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坐火箭太爽了”

2023-11-09刘舒扬

环球人物 2023年21期
关键词:景海鹏乘组海潮

刘舒扬

2023年10月31日,东风着陆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安全顺利出舱,他的第四次太空之旅圆满结束。

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9时10分,神十六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

“这次到咱们中国空间站出差,感觉很好,感觉很爽。首先我要为我的两位好搭档、好伙伴、好兄弟他们的精彩表现点赞。在这次任务当中,我们乘组做到了开心生活、高效工作,所有操作,包括指令发送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把广大科研人员的心血、汗水、智慧、梦想都变成了现实。而且我们兑现了承诺,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优异的答卷。这是天地一心、乘组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四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说。

中国空间站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感慨道:“回家的感觉真好!”

之后出舱的是桂海潮。他还是那么有辨识度:一张国字脸,皮肤黝黑,露齿一笑,更显得牙齿洁白;中等身材,看似书卷气十足,其实体格瘦削结实。

回想今年5月29日11时,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组成的神十六飞行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首次亮相。作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十六乘组承担了较为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是中国首个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类型航天员组成的飞行乘组。

2023年10月26日19时34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天宫”拍下“全家福”。

人们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位航天员居然戴着眼镜。他名为“海潮”,来自中国西南部的山村,完全凭着自己的勤奋、怀揣20年前树立的“飞天”梦想,从大山深处一路走到首都,成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宇航学院的教授,并在未届不惑之年前往通向无垠太空的旅途。

这不仅让桂海潮的家乡——保山施甸县姚关镇感到振奋,整个中文互联网也为之沸腾:“读书改变命运,理想照进现实”的箴言再一次得到印证。

桂海潮的首次太空之旅圆满落幕了。在他返航之际,我们讲述这些关于他的故事,我们想知道:当一个“开局”算不上良好的人能够抵达太空,他克服了什么,坚持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而更多的人能够从他的故事里,又能获得些什么?

故事首先从他和队友们的太空之旅开始说起。

“博士乘组”

出征时,“中国第一位戴眼镜的航天员”桂海潮摘下了他的眼镜。

飞船在发射阶段加速上升,航天员会经历比较大的火箭振动,如果戴着眼镜,可能会与舱内压力服的面窗产生干涉,也可能会发生碰撞。不戴眼镜的桂海潮一直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难掩心中激动。

5月30日6时44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下达“出发”命令后,神十六乘组领命出征。桂海潮率先进舱,进舱前,他热情地向镜头挥手,竖大拇指,还与两名队友一一击掌。

神十六的3名航天员均为博士,是名副其实的“博士乘组”。

桂海潮在神十六乘组中的角色是“载荷专家”。载荷,指有效载荷,即为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要完成的特定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桂海潮就主要负责载荷的操作管理、维护、维修,以及从事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等。

两名队友的分工也很明确:指令长景海鹏是航天驾驶员,主要承担对航天器的监视、控制和管理,飞行计划的执行、航天器的交会对接、飞行安全保障等任务;朱杨柱是航天飞行工程师,负责航天器运行管理、设备维护和维修。大家有所侧重,又密不可分,互为备份,共同完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被视作“离航天员最近的人”。1992年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她就开始参与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工作,创建了中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技术体系,建立和发展了相关技术,有“中国航天员总教头”之称。选派神舟五号首飞航天员时,她投下了给杨利伟的关键一票。在她看来,神十六乘组成员高度互补:景海鹏经验丰富,敢决策、敢担当;朱杨柱性格沉稳,谦虚、谦和;学习能力很强的桂海潮则“特别乐观,乐于表达,思维很活跃,也很灵活,乐意接受和尝试新的事物”。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十六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飞船高速升空,稳稳坐在椅盆中的3名航天员连连感慨:“舒服”“很舒服”“坐火箭太爽了!”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浩渺宇宙再次迎来中国航天员。

2023年6月14日,中国首次开展空间站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

2023年7月20日21时40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3位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梦天实验舱的“老师们”

发射当天的18时22分,神十六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桂海潮和两名队友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翘首以盼多时的神十五飞行乘组欢欢喜喜地打开“大门”,将他们迎进“天宫”空间站。神十五乘组指令长费俊龙说:“我们盼望盼望、等待等待、期待期待,终于等到你们了!”

天和核心舱内早已挂起“欢迎队友”的大红字,桂海潮再次露出他标志性的笑容和白牙:“感谢各位师兄的热情接待和迎接,我和杨柱一样,期盼这一天很久了。接下来几天,我们还要好好向你们学习,把交接班工作做好。”

5天后,两个乘组的交接工作完成,神十六乘组与神十五乘组依依挥别,开启了在轨全新内容。

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桂海潮的重点工作。神十六乘组携带了约23.6公斤重、体积约95升的生命科学实验项目的实验物资,计划开展5项生命科学实验。6月14日,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的出舱工作开始。桂海潮头戴降噪耳机,背对舱门,和两名队友在梦天实验舱内反复检查着一个四四方方的白色箱子。

这个白色箱子就是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大连海事大学联合开发研制。装置内设计了13个装载生物材料的样品盒单元,适用于植物种子、微生物、小型动物等生物样品的在轨实验。每个样品盒单元宛如一间“豪华单间”,独立温控,能适应不同生物的生存需求。

确认完毕,3名航天员合力把它安装在载荷转移机构上,看着它被平稳地送出舱外。装置经由机械臂抓取,最终顺利地被安装在既定的舱外暴露平台,从此开始了它为期5年的“职业生涯”。

这是中国首次开展空间站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这项研究,将为人体生物体的辐射损伤、防辐射药物制备等提供依据,对于支持中国航天员在轨长期健康驻留、载人登月等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一批种子也正在进行着它们的太空之旅。从神十六飞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向社会公开征集航天育种搭载实验项目,最终遴选出53个单位的136种份航天育种实验材料实施搭载,包括农作物47份,林草、花卉和药用植物76份,微生物和其他13种。其中,有3220颗青花椒种子是桂海潮的“云南老乡”。它们将接受为期约5个月的太空辐射诱变,这也是国内首次开展青花椒“太空育种”试验。

最激动人心的出舱时刻也很快到来。7月20日下午1时45分左右,身穿蓝色条纹舱外服的景海鹏拉开舱门,与身着黄色条纹舱外服的朱杨柱先后出舱,漫步太空。

桂海潮留在舱内配合支持,主要负责机械臂的操控。身穿蓝色舱内工作服的他始终“站”在监视器屏幕前,双臂抱胸,目不转睛地看着监视画面。

“阳光很明媚啊!”朱杨柱将上半身探出舱外。不远处的景海鹏热切呼唤:“02(念作洞两,指朱杨柱),往右上方看!”

“看见你啦!”朱杨柱举起右手挥舞着。

“保存一下!”舱内的桂海潮随即提议。“好,已截图。”位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出舱活动支持小组应答,拍下了两位航天员的“同框照”:深邃漆黑的宇宙,洁白如雪的航天服和航天器,以及闪耀着金色光泽的太阳翼,共同构成一幅壮丽绚烂的图画。

约8个小时的出舱活动期间,3人互动频繁,配合默契,顺利完成舱外3个全景相机抬升等工作,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全景相机被称作“空间站的眼睛”,视野更佳的全景相机将收集更多信息,为观测空间站运行环境、分析空间站运行状态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依据。

太空授课也被提上日程,桂海潮的课堂从地面搬进了太空。太空微重力环境是物理学的天然实验室,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就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由桂海潮主讲,朱杨柱协助,景海鹏摄影。课堂启用了“新教室”——梦天实验舱。空间站中燃烧的火焰为什么呈近似球形?水滴为什么能像乒乓球一样被球拍打来打去?漂浮在半空中的桂老师很自然地一口一个“同学们”,将梦天实验舱和太空的“秘密”娓娓道来。他还做了专业性更强的陀螺实验,那是北航学子的知识盛宴。

下课前,他鼓励地面课堂的2800多名同学:“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太空实验室,有实现梦想和创造奇迹的无限可能。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塑造求真创新的品格。中国空间站欢迎大家来出差!”

“太空菜农”

除了睡觉和工作,运动大概是航天员们每天花时间最多的事情。长期处于微重力状态下,航天员的骨骼和肌肉缺少重力对抗,会造成人体骨量流失和肌肉萎缩,并导致血液、体液向上倒流及向四周流动。科学的体育锻炼是避免上述问题发生的有效办法。

中國空间站设有专门的“锻炼区”,配备了多种多样的健身器材和设备。梦天实验舱里有抗阻锻炼装置,桂海潮习惯穿一双橙色运动鞋,用它做深蹲、提踵、硬拉、划船、耸肩等几种动作。推拉之间,腿部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

问天实验舱里有“动感单车”。骑行时要换上一双专用的锁鞋,鞋底的锁扣可以与单车踏板的空隙扣在一起,这样就能把航天员的腿部固定,不会在踩踏时飘起来。

还有天和核心舱里的太空跑台,样子和跑步机类似,配有弹性束缚带。跑步前,航天员用这些束缚带将自己固定在跑步区域,并利用束缚带提供的拉力模拟地球重力,就可以完成类似地面效果的跑步运动。当然,“跑步机”已经做了完备的隔振措施,防止航天员锻炼时影响到其他设备和实(试)验的正常运行。

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 左 )、朱杨柱( 中 )、桂海潮共同协作,开展工作。

运动装备还包括一种未来感十足的鞋子——仿生黏附鞋,其外形宛如普通男士凉鞋的加大加厚版。桂海潮把它套在运动鞋的外边,双手扶住舱壁,双脚在一块平板上用力踩踏、抬腿,左右反复。

由于鞋子在特制踏板上会产生吸附力,所以重复这样的动作能起到锻炼腿部肌肉的效果。据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该装备将配有的肌肉传感器固定在航天员腿部,在运动时可以实现对航天员肌肉、骨骼受刺激情况的定量监测。

和在地面生活时一样,3名航天员在太空中也要定期理发。这个时候,技术最好的“Tony老师”朱杨柱就操着剪刀、推子出场了。他给桂海潮理发时,景海鹏在旁边举着像吸尘器一样的装置来回转,及时把剪掉的碎发吸附进去,避免毛发乱飞,对空间站造成影响。轮到景海鹏“坐下”理发时,负责吸头发的人又变成了桂海潮。3人默契的配合,给理发这件小事增添了不少乐趣。

洗头的方式也不一样。水是空间站的稀缺资源,而且四处飘散的水珠是个麻烦的存在。航天员们用的是特制洗发帽:先用装有洗发液的帽子揉搓,使洗发液和头发混合均匀;然后换个有水的洗发帽继续揉搓;最后换上干洗发帽,揉搓得差不多了,头发就洗好了。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舱顶的一片区域布置了大红色的拉花和“福”字,节日气氛瞬间拉满。那时杭州亚运会的各项赛事正热烈进行,用抗阻锻炼装置做运动时,航天员一边做深蹲,一边通过对面的显示屏收看杭州亚运会比赛直播。

他们偶尔还要变身“太空菜农”给菜园浇水。目前,中国空间站在轨共有两个被称为“太空菜园”的太空栽培装置,一个种的是生菜和小葱,另一个种的是樱桃番茄,两个装置都能实现轮番、多批次种植。蔬菜长势喜人。有一次,景海鹏随手掐下一片绿油油的菜叶,直接送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咀嚼起来——是真正的干净又卫生。

看上去,桂海潮已经完全适应了太空生活。

大约5个月前,桂海潮在出发前的一次采访中说,想把这次任务当成“发现之旅”:“太空这么美丽的观景平台,有那么好的角度可以看一看我们地球,看看山川,看看海洋,看看星空。我也期待着在这样壮美的环境之中放飞自己的思绪,畅想任何可以想象的东西。”

而在地面,有一群年轻人始终怀着和他同样的期盼。那是接下来要讲的故事。

猜你喜欢

景海鹏乘组海潮
“博士乘组”奔赴苍穹
天宫热闹啦:神舟十五号乘组进驻天宫
神州十四号乘组进驻天宫空间站
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
柳永·望海潮
望海潮·八里湖
望海潮·枫林谷
景海鹏:三飞太空
望海潮·庆嫦三落月
“航天英雄”景海鹏小时候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