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

2023-11-09李茂邹沐宏侯常兴

供应链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熵值法产业政策韧性

李茂 邹沐宏 侯常兴

关键词:数字产业;产业政策;韧性;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934(2023)010-0033-18

一、引言

产业链韧性作为一种应对外部冲击的动态能力,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首次指出,要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时期,数字产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补齐“短板”和发挥优势,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保障产业安全发展。

首都北京不仅是中国数字经济的创新“引擎”和开放“窗口”,还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军城市。近年来,北京数字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内部结构持续优化、龙头企业发展强劲、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进入深入调整期,某些西方国家对我高新产业打压阻遏力度有所增强,北京数字产业领域“卡脖子”问题仍需突破,“补链”“固链”“延链”“强链”任务依然严峻。本文将从产业链韧性的概念与内涵出发,分析产业链韧性的基本内涵与影响因素,结合北京市数字产业的实际情况,运用相关决策分析模型,对产业链韧性进行测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北京数字产业研究较多,但研究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的成果比较缺乏。本课题将首次聚焦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测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进一步深化相相关研究水平。本研究提出一系列提升数字产业链韧性的现实举措,可为有关部门和业界人士提供理论参考,也可为北京数字经济产业“补链”“固链”“延链”强链任务提供智力支持。

二、文献述评

韧性(resilience)概念起源于物理学,用来描述物体在受到外部压力后恢复其原始形态的能力。加拿大学者Holling(1973)首次将其运用于生态学领域,用以阐述生态系统经历冲击扰动后恢复至平衡状态的稳定性。Reggianietal.(2002)将韧性概念引入空间经济学领域,以解释不同区域在冲击扰动影响下的差异化表现,自此韧性进入经济学研究范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同区域应对风险(金融风险、气候变化风险、地缘冲突风险等)冲击的多样化表征引起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这方面的研究以Pike(2010)、Nelson(2011)、Bourbeau(2015)的研究为代表。Martin(2012)对经济韧性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经济韧性概念的四个重要维度,即脆弱性、可恢复性、适应性和创新性。随着对经济韧性研究的深入,学术界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主要是从动态演化的角度分析和解释区域经济系统在面对冲击和扰动时的韧性表现。国内学者引入经济韧性概念,学习借鉴西方经济韧性的思想与方法用于本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刘逸等人(2020)将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选择5个经济指标(出口、工业增加值、失业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对大湾区的经济韧性开展多元评价估算,并以经济地理理论为分析工具,对区域内部差异的形成原因给予解释。朱金鹤、孙红雪(2021)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深入探究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提升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所在城市的经济韧性,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作用于邻市的经济韧性。同时,城市特质也会影响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程度。唐宇等人(2022)构建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分析框架,采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以2005—2019年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城市经济韧性时间空间演进特征以及阻碍因素。吕一清、刘晶晶(2023)采用2000—2019年23个国家的经济适应度指数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一国经济韧性及作用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韧性具有非线性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产业链韧性(IndustrialChainResilience)是经济韧性在产业经济领域的延伸与应用,但其在中西方学术研究中的延伸拓展程度存在差异。邵昶、李健(2007)和李想、芮明杰(2008)已经指出,在当下西方学术语境中,产业链这个概念已经很少被使用。西方学者通常将产业链分解为企业和产业两个层次,而不将其视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层次。因此,研究中并没有将产业链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展开系统研究,而是将重点放在产业链的具体表现形式上。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工具发现,西方学术界对于“产业链韧性”研究程度有限,更多地是从企业管理领域(特别是企业供应链管理角度)讨论供应链韧性(SupplyChainResilience,SCR)问题。RibeiroandBarbosa-Povoa(2018)对已有的供应链韧性文献进行了理论综述,探讨了供应链韧性的内涵与特征,指出供应链韧性的四个基本层面,应对事件冲击、自适应框架、更新优化速度、自身管理水平。Nadeeshaetal.(2019)研究了供应链韧性对于斯里兰卡服装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Kavianietal.(2020)对提出评价供应链韧性的两个关键要素,即脆弱性和恢复能力,并对伊朗汽车产业供应链韧性进行深入分析。脆弱性包含外部压力、敏感性、连通性、供应商稳定性和资源限制这五个要素,恢复能力包括订单履约灵活度、市场能力、运行效率、分散性等九个要素。Tortorellaetal.分析了工业4.0对供应链弹性的影响并指出工業4.0的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有助于实现供应链全渠道的整合。

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发挥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N].人民日报,2019-08-27(001).。从此开始,国内学术界关于产业链韧性的研究迅速丰富起来,从内涵、机理、维度、测度方法、影响机制、提升路径等角度展开了多样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张明斗和霍琪炜(2022)从供需链韧性、企业链韧性、价值链韧性、空间链韧性四个维度出发分析特大城市产业链的韧性问题,将深化供需耦合关系、建立政企平台、推进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作为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基础机制、保障机制、核心机制、长效机制。成青青(2022)深入分析了产业链供应链内涵、机理与测度方法,并对南通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行了测度。王泽宇(2022)等人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和灰色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模型测度中国海洋船舶产业韧性,依托核密度估计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产业链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使用地理探测器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影响产业链韧性的因素。孟祺(2023)分析了链长制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链长制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东中部地区的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以上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众多富有参考价值的思想、方法和范式。但需要指出,现有产业链韧性研究仍存在研究对象不清、韧性测度方法偏重主观赋权、研究视阈仍存在空白等问题。北京数字产业位于全国前列、世界领先地位,龙头企业众多、产业结构复杂、产业固基、补链、强链任务繁重,缺乏针对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的专项研究。随着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断变化和“脱钩论”甚嚣尘上,北京数字产业需要实现高质量、自主可持续发展,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亟需开展专题研究。本文尝试深入分析产业链韧性的理论内涵和影响因素,构建北京数字产业韧性测度评价模型,结合模型分析结果和北京数字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提升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的对策建议。

三、产业链韧性的理论内涵与影响因素

(一)理论内涵

韧性(resil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ilire”,意为反弹。韧性这一概念最初应用于物理学,用以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变形后恢复到原始状态的一种能力。在材料科学及冶金学中,韧性指的是,材料在经历塑性形变和破裂挤压中吸收外界能量的能力。一个材料的韧性越高,就意味着它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生态学家Holling(1973)将韧性概念运用于生态领域,用于描述系统遭到外部冲击后自我恢复和重组的能力。这些韧性概念突出“工程韧性”(EngineeringResilience)特征,强调单一的均衡稳态,韧性被视为系统遭受干扰后恢复或返回原有状态的能力。

学者们将韧性概念应用到区域经济领域,并提出“经济韧性”这一概念。经济韧性指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系统抵御和适应外部冲击和压力的能力,一个韧性强的经济体能够保持其稳定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即使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外部因素的干扰也能够快速调整和恢复。在经济韧性的理论内涵分析上,Martin(2012)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维度划分(如图1所示),即脆弱性、可恢复性、适应性与创新性。其中脆弱性指的是经济系统对经济衰退冲击的敏感程度或反应强度;可恢复性指的是在经济衰退冲击后的恢复速度和程度;适应性指的是经济系统为应对外部冲击而重新调整的能力及其对调整的适应程度;创新性指的是经济系统增长路径上的创新程度,是继续依赖衰退前的增长路径,还是形成新的增长路径。可以发现,经济理论中的韧性概念强调“适应韧性”(AdaptiveResilience)特征,不再强求平衡態,强调系统与扰动之间的互动机制与过程,通过系统对自身的调整来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实现长期发展。

图1(区域)经济韧性的四个维度。资料来源:MARTINR.Regionaleconomicresilience,hysteresisandrecessionaryshocks[J].Journalofeconomicgeography,2012,12(1):P12.

经济韧性的理论内涵和理论特征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可以将产业链韧性视为经济韧性的延伸和深化,也可以将经济韧性理论内涵分析扩展到产业链韧性的理论内涵分析。结合经济韧性的理论内涵与产业链的特性特征,文章认为产业链韧性指的是,产业链在运行过程中,在面对内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冲击时有效应对、恢复和适应的综合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升级综合表现。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应对断链能力。

应对断链能力是指产业链内各主体间的产业关联多元化,表现为上游关联多元化和下游关联多元化。具体而言,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产业链中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上下游关联实现产业链稳定运行。当上游链条出现断链时,可以寻找到可替代的上游厂商;在下游链条出现断链时,可以寻找到可替代的下游厂商。即使产业链上下游中有部分环节断开,企业也能通过多元化和可替代的产业关联破解断链难题(如图2所示)。

图2 应对断链能力的示意。图像来源:作者自绘。

(2)恢复重连能力。

恢复重连能力是指产业链在遭受外部冲击导致产业关联失效后,上下游各企业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重新建立联系,恢复正常上下游产业关联的能力。这一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产业链中各个主体的相互依赖性、互补性以及整体的协同效应,同时也受制于产业链所处的政策环境、市场条件和资源约束。

(3)适应再生能力。

适应再生能力是指产业链在经历外部冲击后,能够有效地调整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而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需求,实现产业链中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这一能力反映了产业链在面临外部冲击以及不确定性情况下,通过调整生产要素、优化供应关系、提高协同效率等方式,实现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内部稳定性的维护水平。

(4)创新升级能力。

创新能力反映了产业链内各主体在产品、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成果,以及对新兴技术和市场需求的敏锐度和应对能力。升级能力则主要体现在产业链内各主体在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高端化方面的表现。价值链升级是指产业链内各主体通过不断提高自身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转移;供应链升级则是指产业链内各主体通过优化供应商选择、物流管理、库存控制等方面,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产业高端化则是指产业链内各主体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塑造等手段,实现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的跃升,占据“微笑曲线”的高附加值的位置,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高技术含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图3所示)。

图3 “微笑曲线”示意图

(二)影响因素

(1)产业链内部结构。产业链韧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产业链内部结构的影响,上下游环节的多样性、复杂度和冗余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产业链韧性表现。上下游主体多样性程度越高,产业链中各企业选择范围就越广。面对外部冲击时,各企业拥有充足的选择范围和调整空间,实现上下游资源、信息、资金等要素的重新配置。产业链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意味着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关联较为紧密,有助于企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够更好地动态调整和协同应对。需要指出,过于复杂的产业关联结构也可能导致信息传递和资源配置的低效。较高的上下游企业关联冗余度有助于降低单一环节和主体对其他环节和主体的影响,从而提高产业链韧性韧性。

(2)产业链治理水平。产业链治理水平对提高韧性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产业链治理可以促使各主体在面临风险时能够及时调整战略和资源配置,阻止风险传导和扩散;有效的产业链治理还有助于产业链中企业建立起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等机制,降低外部冲击对企业运行的影响;有效的产业链治理能够促进上下游协同,推动产业链内企业形成共同的认知、预期并促进协同生产,从而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3)产业链核心要素。关键技术、人才储备和市场资源是影响产业链韧性的核心要素。关键技术是产业链高端化的重要“基石”。在日趋激烈的产业链竞争中,关键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对于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可以使产业链在“微笑曲线”中占据高端有利地位,从而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人才储备是产业链创新的关键动力。丰富的人才储备能够为产业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要素。人才储备的优势可以帮助产业链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迅速调整战略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从而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市场资源是产业链运行的关键支撑,广阔的市场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当在面临外部冲击时,各企业能够更好地寻找新的市场需求,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快速调整和稳定发展。

(4)产业链的层次维度。产业链韧性可以从三个不同层次维度来体现,分别为供应链韧性、价值链韧性和空间链韧性。这三种韧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产业链韧性的完整体系。供应链韧性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中上游和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和稳定性。供应链韧性关注原材料供应、生产过程、产品分销和销售等环节的稳定运行,以确保产业链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能够及时调整和恢复正常运作。提高供应链韧性需要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供应链中的风险隐患。价值链韧性关注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创造能力。价值链韧性体现在企业采用一定方法,充分发挥和利用核心竞争力,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和高附加值。提高价值链韧性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服务模式等方面的能力,以提升产业链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抗风险能力。空间链韧性关注产业链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和优化。空间链韧性强调产业链在不同区域、城市和国家之间的协同和互补,以实现产业链的布局优化。提高空间链韧性需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降低地域性风险。

为了更直观地呈现产业链韧性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绘制示意(如图4所示)。

圖4 产业链韧性理论内涵与影响因素示意图

四、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利用模型测度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需要在上文理论内涵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遴选科学有效的评价模型,对近几年的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做出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

(一)数字产业链的基本结构

在构建数字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之前,需要分析数字产业链的基本结构。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并按照同质性原则,同时参考《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的分类方法,将4大类、22中类的数字产业经济活动归入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

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处于上游环节,该环节生产各类硬件设备,如计算机、通信设备、服务器等,为数字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持;数字产品服务业与数字技术应用业处于中游环节;数字产品服务业为数字产业链提供必要的产品服务,保证了各类中间产品的高效流通;数字产品应用业涵盖了众多网络平台和应用,为数字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数字要素驱动业处于下游环节,为数字产业链提供内容生产、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为数字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如图5所示)。

图5 数字产业链内部结构示意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第一,构建指标体系应坚持科学性原则。确保所选指标内涵清晰、界限明确,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第二,应注重系统性原则,充分展示不同指标之间的理论联系和逻辑关系,力争在指标独立性和联系性之间实现一种平衡。第三,要突出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所选指标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可得性和易于量化的特点,以便于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进而形成可靠的评价结果。不仅如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第四,要遵循指导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一定的政策导向和实践指导意义,能够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的结构特点,指定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为一级指标;根据前文的分析,将应对断链能力、恢复重连能力、适应再生能力、创新升级能力设为二级指标;根据二级指标的理论内涵设计并选取三级指标。

(1)应对断链能力。根据上文分析,应对断链能力指的是产业关联的多元化,上下游环节通过不同路径的产业关联形成复杂且稳定的关系。因此,根据产业关联多元化的内涵,设计三级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二级指标“应对断链能力”下三级指标的选取、计算方式和数据来源

(2)恢复重连能力。这项能力主要与产业链内部主体的竞争性和行业规模有密切关系。在指标选取中,选择产业链中产业集中度和规模以上企业年营业收入为三级指标。产业集中度越高则表明产业链中主体竞争性就越弱,产业链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就越差。当产业链遭受外部冲击导致断链时,产业链内规模以上企业年营业收入也是衡量产业链恢复重连能力的主要指标,这是因为规模以上企业通常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資源储备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和带动产业链的恢复运转(如表2所示)。

表2 二级指标“恢复重连”下三级指标的选取、计算方式和数据来源

(3)适应再生能力。此项能力主要与产业链的内部结构、运行机制有关。在衡量内部结构的三级指标选取上,选择生产中间产品的厂商数量占比作为衡量产业链上中下环节结构的指标。在衡量运行机制上,研究选取行业平均利润率比为衡量运行机制的指标。利润率越低,就说明产业链内部竞争越激烈,产业链运行机制就越偏向中下游市场(如表3所示)。

表3 二级指标“适应再生能力”下三级指标的选取、计算方式和数据来源

(4)创新升级能力。这项能力主要与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能力有关。在衡量创新能力上,选择产业链内各主体年专利授权数作为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在产业升级能力上,选择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占总人数比例作为衡量产业链在“微笑曲线”中总体地位的指标(如表4所示)。

表4 二级指标“创新升级能力”下三级指标的选取、计算方式和数据来源

(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文所述,构建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其中6项指标为正向指标,3项指标为负向指标。

表5 评价指标体系

五、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测度

(一)模型选择

熵值法(Theentropymethod)是一种基于信息论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在信息论中,熵(Entropy)被用来测度与衡量不确定性的程度。当信息量较大时,不确定性较小,熵值也较小;当信息量较小时,不确定性较大,熵值也较大。因此,通过计算熵值可以评估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大小和无序程度。熵值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熵值和权重来实现对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且能有效地处理多指标之间的权重问题。

不同于层次分析法(AHP)、网络评价法(ANP)等综合评价方法,熵值法采用熵值计算权重,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熵值法还可以处理多指标评价问题,实现对评价对象的全面评价。熵值法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调整指标权重,使其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不仅如此,熵值法的计算过程清晰明确,通过几项基本公式和Excel软件就可以进行计算,易于理解和操作。

(二)模型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利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模型计量。利用以上的指标体系,收集整理相应指标数据,利用Excel软件对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2018年—2022年的9项指标数据(5年×9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北京數字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描述性统计分析

(2)指标无量纲化。指标体系中数据的量纲不同(单位不同),为了模型计量的有效性,需要对数据进行去量纲化。本文首先对正向指标数据和负向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再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可按如下公式处理:

其中,Xij表示第i年度的第j项评价指标值(i=1,2,3,…n,n=5;j=1,2,3,…m,m=9),Minj为Xij最小值,Maxj为Xij最大值。

对于负向指标,可按如下公式处理:

指标数据归一化后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不同计量单位的影响,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年度的特征比重或贡献度,公式如下:

(3)熵值计算。

在无量纲化数据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公式如下:

(4)差异性系数计算。

差异性指数为1和熵值ej的差值:gj=1-ej

(5)确定权重。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Wj,按下列公式计算各年度综合得分:

(三)模型分析结果

将得到的指标权重Wj与第i个评价年度在第j个评价指标上的比值Pij相乘再求和(公式如下),可以得出各个评价年度的二级指标评价值和综合表现评价值,得分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2018年—2022年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综合评价得分

(1)应对断链能力变动情况。应对断链能力评价值变化如图6所示。北京数字产业链的应对断链能力在2019年以后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①全球经济形势波动。在这一时期内,全球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受到美国与中国贸易战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重组,这导致了部分北京数字经济企业在寻求新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时遇到困难。

②技术变革。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北京数字产业链的技术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需要不断适应新技术并进行升级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关键环节(如“卡脖子”领域)可能出现短板,影响应对断链能力的提高。

③产业竞争加剧。近年来,国际数字产业竞争日益加剧,部分数字产业开始向低成本国家转移。这种竞争格局导致北京数字产业链的重心发生了一定变化,从而影响应对断链能力。

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这一期间,全球经历了新冠大流行,全球数字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一定程度的断裂。

(2)恢复重连能力变动情况。恢复重连能力评价值变化如图7所示。北京数字产业链的恢复重连能力呈现出“W”形变化态势,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2019-2021年期间,受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北京数字产业面临较大压力,这可能导致产业链的恢复重连能力出现波动。其次是产业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数字产业政策的调整也会影响产业链的恢复重连能力。再次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这五年来,北京数字产业链内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恢复重连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后是企业自身调整和协同能力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北京数字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协同生产网络等手段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从而提升产业链的恢复重连能力。

图6 2018年—2022年北京數字产业链应对断链能力评价值变化情况

图7 2018年—2022年北京数字产业链恢复重连能力评价值变化情况

(3)适应再生能力变动情况。适应再生能力评价值变化如图8所示。北京数字产业链的适应再生能力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造成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支持。2018年至2022年期间,北京市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数字产业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二是市场竞争。随着北京数字产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导致了地区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促使数字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自身的市场生存能力。三是需求侧变化。2010年至2022年期间,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疫情防控等数字服务需求激增,为北京数字产业链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提升了北京数字产业链的适应能力。

(4)创新升级能力变动情况。创新升级能力评价值变化如图9所示。五年来,北京数字产业链创新能力显著增长。这主要和北京数字企业重视研发以及北京地区得天独厚的产学研结合优势有关。北京数字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增加研发支出,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占总人数比例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北京高校、科研机构与数字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强度深度持续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创意—研发—生产—营销集成创新体系,有助于企业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行业创新能力。还需要指出,随着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变化,北京数字产业链重心逐渐从中低附加值的数字设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服务业转型,这种转型提高了北京数字产业在全数字球价值链、创新链中的地位。

图8 2018年—2022年北京数字产业链适应再生能力评价值变化情况

图9 2018年—2022年北京数字产业链创新升级能力评价值变化情况

(5)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变动情况。根据四个二级指标评价值的变化,可以测算出2018年至2022年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综合表现值,具体变化情况和二级指标评价值变化如图10所示。尽管2020年至2021年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综合表现值出现轻微下滑,但从整体上来看五年来年北京数字产业韧性综合表现值大幅上升,年均增长率达19.71%。

图10 2018年—2022年北京数字产业韧性综合表现值和二级指标值变化情况

评价模型结果初步表明:近五年来,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呈现大幅上升趋势,说明北京数字产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政策调整、技术迭代等挑战时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尽管2020年至2021年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综合表现值出现轻微下滑,可能是受到新冠疫情等特殊因素影响,并不影响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的长期增强趋势;北京数字产业链可能受短期外部冲击影响,但仍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稳定性;得益于政策扶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韧性综合表现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9.71%,说明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快速增强,有望在今后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六、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提升路径

提升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不能脱离时代环境,不能脱离北京数字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结合评价模型分析结果和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实际,充分预判未来一段时期数字产业发展的外部风险和内部矛盾,瞄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这一目标,本文尝试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提升对策建议。基本思路是按照“补短板、锻长板、固基础、重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产业链内各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储备水平,增强上下游关联程度,全面提升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

(一)加强供应链管理、深化供应链协同

从评价模型中各项二级指标评价值变化情况来看,北京数字产业链的应对断链能力是“短板”。应按照“补短板”的战略要求,建立完善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全球供应链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准确跟踪全球政治经贸格局变化,及时发现风险,降低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供应链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保障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产业链内企业的互动和协同效应。提升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加大对供应链数字化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链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供应链信息的透明化、实时化,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精细化程度,降低供应链运营风险。

(二)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塑造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北京数字产业链的创新升级能力是“长板”。要遵循“锻长板”的战略指向,持续提升供应链创新能力,鼓励产业链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半导体、基础工具和软件需要加快国产替代,提高产业链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开展深度合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提供创新资源和技术支撑。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应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核心技术创新的基础,充分发挥北京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为核心技术研发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还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对创新创意的保护力度,提高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三)优化产业链空间布局,提升空间链韧性

提升应对断链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优化供应链的空间布局。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契机,科学规划北京数字产业链上下游重要节点的空间分布,应向津冀地区倾斜。将产业链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环节布局在京津地区,以发挥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勢和天津的制造业基础;将产业链中低附加值、资源密集型的环节布局在冀北地区,以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有效发挥京津冀三地的比较优势,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运营效率。同时,高度关注境外供应链布局,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国际数字产业链接轨,降低对单一地区的依赖,提高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此外,还要关注北京数字产业链空间布局的可持续性,加强环保、节能工作,降低产业运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绿色物流和绿色供应链的建设,推动产业链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绿色生产等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四)充分发挥数字标杆企业作用,实现示范引领作用

数字标杆企业是北京数字产业链中各环节的“龙头”,也是北京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四类标杆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税收、用地等政策优惠,为标杆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强对标杆企业的监管,引导其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其在市场竞争中合规经营,为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鼓励标杆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共赢。标杆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共享、产业链整合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样既可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韧性,又有利于标杆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标杆企业展开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全球数字产业链的分工,促进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北京数字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同时,标杆企业还应在优势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我国数字产业“走出去”进程。不仅如此,标杆企业在产业链中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应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创新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为整个产业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进一步完善“链长制”,充分释放政策制度效能

“链长制”是推进产业链集成创新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今后一段时期,北京数字产业链“链长制”的重点任务应在中上游推进自主研发进程,即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硬技术、“卡脖子”领域)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研发、示范、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实现自主循环。通过补齐产业链中上游“短板”,增强北京数字产业高端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充分释放数字产业链的政策制度效能,力争在税收优惠、产业基金设立、人才引进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为数字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还要加强对产业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产业链稳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七、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本文提出了测度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和提升产业链韧性的研究目标。围绕目标开展了文献述评,展示当前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相关研究的前沿进展和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领域。深入剖析了韧性、经济韧性的基本涵义,学习借鉴“适应韧性”思想并提出了产业链韧性的理论内涵和基本构成,探究了影响产业链韧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厘清数字产业链基本结构,构建了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收集、计算并整理了2018—2022年3级9项指标数据,采用熵值法计算了北京数字产业链应对断链能力、恢复重连能力、适应再生能力、创新升级能力评价值以及是韧性综合表现值变化情况,解释了相关评价值变化的原因。在对策建议部分,本文围绕结合评价模型分析结果和新时代首都高质量的发展实际,围绕“补短板、锻长板、固基础、重创新”的原则,提出了加强供应链管理、推进核心技术研发、优化产业链空间布局、发挥数字标杆企业作用、进一步完善“链长制”等对策建议。

(二)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仅是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测度和提升路径探寻的初步尝试,今后还需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首先,完善评价模型。本文采用的熵值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产业链韧性的变化情况,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应充分考虑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尝试引入其他综合评价方法,如决策支持系统(DEMATEL)、灰色关联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模型,以期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进一步收集数据。今后应通过各种方式(如网络数据抓取等)广泛收集北京数字产业链运行数据,确保数据规模和质量。重点放在北京数字产业长面板数据的收集整理上,以便更好地展示数字产业链韧性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丰富研究结论。

最后,关注技术环境和国际政经格局变化。在数字技术快速迭代更新和“两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的背景下,数字产业链韧性研究将面临更多问题与挑战。后续研究应关注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变革对数字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关注美西方“制造业回流”政策措施对北京数字产业链韧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HOLLINGCS.Resilienceandstabilityofecologicalsystems[J].Annualreviewofecologyandsystematics,1973,4(1):1-23.

[2]REGGIANIA,DEGRAAFFT,NIJKAMPP.Resilience:anevolutionaryapproachtospatialeconomicsystems[J].Networksandspatialeconomics,2002,2:211-229.

[3]PIKEA,DAWLEYS,TOMANEYJ.Resilience,adaptationandadaptability[J].Cambridgejournalofregions,economyandsociety,2010,3(1):59-70.

[4]NELSONDR.Adaptationandresilience:respondingtoachangingclimate[J].Wileyinterdisciplinaryreviews:climatechange,2011,2(1):113-120.

[5]BOURBEAUP.Resilienceandinternationalpolitics:premises,debates,agenda[J].Internationalstudiesreview,2015,17(3):374-395.

[6]MARTINR.Regionaleconomicresilience,hysteresisandrecessionaryshocks[J].Journalofeconomicgeography,2012,12(1):1-32.

[7]RIBEIROJP,BARBOSAP.Supplychainresilience:definitionsandquantitativemodellingapproaches-aliteraturereview[J].Computers&industrialengineering,2018,115:109-122.

[8]ABEYSEKARAN,WANGH,KURUPPUARACHCHID.Effectofsupply-chainresilienceonfirmperformanceandcompetitiveadvantage:astudyoftheSriLankanapparelindustry[J].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journal,2019.

[9]KAVIANIMA,TAVANAM,KOWSARIF,etal.Supplychainresilience:abenchmarkingmodelforvulnerabilityandcapabilityassessmentintheautomotiveindustry[J].Benchmarking:aninternationaljournal,2020,27(6):1929-1949.

[10]TORTORELLAG,FOGLIATTOFS,GAOS,etal.Contributionsofindustry4.0tosupplychainresilience[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management,2022,33(2):547-566.

[11]刘逸,纪捷韩,张一帆,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的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J].地理研究,2020,9.

[12]朱金鹤,孙红雪.数字经济是否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J].现代经济探讨,2021,10(1).

[13]唐宇,宋永永,薛东前,等.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时空演变与障碍因素:以山西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5):53.

[14]吕一清,刘晶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1):14.

[15]李想,芮明杰.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的网络状产业链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8):1-7,17.

[16]邵昶,李健.产业链“波粒二象性”研究——论产业链的特性、结构及其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7(9):5-13.

[17]张明斗,霍琪炜.特大城市产业链韧性的多维度分解与提升机制研究——基于韧性理论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1):68-74.

[18]成青青.产业链供应链内涵、机理与测度研究——基于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及对南通的启示[J].上海经济,2022(6):25-40.

[19]王泽宇,唐云清,韓增林,等.中国沿海省份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测度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2,42(7):117-125.

[20]孟祺.链长制与产业链韧性:基于多期DID的实证检验[J].新疆社会科学,2023(1):1-11.

[21]何黎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与现代化[J].供应链管理,2021,2(1):7-12.

[22]陈启颖,李传志.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研究[J].供应链管理,2022,3(3):87-96.

[23]李茂.北京市产业关联网络演变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3):13-21.

StudyontheResilienceMeasurementandEnhancementPathof

BeijingDigitalIndustryChain

LIMao1,ZOUMu-hong2,HOUChang-xing3

(1.Beijing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101;

2.CenterforLiteratureandInformatio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90;

3.SchoolofMathematic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XingtaiUniversity,Xingtai,Hebei054001)

Abstract:Industrychainresilienceistheindustrysdynamicabilitytocopewithexternalshocks.Enhancingindustrialresiliencehasgreatsignificancefor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Beijingsdigitalindustryandtheconstructionofaglobaldigitalbenchmarkcity.Thispapersystematicallyreviewstheresearchonindustrychainresilience,pointsoutthedirectionsthatneedtobebrokenthrough,providesanin-depthanalysisofthetheoreticalconnota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ofindustrychainresilience,thenconstructsanindexsystemformeasuringtheresilienceofBeijingsdigitalindustry,measurestheresilienceofBeijingsdigitalindustrychaininthepastfiveyearsusingtheentropymethod,andproposesarealisticpathandmaincountermeasuresforimprovingtheresilienceofBeijingsdigitalindustrychainbasedonthemodelanalysisresultsandtheactualsituation.Finally,thispaperproposesoptimizingfurtherresearchinmodeloptimization,datacollection,andaddressingchallengesofthetime.

Keywords:digitalindustry;resilience;industrialpolicy;entropymethod

猜你喜欢

熵值法产业政策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争议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