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学》课程思政的教学与实践探索

2023-11-09郑文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民俗学汉服民俗

郑文

在民俗学课程内容中,有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这些都是开展课程思政重要资源;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政元素认识不足、忽略民俗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等两个问题;其目标主要包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发现时代价值、厚植文化自信;具体举措离不开基于教学内容、方法、设计以及实践等四个环节的各项措施。

《民俗学》课程思政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他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即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价值,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学科的深度融合,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民俗学》课程是对民俗相关内容的讲授。民俗是千百年来人民大众传承的一套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传递和延续。民俗中蕴含着优秀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是实现德育的一个宝库。《民俗学》课程内容中,有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创造和积累下来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命脉。它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契合。如在岁时节日、人生仪礼、工匠民俗、饮食民俗等习俗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情感、道德原则、道德理想,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自强不息上下求索、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它们都是开展课程思政、高校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提供路径。

《民俗学》课程思政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以往的《民俗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思政育人”的现象。这些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价值的现象;或者课程中专业性与思想教育“两张皮”违和性的问题。在不少授课教师的惯性思维中,《民俗学》课程的作用就是辅助并拓展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知识视野,以知识传授或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对如何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缺乏认识。缘于授课教师对《民俗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晰、教改路径不明确,以及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知如何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培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家国情怀等,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从而阻碍了此类课程思政化的开展。

《民俗学》课程思政首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改变以往只关注专业知识传授,轻价值、道德培育的现象。在尊重专业性的前提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根据章节内容,提炼德育典型案例、德育元素,修订教学内容、目標,增加价值观目标,强化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民俗学》课程中存在丰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素材,是实现课程思想的良好资源。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民俗学》的课程思政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于包括《民俗学》课程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元素认识不足的问题。授课教师对它们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有效认知,无论在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相对单调,不能发掘其中丰富的德育元素。

第二,对于《民俗学》课程的内容很多教师、学生停留在讲传统、讲过去,而忽略了民俗的思想精华、道德范式、规范体系、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民俗学》课程思政的目标

第一,通过挖掘、传授蕴含在民俗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让其中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入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知识传授、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

第二,引领学生发现民俗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厚植文化自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善于继承和弘扬其精华,另一方面要挖掘和阐发其当代文化价,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达到提升精神境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民族认同感、厚植文化自信的目标。

《民俗学》课程思政的举措

笔者认为民俗学课程思政,应该以文化自信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形成课内、课外“理论知识+实践探索+学生为中心”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引领式、体验式、研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认同民俗学的课程思政教育的有关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取向的渗透和传递。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上,寻找民俗中的道德智慧,滋养当代青年的德行

《民俗学》课程在讲授内容上每一章节都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仅以工匠民俗、人生仪礼章节为例,作一说明。工匠民俗展现了我们当代提倡的“工匠精神”,即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的品德要求,强调“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孜孜不倦的学习,强调“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在人生仪礼中,如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冠笄礼,要求冠礼者“弃尔幼志,顺尔成德”,要求他们立德修身作为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强调应刚正不阿、修己慎独、尊敬亲长等道德要素,强调“成人”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

(二)教学方法上,更新教学方法,融思政元素于民俗课堂

高等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在课堂上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自觉学习。笔者认为,《民俗学》课程思政应该更新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策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即老师在课前布置选题,由学生自由组队选择某一主题,分工搜集和整理资料,采用PPT展示、情景剧等方式来进行阐释。例如在服饰民俗——汉服一章节时,拟设想让学生通过展演的方式感悟汉服之美,讨论其中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具体做法为让汉服社的同学身穿汉服上课,呈现“齐腰襦裙、衣袂翩翩、点绛红唇”的汉服之美。当学生在选择穿汉服的那一刻,就承担起新的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者、传播者;当他们被汉服之美感染、关注其中凝结的文化魅力时,汉服就成为深植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的一种良好载体。

(三)教学设计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在教学设计中,该课程教学拟与国情民生、社会热点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将思想理论教育植入课程教学之中,从而增强课程的现实穿透力。在紧贴授课主题的同时,选取内容新颖、体现现实关怀的教学案例或教学素材,力求将知识点背后的理想信念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国家的治国理政新思维、新战略、新理念讲深悟透,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四)实践环节,关照当代,激活学习者的家国情怀

首先,在实践环节拟通过开展“我家乡的民俗”“民俗就在我身边”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发掘、思考那些仍在延续、传承、鲜活的传统文化,使原本形而上的教学内容获得学习者认知上的转化,从而建立文化自信的根基。也可以采取如以“民俗与当代中国”为主题,作为民俗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民俗实践。通过构建节日文化服务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等民俗学紧密关联的现实议题,推动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在激活民俗文化生命力的同时,融合思政课程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制度优势、道路自信的渗透,促进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创新意识及能力的提升。

其次,在传统课堂授课之外,注重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融通的民俗课程思政的科學教学体系。如通过推动优秀民俗文化、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民俗文化采风”“非遗访学”活动,开拓广大师生的文化视野,实现民俗文化的“理性”与“感性”认知的结合,最终为达到课程育人、增强思政教育实效的目标。

结 语

《民俗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实现课程思想的优秀资源。作为课程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深入挖掘,通过革新教学举措,积极实现课程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建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策略研究》,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6)。

[2]肖晓署:《课程思政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研究》,载《景德镇学院学报》,2022(1)。

作者简介

郑 文 西北政法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

猜你喜欢

民俗学汉服民俗
冬季民俗节
汉服新“江湖”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上台说汉服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民俗学研究的多元维度——“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