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023-11-09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城市发展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广阔的发展舞台,更要提供优质宜居的生活空间,更好满足人的“需要”。换句话讲,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市民的幸福感,而市民的幸福感来自于城市发展前景更广阔、公共服务更优质、生活环境更舒心安心、生活成本更适当等。成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用心用情回应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将城市发展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让幸福成都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幸福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幸福美好生活就是无源之水。
近年来,成都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实现科技创新平台加速集聚,科技创新成果高效溢出。目前,成都拥有65所高等院校和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集聚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14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建设电磁驱动聚变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府实验室整体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达10家、位居中国城市第6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加速转换,潜力不断释放,市民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愈加充满信心。
近年来,成都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8+N”重点产业发展集群,不断完善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等“5+N”产业生态体系。目前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8,近十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二,已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新型材料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服务业增加值连续跨越几个千亿台阶突破130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经济总量迈上两万亿新台阶,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打得更稳,市民对这座城市的发展能级愈加自豪。
近年来,成都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政策环境,人才政策实现了从“拼政策、给优惠”到“搭平台、给机会”,再到“优平台、营生态”的转变,累计吸引新落户青年人才近70万人、人才总量达622.3万人,居全国城市第四位,登上《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连续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成为人才向往之城。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从1.0版更迭至5.0版,出台实施《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多措并举落实为企业“减负”,制定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高效运营成都12345热线平台,荣获“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2022年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2022年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等荣誉,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生态孕育着全新机遇,市场主体在这座城市更加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
高品质生活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高品质生活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的必然要求,既包括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涵盖人们对获得公平正义、社会尊重、实现自身价值、全面发展等高层次的需要。
近年来,成都始终注重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持续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7%以上水平,三甲医疗机构达到61家,总量跃居全国第二,优质医疗资源的区(市)县覆盖率达到82.6%;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5%,有13个区(市)县入选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建设12个国家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开通13条地铁运营线路、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线网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累计推动91个片区有机更新,实施改造老旧小区超1200个,惠及居民10万余户,在改善民生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近年来,成都持续打造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目前成都各类博物馆、茶馆、小酒馆、实体书店、影院等休闲消费场所的數量稳居全国前列,每年有上百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举行;初步形成了大熊猫、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休闲文化、美食文化、时尚文化等7个特色文旅IP体系,国家级旅游品牌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4平方米,增幅居全国首位;获评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中国最受全球旅客欢迎的10大旅游目的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美食之都城市,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音乐演艺“第三城”,在成都各种时尚的生活方式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舌尖上的美味、潮酷时尚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共同拼成一张幸福成都的名片。
近年来,成都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厚植生态本底,挖掘生态价值,全力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努力供给市民最美的生态环境。目前已建成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市域国土面积的33%,每年有70余天能够在市区看见雪山,全市优良水体比例提升至100%,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升至40.5%、44.5%,绿色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先后荣获首届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等奖项,全市有13个区(市)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成为成都人推窗可见的浪漫,无滤镜的“成都蓝”频频在朋友圈里晒出,触手可及的绿色生态空间成为广大市民亲近自然、拥抱绿色的好去处,“像成都人那样生活”逐渐成为时代新风尚。
高效能治理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城市的规模越大,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需要更高水平的城市治理能力。高效能治理让城市成为宜居、宜业、韧性、智慧的有机生命系统,在保持适度弹性的同时保持适宜的温度,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近年来,成都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智慧治理模式,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按照“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的理念,构建“王”字型城市运行管理架构,打造市、区(市)县、镇(街道)三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统一建设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市域物联感知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和“城市一张图”,统筹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据资源“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宜居和包容大奖”;成都12345热线平台成为亲民便民“连心桥”“总客服”,智慧斑马线、智慧跑道、太阳能智慧座椅、时空舱等智慧业态场景给人们带来更优质的生活体验,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增强,“智能”让市民幸福生活更加便捷愉悦。
近年来,成都不断创新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新模式,社区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和专属网格“3+1”治理体系基本成型,组建12万余个微网格、1.22万个专属网格,约13万人加入微网格员队伍参与基层治理,打造出“春熙嬢嬢”“萤火虫护卫队”等200多支平安共建队伍,发展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39万余人充当“平安力量”,当好平安“流动哨”;建设运营党群服务综合体200余个,统筹设置小区(网格)党群服务站5000余个,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服务,推动发展和安全良性互动、秩序与活力动态平衡,入选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连续六次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四度蝉联“长安杯”,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平安指数”提升了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指数”。
近年来,成都持续加强超大城市抵御冲击和安全韧性能力建设,积极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推进城市体检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和城市运行隐患排查,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各类救援力量和专业队伍力量建设,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全力保障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高标准、高效率、高品质分类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全力消除安全、环境等重点突出隐患,增进市民福祉,近两年来已改造城中村4000余户、棚户区10000余户,协同建设养老、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1000余个,市民生活舒适度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也为城市延续了烟火气、留下了老记忆、增添了人文感。
面向未来,哪座城市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和促进高效能治理上发力更足,哪座城市便在建设幸福城上就更拥有竞争力,也就更能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稳住人心”“留住人才”。在成都的幸福答卷中,进击的企业获得了城市新机会,拼搏的市民获得了发展大舞台,热爱生活的人找到了人生“小确幸”,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的美好,正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成为特质鲜明的成都名片。幸福,成为了这座超大城市最鲜明的特质,未來也将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涌向这座城市。
(课题组成员:王一晨,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辉,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综合管理部部长;何玲,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兰翔,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尧,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中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