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敏在《解放日报》工作时期宣传出版经验探析
2023-11-08宋丽娟
宋丽娟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 出版产品检测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赵毅敏,原名刘焜,河南滑县人,长期奋斗在党的宣传出版工作一线,是《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的起草人,曾任《解放日报》秘书长,在《解放日报》的创办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学界对《解放日报》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其中从《解放日报》的舆论宣传和社会动员等角度入手的研究较多,而从《解放日报》的创办者的角度开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赵毅敏同志在延安时期的具体活动为视角,通过整理相关报刊和文集中的史料内容,探析他在思想宣传战线上的工作特点及贡献,进一步深入了解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发展历程,为指导我们今天的新闻出版工作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
一、赵毅敏在宣传战线上的突出表现
据《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人物》记载,赵毅敏生于1904年,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他的同学向警予相比,赵毅敏的名气可能不大,但在延安时期,许多革命青年却都熟知他、敬重他,尊称他为“赵大爷”[1]。
赵毅敏是从河南走出去的中共高级干部,他的童年是在安阳滑县城南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度过的。1929年10月至1930年5月,赵毅敏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审科科长、代理宣传部秘书长。1930年6月至8月,赵毅敏任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宣传部部长;8月至11月,赵毅敏任中共满洲总行动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兼宣传部部长;12月起,赵毅敏任中共满洲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部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在中共满洲省委主要领导人被捕、形势异常紧迫的情况下,赵毅敏连夜起草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即著名的《“九一九”抗日宣言》。《“九一九”抗日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最早的抗日宣言,痛斥了日军的侵略暴行,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号召人民不要受骗、要起来斗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士气。《“九一九”抗日宣言》犀利的文辞充分显示,时年27岁的赵毅敏,已经具有了革命者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敏锐的判断力。
赵毅敏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被誉为“中共宣传战线上的传奇人物”。1930年之后,赵毅敏在我党宣传战线上的工作经历及主要工作(贡献),如表1所示。
表1 赵毅敏在我党宣传战线上的工作经历及主要工作(贡献)
由表1可知,赵毅敏长期工作在党的宣传战线上,并完成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据统计,他撰写了大量宣传党的政策的文章,如《鲁迅艺术学院的展望》《反对恐惧与排斥知识分子》等,这些文章对团结基层群众起到了良好作用。作为一名宣传干部,赵毅敏不仅得到过毛泽东同志的多次表扬,还被其写进了诗词中,被广为传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就赞扬了赵毅敏带领机关秧歌队下乡扭秧歌,不仅加强了外来的知识分子与当地老百姓的密切关系,还团结教育了广大群众。赵毅敏在党的宣传工作中有两大独到之处:
(一)善于灵活创新宣传方式
据文献记载,在延安一次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就这样说过:“过去我们有些政策不对头,老百姓有意见,后来赵匡胤带领秧歌队跟老百姓一起跳秧歌,与群众打成一片,从此天下太平了!”[3]据考证,这里的“赵匡胤”指的就是赵毅敏。这里毛泽东同志点赞的“赵匡胤”“带领秧歌队跟老百姓一起跳秧歌,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做法,体现出赵毅敏善于灵活创新宣传方式的特点。除了富有创新性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扭秧歌来开展宣传工作外,赵毅敏还引领了创办大众墙报的热潮。这些创新举措,让当时根据地的宣传工作顺利打开了局面。
(二)善于抢抓时机
赵毅敏最为世人所称道的赞誉是“中共第一份抗日宣言起草人”,这在前文中已引述。作为“九一八”事变的亲历者,赵毅敏连夜疾书,写出了中共历史上第一篇抗日宣言,体现出青年革命者敏锐的鉴别力和洞察力。此外,据赵毅敏的秘书田俊杰讲,毛泽东同志的《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中的“独有英雄”也暗含了赵毅敏,称赞其和伍修权在外交场合面对强权时敢发声、会发声的卓越表现。1961年,赵毅敏在出席意大利党代表会期间,只要发现攻击我党的言行,就不失时机地一一驳斥,并特意访问了意共报社、意团结报印刷厂和罗马市内一个支部,为我党争取到了最大程度的理解。据文献记载,当他参观意共报社时,报社里的工人们甚至打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4]。可以说,“敢发声、会发声”是赵毅敏同志在宣传战线上善于抢抓时机的突出表现。
二、《解放日报》的创刊历史
《解放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的一份面向全国的机关报,对宣传党的政策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抗战事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8年,随着武汉会战结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开始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敌后抗日根据地影响力在不断扩大[5]。然而,此时在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还没有一份大型的中央机关报。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党的宣传工作也急需进行调整,创办一份中央机关报成为当时新闻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1941年,《解放日报》开始筹建。1941年4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出版《解放日报》有关事宜,决定由博古、杨松、赵毅敏、向仲华、祝志澄组成管理委员会[6]。1941年5月15日,毛泽东同志正式发出通知:“五月十六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7]541941年5月16日,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解放日报》创刊。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解放日报》的定位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也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主要承担宣传党的路线政策、传播党的舆论呼声等功能。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社,《解放日报》内部组织机构设置有着鲜明的特点,报社由中央党报委员会直接领导,日常的管理机构叫管理委员会,由博古负责,成员有杨松、赵毅敏、向仲华、曹若茗、祝志澄。当时,赵毅敏是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同时兼任《解放日报》的秘书长,主要负责《解放日报》的出版、印刷等工作[8]12。尽管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但据时任《解放日报》社编辑部办公室秘书的廖冰回忆,赵毅敏同志平时都很乐观开朗,几乎看不出来他和大家有什么不同。他的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也间接影响着《解放日报》的风格。创刊后第一年的建党节当天,《解放日报》出版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纪念特辑”,朱德的《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战争》、徐特立的《我和党有历史上不可分离的关系》、林伯渠的《中国共产党与政权》等诸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章,都能在当期的特辑里看得到。
应该说,《解放日报》立场鲜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扛起了统一解放区军民思想、指导革命工作的重任,有效地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但是,作为我党第一份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也是在探索改善中成长起来的。在创刊初期,《解放日报》的办报方向曾经出现过一些偏差。例如,《解放日报》作为党报,对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延安干部会上所做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当时仅在第三版右下角发了一个简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刊仅仅一年,《解放日报》就迎来了深刻的整改调整,其目的是要让《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报纸的整个篇幅要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改进”[9]242。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解放日报》的工作,在1942年全党的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应当在整顿“三风”(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党八股)的基础上,对《解放日报》以往的工作方针进行调整。1942年3月16日,中宣部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为改造党报发出通知,对“什么是党报”做了明确表述:“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要这样做,才是名副其实的党报。”[10]包括赵毅敏在内的解放日报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迅速调整办报方向,效果明显。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第一张报纸的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名为《致读者》的社论,从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等方面进行了自我检讨。经过这次改革,《解放日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赵毅敏对《解放日报》的影响
赵毅敏对新闻报刊的舆论宣传高度重视,他积极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闻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为党的新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新闻报刊在舆论引导方面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曾这样评价:“在报社和新华社工作的同志,是一支军队,叫作新闻军。这支人民的新闻队伍一定要特别坚强团结才能担负起他们的任务,这是伟大的思想斗争的战线。”[8]269一方面,他牢记新闻工作要起到党的喉舌作用,对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积极宣传,让解放区的声音通过《解放日报》传遍全国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他坚守人民立场,坚持报纸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宗旨,通过《解放日报》持续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动员,使普通群众提高了思想认识,加强了党群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中共中央宣传部曾于1942年发布《关于改进党报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最有力的工具”,因为报纸的覆盖面广,可以深入群众中去,与群众产生联系并影响他们,因此,“把报纸办好,是党的一个中心任务”[11]30。
赵毅敏十分重视报纸的编辑工作,注重新闻工作的舆论效应。他认为,在办报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新闻报刊工作者应该保持兼收并蓄的态度。他曾说过:“即使是不太恰当的批评文章,最好引起争论,使大家从争论中求得思想的一致。”[12]他与报社同志一起商议解决《解放日报》在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实际报道中,对整个陕甘宁根据地的民众生活关注过少的问题,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对根据地民众的动员和政策宣传。正是在这种办报理念指导下,《解放日报》才能不拘泥于教条和形式,真正发挥了切实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作用。
按照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办报宗旨,赵毅敏还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1943年,通过与延安地方干部开座谈会的形式,他了解到延安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后,主动向中共中央建议在杨家湾开设一个小学,招收周边地区的贫穷孩子上学,并且在《解放日报》上进行了多次的报道,为党的教育工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充分发挥了《解放日报》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办报宗旨[8]579。
(二)密切联系群众,创新宣传形式
《解放日报》在创刊初期,曾经在办刊方针方面出现过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段时期内对国际新闻关注过多,其间最大篇幅都是转载国内外资产阶级通讯社的新闻,相较之下,报纸对根据地的新闻报道关注度偏低,这种倾向引起了包括赵毅敏在内的部分同志的思考。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曾公开对《解放日报》提出过批评,直言不讳地指出,报纸应以自己国家的事为中心,这正是表现一种党性。显然,当时的《解放日报》没有把重心放在中国抗战、我党活动和根据地建设上面,对我党政策、群众活动等的报道不多,或者是把这些报道放在了不重要的位置上,没有充分体现党报旗帜鲜明的属性。因此,毛泽东同志明确要求《解放日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反映群众的活动方面,切实充实下层消息[9]245。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了《解放日报》改版的座谈会,他指出,要使党报编辑部与党的领导机关的政治生活联成一气,要把党的政策,党的工作,抗日战争,当地群众运动和生活,经常在党报上反映,并须登在显著的重要的位置,要有与党的生活与群众生活密切相联系的通讯员或特约撰稿员,要规定党政军民各方面的负责人经常为党报撰稿[7]92。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解放日报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化整为零、开源引流的工作方式。主要采取了两方面措施:
一是把记者派驻到群众中去。1942年春,为了加强通讯报道,报社决定在边区各专区建立通讯处并派出特派记者,一共设立了延属专区、陇东通讯处、绥德通讯处、关中通讯处、三边通讯处5个通讯处。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以后,毛泽东同志对《解放日报》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使《解放日报》成为贯彻我党政策与反映群众生活的党报。”[11]30在收到党中央的指示后,赵毅敏与《解放日报》的编辑们共同投入到报纸的改版工作中。赵毅敏注重报纸宣传与根据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认为:“报纸应做到与实际结合、以鼓励和发扬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为中心的新作风。”[12]在他的领导下,《解放日报》率先对劳模吴满有进行了报道,激发了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力地配合了党的大生产运动。对于《解放日报》在抗战时期的成绩,赵毅敏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同志们以艰苦奋斗的创造精神造出了马兰纸,出版了报纸,建立了通讯社,办起了广播,印刷了大量的马列主义书籍,并冒着生命危险将革命书刊发行到全国各地。”[8]536
二是采用创办大众墙报的方式来加强根据地群众对党的认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新文风的指示,《解放日报》在改版后,积极摸索新的宣传路径,大力兴办各类墙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民众动员。赵毅敏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指示,明确指出:“墙报为要起灵活的推动与领导作用,最好是采取各地大众黑板报的方法,除表扬模范与介绍经验外,并应着重提倡和发展墙报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12]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延安的墙报工作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这两方面的措施深受毛泽东同志“全党办报”思想的影响,切实增强了《解放日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
(三)重视对新闻宣传人才的教育培养
赵毅敏十分注重对年轻新闻工作者的培养。据刘家栋回忆:“他认真负责不怕困难,专门组织编辑人员、记者集中训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激发责任感和技术水平。”[8]12当时一部分党员干部对于新闻工作存在有认识误区,赵毅敏十分耐心地予以思想开导。“全党办报,有一部分干部不愿意写文章,主要在于思想上有三怕:一怕写错了,二怕人家看成是出风头,三怕写了不登”。针对这些问题,赵毅敏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一不要怕写错了,因为今天我们因自己的只是能力所限,谁也不能对某某问题下肯定的结论,意见不成熟可以大家讨论;第二不要怕别人说出风头,为党报写稿子不好,难道不积极写稿就好了吗?抱这样想法和有这种顾虑的同志,恰恰是把一种普遍的真理弄颠倒了。第三不怕写了不登,报社的编辑可以保证每稿都要回信,有缺点可以提出商量,有怀疑可以询问,大家要积极起来共同办报,为党的新闻事业负责。”[8]270正是他这种无私奉献,细致入微的工作精神,才使得《解放日报》得到根据地人民的广泛拥护。《解放日报》不仅有力地宣传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鼓舞和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全面抗战的民族救亡洪流中,还成为在整个抗战时期一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报。
四、结语
1941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审时度势提出创办《解放日报》。作为全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的创立不但助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而且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社会影响力,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以赵毅敏为代表的解放日报社同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新闻工作精神,本着坚持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密切联系群众的办报宗旨,灵活运用改进文风、大办墙报、派驻记者等宣传方式,帮助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了解了党的各项政策主张,通过宣传抗战英雄、劳动模范、党的总路线等方式,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革命建设工作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拥护。《解放日报》作为整个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在当时的国内外舆论中,充分发挥了党的喉舌的重要作用,当之无愧为一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
如今,各级新闻工作者更应该认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惧困难的革命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认真履行宣传出版工作职责使命,从而推动新时代党的宣传出版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