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青年群体单身原因研究

2023-11-08晏玉欣何秋灵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单身被动

王 燕,晏玉欣,何秋灵

(复旦大学 心理学系,上海 200433)

一、引言

单身,目前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早在1970年,美国约有28%的成年人口单身(离婚、丧偶或未婚),到201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近44%[1,2]。从1980年至2020年,日本的单身规模及比例呈现持续增加趋势,至2020年,15岁及以上单身人群的比例超过40%[3]。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20岁以上的单身人口数量高达2.3亿[4],2019年增长至2.32亿[5]。与之相反的是我国不断下降的结婚率。《中国统计年鉴2021》[6]数据显示,我国结婚登记人数连续7年下降,从2013年的1 346.93万对下降至2020年的814.33万对。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正迎来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单身潮”[7,8],由此形成的单身经济会进一步影响我国的经济政策走向[9]。

进化心理学认为,如同其他所有物种,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终极挑战也是生存和繁衍[10]。自然选择会保留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特性,淘汰不利的特性。从这个角度看,单身显然违背人类的终极目标之一——繁衍。那么,该如何解释单身现象?单身通常分为法律层面的单身和社会性层面的单身。法律层面的单身指的是没有结婚但可能仍处于稳定亲密关系中的单身青年。社会性层面的单身指的是那些没有长期亲密关系的人[11]。有学者认为,不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即可视为单身[12],本研究对单身的界定便依此标准。

个体保持单身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主动单身和被动单身。主动单身背后的原因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源自个体为了以后找到更理想的配偶而放弃目前不够理想的潜在伴侣,本质上是一种提高个体繁衍适应性的策略[13]。人们在选择长期伴侣时,更偏好有好资源(好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收入等)的个体[14,15]。为以后觅得更合适的伴侣,人们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个人发展以提升自身作为配偶的价值,因此会选择暂时推迟择偶,以保证更好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16]。第二种则是因为个体有浪漫伴侣之外的替代性亲密关系。例如,Spielmann等人发现,与朋友和家人的亲密陪伴是最常提及的对单身状况感到舒适的原因[17],这样的单身背后是源自安全的替代性的亲密关系[18]。第三种源自对浪漫关系的躲避。一项质性研究指出,部分男性选择单身是为了逃避养家糊口的义务、保持不用承诺的恋爱关系,女性则是不想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19];另外,之前的情伤或“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体验也成为部分人不愿再进入亲密关系的直接原因[21,22];最后,随着现代社会不断提升的教育资源、对性行为宽容度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对个人主义、独立、事业成功、自我实现等价值观的强化,在对有限时间精力之下的“自我”和家庭投入的权衡中,单身也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主动选择[19,22]。

被动单身的原因,可以从进化失配的角度加以解释。进化失配是指当一种机制进化时,其所在环境的变化比机制适应变化更快导致的适应性滞后现象[23]。例如,在我国封建社会,婚姻通常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途径得以完成,择偶中的个人努力会受到极大限制。但到了现代社会,恋爱自由、自主选择成为现代青年寻求伴侣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父母在择偶中的影响显著减少,自主择偶成为主流;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选择机制还未来得及进化出与之相应的择偶机制,因此,部分个体会在这种新潮流中缺少有效的途径或迷失方向,无法寻觅到同自身相匹配的伴侣,最终成为事实上的被动单身。此外,进化失配也表现在进化历程中,人们对于社会和文化中新涌现的某些重要择偶特质尚未做出适应性变化。例如,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形成了人们在外表审美上具有跨年代、跨文化的相似性,在择偶偏好中也呈现出鲜明的性别差异[24]。但近期研究指出,“人际关系困难”也会对当代青年择偶造成明显困扰[13],类似的低自尊、性格内向、低择偶努力等都可以预测择偶困难[12,25],但这些特质在过往传统社会的择偶环境中都影响微弱,由此也会导致择偶中的进化失配。

对单身现象的关注一方面源于其不断提升的普遍程度,另外也因为单身同个体身心健康状况之间密切相关[26,27]。虽然主动单身者对自己的单身状态、自我实现、个人自主感等方面持积极评价,但被动单身者则对单身状态感到遗憾和不满[21],体验到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更低的生活满意度[28,29]。那么,对我国青年群体而言,单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和转变之下的主动选择,还是择偶机制进化失配下的无奈之举?

目前围绕我国单身群体的相关研究较为有限,本研究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对我国单身群体的形成原因及表现特点进行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线上招募未婚单身的异性恋被试836名,其中男性305名,女性531名,平均年龄21.6岁(SD=2.916岁)。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者41名,大专或大学608名,硕士及以上者187名。

(二)初测问卷编制

参考已有文献中的单身原因量表[13],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将题项翻译成中文,并对每个题项进行中英文双向转译以确保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对12名大学生的开放式访谈,主要保留个性、自主性、亲密关系、情感经历相关题项,剔除了或过于小众、或不符合文化特点的项目,如身体残疾、性功能障碍等,形成符合中国文化的39个题项。

(三)研究程序

首先填写人口学背景信息(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单身原因(主动单身、被动单身或处于暧昧期)。随后填答单身原因题项,所有题项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分值越高,越认同项目陈述内容)。所有项目均随机呈现。为了检验被试是否认真回答,在问卷中插入三个相同内容的项目以检验参与者答题的一致性。

三、研究结果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根据问卷填写顺序,将先填写的297份问卷数据用作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余539份问卷数据用作验证性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p<.001)和KMO检验(KMO=0.807)表明数据适合因素分析。釆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特征根大于等于1的因素,用最大正交旋转的方法,删除因子载荷量小于.500以及在2个及2个以上因子上负荷接近的19个项目。最终保留20个项目,可以分成6个因子。6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1.402%,具体如表1。根据项目陈述内容,依次命名为自身弱特点、择偶动机缺乏、追求自我、情伤经历、责任回避、友谊优先。

表1 单身原因问卷的因素负荷分析表(n=297)

(二)验证性因素分析

结合原量表[13]分别提出四因素、五因素、六因素模型,其中六因素模型拟合效果最好,见表2,每个维度下的项目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的载荷值分布在0.548~0.723之间。

表2 验证性分析结果的对比(n=539)

(三)单身原因各维度相关分析

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维度之间的相关低于各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

图1 单身原因各维度平均得分及标准差

表3 单身原因量表各维度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n=836)

(四)单身原因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及单身类型差异

表4显示:在追求自我、择偶动机缺乏、情伤经历三维度上存在性别显著差异,Cohen’sd分别为0.296、0.381、0.264;不同教育水平者在择偶动机缺乏、情伤经历维度两项上存在显著差异,ηp2分别为0.007、0.012;不同单身类型者在自身弱特点、择偶动机缺乏、追求自我、情伤经历四项上存在显著差异,ηp2分别为0.111、0.073、0.077、0.009。

表4 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单身类型均值差异检验

对维度间差异进行事后检验,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参与者在择偶动机缺乏、情伤经历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学历较低者更缺乏择偶动机且情伤经历更多,具体见表5。

表5 受教育水平在各项目的ANOVA检验

不同单身类型的参与者在自身弱特点、追求自我、择偶动机缺乏及情伤经历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自身弱特点维度上,处于暧昧期的参与者在社交方面限制更少,被动单身者各题项的得分显著更高。在追求自我的维度上,主动单身者得分显著更高;处于暧昧期者在“我喜欢有自己的空间”上得分显著更低。在择偶动机缺乏的维度上,主动单身者得分显著更高。在情伤经历维度上,被动单身者相较于主动单身者得分更高。具体见表6。

表6 单身类型在各项目的ANOVA检验

表7 变量在各单身原因维度上的方差分析(F值)

(五)单身原因在各变量上的交互效应

为进一步了解各变量间交互作用,选取性别、年龄段、教育水平和单身类型4个人口学变量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在单身类型上,836名参与者中有306人因为缺乏魅力被动单身(男性116人、女性190人),111人正处在暧昧期(男性59人、女性52人),429人因为喜欢单身主动保持单身(男性130人、女性289人)。

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年龄在“友谊优先”维度(ηp2=0.010)、性别与教育水平(ηp2=0.008)以及年龄与单身类型(ηp2=0.017)在“择偶动机缺乏”维度上交互作用显著。图2、3、4分别表示上述交互作用情况。

图2 性别与年龄在友谊优先维度的交互效应

如图2,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在“友谊优先”维度得分并没有显著变化,但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友谊优先”维度得分显著下降,说明大龄单身男性相较于女性更不可能为了朋友而保持单身。

如图3,相较于女性,男性的受教育水平与其择偶动机缺乏维度得分显著负相关,说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男性择偶动机越强烈。

图3 性别与教育水平在择偶动机缺乏维度的交互作用

如图4,被动单身的参与者随着年龄增大在“择偶动机缺乏”维度得分显著下降,说明被动单身者随着年龄增大择偶动机明显增强,但由于缺乏魅力不得不单身。

图4 年龄与单身类型在择偶动机缺乏维度的交互效应

四、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与以往研究中的部分单身原因一致[21,17,19,13],当代中国青年的单身原因可以分为6个维度:自身弱特点、追求自我、择偶动机缺乏、责任回避、情伤经历、友谊优先。本次研究中超三成的参与者被动单身,与Apostolou等人[29]在欧洲文化背景下约40%被动单身的比例相近,由此反映出不同文化青年群体的普遍择偶困境。但本研究主动单身者比例更高(超过50%),说明在中国大量青年是主动选择单身。

(一)源自适应性策略的主动暂时单身为主流

在单身原因中,追求自我维度得分(M=3.643,SD=0.804)显著高于其他维度,说明我国青年单身最主要原因是为了追求自我发展,对于自主权的渴望是主动单身的主要驱动力[21]。同时,“情伤经历”维度(M=2.041,SD=0.901)的得分低于其他维度,说明参与者的情感经历偏少,或是将自我发展放在寻找伴侣之前,或是难以建立亲密关系。但需要注意的人,那些处于“暧昧阶段”的群体在“情伤经历”上得分更高,这从另外的侧面反映出有过情伤经历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特有的“纠结”心态,他们在步入亲密关系中会有更多的犹疑不决。

我国青年主动单身是暂时的适应性策略还是贯彻到底的生活方式,这一问题也可以通过研究结果窥知一二。在主动单身相关的单身原因维度中,追求自我(M=3.643,SD=0.804)与友谊优先(M=2.958,SD=0.948)维度得分更高,而择偶动机缺乏(M=2.467,SD=0.842)和责任回避(M=2.439,SD=0.96)维度得分较低。个体通过追求自我与暂时单身以提高择偶价值从而增强未来择偶竞争力的逻辑相适应[13],而缺乏择偶动机以及责任回避则与长期乃至终身单身有关[19,20],与朋友的高质量友谊确实可以满足单身者的依恋需求[30],但很少作为终身单身的原因被提及。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自我”和“择偶动机缺乏”的背后,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个体对婚姻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失衡状态(如难以达成情感付出与回报、工作和生活间的平衡,打破单身生活平衡)的恐惧和回避,这也是“90后”“母胎单身”青年最终选择保持现有单身状态的重要原因[31]。

(二)进化失配影响下的被动单身

研究表明,择偶机制进化失配确实对我国青年择偶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单身原因中的自身弱特点与被动单身联系最密切,被动单身者在此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主动单身者与处于暧昧期者。自身弱特点维度的题项主要与不擅社交、缺乏自信、亲密关系困难、没有情趣、没有成就等因素相关,这与Apostolou的发现[12]相似,其中除了成就是与个人资源地位相关的传统择偶偏好[14]以外,其余都是在当今择偶环境中产生的新的限制性因素,只有在自由择偶环境下当择偶成为依靠自身完成的一项任务时,社交、关系建立与维系等因素对择偶的作用才被放大。

(三)性别差异:主动单身的女性

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更会为了追求自我发展、缺乏择偶动机保持单身,而男性更可能因为过去的情伤经历而选择单身,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在友谊优先维度变化不明显,而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因为重视朋友单身的可能显著下降。总体上,女性更倾向于主动选择单身,注重自我发展并通过友情亲情满足情感需求,而男性则更愿意投入一段关系。

从进化角度看,由于女性对“好资源”的偏好,通常是男性倾向于暂时单身累积资源,而本研究中女性却更倾向主动单身,这可能与我国国情以及两性在择偶市场的不同有关。我国大学教育自1999年以来发展迅速,女性在大学入学率和毕业率方面超过了男性[32],而传统模式中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男性与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轻女性更容易进入婚姻[33]。因此,我国很多受教育程度高并且年龄较大的女性在择偶市场中处于劣势,她们并非不想进入亲密关系,而是难以觅到合适的配偶。考虑到高昂的亲代投资成本[34],相比于降低择偶要求进入亲密关系,主动选择单身并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寻觅合适伴侣是更为稳妥的选择。而男性在择偶市场中受限更少、成本更低,因此男性的单身也往往是源于自身限制的无奈选择,由此导致男性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其择偶动机也越低。事实上,上述不同性别的单身成因也同现有文献[35]对中国大规模人口的调查结果相一致:终身不婚率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男性中持续上升,但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女性在婚姻市场中愈发具有竞争力。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的参与群体在代表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整体受教育程度偏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被试群体的来源,尤其是增加低受教育程度群体的比例;其次,自陈式量表难以完全避免由个人主观判断造成的选择偏差,此外,也无法排除社会称许效应,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多方评判(如朋友、父母评判等)降低同源偏差;再次,本研究仅讨论成年个体的单身原因,但单身选择还可能受到个体童年环境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追溯保持单身的成因的发展轨迹。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单身被动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 A case report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单身久了会上瘾?
41岁,我单身
婚后过得好的人,都有一种“单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