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澹澹丰神隐逸姿
——赵银棠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3-11-09段爱松

壹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纳西族女作家教化

◆段爱松

银棠先生在其《雪山纪游》中有佳句:“立志勉高洁,永持白雪心”。我想,这恰恰应证了这位为中国边地文学、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学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女作家,在汉文化的熏陶下,一生孜孜以求,所践行着的民族团结奋进精神,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一名汉族作家,我曾写过两部关于少数民族的书,一部是2017 出版的《云南有个郑家庄》,写的是大理洱源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的故事;另一部是与潘灵老师合作,2021 年出版的《独龙春风》,写的是怒江贡山独龙江“一步千年”独龙族的两次大跨越的发展纪事。在郑家庄近三个月的蹲点采访过程中,当时这个有着125 户525 人的小村庄,聚集了汉族、白族、藏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七个民族,七个民族像石榴籽般的紧密团结发展,源于“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我深受感动;而三次深入独龙江的调查走访,独龙族经历两次大跨越,其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思想与现代的同步接轨,也源于独龙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兄弟姐妹持续帮扶下的“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让我深受震撼!结合我对赵银棠先生生平和著作的了解,我想谈谈三点感受。

第一,文化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特别是在边远的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风俗、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如何平复或者说是如何弥合这种隔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一个世界难题。但在中国,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同,促使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空前团结。赵银棠先生作为纳西族历史上第一位女作家,在她的身上就绝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我认真学习过赵银棠先生的《玉龙旧话新编》《雪影心声》等著作,说实在话,把赵银棠先生放在那个年代进行比较,其思想的解放、思路的开阔、行事的果敢、文化的修养等方面,就全国的知识女性来说,也毫不逊色。那么,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一股力量,能让一位身处边疆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女子,有了这样的传奇生涯,甚至得到了郭沫若、于右任等大咖的赞誉加持?其实,只需从赵先生少年习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咏菊》中,就可窥见一斑:“澹澹丰神隐逸姿,为全晚节吐英迟。莫言陶后少人爱,我到东篱亦赋诗。”这样的诗歌成熟水准,这样的诗歌体现的胸怀壮志,着实令人感叹!

第二,汉文化的教化引领。从古到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历朝历代的少数民族文化皆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未断代或消亡,持续大一统的重要支撑。赵银棠先生身上,无疑体现着这一点。我们从赵先生的成长过程来看,尽管生在了边疆,但其书香世家为其创造了条件,自小就深受汉文化熏陶,进入过当地女子学堂系统学习,毕业后到金沙江边的石鼓镇一所乡村小学任教,后考入省立昆华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又到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攻读文史等,正是经受这一系列正规系统的汉语文化教育,让赵银棠先生真正走出了地域民族之限制,其人生才有了多种选择的可能,其后也才能真正成长为纳西族历史上第一位女作家、中国边地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女诗人。反过来,经过汉文化教化引领的赵银棠先生,运用自己学识,重新认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或写作、或整理了大量关于纳西族和具有丽江地域特色的文学文化作品,使得其文其作被赞誉为“20 世纪边地文学史上一树璀璨的奇葩”。赵银棠先生的成功,恰恰体现了汉文化对于边地少数民族教化引领的重要作用,就拿云南省文联同样是纳西族的新一代女作家和晓梅来说,她能成为获得过第十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人民文学》2012 年度中篇小说奖等重要奖项的优秀女作家,同样也和她从小受到的汉文化洗礼分不开,自然,新时代中国大地上涌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作家或其他领域的优秀代表,无不受惠于此。

第三,中华文化的融合创新。赵银棠先生身上,不仅体现着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及深受汉文化的教化引领,实际上,赵银棠先生的作品,也从民族和边地等方面,丰富着汉语写作和汉文化发展。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汉文化本身就是开放包容、融合创新的一种“大文化”,否则,它也就不可能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先进性和引导力。那么,从今天的视角和眼光来看,汉文化的这份先进性与引导力,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以先进汉文化为引导,融合各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才能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雄浑丰沛的态势,不断开拓前行……

猜你喜欢

纳西族女作家教化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穿过市井烟火气的民国女作家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
现代女作家的文学交往与互塑
玉龙山下“育苗人”:记纳西族“老关工”和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