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他们的幸福“解读”
2023-11-09全威帆
全威帆
清晨,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源社区美空间的茶园里逐渐热闹起来,居民何杨和几位老街坊来到社区的刺绣工坊,开始了一天的绣活;坐落在成都的高校一隅,电子科大的博士生张天宇一边翻看着手中的论文,一边思考着近期的科研组会汇报……关于成都的幸福感,他们的“解读”是“巴适、安逸”,亦或“成长、收获”。关键词虽不同,但最终指向很一致——在成都,幸福是每一个个体的价值体现。
社区书记汤继刚:
社区实现自我“造血”,居民生活有奔头
从成都西站地铁站出来,沿着清水河边的绿道一路骑行,大约20分钟,来到一个极具川西民居特色的院落,穿过圆拱门便一头扎进了清源社区的“烟火世界”:院坝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喝茶闲聊;社区舞台上,年轻人们练习着长嘴壶茶艺;亭台楼阁间,办完事的社区居民徜徉其中……
2017年,汤继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闲置的院坝,只有一个随意的茶铺。那时,清源社区刚成立,他担任社区党委书记。
汤继刚介绍,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清源社区属于典型的由涉农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的复合型社区。近年来,成都全面推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创新构建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清源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随着全市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清源社区探索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发展治理路径。“这几年,社区工作内容、服务意识变化很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居民认可。”汤继刚说。
如今,停云诗就茶舍、三清书院、天心书院、同音琴社、刺绣工坊5个精心孵化培育的社区商业项目,高低坐落在亭台楼阁间,良好的运营状态鲜活了社区公共空间。
来到刺绣工坊,蜀绣传承人何杨正带着几位社区居民学习蜀绣,笑容洋溢在大家的脸上。汤继刚介绍,目前刺绣工坊已实现自我造血,通过订单订制形式,实现60余名居民灵活就业。社区商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资金不足的问题,“包括打造的社区农场、家政服务中心、社区幼儿园等,今年社区商业项目经营流水预计能超5000万元。”汤继刚说。
有了资金便能更好地提供基础服务,也能保障更多活动的进行、项目的运转。2021年,清源社区的敬老食堂迭代上线,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用餐,如今每天有100多人前来就餐。汤继刚介绍,食堂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清源社区居民志愿者,吃饭之前,志愿者会陪同老人做健手操、讲故事、倾听陪伴等。“在很多老人心中,到这里吃饭不仅仅是为了一顿饭,更多的是一种归属感。”汤继刚说。
据了解,清源社区还成立了“雷锋志愿岗”、清源跑团、清源文艺团等27家自组织,在开展多样活动丰富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在社区助老、环卫、治安、文体等方面发揮积极作用。
青年学子张天宇:
看重宜居宜业属性,毕业后扎根成都发展
让居民生活更舒适的同时,成都加速吸引更多年轻人来蓉留蓉发展。据了解,近年来成都着力引聚青年科技人才,在全国率先推出“先落户后就业”“先安居后就业”,截至今年7月,已吸引落户青年人才近70万人。
2014年,高中毕业后的张天宇,从老家福建泉州来到成都,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如今是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直博生。在张天宇看来,成都是他实现人生价值和幸福生活的地方,自己也将继续在成都扎根发展。
刚来成都的时候,张天宇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是“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学习之余他体验着成都的各种美食。随着在成都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发现成都的魅力远远不止于美食与休闲,“成都具有非常好的包容性,适合各个年龄段和各种层次的人们在这里实现梦想,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张天宇十分感慨。
在这座城市的点滴变化中,张天宇感受到公园城市的宜居宜业属性。“成都有许多公园、绿道,很好地满足了我的运动健身需求。”而让张天宇感触最大的是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天府实验室等高水平科技基础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我了解到天府实验室正在围绕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规划布局,对标国家实验室,是四川省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张天宇兴奋地说,这些平台,都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重要途径。
成都对青年人才支持的一系列政策,也是张天宇选择留在成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了解,成都出台人才新政“1.0”“2.0”和“3.0”版,推动从“拼政策、给优惠”向“搭平台、给机会”再向“优平台、营生态”迭代升级。今年8月底,《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明确6大类共224项人才支持类型。
今年4月,由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第24届国际真空电子学会议在成都召开,张天宇荣获由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电子器件协会颁发的2023国际真空电子学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成为该奖项自2004年设立以来首位华人获奖学生。“正如成都大运会口号‘成都成就梦想一样,在成都生活9年,这里已成就了我数不清的梦想。”张天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