建学科特色的课内外实施模式,形成学科评价方案,并基于教研智慧形成学科育人体系等。
(三)创新教研方式,助力学科发展——如何开展教研?
《意见》提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由此创新教研方式。教研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根据教研活动的开展主体分类,可分为校本教研、校际教研、区域教研;根据活动的组织平台分类,可分为实地教研、网络教研、线上线下融合教研等;根据具体的活动类型分类,可分为课堂展示、听评课、主题研讨、专家报告、技能评比、命题说题、教材分析、调研参观、野外考察等(如表1所示)。学科组可以基于教研目的、教研的条件和需求等,选择合适的形式与平台。教研方式的选择是第一步,基于教研目标对教研内容和活动进行序列化组织,明确任务和分工、流程和组织,确保教研成果的达成及教研目标的落地是第二步。教研活动的组织也需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才能保障过程顺利及活动质量。教研任务的序列化组织、模块化研究、任务化导向、成果化输出,需要活动策划者充分预设、厘清思路、摸清路径。如针对前期收集的真实教学问题进行研讨,结合研讨思路形成实践改进方案,可以围绕一个模块、专题或是聚焦一个问题,让组员有备而来,获益而归。教研活动的开展应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改进为方法、以反思重建为主线,循环反复,不断提升。如针对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学科组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确定深度学习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思路,然后开展课例设计与实施,通过课例听评进行反馈,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基于第一阶段的问题和收获,继续开展学习与研讨,进行第二轮的课例设计与实施,再次提升与总结,让教研活动层层深入,从而提高教研品质(如图3所示)。由此,教研活动系列化设计来源于教研主题的确定,以课题化推进、项目化管理、成果化导向的实施策略,保障教研活动层层深入。
三、实践共同体——学科组提升的路径
(一)加强文化制度建设,构建实践共同体
学科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会影响群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沟通交流行为。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优秀的组内文化可以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形成合作进取、互利共赢的氛围。学校要培育进取、合作、研究、開放、包容、团结、友爱的学科组文化,提升学科组长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打造学科教师的理解力、包容力、行动力和变革力,以构建学科实践共同体。学科实践共同体可以分为校内学科共同体、校内跨学科共同体、跨校学科共同体等。
学科组制度应包括集体备课制度、学科组建设制度、教研活动开展制度、学术交流制度等,系统、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学科组有序运行的保障。学科教研团队的组建需要关注目标、规模、角色、规则、信任等五个要素。团队建设是一个基于共同发展目标,具有一定规模,每位成员在一定规则中相互信任,组员扮演一定分工角色的实践共同体。从学习型组织看,一个组织的有序发展需要建立共同愿景、改善成员心智模式、鼓励成员自我超越、推动团队学习、发展系统思考的能力。基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个体在拥有了安全和生理满足后,将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包括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等。人具有社会性,团体中的成员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将会催生团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学科组组长作为教研文化和团队建设的负责人,应建立积极向上的文化制度,建立共同发展的愿景,为每一个成员提供自我成长的平台,打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学科实践共同体(如图4所示)。
(二)制订学科发展规划,明确中长期目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科组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类人员、各种资源,因此,学科发展规划的制订是关键导引,其有助于明确发展目标,提升发展实效。规划的制订一般有前期分析、目标设定、路径设计、成果评估、支持保障等模块(如表2所示)。制订学科发展规划要统筹全组成员深入研讨,深入了解教育教学改革背景,基于校情、组情、学情分析,邀请教研员、学科专家等指导支持;制订规划后,学校要组织全体成员进行学习,分层分工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行动地图”;学科组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还要做好评估和反馈,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制订发展规划要基于团队的组建与管理,一个团队的组建要明确共同愿景、成员分工与发展需求,要建立管理制度、有效的反馈和保障机制。
(三)打造特色教研品牌,提升学科影响力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往往要通过学科实践落实。学科组的发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明确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结合学情、校情及本土资源打造特色教研品牌,提升学科影响力。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推广活动,目的就是鼓励各学科组基于实践经验,构建特色育人成果,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地,也为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打造品牌教研项目要基于理论的顶层设计、基于现实的实践反思、基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基于团队的合作研究等。学科组研究主题可以基于已有研究基础、课程改革新理念方向、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学情校情等,并通过专家指导、组内研讨等方式进行充分论证后确定,充分聚焦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方式与教学组织的创新、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学评价的改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科德育等,再结合学科特色打造学科成果项目。除了学科内部,学科组之间可以多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课程教研活动,如STEM、项目式学习、研学、综合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无界课程,拓宽学生成长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如语文学科打造“读写共构”,地理学科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打造校园大自然课程,英语学科打造“主题阅读课程”、融合学科项目,如“二十四节气课程”“教育戏剧”等。在此基础上,学科组还要进行成果培育和推进,一般以课题为抓手,积极申报校级、市级、自治区级课题,在课题统领下分成若干个子项目组,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推进;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做好成果凝练与推广,通过论文发表、公开课展示、讲座交流、支教帮扶等多种形式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促使教师在研究中成长,不断提升学科影响力。
四、培训与评价——学科组建设的保障
(一)开展专题课程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学科组的建设品质取决于学科组组长的凝聚力、感召力和专业领导力,学科组的发展高度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学校应加大基于学科的分层分类教师培训,做好卓越教师、骨干教师、新秀教师的梯队建设,开展专题课程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教育教研能力;同时,团队建设要加入团队价值观,挖掘与团队建设相关课程,如学习型组织等理论。核心素养背景下,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科组建设要加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课程、教研基本原理及过程支持、课程开发技术、教研模式构建与设计技术、教学评价技术等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还要充分挖掘基于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培训课程,以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基于实践培训,学科组还要通过教研培一体化促进团队教师成长,通过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培训形式,并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成果展示等活动,帮助教师实现成果导向学习,提升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二)完善教研评价机制,提供支持发展保障
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励教研团队成长,保证学科组持续发展。学校要构建鼓励合作、抱团发展的评价机制,如举办精品校本课程评选、教学设计评选、试题分析分享、优秀教研成果评选等活动,丰富评价的维度和广度;同时,加大對学科组的激励机制,包括优秀备课组、优秀教研组评选,教研组成果推介,学科成果展示活动等,提升学科组组长的管理动力,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另外,学校要完善教师奖励机制,大力表彰和宣传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获奖团队,给予荣誉证书及奖金奖励,在教师中树立榜样,提升教师团队发展的积极性。学校还要加大与当地教研机构、师范院校的合作,形成合作共研体,为学科组发展提供专家指导,为教师发展和团队建设提供长久支持和继续进修的机会,促进学科组高质量发展。
核心素养时代,基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学科育人方式需要创新发展,高品质的学科教学需要高品质的学科教研支持,也需要高品质的学科教师队伍引领。因此,学校要建设高水平学科组,促使学科组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撑学校品质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唐江澎.学科发展规划:成文,成事,成人[J].当代教育科学,2014(22).
[2]刘明华,王必闩.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功能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8(4).
[3]张伟春.教研新界:7天带你做教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践[M].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赵宪宇.核心素养下学科组建设的内涵、路径和价值[J].教育视界,2016(9).
作者简介:周代许(1989— ),广西防城港人,高级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学科教育与课程建设。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