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西安市鄠邑区红色文化景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11-09徐甲荣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户县文化景观纪念馆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个概念,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变。历史文化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蕴来源。全面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担负起守护地区宁静、和谐、美丽的责任,对于我国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红色文化景观的定义与特征

(一)红色文化景观的定义

本文在参考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地理学、象征人类学相关理论,将红色文化景观定义为:红色文化景观是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历史时期为时间维度划分,以物化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为集合体系的空间维度环境,所展示的人类活动在红色文化景观的象征符号的储存载体与象征意义的传承媒介。

(二)红色文化景观的特征

本文倾向于红色文化景观的特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去分析:

1、政治层面

在政治层面,红色文化景观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红色文化景观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生成于近现代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奋起抗争,成长于近现代中华民族谋求独立和富强的过程中,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经济层面

在经济层面,红色文化景观具有稀缺性和开放性,是它的附加属性。红色文化景观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特殊产物,在吸收、重组、优化、整合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不可被复制、不可再生。

3、文化层面

在文化层面,红色文化景观具有教育性和叙事性,是它的核心属性。红色文化景观符号存储中国人民百年来的集体红色记忆,生动诉说和直观展示中国共产党演进发展的脉络,凝结在红色文化符号系统的革命历史内涵和革命精神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教材。

鄠邑区红色文化景观基本概况

(一)鄠邑区红色文化景观的分布

通过对鄠邑区红色文化景观的实地走访调研、梳理后得到鄠邑区红色文化景观资源有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陵园等共计8处,分别是:东索村革命烈士纪念馆、甘西革命英烈纪念馆、杨明轩纪念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防科技展览馆、金南山革命烈士陵园、上涧子红色革命纪念馆、红军过境户县陈列馆、辛垦革命历史纪念馆。

(二)鄠邑区红色文化景观概述

1、东索村革命烈士纪念馆

东索村革命烈士纪念馆,以绘画、图片、实物等再现东索村惨案,反映当年自卫军与敌军激烈交战的场景和革命先驱英勇不屈的风貌。东索村惨案是震惊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国民党反动驻军镇压农民运动的有力罪证,是陕西农民运动的历史缩影,在这次殊死的搏斗中,东索村农军英勇牺牲9人,受伤22人。为缅怀革命英烈,弘扬英雄壮举,东索村在各方支持下,在惨案遗址关帝庙建成了东索村革命烈士纪念馆。

2、甘西革命英烈纪念馆

甘西革命英烈纪念馆,是为纪念李萃亭、李光先、武梦名等7位英烈而修建。李萃亭,1883年6月出生于鄠邑区蒋村镇东寨,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为适应抗战形势,将学舍更名为私立甘西小学,先后聘请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来校任教,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为革命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并策划祖庵踏区壮举,拥护红军北上抗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被敌人逮捕入狱折磨致疾而死,1945年党的七大期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3、杨明轩事迹纪念馆

杨明轩事迹纪念馆,是为纪念新中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伟大的爱国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教育家和民主运动活动家——杨明轩。杨明轩原名荃骏,字明轩,陕西户县人,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西安事变的群眾领袖,坚持敌后斗争,创建西北民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第一位到解放区工作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第一位参加解放区政府工作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并在解放区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党派组织。

4、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防科技展览馆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防科技展览馆,是为普及国防科技知识、传承军工文化、弘扬军工精神和国防精神、弘扬军工传统、凸现办学特色而建立。展览馆由序厅、红色军工等六大模块组成,建筑面积约3000平米,利用现代化手段,表现红色兵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壮大历程,呈现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辉煌成就,激励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军工、热爱科学,立志为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5、金南山革命烈士陵园

金南山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公祭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牺牲的鄠邑籍烈士。现安葬革命烈士168位,代表人物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在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历次平叛剿匪战斗以及执行战备任务中户县英雄儿女为巩固人民政权,保卫国家,怀着对中国富强梦想的追求,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涌现出如高望重、朱成义、宋裕光等为革命事业为抵抗外来侵略而献身的英烈之士。

6、上涧子红色革命纪念馆

上涧子红色革命纪念馆,是为增进人们对红色革命史的了解,继承好和发扬好伟大长征精神。长征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跨越终南山,沿秦岭北麓到达户县,红军在当地开展抗日宣传,打富济贫,除暴安良、播撒革命火种,红二十五军驻扎上涧子两天一晚,军政委、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吴焕先,在上涧子天主教堂(军部驻地)起草了《关于鄂豫陝苏区工作情况和问题给中央的报告》。

7、辛垦革命历史纪念馆

辛垦革命历史纪念馆, 是为纪念在1936-1947年户县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堡垒辛垦小学及其创始人曹希文生平兴教办学的历史。户县辛垦小学创建于1936年,进步青年曹希文在其父曹邦彦、舅父韩兆鹗、好友曹文清等人支持下,为了开发教育,启迪思想,培养救国人才,决心创办辛垦小学,并聘请进步教师,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抗日宣传,壮大抗日力量,迎接解放后,曹希文成为户县第一任县长振国兴邦的历程。

8、红军过境户县陈列馆

红军过境户县陈列馆,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在户县及栗峪口村经历硝烟战火的艰难历程和历史史实。场馆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由长征实物陈列区、党员政治生活区等组成,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实物和相关的历史照片,再现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过境户县的情况,内有红色文物马灯、马鞍等实物300多件(套),有红军服装260套,有枪支、手榴弹等50件,讲述革命故事,让人们重温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

(三)鄠邑区红色文化景观的划分

符号是传递文化信息、表达观念意识的重要媒介和重要载体,人们通过各种可识别的象征符号来反映自身的客观存在和内在属性。本文按照瞿明安教授对象征符号的分类,对鄠邑区红色文化景观资源划分为: 甘西革命英烈纪念馆(物化象征符号)、杨明轩纪念馆(物化象征符号)、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防科技展览馆(物化象征符号)、金南山革命烈士陵园(物化象征符号)、上涧子红色革命纪念馆(行为象征符号)、栗峪村红军过境户县陈列馆(行为象征符号)、东索村革命烈士纪念馆(物化象征符号)、辛垦革命历史纪念馆(物化象征符号)。

鄠邑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起源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区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鄠邑区红色文化景观资源以物化象征符号建筑、器物等人工制造的各种物质形态为主。

鄠邑区红色文化景观资源SWOT分析

(一)优势

1、资源地缘客源互惠

聚焦资源、地缘、客源要素禀赋,实现互补、互动、互送,互惠共赢、共同发展。鄠邑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多元,是西安市西南门户,拥有多所大学落户,距离西安市中心30公里,毗邻高新区和西咸新区,西成客专、西户地铁、西户快速干道等交通网络发达,承接东西、连通南北。

2、农业产业基础雄厚

鄠邑区有“银户县”之称,第一产业经济规模超越全国68.1%的县市,处于陕西省第一梯队。省、市级农业示范园区、渭河示范区、新农村现代农业园等休闲示范园提速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养生、民俗文化功能日益突出,省、市级农村示范村和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成效显著。

(二)劣势

1、公共基础设施滞后

户县撤县设区后,县城空间扩展,人口集聚提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户县撤县设区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西安市主城区的生产要素向鄠邑区流动的速度加快,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关注、养护、传承还存在薄弱环节。

2、产业资源耦合不足

文化、旅游等产业之间结构失衡,产业耦合协调发展阻碍重重。鄠邑区文化、旅游等产业涉及的管理主体相对复杂,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体制制约和机制障碍,行业管理、文旅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与管理部门职能单一的矛盾突出,体制机制之间综合统筹和部门联动格局尚未形成。

(三)机遇

1、休闲农业市场广阔

国内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类市场需求迅猛增长,为文化和旅游带来发展契机。文旅融合为微旅游、微度假新领域的发展带来新契机,促生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强劲需求,文旅发展呈现高需求、高科技、高融合、高质量的新趋势,鄠邑区休闲农业和休闲旅游迎来变革新机遇。

2、国家地区战略叠加

国家发展目标定位和区域发展利好政策集聚,实现文化和旅游业的率先发展。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对区域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文旅发展迎来良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示范区的建设,赋予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持续的发展动力,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四)挑战

1、其他旅游资源竞争

我国旅游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更新,国内文化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一行业信息、资源、利益的相互联系出现资源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特色文化挖掘不深、旅游项目不“特”、近距离重复开发等问题,多在数量和面积、少在精品和亮点,缺少竞争力、差异性、美誉度。

2、资金人才要素缺乏

资金来源单一,运营经费匮乏,专业人才短缺,培养机制缺乏。鄠邑区是西安市重要的历史文化承载区,目前区域内文旅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军企业较少,人才资源分布分散,基层文化人才不足,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创意人才空缺巨大。

鄠邑区红色文化景观高质量发展对策

文化景观在形态和规模上具有其独有的特征,成为了信息传递方式的象征符号。鄠邑红色文化景观来源于鄠邑地区人们的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区的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感情需要,并获得认可、理解、认同,经过人们长期的传承而延续下来,具有纪念历史人物,划分历史时期和显示价值观的象征意义。因此,鄠邑区红色文化景观高质量发展问题亟需解决。

(一)筑牢高质量发展主线

生态优先、保护为本,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倡导文明乡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定文化自信,依托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组团、现代农业旅游带、生态休閑旅游产业带,推动农、文、旅融合,加强基层保护、开发、传承的力量,增强人民大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

科技驱动、共创共享,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深化改革,用好改革创新,系统推进,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继承好、弘扬好、发扬好特色文化,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区域旅游、科技、教育等资源有效衔接、有机整合、共创共享,催生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以转型升级助推乡村振兴。

(三)加大政策精准扶持

科学规划、强化政策,是调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规划人文资源的保护治理开发,畅通体制机制责任担当,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特色、构筑发展新生态,分类帮扶,精准治理,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发展成果,实现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四)完善绩效考核支撑

多元统筹、优化服务,是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内核。鄠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涉及到多个方面,科学构建绩效考核体系、持续完善绩效指标体系、扎实提高绩效管理水平,聚焦考核激励关键点,提升压实管理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分级联动管理,延伸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精准聚力。

(五)强化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生态、智慧引擎,是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变量。锚定高质量发展需求,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吸引人才走进基层,攻坚克难,做好相关作品的总体设计,推出一批反映历史文化的作品,发挥人力资源的系统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结 语

诗画鄠邑,品质新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内在要求。关注鄠邑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经济社会资源的潜力和价值,积极践行并转化双向通道,对于新时代新农村区域发展建设和巩固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超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35页。

[2]瞿明安:《象征人类学视野中象征的构成要素》, 载《贵州社会科学》,2013(8):40-43页。

[3]瞿明安:《象征人类学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2017年户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https://www.docin.com/p-2149556682.html。

[5]吕钟怡、段聪影:《西安市鄠邑区红色军工文化资源综述》,载《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0):169-171页。

[6]段聪影、高翊凯、王玉辉:《地方红色军工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以西安市鄠邑区为例》, 载《绿色科技》,2021(9):258-259页。

作者简介

徐甲荣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历史地理

猜你喜欢

户县文化景观纪念馆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户县农民画的现状、瓶颈和发展对策
户县葡萄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全国首家农民画美术学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