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维时空探讨大气圆运螺旋环及彭子益圆运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2023-11-09董必文王余燕
董必文,王余燕,郑 进
(1.大理州中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2.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3.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云南 昆明 650021)
彭子益圆运动包括人体圆运动和大气圆运动[1]。自然界大气升降沉浮的圆运动产生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共四节(二分二至)-八气(四立与二分二至)-七十二候的物象。在圆运动中,无论日运动,月运动,还是年运动,均以地表为中心。本研究从四维时空卷曲出发探讨“大气圆运螺旋环”得出圆运曲线是四维空间的最效曲线,通过气-阴阳-五行向量公式建立彭子益圆运动数学模型,供同道参研,兹述于下。
1 四维空间的螺旋式圆运动
1.1 时空卷曲与螺旋式圆运动 现代物理学认为,描述宇宙需八维空间:即物体的长(X维)、宽(Y维)、高(Z维)、时间维、重力维、电磁力维、万有引力维、万有斥力维。实际上一个低维度空间,随时间轴运动就形成更高一维空间。之所以看不到高维度空间,是因为它们卷曲起来,变成了低维度空间。圆运动所研究的四维空间指天文空间,为地表之一部分,为曲面空间。我们知道:0维空间是一个点,一维空间是一条线,二维空间是一个面,三维则是有长宽高的立体空间,而四维空间是在立体空间基础上加一根时间轴。由此可认为:0维空间是一维空间之投影,一维空间是二维空间之投影,由此类推,三维空间就是四维空间之投影……因为高维空间卷曲变成了低维空间。
时间的轨迹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故三维空间以时间曲线为轴运动就形成四维螺环空间。时间从秒、分钟到小时,再到日、月、年,都是曲线螺环式运动。时间循环而不重复,这导致了四维空间运动是螺旋环式运动。在连续的四维空间中,相同时间点的空间相似而不相同。事实上,地球表面空间是一个曲(球)面空间,而其中的一个微分结构,才是认知里的平面方正空间。当站在更高一维空间就能清楚发现这一点。四维时空就像一串螺旋环,单环旋转相连,整串又闭合成环;依次再单环旋转相连,整串又闭合成环,循环往复,而不重复。其最简单结构就是闭合螺旋环。为了说明这种关系,特绘制了两个图:图1中用一个中圆圈表示地球自转一周形成一日的圆运动,30个连续的日运动形成一个月运动(用一个大圆圈串表示,即此闭合螺旋环,其形如串珠螺环);图2中一个中圆圈串,上有约30个小圆圈,代表阴阳的一个月运动由约30个日运动组成,12个中圆圈串组成1个大圆圈串,表示12个月运动,或365个日运动组成阴阳的1个年运动。
图1 双螺旋串珠环(月运动)
图2 双螺旋串珠环(年运动)
1.2 螺旋式圆运动与最效曲线 圆运动的根本是时间曲线,时间扭曲的根本在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导致的空间扭曲。没有地球自转就没有“日”的时间概念,没有地球公转就没有“年”的时间概念。而时间就是不同层级的阴阳圆运动,比如地球自转一周形成“1日”的时间概念,月亮绕地公转一周形成“1月”的时间概念,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形成“1年”的时间概念,这些都是阴阳不同周期循环运动的结果,从而形成现实中的四维时空。可见时间概念来自于日地圆运动形成的的阴阳概念。换句话说时间是阴阳圆运动的产物,时间是按曲线轨迹运动的,且具备螺旋环一直循环,永不重复的特点。阴阳随时间曲线运动,从而形成双螺旋环动态结构。而五行也是阴阳随时间曲线运动的产物。在太极图中,阴阳在中气作用下,不是直线而是曲线运动,阴阳运动曲线就是圆运曲线,也是最效曲线。
根据等周定律:在闭合曲线的运动中,当扫过面积不变时,圆运动的周界最短;当周界一定时,所有曲线运动中圆运动覆盖面积最大。由此认为圆运动的圆运曲线是效率最高的曲线,简称最效曲线。
在上图3中小球由A下落到B点有很多路线,曲线比直线先到,所有路径中AFB曲线耗时最短,被称为最速曲线。最速曲线可以看做是圆上某点随圆做直线运动形成的轨迹(如图4)。最速曲线通过增加曲面弧度以获得更大加速度,在运动中提前到达最大速度,所以在相同时间能到达更远的距离,但代价是要比平面走更多的路径,若弧度再大,相比最速弧度,所提前获得的速度就不能抵消它因额外增加距离所要付出的时间代价,所以最速曲线是最优解。由此可见曲线运动通过延长路径,增加了动力,减少了阻力,扩张了速度,最终提高了效率;而直线运动选择最短路径,代价是压缩动力,增加阻力,减少了速度,最终降低了效率。最速曲线其实是一条摆线。摆线长度等于旋转圆直径的4倍。旋转圆是摆弧包绕面积的1/3,当小球从一条摆线的不位置(E、F、G)同时放开时,它们会同时到达底部。
图3 最速曲线图
图4 摆线图
直线可以视为半径无穷大的圆周上的一部分,或者说直线是曲线上的一个微分,反之曲线是直线的积分。由此得出:曲线运动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而直线是一种特例。曲线运动的优点是可以减少阻力,避开障碍。大自然蜿蜒的河流,本质是地球自转产生地偏向力使河流前进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则向左);同时河水过弯时在离心力作用下,侵蚀凹岸,堆积凸岸,从而形成河流的曲线运动。盘旋的山路,也是一种圆运曲线,这种通过延长螺旋距,来达到减少阻力或分销抗力的方式,体现了圆运动的优点。螺丝通过螺旋纹走曲线,减少了走直线的抗力。直线策略采用直进直退的阴阳对抗,而曲线策略采用的是旋进旋退的五行制约,既坚持目标,又讲究策略,即是活法圆通,总能“一圆就活,一活就通”,故称圆运曲线为最效曲线。
如果一个物体在没有阻力下发生位移,自然界就利用最短的途径和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的方法实现。莫培督在1744年提出“最小作用量原理“,认为:在物理学中从功能角度去分析客体运动的可能,作用量最小常被当做客体的首选。这个原理可以解释,天体为什么是圆球形的,地球自转,绕日公转轨道为什么是近圆的。圆运动的最小作用量属性,表明圆运动在自然界的普遍性和最效曲线性。
2 大气螺旋式圆运动与阴阳运动曲线
阴阳纠缠的四维时空现象认为[2]:阴阳纠缠产生五行,使之成为宇宙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和功能元素,阴阳纠缠形成了风雷水火四种自然现象和天地山泽四种自然结构,从而形成八卦。阴阳在不同维数的空间具有不同结构和表达式:阴阳断续线(爻线)是能量在一维空间的表达式,阴阳是能量的矢量公式表达;太极阴阳鱼是阴阳纠缠在二维空间的表达式,四象表达了能量衰减与阴阳纠缠的四个阶段;而八卦则是能量在三维空间形成的四种结构和现象,是阴阳在三维空间的矢量表达;五行是阴阳纠缠在四维时空中的矢量表达,螺旋环和双螺旋串珠环是能量的时空结构[3]。能量在时空中形成矢量公式,形成结构,形成秩序,最终形成宇宙能量系统,所以物质的本原是能量,质能是统一的。双螺旋串珠环在四维以上空间无限拓展形成宇宙星系模型结构。
球上某点随地球自转,形成圆运动,而该点随地球自转的同时又沿公转轨道绕太阳公转,从而将这一轨迹变成螺旋圆轨迹,这就是阴阳双螺旋链形成的根本原因。设地球上相对的两点A,B(A代表阳属性,B代表阴属性)随地球自转,从A-B-A,完成圆运动,在地球自转轨道形成圆形轨迹,而地球自转的同时又在公转,所以地球自转一周(2π)的A点在公转轨道形成的轨迹是正弦曲线f(x)=sin(x),∈[0,2π],而B从B-A-B在公转轨道形成的是提前半周(π)的正弦曲线f(x)=sin(x+π),∈[0,2π],将二者曲线绘在地心所运行的直线轨道上,得到阴阳运行曲线及函数(如图5)。阳气增长的速度V=sin(x),与阳气增长的加速度a=cos(x),(如图6),阳气增长的加速度,总是阻碍阳气的增加或减少,并促使阴阳转化。加速度来自日地引力,它在合适的时机改变阴阳运动方向,使阴阳发生转化。由于直线可以看做是直径无限大的圆上的曲线上微分,我们把直线运动的轨迹积分就得到地球上相对的两点在地球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在公转轨道形成的图形:双螺旋串珠环。
图5 阳阴圆运动曲线
图6 加速度总是阻碍阳气的增加或减少,并促使阴阳转化
由此可以看出:在四维空间阴阳是平行-重合而不会相交,因为阴阳运动的时空相对,方向相反。阴比阳节奏提前π,所以阳常常跟不上阴的节奏。阴阳的“缘”是地心牵引,阴阳的情愫(或者叫纠缠)是通过地心传递。故圆运动就是阴阳的家,五行就是阴阳之子。
阴阳五行不能离开物质(粒子)存在,尽管在理论研究时,人们总是将其抽象为一种能量属性,但它必须存在于粒子之中或以质点的运动为表现形式。所以阴阳五行的圆运动,本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地球自转和公转又是基于质点或粒子的圆运动。五大能量形式:光的介质是光子;热的介质是分子;电的是介质电子;磁的介质是电子绕核运转和电子自旋形成的分子电流;力的介质是“波色子”。所以阴阳五行能量形式的圆运动仍然是物质粒子的圆运动。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彭子益四维空间阴阳圆运动的加速度总是阻碍阳气变化,并促使阴阳转化,体现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它遵循“热力学”“熵增定律”:一个封闭系统内,在不发生质变的前提下,热能只会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进行传递,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自动减少,熵在不可逆过程中总是增加。
3 阴阳圆运曲线与简谐振动
圆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属于简谐振动。在地球自转中,有效太阳热与太阳高度的关系符合正弦函数,是一种简谐振动;在地球公转中,有效太阳热与太阳赤纬、观测点地理纬度及时角3个变量有关。求平均有效太阳热时,其与正午各地平均太阳高度的关系满足正弦函数,符合简谐振动。以下研究将有助建立除向量公式而外的另一种阴阳模型——正弦函数模型,具体如下。
3.1 地球自转与阴阳 以地球上某点O为研究对象(如图7),研究该点获得有效太阳入射光强度,以反映该地阳热的变化规律。地表的入射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x,即为太阳高度角,若令地表入射光强度为1,则有效入射光线强度为Y=f(x)=Sin(x),向光面:阳f(x)=Sin(x);背光面:阴=f(x)=Sin(x+π)
图7 地球自转与阴阳
3.2 地球公转与阴阳 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见图8),其计算公式为: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t,其中:h表示太阳高度,δ表示太阳赤纬(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相等),φ表示观测点地理纬度,t表示时角。从上式可知,太阳高度角由3个变量决定:太阳赤纬δ代表公转年的太阳直射点位置;观测点地理纬度φ代表观测点地理位置;时角t代表地球自转入射光的位置。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角是变化的,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角也不一样。故只能计算某一节气太阳高度在某一区域的平均值。正午时角为0,上述公式简化为:sinh=sin(90°-|φ-δ|),即:某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等于观测地到直射点纬度跨越值的余角。
图8 夏至各纬度太阳高度角
在北半球,由于N23.5度以南至赤道,终年炎热;而N66.5度以北,终年寒冷。只有北温带地区(N23.5度~66.5度)四季分明,其中又以北纬35-40度之间,四季更替尤为明显,最能反映24节气物候变化情况。故笔者分别计算北半球、北温带、北纬38度地区24节气太阳高度及有效日光照射值做对照,以观察24节气太阳热的变化规律(见图9)。
h/sin 33 25/0 5537 17/0 6041 08/0 6645/0 7148 74/0 7552 16/0 7933 25/0 5537 17/0 6041 08/0 6645/0 7148 92/0 7552 83/0 8038°40 25/0 6544 17/0 7048 08/0 7452/0 7955 92/0 8359 83/0 8755 22/0 8257 96/0 8560 33/0 8762 36/0 8960 33/0 8757 95/0 8556 75/0 8460 66/0 8764 58/0 9068 5/0 9364 58/0 9060 68/0 8738°63 75/0 9067 66/0 9371 58/0 9575 5/0 9771 58/0 9567 68/0 9355 22/0 8252 16/0 7948 740 7545/0 7141 08/0 6637 17/0 6056 75/0 8452 83/0 8048 92/0 7545/0 7141 08/0 6637 17/0 6038°63 75/0 9059 83/0 8755 92/0 8352/0 7948 08/0 7444 17/0 7033 25/0 5529 34/0 4925 4/0 4321 5/0 3725 4/0 4329 34/0 4933 25/0 5529 34/0 4925 4/0 4321 5/0 3725 4/0 4329 34/0 4938°40 25/0 6536 33/0 5932 4/0 5428 5/0 4832 4/0 5436 33/0 59
自然界大气圆运动发生在大气圈内,有效太阳热是地球阳热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全部。地球阳热还来源于地表土和地表水。太阳热为“君火”,地热和地表水之热为“相火”。在大气层外找一点A,令其与地表a点平行(同一纬度),使二者有效太阳热及太阳高度相同,观察者会发现,二者太阳热产生的效应则完全不同。同一纬度,随海拔升高,阳热效应降低,物候随之变化。以太阳热代替地球之阳气来研究24节气之变化,虽能从一定程度反映气候变化的烈度,但并不能真实反映地球阳热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变化规律,因其忽略了土的作用。这其中的大气压、大气圈、地心引力、蒸腾作用、气流、洋流、地理纬度、地形地貌及海拔对四季气候产生影响,这些作用均可以归结为土的守中作用。上述事实为土之中气参与阳气,化生五行,产生四季提供了依据。太阳对地球辐射的热和光中,一部分日光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以有机能量的形式存储下来;另一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太阳热则一部分热被地表土吸收,一部分被地表水吸收,一部分辐射到大气圈内,形成气流运动,地表水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洋流运动,最终太阳能被分解成多种能量形式。从图9中可以看出,24节气除冬至、夏至外,小满-大暑、立夏-立秋、谷雨-处暑、清明-白露、春分-秋分、惊蛰-寒露、雨水-霜降、立春-立冬、大寒-小雪、小寒-大雪,因处在南北回归线来回运动的相同纬度位置,故平均太阳高度及有效太阳热成对的相同,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气候及物候(季节),说明太阳热并不等于地球阳热,五行、四季的形成地表土起了重要作用。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代表生命的荣枯,岁月的沉积,这正是圆运动二十四节气数学模型以气-阴阳-五行向量公式推演而不以有效太阳热推算之原因。
4 彭子益圆运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4.1 气-阴阳-五行物质系统 气-阴阳-五行物质系统数学模型认为[4]:气,特别是中气或冲气,是阴阳的复合体,也就是质能复合体。阴阳产生了升降运动,阴阳按不同比例搭配与中气一道化生出五行。根据自组织理论,阴阳由无序且不稳定状态,到化生出五行,形成稳定的平衡系统----大气圈,从而产生五大类,无数小类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及生命现象。而气-阴阳-五行,就是从原始物中,抽象出来的功能属性,即同构性。这种同构性就是“气-阴阳-五行”圆运动系统。这种同构性本源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圆运动。
中医学中,“阴阳”从最初日光向背,转变成对立统一的功能属性;再到阴阳被概括为一种能量趋势。由此”气-阴阳-五行”的数学模型可以用复数表示表述如下:
①无极“0“,能量的原始状态。
②气:q=a,气是含有能量的微载体。
③y(阳)=a+bi,y(阴)=a-bi,阳是正能量趋势,阴是负能力趋势。阴阳是能量的初始模型
④w(五行)=(阳/阴)±1={n(a+bi)/m(a-bi)}±1=(n/m)±1.(a+bi/a-bi)±1
五行是阴阳纠缠的产物,是能量的系统模型,从阴阳到五行实现了能量的变轨,能量系统始于五行。这是五行的“五星”时空模型区别于五行的“五材”空间模型之处。水阳阴比值1/6;木阳阴比值3/8;火阳阴比值7/2;金阳阴比值9/4;土中阳阴比值5/10,这就是五行的阴阳本质。上述五行的阴阳比值是一个标准均值,五行其实是以标准值为中心的一个区间。可以用代数集合表示如:{x|a 阴阳的向量公式与正弦函数模型不过是阴阳在极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的不同表达。若以阳/阴值表示阳气密度,含义为单位阴(或单位空间)中的阳气值,用ρ表示,则ρ=阳/阴,相较阳气的绝对数值,阳气密度为阳气的相对值(简称2Y比值)。五行概念可以理解为阳气密度的五个区间,也表示能量的五种形态,也表示能量的五种趋势。木的升举舒展,火的扩张剧变,金的收藏沉降,水的包藏溶解,土的包容承载,这就是五行的数学本质。 4.2 四维空间圆运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五行源于五星,古人据五星出没时节绘成了河图,从而形成五行的“五星”时空模型,五行概念源于古人的天象观测[5]:每年11月冬至前,水星见北,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唯有冰雪,水行形成;7月夏至后,火星见南,夏气交令,地面炎热,火行形成;3月春分,木星见东,春气当令,草木萌生,木行形成;9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杀气当令,万物凋零,金行概念形成。5月土星见中,长夏湿土当令,其它四行皆守中守土,又四时变化,皆象出地表,土行概念形成。故五行概念出自古人对天象的观测。 将五行数学模型引入圆运动后,则可用阳气密度(2Y比值)来描述阳气的气化作用,冬至1/6,夏至7/2,春分3/8,秋分9/4。将春分到夏至等分6节,每节气阴阳变动值为+75/144;夏至到秋分等分6节,每节阴阳变动值-30/144;秋分到冬至等分6节,每节气阴阳变动值为-50/144;将冬至到春分等分6节,每节气值升为+5/144.依次可计算出24节气阳阴比值。如木的区间值为{x|a 由圆运动数学模型二十四节气阴阳值表(图10)可看出:阴阳变化以阳气为主导,自冬至始,阳气以每个节气(+5)值生升,直到春分共计3个月6个节气;自春分始阳气以每个节气(+75)值升长,直至夏至,共计3个月,6个节气;自夏至始至秋分太阳以(-30)值收降共计3个月,6个节气;自秋分始至冬至,阳气(-50)值收藏。上半年和下半年阳气生升和收藏总幅度(±80)持平,每季升降幅度又各不相同。阳气值变化曲线(图11)展示了各节气阳值变化趋势及阳气变化剧烈程度,可见阳气之生最难,而长则快;阳气之沉藏快于收降。能量是一种相互作用,阴阳的本质是能量的一种矢量形式,阴阳运动的本质是物质(粒子)运动,五行是阴阳纠缠的产物,五行是数字化的阴阳。由此可以得出五行(五季)的数学模型: :;;(,);0 27(39,144)0 31(44,144)0 34(49,144)0 375(54,144)0 90(129,144)1 42(204,144)+5/144+75/1441 94(279,144)2 46(354,144)2 98(429,144)3 5(504,144)(3 29)(474,144)3 08(444,144)+75/144-30/1442 88(414,144)2 67(384,144)2 46(354,144)2 25(324,144)1 90(274,144)1 56(224,144)-30/144-50/1441 21(174,144)0 86(124,144)0 54(74,144)0 17(24,144)0 20(29,144)0 24(34,144)-50/144+5/144 图11 二十四节气阳气值变化曲线图 木(3/8)春{x|a 火(7/2)夏{x|a 金(9/4)秋{x|a 水(1/6)冬{x|a 土(5/10)长夏{x|a 24节气圆运动中,阴气以最小公倍数144维持不变,圆运动以阳气的绝对变化为主,阴阳相对变化为辅,体现了自然界大气圆运动阳气的主导作用。四季圆运动,土居中央,阴土为(5/10),阳土为(10/5),阳气密度上升超过0.27(立春)开始升,超过0.5(阴土)阳气升出土,超过2(阳土)长浮于土外,阳气密度下降小于2沉于土中,(2-0.5)藏于土中,(0.5-0.24)土下浮动,土是阴阳运动的界面。土的作用一是控制四季的开始(四立节气),以土居四季之末(占18天),管控上季末气并控制下季初气;二是控制四季之中,控制阳气出土入土之节令,即阳出入阴(二分节气)之时机;三是控制阴阳极点转向(二至节气)。《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长夏为夏季之末月,也指各季之末18天,即四季土,即:1月26日至2月12日、4月26日至5月13日、7月29日至8月15日、10月29日至11月15日。辰戌丑未四个土月,带上季余气和下个季初气,通过地球热容量的惯性,影响气候渐变过程,通常将其归结为戊土或己土守中缓滞作用。其结果是气候最热不在阳气最多的夏至,而在小暑大暑;最冷不在阴气最盛的冬至,而在小寒大寒。 万物以阴阳比值来划分五行,阴阳圆运动以土为界面,阳气密度代表物质升降沉浮,开合虚实,生长化收藏的运动本质。其值(0.27,0.375)生,(0.375,2)升,出;(2,3.5)长,(3.5,3.08)浮,虚,(2.88,2)沉降,(2,1.56)收,入;(2.21,0.5)藏,(0.5,0.24)实。系统平衡靠五行制约而非阴阳对抗,五行制约的核心是阳气密度差异。故阴阳,从要素来看,“一阴一阳谓之道”,从功能来看,“一阳陷于二阳之间”。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成岁。圆运动四节-八气-七十二候,反映了自然界阴阳运动的不同节点。彭子益圆运动,就是大气的圆运动现象,本质是地球自转公转形成的阳气密度盛衰节律变化,万物荣枯,生命兴衰现象。 近年有关阴阳数学模型的研究取得不少进展:王永炎等[6]认为太极图与正弦曲线具有共同本质,是简谐振动在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中的不同表达。田进文等[7]则认为中医阴阳理论是科学而不是哲学。赵致镛等[8]则用微积分方法建立了阴阳的数学模型及微积分公式。许志宇等[9]通过日光入射角与赤道面的夹角关系,得出阴阳函数关系,并得到阴阳为两条相差π的余弦曲线。陈克恭和马如云据陈-马阴阳太极图数学模型,阳值计算公式:p(x)=(1+cosx)/2,x∈[0,2π],求得二十四节气阴阳值表[10],春分和秋分阴阳值均为(0.5,0.5)夏至(1,0),冬至为(0,1)。科学研究实为道德之学,正如韩非子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是万物的特殊本质。科学研究通常是先求“最大公约数”,再求“最小公倍数”,即在理想状态下,建立理论模型,求得普遍规律;再在实践中针对个性予以修正。 本文探讨了“气-阴阳-五行”及“四节-八气-七十二候”圆运动的数学本质。时间和空间的卷曲形成了四维时空曲面与时间曲线,从而形成阴阳在四维时空的“螺旋”式圆运动。曲线运动具有普遍性,而直线运动只是特例,故圆运曲线是四维空间的最效曲线。地球自转和绕日公转形成了大气圆运螺旋环,阴阳在四维空间的运动轨迹圆运曲线用正弦函数描述:阳=sin(x),阴=sin(x+π),两者相距半个周期(π);阳气变化的加速度a=cos(x),总是阻碍阳气增速V=sin(x)的变化,并促使阴阳转化。圆运动的数学模型包括“气-阴阳-五行”物质系统数学模型和“四节-八气-七十二候”阴阳值数学模型,阴阳按一定比值变化形成大气圆运动。圆运动数学模型,它构建了物质-能量-元素系统,揭示了能量盛衰-传递的圆运动规律,开启了圆运动的数学之门,具有重要价值。5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