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现状及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3-11-09尹清龙
尹清龙, 康 超
(1.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07; 2. 内江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对理论问题的把握,有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当前,制度自信研究是否与理论发展的规律相适应,是否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1]的现实任务相契合,都需要对其现状加以审视后才能回答。为此,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运用CiteSpace系统梳理2012—2022年制度自信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发文量、刊载期刊、作者分布以及关键词共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以期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做出一般性预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主要是以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文献特征进行分析,以描述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CiteSpace主要用于分析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以可视化图谱的方式呈现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其发展动态,并描摹下一阶段的研究走势。与此同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CiteSpace所呈现的各类图谱进行内容分析,厘清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及趋势。
(二)研究对象
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选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制度自信”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年限设定为2012—2022年,并在来源类别处勾选“CSSCI”。检索结果为660篇,去除无效文献后,得到有效样本文献608篇。
二、制度自信研究的计量学分析
(一)文献的时间序列分布
某一领域年发文量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演进态势、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2012—2022年制度自信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12—2014年的初始爆发期,论文数量由6篇增长到65篇。二是2015—2017年的稳步发展期,文献数量由34篇增长到84篇。该时间段内发文量初期较上一阶段的爆发增长有一个明显的回落,而后发文量逐渐增长。三是2018—2022年高位成熟期,发文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从整体趋势来看,近年来制度自信研究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图1 制度自信年发文量分布(2012—2022年)
(二)期刊来源分布
期刊在某一领域的发文量能够体现其对该方向的关注程度,分析已发文章期刊来源分布,可以了解来源期刊的特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是发表该主题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高达42篇,占总发文量的6.9%;其次是《人民论坛》,刊文38篇,占比6.25%;《红旗文稿》以20篇的发文量紧随其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为19篇;《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发表相关主题文献数量均为16篇;《党建》发表15篇;《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文献量各为14篇;《中国高等教育》文献数量为13篇。前10名的期刊发文共计207篇,占总发文量的34.05%。不难看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人民论坛》对制度自信这一议题表现出较大兴趣。
(三)作者分布
确定某一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可以大致确定该领域的前沿人物,以便推动该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学术领域公认的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是普赖斯定律,其公式为:
其中,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篇数,Nmax为发文最多作者的发文篇数[2]。
通过计算,M为3.16,也就意味着核心作者最少发文量为4篇。通过统计发现,肖贵清以10篇文章位列第一,陈金龙发文5篇排名第二,齐卫平发文4篇排名第三,而后包心鉴、秦宣、顾钰民、宇文利、颜晓峰等人文献量为3篇。由此可见,肖贵清、陈金龙和齐卫平是制度自信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CiteSpace生成的研究作者共现图谱,能在一定程度揭示该领域研究作者间的交流合作情况。由图2可知,肖贵清与夏敬芝、周昭成,任鹏与尚晋,岳奎与屠静芬,彭劲松与孙浚铭,刘希良与周前程等学者形成了一定联系,但较于整个作者群体而言,作者间的联系不多。这说明,在制度自信研究中,作者间的合作仍是少数,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以独立的方式展开研究。
图2 制度自信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把握研究现状,实际上是探寻某一时期内一系列文献所共同讨论的问题,即寻找研究热点的过程。关键词能够反映一篇文献的关键信息,是较为直接地表征文献研究热点的元素。运用CiteSpace的关键词词频和中心度演算功能,以及生成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和时区知识图谱,可以反映一定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共现图谱在于统计共现词在同一类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并以共现次数来确定其关系。共现的次数越多,说明二者在研究领域和主题上越紧密。通过CiteSpace软件将608篇样本文献导入,绘制出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关键词节点在图中以年轮表示,节点大小以年轮大小表示。节点越大意味着关键词频次越大,也就意味着它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3 制度自信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频次越大,说明关注该主题的研究愈多,该关键词就越能呈现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CiteSpace导入样本文献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该图谱节点数量292个,连线数量540条,密度0.012 7,即共抓取关键词292个,其中共现次数超过5次的关键词共计26个。共现频次最高的是制度自信,高达253次,其次是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分别为73次、59次和44次,体现出该研究领域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日趋凸显的热点。此外,制度优势、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四个自信,共现频次也分别达到了37次、24次、19次、14次和14次,说明这些议题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总体而言,该研究领域围绕制度自信形成了一系列研究热点。
(二)关键词聚类图谱
关键词聚类图谱主要是以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形式反映某一领域研究业已形成的核心研究类团,对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动态有一定的参考。类团的标号越小表明类团中所组成的成员越多,规模也就越大。年份越早说明类团形成时间越早,表明越趋于成熟稳定。本次聚类图谱采用LLR算法提取聚类标签,选择K关键词提取对象,最终生成制度自信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图4)。学界广泛认为,聚类模块值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0.5意味着聚类合理,S>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本次生成的聚类图谱Q=0.552 9>0.3、S=0.869 7>0.7,表明该聚类图谱有效。由关键词聚类图谱可知,制度自信(2014年)、治理效能(2017年)、理论自信(2014年)、文化自信(2013年)、理论逻辑(2018年)、中国经验(2016年)、制度自觉(2016年)、理想信念(2016年)和培育(2015年)是排名前9的类团,节点数分别为47、33、29、29、19、18、11、11、6。图谱中出现的各聚类类团间的交叉情况,说明该研究领域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又凸显了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同时从侧面说明了制度自信研究已铺展开来。
图4 制度自信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同时,可以清晰发现,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觉、培育和基本制度等大多数类团成员平均年份处于2015—2016年间,研究合力在这一时期凸显。表明这一时期研究制度自信研究由最初的大而广逐渐聚焦和深化,该领域特定议题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领域和范式。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催生出其他议题,多样化的类团由此出现,如政治制度自信、制度优势和自信等。2016年7月,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并将文化自信作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学界迅速做出回应,找到新的研究增长点,将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统筹起来加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说明制度自信研究同宏观政策与实际理论问题关系密切。
(三)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CiteSpace绘制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是在二维坐标中研究某一领域的关键词节点,呈现不同时区内不同时间出现的关键词节点,总体上表现出从左至右、由下至上的研究演进图谱,能够体现文献的更新及相互影响情况,从而揭示出不同时间段内特定领域的研究演变情况。
将关键词作为节点,时间区间设置为2012—2022年,时间切片设定为1年,经CiteSpace处理后得到制度自信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如图5所示,国内制度自信研究呈现出由集中到多样的关注趋势,同时结合前文发文量图,可以较为细致观察研究热点的迁移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萌芽发展阶段(2012—2014年)。这一阶段热点关键词主要集中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中国梦、习近平、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现代化等内容。二是深化发展阶段(2015—2017年)。制度自信研究在这一阶段呈现多样化展开和多点关注的态势,热点主要集中于制度优势、中国制度、制度建设等。三是高位增长阶段(2018—2022年)。相较前几阶段该领域发文量的波动,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文献保持在一个较高数量,治理效能、中国之治、理论逻辑、四中全会、话语体系等成为该阶段的热词。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图5 制度自信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第一,关于制度自信概念内涵。目前学界对制度自信的概念内涵还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主要可概括为两种观点。一是“心理认识”说。此种观点认为制度自信是对制度设计及其优越性的充分肯定[4],坚信我们的制度具有比较优势和世界意义[5],是社会成员对其所赖以生存和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制度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认识和评价[6]。二是“内在结构”说。此种观点认为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自信,主要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总体自信、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自信和对公有制的核心自信[7]。这种对制度自信内涵的阐释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关于制度自信来源。制度自信从何而来,学界进行了较多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逻辑生成”说。此观点从制度的创制逻辑、创新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和比较逻辑等方面考察自信的生成[8],并着重强调制度自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深刻认识和把握[9]。二是“价值生成”说。此观点认为制度自信体现在对制度价值的认同以及对制度选择的坚守上[10],认为制度自信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充分维护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此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三是“对比生成”说。此观点从横向、纵向对比中强调制度自信的来源。在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比较中找到优势[11],明确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自信源于制度优势[12]。
第三,关于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两种观点。一是“圆梦”说。此观点强调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3],坚定包括制度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14],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5]。二是“助力”说。此观点一方面将视野转移到综合国力层面,强调坚定制度自信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16];另一方面从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角度说明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前者为后者营造气氛、凝聚共识和提供智力支持[17]。具体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丰富了制度自信新内涵,而制度自信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驾护航[18]。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19]。
第四,关于“四个自信”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制度自信为本”说。此类观点总体上认为“三个自信”“四个自信”皆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理论升华、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迫切需要。它们最终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20]。聚焦制度自信,阐明制度自信对其他两个或三个自信的作用,强调制度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关键环节,是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归宿和放大器[6]。二是“文化自信为本”说。此观点认为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文化多样性下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坚守,是伟大复兴的精神保证,是文化交流交融的前提,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本和基础[21]。三是“内在关系为本”说。此种观点着力探讨“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其中,“包含”说认为“四个自信”是有机统一的,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递进式的包含关系[22]。“辩证”说强调“四个自信”有其内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辩证逻辑和构建逻辑[23],其内在逻辑和关系主要表现为:道路自信是主体,理论自信是核心,制度自信是骨架,文化自信是根基[24]。“递进”说指出,“四个自信”是统一关系、协同关系和层递关系的结合,凸显了其整体性下的层次性[25]。
第五,关于坚定制度自信的路径,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比较视野坚定”说。此种观点认为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比较、本质比较和发展比较,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恰是制度自信的源源动力[26]。二是“制度创新坚定”说。此种观点认为坚定制度自信要具有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定力、把握制度优势,要在具体事件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创新[27],要在发挥制度正效应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制度[7]。而完善和创新制度,不能故步自封,要借鉴国际上制度建设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发掘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成果,为当前制度建设服务[28]。三是“教育发力坚定”说。此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是巩固中国制度历史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29],是制度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增强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明确基本定位、根本目的、直接目标、实践基础和具体内容,要立足普遍化的社会宣传教育与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加以实施[30]。在目的上,进行制度自信教育,要帮助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制度观,感悟制度文明的守正创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具体对象和方式上,聚焦高校,强调培育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必须发挥思政课坚守制度底线、讲透价值内涵、培育自信情感的重要作用[31]。
四、结论与展望
运用CiteSpace对2012—2022年制度自信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在发文数量上,该领域仍会保持高位增长,主要关注这一领域的期刊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人民论坛》,形成了以肖贵清、陈金龙和齐卫平等人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通过分析关键共现图谱、关键聚类图谱、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可以发现,制度自信研究当前主要围绕制度建设、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展开。
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通过理论研究彰显中国之制的优势,增强制度自信,对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望过去,学界对制度自信的内涵、来源、路径、教育等相关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展望未来,一是要坚持对制度自信基本理论的研究。当前对制度自信内涵的把握,对自信来源的分析,仍然表现为“百家争鸣”,还未形成定论。研究大多局限于某单一向度,缺乏一定的整体性视野,尚不具备十足的逻辑自洽,这就导致说服力不足的问题。应注重在研究的横向对比、纵向观照、理论借鉴和实践检验中深挖“什么是制度自信”“制度自信从何而来”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如将制度自信的内涵和来源从多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维度展开,注重其本身的多重性、多维性。如此,才可能回答好“如何培育制度自信”这一实践问题。二是要继续瞄准制度自信研究中制度建设、制度优势及其转化为治理效能等前沿问题。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基于优势谈优势,阐释优势的视角较单一。同时,制度优势如果不能转换为治理效能,其作用和价值也就难以体现。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应从宏大历史、中外比较、微观切入等视角阐释制度优势。例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铸牢,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而具体优势体现在何处、又如何彰显,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探讨制度建设的方向以及治理效能转换的路径,应重点关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如制度设置的科学性和进步性、治理体系的协调性以及治理主体的积极性等,实现以关键环节为依托,为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解决“痛点”,打通“堵点”,从而为增强制度自信提供现实支撑。三是要着眼于制度自信的教育问题。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人要不要对制度自信的问题,要通过解决制度自信的理论问题,瞄准制度自信教育的紧迫性问题,如,不同学段、不同对象、不同课程如何开展制度自信教育,制度自信教育的内容、环节、手段和目标等问题。特别要注意从国际国内、历史现实未来相贯通的视角,把握制度自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应注重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掌握社会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误解、偏见等,找准其内在逻辑破绽和现实漏洞,实现对症下药,提升制度自信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帮助年轻一代廓清思想迷雾,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自内心的认同,助力其逐步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其自觉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四是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话语体系。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这深刻说明,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理论工作者要有使命感,要加强制度自信研究机构和作者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高地和核心作者群的引领作用,建立相关交流机制与合作圈,及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经验,学习借鉴国外制度意识培养、制度认同的有益做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和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