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气道高反应经验

2023-11-09

光明中医 2023年19期
关键词:气道患者

夏 芸 舒 鹏

气道高反应(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多为反复刺激性咳嗽或喘鸣,难以治愈,常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等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极大不便,甚至少部分患者因病情危重而死亡。中医学治疗慢性咳喘有一定的优势,可迅速、持久地缓解症状以及缩短住院治疗时间。笔者总结了气道高反应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药治疗经验,汇总为以下内容。

1 疾病概念

气道高反应是指理化因素、感染或过敏原刺激后引起气道敏感性增高,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炎性介质释放以及腺体分泌增多,从而出现气道阻力增加以及通气功能下降。目前研究发现,气道高反应与支气管平滑肌增生、气道重塑以及气道炎症相关[1-3]。此外,当TH2细胞分泌IL-4、IL-5、IL-13增多,抑或是TH1细胞分泌IFN-γ、IL-2、IL-3不足,引起免疫失衡,也可导致气道高反应的发生[4,5]。

气道高反应患者大多有支气管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以抗感染、解痉平喘为主,但部分患者存在激素抵抗,导致病情难以控制,甚至发展为呼吸衰竭。同时,大剂量激素也可引起内分泌异常、电解质紊乱、骨坏死等不良反应,使部分患者难以具备较好的依从性,从而引起病情反复。有研究表明,气道高反应的发病与慢性气道疾病的病死率有较大的相关性[6]。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当积极控制病情,避免复发。

2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将这类病症归于“咳嗽、哮病、喘病、奔豚气”等范畴,并有“上气、呷嗽、够贻”等古称。如《黄帝内经·五邪》记载∶“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诸病源候论》所述:“呷嗽者,犹是咳嗽也”;《难经·五十四难》言:“名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

国医大师晁恩祥认为此病与风邪密切相关[7]。此病以剧烈咳嗽、难以自已为特征,根据援物类比法可定为风证,且以实证为主。风邪外袭,或挟痰,或挟寒,或挟燥,阻滞气机,肺气不利,失于宣降,故而喉中拽锯难止[8]。正如《景岳全书·咳嗽》所言:“外感之嗽,必因风寒”;《诸病源候论》所述:“呷嗽者,犹是咳嗽也。其胸鬲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喉咽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病久者或重症者亦可出现俯首端坐、气不足吸、言语断续、冷汗淋漓等虚候,最终致气脱、阴阳离诀。

3 证治经验

明代医家叶文龄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主”。此病以邪实为主,故当以祛风利气为要,根据其邪气性质,分别辅以散寒、润燥、祛痰利咽之法。又因肺为上焦娇脏,一味攻伐易耗气伤阴,清代医家吴鞠通即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遣方用药取轻灵之意,且当中病即止。

3.1 现代中医研究进展现代中医大家总结了先贤理论以及多年临床经验,对治疗气道高反应有很深的见地。譬如申春娣教授收集了孟河医派治咳名方,总结出五脏咳的辨证论治经验,提出“清润补中、活血通络”之法,并运用双参镇咳汤治疗此病[9,10]。张燕萍教授则认为此病以阴虚肺热为主,明确治法当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以清肺润肺方治疗气道高反应[11]。而国医大师晁恩祥提出“风盛挛急”的理论,创造自拟方(由炙麻黄、杏仁、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前胡、炙枇杷叶、地龙、蝉衣、紫苏叶等组成)疏风宣肺,解表达邪[7]。

目前也有不少中成药在临床试验中取得较好的疗效。如百令胶囊,由冬虫夏草发酵而成,配合LABA制剂可有效缓解气道高反应,并可减轻气道炎症、减少杯状细胞化生、降低胶原沉积[12]。苏黄止咳胶囊(由麻黄、紫苏叶、地龙、蜜炙枇杷叶、炒紫苏子、蝉蜕、前胡、炒牛蒡子、五味子组成)则以祛邪为法,具有疏风宣肺、止咳利咽之功,在临床中治疗气道高反应亦有较好疗效[13]。吕天宜[14]通过实验证明,苏黄止咳胶囊可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活化磷酸化及増强MKP-1表达水平从而提高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故而对于激素抵抗型气道高反应尤为适宜。此外,亦有研究证明益气固本胶囊可通过减轻气道炎症、抑制气道重塑等治疗气道高反应,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长期控制不佳者[15]。

3.2 经方笔者在分析多例案例后,将此病主要归为太阳病、少阴病两类。其中太阳表虚证中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表实证中的麻黄汤最具有代表性。两方均以解表药为君药,宣肺散邪;辅以降气平喘之品,升降相合,则邪气得祛而肺气自畅。小青龙汤证也为此病的常用方剂之一,尤宜于风寒束表、水饮内犯者,正如《伤寒杂病论》原文所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对于胸膈痰实证者,可见痰气交阻、气逆上冲之象,当因势利导,予以涌吐,瓜蒂散最为适宜。而在少阴证中,咳逆与咽痛证密可不分,或夹阴虚,或夹寒痰,或有热毒。阴虚者,当滋阴润肺、清热利咽,以猪肤汤温服治之;客热咽痛者,当辛开散结、利咽止痛,可用甘草汤、桔梗汤;客寒咽痛、寒痰交阻者,当以半夏散通阳散寒,涤痰开窍。

3.3 针灸治疗针刺治疗具有“简、效、便、廉”的优势,可在治疗气道高反应中发挥巨大作用。此病取穴主要选择肺、大肠两经穴位,如合谷、曲池。除循经取穴、原络配穴外,还可选取定喘、天突、外关、风门、风市等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因其病性属实,故而多采取泻法。相较于体针,笔者在临床过程中体会到耳针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持久的特点,疗效更佳。通常取耳针针刺肝、肺、气管、咽、神门、皮质下等部位,固定并留针4 h,隔日操作1次。郝秀华等[16]即通过研究证明耳针治疗可降低哮喘豚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磷酯酶A2的含量,从而减轻气道炎症。此外,临床治疗中还有热敏灸、穴位埋线等方法,也具有不错的疗效。

4 预防调护

气道高反应易缠绵难愈,且病久易气阴耗伤、肺肾两虚,因此,预防调护极为重要。病情缓解后仍应当预防感冒,避免寒凉、异味刺激,且需饮食清淡,调畅情志,劳逸适度。同时,可适当配合健身功法调护正气、增强免疫,如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呼吸操等。现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传统功法可调节慢性气道炎症患者的机体免疫、减少急性发作次数以及改善肺功能,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7,18]。

5 典型医案

庄某某,女,71岁。因“咳嗽半个月,发热9 d”于2022年7月28日至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住院治疗。患者受凉后出现咽痒不适,伴干咳阵作,喉间喘鸣,自服止咳药后无缓解,后出现反复发热,至当地医院静脉输液治疗4 d,疗效欠佳,遂转至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就诊。刻诊:患者形体消瘦,畏风寒、发热,稍事活动则汗出不止,夜间盗汗明显,自觉咽痒,干咳阵作,可及喘鸣,口干难耐,纳呆,小便淋漓、疼痛,大便通调。舌淡红胖,苔光剥,脉细数。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风寒袭肺证)。治予解肌和营,宣肺利气,养阴生津。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麦门冬汤加减,具体用药如下:桂枝10 g,生白芍10 g,姜厚朴6 g,苦杏仁10 g,桔梗5 g,枇杷叶(包煎)15 g,浙贝母10 g,薄荷(后下)5 g,牛蒡子 10 g,麦冬10 g,党参10 g,麸炒白术10 g,防风10 g,姜半夏6 g,茯苓15 g,木通5 g,滑石粉(包煎)3 g,龙骨、牡蛎(先煎)各30 g,生姜5 g,红枣10 g,炙甘草3 g。共3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患者服用1剂后则热退汗止,3剂尽服后则诸症皆愈。

按语:患者咳喘伴畏风寒、汗出,系风邪外袭,卫表不固,玄府开泄,故汗出泄漏不止;邪气束郁,肺失宣降,气机不畅,故咳喘难愈。又因患者素体阴虚,营阴外泄加重阴伤,故有盗汗、口干以及反复低热。因此,本案患者属于太阳表虚证。临证时不可一味发汗解表,否则营阴受损,亦不可单纯补阴滋腻恋邪,当取桂枝汤类方。方中桂芍、姜枣相配,取解肌和营之意,解表而不伤阴;厚朴、杏仁、桔梗、枇杷叶相伍,宣肺利气,化痰止咳;而薄荷、牛蒡子有利咽之效,有佐助之功。诸药相合,共奏奇效。

6 结语

气道高反应是呼吸科常见症状,因其病症繁杂、缠绵难愈而困扰患者。中医教材虽对其无统一叙述,但可立足于辨证思想,予以祛邪止咳、养阴润肺,并辅以针灸治之,愈后注意预防调护,避免复发。

猜你喜欢

气道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为了患者 永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