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测度与空间分异
2023-11-08任慧
任 慧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100)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已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也由数量增长转变为以质量增长为目的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1-3]。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虽有所提高,但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国家2030年70%的城镇化率目标来说,仍然有较大差距,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城镇发展缺乏特色、城乡统筹落后等。在此背景下,以科学的方法审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识别其区域发展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领域专家学者从多方面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4]。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内涵、指标体系、测度、空间变化及对策研究五方面。如:宋连胜[5]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不是单一、抽象、自然的,而是全面的、具体的,蕴含着主体人的自主选择。曹文明[6]认为,新型城镇化指标应该包括经济、人口、环境、社会及城乡协调5个方面的17个指标。曹文明以湖南省为例,基于SPSS测算了指标权重。卓德雄[7]等人以福建省为例,基于优劣解距离法(TOPSIS)改进的因子分析其新型城镇化质量,得出了福建省9个地级市2006-2016年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排名。刘静玉[8]等人以河南省为例,通过测算其综合指数并利用GIS划分其2001年、2005年、2010年空间结构,认为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市域有向中部集中的趋势。郝金鸣[9]认为,东北地区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的城镇化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化等对策,提高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来说,现有研究相对丰富,但已有研究对空间特征变化的分析比较单一,内容重复,并未考虑到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因此,本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阐述新型城镇化与周边地区关系而分析其整体空间变化特征。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相对迅速[10]。基于此,从人口、社会、经济、生态及城乡统筹城镇化5个方面选取了19个指标,并基于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测算河南省2005-2021年新型城镇化指数。在此基础上,根据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河南省各地级市2005、2010、2015、2021年空间集聚变化态势,以期为提高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做出贡献。
一、研究区概况
河南省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地势西高东低,属暖温带至亚热带、湿润至半湿润季风气候。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2021年,河南省城镇人口5579万人,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二产业和三产业占总产业比重9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0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533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77.50万人。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新型城镇化是对某地区多种要素的综合评价,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等。根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及实地考察结果,按照科学性、典型性、客观性、独立性的原则,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城镇化5方面选取19项指标[11-12](如表1所示)。其中,人口城镇化主要表征城镇人口的概况,因此选取人口密度、非农人口就业率、二产业和三产业人员百分比、城镇人口比4项指标;社会城镇化主要表征河南省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发展概况,主要包括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人均教育经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4项指标;经济城镇化用以表征城镇经济发展概况,主要包括人均GDP、二产业和三产业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人均工业总产值4项指标;生态城镇化是指河南省生态环境概况,主要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及生活垃圾清理率4项指标;城乡统筹城镇化主要是通过城乡差距体现,主要包括农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水平比(%)、农村—城镇高校学生人数比3项指标。
表1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
1.变异系数法
变异系数法作为一种客观赋值方法,是一个无量纲量,具有无须参照数据平均值的优点。利用变异系数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立[13],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Xij、Sij分别代表各指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Wij代表权重,Vij代表变异系数。
2.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在合理确定指标权重的前提下,对各指标无量纲化的值与其相应的权重相乘加和,计算其综合指数,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某一系统的整体状况。公式如下:
由于指标处在不同的数量级,无法对指标进行直接计算,因此需将各指标统一,采用极值法确定指标权重[14],计算公式如下:
3.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一般应用于地理学中,是用来衡量事物之间的空间关联性的一种重要方法,也可用于确定某种地理现象是否与周边地区存在某种特殊的空间形态,包括空间的集聚与离散状态。一般来说,空间自相关分析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是通过评价相邻空间分布对象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其是否呈某种状态,取值[-1,1]。若结果为正,则表明具有正相关性;若结果为负,则表明存在负相关关系;0则表示不存在关系。局域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用于发现局域空间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观察每一个事物与周边事物的属性关联程度决定其是否存在某种关系[15]。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的空间自相关功能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值做自相关分析,从而得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变化特征,进一步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分析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情况,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
由图1可知,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不断增长态势,由2005年的0.084上涨至2021年的0.423,年均增长率为23.74%,发展水平迅速。其发展态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2012年缓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新型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0.084增长至2012年的0.148,主要是由于21世纪初,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刚刚步入发展阶段。河南省经济社会得到一定发展,如人均GDP由2005年的1.1万元上升至2012年的3.05万元,增速位于全国前五;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82.5%上升至2012年的87.3%。与此同时,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态势,在校学生人数也大大增加,但该阶段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发展并不成熟,因此其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第二阶段为2012—2013年呈缓慢下降态势。这一阶段主要是受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导致新型城镇化呈现短暂下降的态势。第三阶段为2014—2021年快速增长阶段。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0.147上涨至2021年的0.423,年均增长率为26.82%。在人口系统方面,河南省城镇人口增加较快,2017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在社会系统方面,河南省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由2010年的1079.1万人上涨至2021年的2377.50万人,城镇失业率相对较低;在经济系统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带来的是人均GDP大幅度的上升。在生态系统方面,河南省建立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清理站,大大提高了河南省生态环境水平。同时,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也加快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
(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由表2可知,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21年的莫兰指数值由负数逐渐转为正数,P值为正数,Z值检验呈显著现象,意味着2005-2021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由分散转化为集聚,越来越呈集聚现象,其空间差异现象逐渐缩小。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时空分布特征,建议如下:
(一)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打造自身特色。如商丘市可依据自身文化特色,打造属于自身独特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新型城镇化测度;
(二)重视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鹤壁市等地是因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差导致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因此,若是其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则能促进其新型城镇化发展。
五、结语
以河南省为例,根据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河南省各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5年、2021年空间集聚变化态势,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不断增长态势,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缓慢下降阶段、快速增长阶段,新型城镇化率发展相对较高。
二是根据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可知,2005-2021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由分散转化为集聚,越来越呈集聚现象,其空间差异现象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