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振兴背景下农业企业补贴模式升级研究

2023-11-08任爱莲陈雪艳王译镁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任爱莲,陈雪艳,王译镁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农业作为农业产业体系的构成部分,是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中坚力量,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及带动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农业产业不但高度依赖自然环境,抵御灾害能力较差,而且产品差异性比较小,行业进入壁垒低,生产劳动成本较高,比较收益低下,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2]。基于农业企业的重要性与弱质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要远高于其他行业,尤其是自2016年实施产业扶贫战略以来,政府对农业企业加大了补贴力度,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基础建设、市场开拓等多方面进行了补贴[3],推动了农业产业蓬勃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基础的逐渐改善,我国顺势提出了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农业企业所承担的责任也从促进农村资源要素流动、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及助力脱贫攻坚转为促进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因此,研究政府对农业企业补贴的转型升级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产业振兴背景下政府补贴升级的必要性

政府补贴是引领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发挥带动作用的重要手段。在产业扶贫阶段,政府将贫困作为补助资金测算的分配因素之一,向贫困地区倾斜各种资源,如高标准农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通过政府直接帮扶、委托企业帮扶、开展免费培训等多种方式培育新型发展主体和产业龙头企业,产业扶贫战略顺利实施并圆满完成任务。随着乡村产业基础逐渐提升,我国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水平的产业振兴发展战略[4]。产业扶贫是产业振兴的基础,产业振兴是产业扶贫的延续,二者一脉相承,但在政策目标、内容、实施对象及发展路径等方面存在差异[5-7],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区别

由表1可知,扶贫阶段的政府补贴政策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是由于产业振兴与扶贫阶段产业基础、实施路径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探讨产业振兴阶段政府补贴如何优化升级十分必要。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整理

(一)样本构成

选取2017-2020年产业扶贫期间涉农上市企业为样本,分析政府对涉农企业补贴的整体情况与具体类型。从行业分布上来看,制造业企业有125家,占全样本的78.2%;农业和畜牧业企业分别为14和12家,占样本的8%;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数量极少,占样本的5.6%,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样本的行业分布

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涉农企业最多,共85家,占样本的53.1%;西部地区有36家,占样本的22.5%,中部地区有31家,占样本的19.4%;东北地区的涉农上市公司最少,只有8家,占样本的5.0%,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研究样本的地域分布

(二)数据整理

2017年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政府补贴的《会计准则》规定,政府补贴根据其具体用途计入其他收益与营业外收入。本研究收集了样本公司年报中涉及其他收益与营业外收入的各种数据,同时收集了递延收益、政府补贴等科目,补充完善了其他收益与营业外收入中信息披露不完全的补贴类型,剔除了合计和补贴金额为0的补贴细则后,有效数据共计13825条,列报项目上百种。由于数据条目繁多,笔者按照补贴方式进行了分类整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政府补贴动机有三种:帮助企业投资、保壳、扭亏为盈等促进企业发展的动机[8];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带动行业发展的动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提升就业水平、发挥社会效益的动机。

根据补贴动机和具体报表条目,将与生产要素、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相关的补贴归类为企业发展补贴;将与科研场所的建设、人才吸引、项目研发、科研成果奖励等相关的补贴归类为科技创新补贴;将与带动就业、维护市场安全、保护环境等相关的补贴归类为社会效益补贴;将难以分类且比较小众和企业没有具体说明的项目归类为其他补贴。另外,根据报表条目中的关键词对数据进行整理,如果一个项目的关键词涉及两个及以上的补贴模式,再结合补贴动机主次与补贴项目类型进行筛选,其筛选顺序为科技创新补贴、社会效益补贴、企业发展补贴及其他补贴。另外,如果存在与企业经营发展高度相关的难以根据关键词分类的补贴项目,建议逐条进行手工分类,具体分类标准如表4所示。

表4 补贴模式分类依据

三、产业扶贫期间政府补贴模式

(一)不同补贴模式的规模

涉农上市农业企业2017—2020年政府补贴模式及其规模,如图1所示。

图1 2017—2020年政府补贴模式及其规模

由图1可知,政府补贴中企业发展补贴力度最大,从2017年的34.96亿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57.02亿,占补贴总额的59%。社会效益补贴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从2017年4.15亿上升到2019年12亿,大约增长了3倍,到2020年基本没有变化,占补贴总额的12%。科技创新补贴在7亿-8亿之间波动,总体上没有变化,占补贴总额的9%。其他补贴在2017年和2018年有6亿左右,2019增加到了22.79亿,2020年增加到了27.17亿,占补贴总额的20%。总体而言,政府补贴力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企业发展补贴力度最大,社会效益补贴增速较大。

(二)涉农企业政府补贴模式的区域分布

涉农企业高度依赖其地理环境,优势行业有所差异,对涉农企业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将我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战略不同,补贴的规模和模式存在差异。

1.科技创新补贴

我国不同区域科技创新补贴的规模和趋势,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区域科技创新补贴的规模和趋势

由图2可知,东北地区获得的科技创新补贴最少,从2017年的0.03亿逐年增加到2020年的0.21亿,占科技创新补贴总额的2%。东部地区获得的科技创新补贴最多,补贴金额波动较大,2017年为4.33亿,2018下降到3.77亿,2019年又上升到5.2亿,2020年又下降到3.65亿,占科技创新补贴总额的61%。西部地区获得的科技创新补贴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2017年的0.91亿上升到2020年的1.29亿,占科技创新补贴总额的15%。中部地区获得的科技创新补贴从2017年的1.49亿缓慢上升到2020年的1.79亿,占科技创新补贴总额的22%。

2.社会效益补贴

我国不同区域社会效益补贴的规模和趋势,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区域社会效益补贴的规模和趋势

由图3可知,东北地区获得的社会效益补贴从2017年的1.08亿逐年增加到2019年的5.60亿,2020年稍微下降到5.05亿,占社会效益补贴总额的45%。东部地区获得的社会效益补贴从2017年的1.47亿逐年上升到2019年的3.77亿,2020年下降到2.94亿,占社会效益补贴总额的28%。西部地区获得的社会效益补贴从2017年的0.45亿上升到2020年的2.42亿,占社会效益补贴总额的14%。中部地区获得的社会效益补贴从2017年的1.15亿下降到2018年0.92的亿,然后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2.42亿,占社会效益补贴总额的13%。

3.企业发展补贴

我国不同区域企业发展补贴的规模和趋势,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不同区域企业发展补贴的规模和趋势

由图4可知,东北地区获得的企业发展补贴最少,从2017年的0.31亿逐年增加到2020年的1.1亿,占企业发展补贴总额的2%。东部地区获得的企业发展补贴最多,从2017年的15.9亿逐年上升到2019年的23.98亿,2020年下降到22.9亿,占企业发展补贴总额的45%。西部地区获得的企业发展补贴其次,从2017年的5.99亿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18.16亿,占企业发展补贴总额的25%。中部地区获得的企业发展补贴从2017年的12.75亿上升到2020年的14.93亿,占企业发展补贴总额的28%。

(三)涉农企业政府补贴模式的行业分布

不同的行业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业务有所差别,如畜牧业更注重标准化的养殖场建设、优质品种的培育,制造业企业则更注重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因此,不同行业获得的补贴模式与规模有所差异。

1.科技创新补贴

不同行业科技创新补贴的规模和趋势,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不同行业科技创新补贴的规模和趋势

由图5可知,畜牧业获得的科技创新补贴从2017年的0.72亿下降到2018年的0.64亿,随后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1.12亿,占科技创新补贴总额的1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获得的科技创新补贴从2017年的1.24亿螺旋上升到2020年的1.31亿,占科技创新补贴总额的19%。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获得的科技创新补贴少,共占科技创新补贴的1%。农副食品加工业获得的科技创新补贴从2017年的0.86亿增长至2019年的1.38亿,2020年保持稳定,占科技创新补贴总额的19%。农业获得的科技创新补贴从2017年的0.68亿逐年下降到2019年的0.52亿,2020年略有回升,占科技创新补贴总额的9%。食品制造业获得的科技创新补贴从2017年的2.33亿下降到2018年的1.71亿,然后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2.24亿,占科技创新补贴总额的32%。渔业获得的科技创新补贴2017-2019在1亿左右,2020年降至0.23亿,占科技创新补贴总额的3%。

2.社会效益补贴

不同行业社会效益补贴的规模和趋势,具体如图6所示。

图6 不同行业社会效益补贴的规模和趋势

由图6可知,畜牧业获得的社会效益补贴从2017年的0.67亿上升到2018年的0.69亿,随后下降到2019年的0.52亿,2020年陡然上升到1.18亿,占社会效益补贴总额的1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获得的社会效益补贴从2017年的0.37亿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1.28亿,占社会效益补贴总额的10%。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获得的社会效益补贴少,共占社会效益补贴的1%。农副食品加工业获得的社会效益补贴从2017年的0.68亿逐年增长至2019年的1.93亿,2020年下降到1.88亿,占社会效益补贴总额的16%。农业获得的社会效益补贴从2017年的1.63亿逐年上升到2019年的5.22亿,2020年下降到4.63亿,占社会效益补贴总额的43%。食品制造业获得的社会效益补贴从2017年的0.61亿逐年上升到2018年的2.94亿,2020年下降到2.74亿,占社会效益补贴总额的22%。渔业获得的社会效益补贴特别少,基本上可以忽略。

3.企业发展补贴

不同行业企业发展补贴的规模和趋势,具体如图7所示。

图7 不同行业企业发展补贴的规模和趋势

由图7可知,畜牧业获得的企业发展补贴从2017年的4.22亿上升到2020年的11.84亿,占企业发展补贴总额的1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获得的企业发展补贴从2017年的9.3亿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13亿,占企业发展补贴总额的24%。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获得的企业发展补贴少,基本上没有变化,共占企业发展补贴的1%。农副食品加工业获得的企业发展补贴从2017年的6.05亿逐年增长至2019年的1.93亿,2020年下降到1.88亿,占企业发展补贴总额的25%。农业获得的企业发展补贴从2017年的1.63亿逐年上升到2019年的15.35亿,2020下降到14.07,占企业发展补贴总额的2%。食品制造业获得的企业发展补贴从2017年的13.96亿螺旋上升到2020年的15.45亿,占企业发展补贴总额的31%。渔业获得的企业发展补贴从2017年的0.18亿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1.26亿,占企业发展补贴总额的1%。

四、政府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政府补贴是我国支持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逐年加大了农业产业补贴力度,涉及金额巨大,补贴模式和规模在不同区域、行业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政府补贴的不充分、不均衡影响补贴效果,应当引起重视。

1.对社会效益和科技创新的补贴力度有待加强

社会效益补贴整体上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补贴总额仍然较小,平均每年补贴0.91亿元,只占补贴总额的12%。政府补贴力度逐年增强,尤其是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提升绩效的企业发展补贴逐年递增,而科技创新补贴力度则在7亿-8亿之间波动,总体上没有变化,占补贴总额的9%(如图8所示)。政府补贴最根本的目的并不是促进某一个企业的发展,而是以企业为载体,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创新活动不仅提高企业自身发展能力,还间接提升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在资源配置方面应重视培育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图8 不同补贴模式的补贴总额占比

2.对服务业的培育力度不够

在产业扶贫期间,样本公司获得的补贴总额有311亿,而服务业获得的补贴只有0.6亿,占补贴总额的0.1%(如图9所示)。

图9 不同行业的补贴总额占比

从补贴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其他行业补贴力度逐渐增强时,服务业的补贴力度基本上没有变化,而服务业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服务业的培育力度有待提高。

3.政府补贴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补贴总额来看,东部地区获得的政府补贴最多,占45%,中部地区次之,占26%,东北地区的补贴力度最小,只有10%(如图10所示)。从补贴模式来看,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补贴和企业发展补贴只占相应补贴总额的2%,社会效益补贴却占45%,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应着重培育龙头企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在企业发展方面的补贴占相应补贴总额的45%,社会效益补贴却占28%,说明各地区的补贴模式、补贴总额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呈现出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获得的补贴越多,越注重企业发展。这无疑加大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图10 不同区域的补贴总额占比

(二)政策建议

1.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补贴,鼓励研发创新

农业企业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其创新活动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能提高整体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政府研发补贴不仅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创新风险,还具有直接的政策指向性,能有效激励涉农企业的研发行为。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的农业创新水平整体偏低,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进行独立研发,拥有属于自己的专利权,且我国对涉农企业创新活动的补贴只占补贴总额的4%,企业的创新水平和意愿与政府的补贴的力度均有待提高。因此,政府应增加对涉农企业的创新专项补贴,营造万众创新的氛围,引导企业创新行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政府应严格筛选并确定一批科技型涉农企业,专项资助其设立技术创新项目,鼓励其独立研发核心产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并对资金的使用实行严格管理,确保补贴发挥预期作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应该顺势而为,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意识,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探索创新模式,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创新活动。

2.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培育乡村振兴重要动能

农业不仅能够提供农产品,还能够提供农林景观和休闲体验;农村不仅具有生活价值,也具有社会和文化传承价值;农民不仅能获得有限的农产品收入,还能获得农业多功能和乡村价值的综合收入[9]。发展农业服务业是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引导农业服务业创新发展,依托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目前,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且我国对农业服务业的补助力度极小,政府应培育服务业发展主体,引导相关企业拓宽服务领域,在科技研发、农资供给、农机服务、技术推广、信贷金融、物流、营销等多方面对农业各产业进行全面支持,不断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的支撑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融合,提高乡村内生动力。政府应引导企业向服务生活、生态领域等方向拓展,发掘乡村新功能新价值,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乡村新载体新模式,促进农工、农商、农旅、农文、农生协同发展。

3.协调区域发展,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不同地区对涉农企业的补贴存在不平衡问题。分析不同区域涉农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可以看出,东北地区获得的补贴最多,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的补贴力度最弱,这明显不符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为要素跨地区流动、欠发达地区特色产品和资源对接大市场提供便利,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边远地区等发展滞后地区的企业补贴力度,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提高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地区、老工业基地、生态脆弱地区等各类特殊问题区域的支持,导入新的生产要素并提供帮扶,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区域面临的发展困境,充分激发这些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五、结语

我国在产业扶贫期间逐年增强对涉农企业的补贴力度,补贴总额高达300多亿元,不同地区、行业获得的补贴规模、趋势存在较大差异。从补贴类型上来看,政府补贴主要为企业发展补贴;从区域上来看,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获得的政府补贴补贴越多,越注重企业发展;从行业上来看,服务业的补贴力度较小,且其他行业补贴力度逐渐增强时,服务业的补贴力度基本上没有变化。在产业振兴阶段,我国应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补贴,鼓励研发创新,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协调区域发展,努力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