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新 文心化境
2023-11-09韩晓雪
摘要:20世纪60年代前后,中国画应时而变,北方画坛出现新的变革,传统花鸟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创新与发展。作为20世纪杰出的女画家,俞致贞在这期间创作了一大批蔬果题材绘画,这些作品既打破了作者以往的绘画风格,又融入了画家的自我意志。俞致贞笔下的瓜果蔬菜以及由此延展的蔬果题材,是其响应时代号召的一大突破,也映射出新中国画坛重要的时代精神和20世纪工笔花鸟画的新风貌。
关键词:蔬果题材;工笔花鸟画;中国画;俞致贞
蔬果题材绘画最早见载于宋代《宣和画谱》的“蔬果绪论”中,将与农间四时息息相关的昆虫、作物等生活中极其常见的物象引入画中,如梨、柿子、木瓜、石榴、枇杷、荔枝、茄子、萝卜、白菜等,统称为“蔬果图”。溯源这一图式,最早出现在唐代,拓宽了花鸟画的题材,但直到两宋,才真正较为集中地出现在画面之中。无论是传世画作的数量,还是创作这一图式的画家人数及构成,宋代较前朝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形成“蔬果图”这一图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
至20世纪60年代前后,俞致贞应时代之变,根植于新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将传统蔬果题材引入自身的艺术创作之中,在绘画题材和风格上做出大胆尝试,延展了传统花鸟画的图绘意涵,并赋予其时代气息与现代情韵。艺术家个人艺术语言的探索与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建设自觉契合,同时也为“蔬果图”这一传统母题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展现出新中国绘画重要的时代精神和20世纪工笔花鸟画的新风貌。
一、题材内容
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政策,指明了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这一政策的提出,促使艺术家们展开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艺术创作和探索,并深刻影响到20世纪中国画创作的转型。因此,俞致贞重新思考自身的绘画创作方向[1]。她将创作对象从花园花圃转到田间地头,将传统蔬果题材引入创作中,多次带领学生上山下乡并同吃同住,在深入生活写生的基础上,真实地表现花草虫鸟,先后创绘了《紫糜图》(1958年)、《菜园夏熟》(1959年)、《丹柿》(1960年)、《丝瓜》(1962年)、《棉花伏桃》(1963年)、《农村小景》(1963年)、《瓜果清香》(1964年)、《嘉禾》(1978年)等作品。在此之前,由于花鸟画自身技法媒材与表现物象的原因,世人对花鸟画的刻板印象多为古人所喜好的表达高尚节操与君子品格的梅兰竹菊。俞致贞为了进一步使花鸟画回应时代主题,实现本体艺术语言的更新,将其转变为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农作物,如瓜果、蔬菜、庄稼等。其蔬果题材作品的大量涌现,不仅满足了当时中国人民追求繁荣昌盛、富饶多产的心理需求,还符合群众对于丰收的想象。其笔下的“蔬果图”不同于传统文人画清新寡淡的趣味,而是充满了以真实、朝气、健康为标准的时代蓬勃精神。
二、笔墨技法
就笔墨技法而论,张大千题俞致贞所临《茶花》,云:“致贞从于非闇先生受笔法十二年,为入室弟子,所画故能高古不落时贤窠臼, 此仿宋缂丝尤为别出一格。”[2]于是,“高古不落时贤窠臼”成为俞致贞绘画创作的一大特点。临古摹古是俞致贞最初面对自然万物时的切入点,在古物陈列所学习的八年间,俞致贞认真临摹、品读、精研原画,技艺直溯宋元,这为她日后从传统绘画中撷取精粹、化为我用奠定基础。1942年,俞致贞临摹宋代艾宣《茄菜图》的《紫茄子图》(图1)完成,在对原作多达七次临摹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画家自身的感悟。
俞致贞在创作中十分注意细节的描摹。比如作品对茄柄的描绘,由于茄柄本身因茄子表皮的薄厚不同会形成凹凸不同的形状,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俞致贞选择既具韧性又挺秀有弹性的钉头鼠尾线;在表现光滑亮润的茄子皮时,选择赵孟坚一气呵成的平直线,与物象造型相吻合,生动展现了蔬菜瓜果的质感与物象特征(图2)。从画法上来看,她主要学习传统、临摹古人,在对古代院体画大量临摹的基础上融入主观情思,创造出不同于古人的个人绘画风貌,既延展宋元笔墨的文人意趣,又综合于非闇的铁线描法,将女性独有的婉转柔韧之气质融入画面,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在用笔的收放、虚实处理上,她表现出“以线廓形”“以线写形”的意象写实能力,承继宋元用线特点,讲究“虚入虚出”“实入虚出”等多种变化,这与她长期临摹古画的院体教学有关。又如《农村小景》(图3),她在画葫芦和木架时采用率性洒脱的水墨写意直接勾染的画法,玉米则以相对严谨准确的笔法来表现,还将玉米以冷暖虚实体现前后的层次关系,这种虚与实、刚与柔的对比变化在作品中相得益彰。
三、构图取势
就画面形制而言,两宋以来的“蔬果图”大多为扇面、册页等形制,且描摹物象三两成图,画面疏朗简括。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绘画大多作为皇室贵族或文人士大夫私人性质的欣赏活动,这就决定其大多为易于把玩的形制;另一方面是这种形制与图式便于对蔬果草虫等细微物象的精细描摹,传达文人墨客心中更加细微确切的内在情思。如南宋《秋瓜图》绘三枚秋瓜,表現立秋之时的丰登场景,瓜叶的藤须、茎叶刻画精准,通过作品抒发画家的闲逸情致和幽雅情怀,追求清淡超脱的美感,是“郁郁乎文哉”的文人审美理想。
而积极贯彻“艺术为人民服务”文艺政策的俞致贞,在表现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建设场面时,则选择了不同于传统“蔬果图”的大尺幅立式构图。这类宏大场面的主题创作,异于其他绘画创作,其主题思想十分明确,画面中所有物象与艺术表现都要服从于主题,画面在具有感染力的同时还要使主题内容得到充分表现。通过对构图和物象的安排,能够对观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视觉引导。如《农村小景》中,俞致贞将画面安排得饱满充实:一排排玉米晾晒在木架上,精勾细描颗粒分明的玉米,另一侧则紧挨着挂满了干辣椒,上方还有三两聚集的葫芦,木架交织间一派丰登场面。大幅立式绘画作品自身的视觉冲击力加之竖线具有动势的构图,使作品视觉效果宏肆。一方面,通过纵向尺度的增加,拓宽受众群体;另一方面,画面物象的选择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需要,拉近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使艺术真正走向人民群众,体现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四、色彩运用
俞致贞的“蔬果图”与传统“蔬果图”的不同之处还在于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她将不同的情感和物象代入作品之中,表现出艺术家主观创造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气质,其作品表现出的色彩特点正是其个人情感意境的传达。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曾指出“逸”的冷淡色彩——“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有隐逸,有沉逸”[3],而俞致贞的“蔬果图”与宋代平淡天真的“淡逸”,元代钱选的“隐逸”,明清徐渭、八大、石涛的“野逸”、恽寿平的“雅逸”都有所不同,她的作品具有“雅艳互融”的审美气象。这种“雅艳”并非前人作品中的逸格,“雅”是指色彩温润但不具火气,“艳”则是指色彩艳丽但并非大红大绿的俗气。其作品中的雅与艳是饱含民族文化内涵的,能够满足大众文化的消费需要,符合时代氛围。其作品不仅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多了一份女性的细腻与隽永,更有一股平民化的单纯气息。
1964年,俞致贞赴四季青人民公社创作《温室黄瓜》(图4),并记“昔日温室生产瓜菜,地稀,价昂,只供少数人享受。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四季青人民公社改进了生产,扩大了种植面积……当广大人民尝到多样瓜菜时,同声称赞人民公社好!”[4]以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从作品内容来看,大棚中金黄的黄瓜花中结满了绿油油的黄瓜,井然有序的瓜架、赭色箩筐的体积之感以及红色辣椒的温暖烘托,三者相融相交,尽显丰获硕果之喜,传达出丰收的喜悦。红、黄、绿看上去虽艳丽但不俗气,反而彰显出现实生活中的朴实之美。这种色彩组合所带来的朴质充实与文人笔下的气息截然不同。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感触于乡间野趣,忘怀于自然万物,才能让情感流于画面之中。正如俞致贞晚年回忆:“我越来越体会到这些色彩纷呈、形态各异的蔬果和农作物散发的阵阵泥土清香,有着极其动人的美感力量,这一切激发出我的创作热情。”[5]俞致贞将绘生活之美、描自然之趣、体情感之乐融于创作中,这是她深入生活观察自然的结果,更是其对师造化和得心源的巧妙融合。俞致贞在给学生授课时曾说:“创作农作物作品时,不但要状物更要抒情,这是需要一定的艺术功力的。自然中的谷子,谷穗是橙黄色的,叶与梗是绿色的。若如实去画,在视觉上就显得平淡。如若把叶子画成殷红色再配以黄橙橙的谷穗,那是多么醒目好看(图5)。农民见了也会觉得自己种的谷子那么美,也会从心里喜欢。”
五、图绘意涵
就图绘意涵而论,俞致贞的蔬果题材创作多以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劳作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为主。其笔下的棉花、萝卜、玉米、水稻等,都超越了物象本身的意义,而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连。她在创作这类作品时往往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将人民群众的情感嵌入画面。通过蔬果等的丰收场面来表现新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以不同的形式替人民群众表达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从而更好地发挥花鸟画的社会价值功能。
20世纪50年代,洪毅然曾提出:“目前我们所需要的新国画,既必须是表现新的现实生活人民大众的新的、战斗的思想感情為内容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东西,所以要紧的事,首先是应该如何去有效地把握人民大众的正确的新的思想和感情。”[6]对比俞致贞与宋代以来的“蔬果图”不难发现,画面选取的物象与传达的思想截然不同。宋代“蔬果图”以民间祥瑞题材的蔬果作品为主,多以表达吉祥寓意的蔬果入画,或呈现丰收场面寓意盛世太平,又或是表现文人向往的田园诗意生活与隐逸的生活态度。而俞致贞的绘画创作虽脱胎于两宋院体,但其作品反映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截然不同。她不止一次在绘画教学中强调创作要以古今名画作为参考,对待传统绘画要批判性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传统中有益的成分。在一次写生教学中,俞致贞以宋人所作《安和图》为例,该画作描绘了成熟待收的谷穗引来鹌鹑啄食的场面,她指出此题材是古代院体画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寓意安和吉祥,但从劳动人民的角度来看,辛苦种植一年的庄稼在即将收获之时被小鸟啄食并非是一件乐事,她借此向学生们强调当下的创作要考虑到劳动人民的感受,而非一味摹古[7]。绘画创作当随时代而变,表现当下的时代精神,传统画作的构图造型技法可以学习,但思想要与时俱进。
“蔬果图”自诞生以来,延续至今,在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一批花鸟画名家的努力下,开始走向大众。新中国成立后,赵少昂、郑乃珖、俞致贞等一批花鸟画家参与进来,使“蔬果图”这一题材多元化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观俞致贞的“蔬果图”,不难发现其在蔬果题材绘画探索上作出的贡献:一方面是对传统蔬果绘画的继承,她在艺术上的成功,与其在古物陈列所八年的研习传统以及诸位恩师的教导是紧密相连的,她先后受教于于非闇、张大千,又在古物陈列所遍览名画、深入研究;二是结合新的绘画元素进行创作。正是由于经年的沉淀,才有了后来的创新与解悟,她延展传统花鸟画的图绘意涵,并赋予其时代气息与现代情韵,反映新时期的进步、人民的幸福生活,并添加时代元素,如《温室黄瓜》中的体温计。此时期的绘画创作,展现了她对于传统院体画临摹之艺术经验的消化过程,及其面对新中国热火朝天建设场面的内化实践与融创意识。
作为花鸟画分支,“蔬果图”包罗的农作物、草虫花卉是民众寻常生活中可看可感的物象,具有浓郁的气息和淳朴的氛围,承载着人们对于乡间野趣与田园自然的向往。这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还寄托着画家对现实的反思和人文关怀。在广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下,蔬果题材将在创新中演绎出新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俞致贞.工笔花卉技法[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2]俞致贞著;金纳编.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术思想丛书:俞致贞文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5:168.
[3][明]唐志契.绘事微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俞致贞,刘力上.俞致贞刘力上画集[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10.
[5]俞致贞绘.中国花鸟画[A]//俞致贞,刘力上.俞致贞刘力上画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1989.
[6]洪毅然.论国画的改造与国画家的自觉[J].美术,1950(01):42-43.
[7]俞致贞著;金纳编.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术思想丛书:俞致贞文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5:179.
作者简介:
韩晓雪(1999—),女,汉族,河南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