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让我们更懂孩子

2023-11-08刘宝根方思琪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共情评判情绪

刘宝根 方思琪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儿童友好型”的家庭和社会,儿童本位的呼声在教育中日益高涨。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是儿童本位的重要践行者。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是儿童本位意识的首要体现,而倾听儿童则是尊重和理解孩子最直接的表现。

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倾听儿童,相伴成长”,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家长常常只要求孩子听大人的话,却从未认真去听孩子的话语。倾听的关键不止在“听”,更在于真诚、耐心地“去听”;不止“听声”,还要做到包括语言、动作、表情在内的“听见”;不止“听见”,更要“听懂”。

为什么要倾听

有助于孩子学会倾听

有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经常倾听孩子,孩子倾听父母、遵守家庭规则的频率也会更高。父母倾听孩子,一方面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帮助他们直观地学习如何倾听与表达,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他们也会用尊重的态度与父母交流,倾听父母的期待与要求。当孩子形成倾听习惯,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增进亲子关系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倾听是最重要的技巧。倾听能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在关注他说话的内容、表达的情绪和感受,这是父母爱他的表现。这种意识会帮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信任感,更愿意持续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加强亲子间的沟通,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将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是成年时期。许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喜欢甚至拒绝与家长沟通,这种状况跟父母在孩子青少年时期,甚至在幼儿期很少倾听孩子,未能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有关。

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人格

当父母倾听并肯定孩子的想法时,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观点是被重视、有价值的,有助于孩子获得自尊、自信,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有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倾听孩子,孩子往往有着更高水平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不容易受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当孩子面对消极的情绪感受时,家长的倾听、理解与接纳能够帮助孩子保持情绪稳定;当孩子缺乏自信、自我否定时,家长的倾听、鼓励和认可能够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倾听为孩子提供了安全、开放、温暖的环境,使他们逐渐成长为自信、勇敢、有能力的人。

促进家长自身成长

在倾听中成长的不止是孩子,还有家长自己。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需要、认知、想法,从而有效地与孩子互动,帮助他们成长;另一方面,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哲学家,通过倾听,家长会发现孩子很多时候会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他们提出的一些疑问会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方式和意义。一位善于倾听孩子的家长,也一定是不断成长的学习者。

如何傾听

很多时候,家长知道倾听的重要性,但缺乏倾听的意识和方法,不会倾听。如何成为一个倾听者?简单来说,家长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要安排专门的时间来倾听

每天安排专门的时间倾听孩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间是没有电话、电视、短视频等干扰的,只属于孩子,可以是散步、吃饭、睡前的时间,也可以是接送孩子的路途中。当孩子想要表达的时候,家长尽量空出时间倾听,如果当时不方便,明确地告诉孩子原因,并跟孩子约定时间,比如:“妈妈工作有点忙,10分钟之后再听你说,可以吗?”到达约定时间后,放下工作,全身心倾听孩子的表达。

要真诚、耐心地倾听

倾听孩子要真诚。许多家长倾听孩子,往往带着功利目的,只听自己想听的,比如孩子的道歉、懂事的表达、正确的答案等。倾听孩子是父母真正关心他们的生活、情绪、认知及兴趣,而不是为了教会孩子方法、道理等。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有时候家长只要愿意听、真的在听就足够了。

倾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学龄前儿童语言、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很多时候不能一下子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想法也未必正确,家长要克制住立即纠正、教育孩子的冲动。如果家长失去耐心,孩子很快就会感受到父母的态度,逐渐变得不愿意表达。因此,倾听对于容易急躁的父母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要注意倾听所有的语言

对于我们来说,倾听往往从听孩子说的话语开始,但实际上,孩子的表情、动作、呈现的作品、游戏的状态等都属于孩子的语言,都传递着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感受等。当孩子在陌生情境中一声不吭,身体不断往父母身后躲的时候,他可能在告诉父母,他很紧张。孩子画画的场景、使用的颜色,甚至夜里说的梦话,都可能透露出孩子的情绪或感受。倾听孩子不仅要听孩子说的话,也要读懂孩子的动作、表情等其他方式的表达。

不要强迫

很多时候,家长会遇到孩子不愿表达的情况,尤其是当父母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想说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一连串的提问会让孩子更加不愿意表达。这时,很多家长容易失去耐心,甚至采用威胁的方式,强迫孩子说,如“你再不说我就去问老师了”。家长切忌强迫孩子,要注意通过观察孩子的动作、表情等,心平气和地陪伴孩子,可以通过跟孩子聊其他话题或者用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引导孩子表达。即使孩子最终仍然不愿意表达,也不要强迫他,家长可以跟他说:“现在不想说没关系,等你想说的时候再告诉我,任何时候都可以。”

不要随意打断

倾听的英文是“listen”,这几个字母还可以组合为另一个单词“silent”,意为安静的,这也启示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孩子。家长可能容易在以下三种情形下打断孩子的表达:一是已经大致猜到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容时,家长往往会说“我早就知道,你不用再说了……”;二是孩子表达的内容跟自己知道的事实不一致,或者跟想要的表述不相符时,家长可能会说“你再想想!”“真的是这样吗?”;三是在孩子表达不清楚时,家长可能会选择直接忽略。随便打断或忽视孩子的表达,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孩子逐渐变得不愿表达、不敢表达。

不要随便评判

在倾听中努力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不随便评判孩子,这点尤其重要。很多时候,孩子可能会说出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想法,家长不要随意指责、评判孩子,表现出生气、无奈或者沮丧的态度。即使孩子在行为上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家长可以在倾听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帮助他解决问题。

倾听之后,要有积极的反馈

共情

孩子需要我们耐心、真诚、不被评判和打断的倾听,但更多时候,他们还需要家长的共情。共情就是要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和感受。尤其是孩子表现出生气、难过的情绪时,家长不要说“不准发脾气、不准哭”之类的话,努力跟孩子坐在一起,尝试将他此刻的心情表达出来,如“我不允许你吃糖果,所以你很难过,是吗?”帮助孩子表达情绪背后的原因,即使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拒绝的,但是与孩子的情感是同频的,孩子会意识到家长理解他的情绪、知道他的需要。

回应

倾听不是家长被动地、单向地接收孩子输出的信息,回应是进一步激发孩子表达的重要方式。与不耐烦、不信任的打断不同,家长的回应可以是眼神的肯定,与孩子表达内容相一致的表情,伴随孩子情绪表达的拥抱、安慰等。家长需要掌握倾听中的回应技巧,比如询问更加详细的问题,“事情发生时,你在做什么”,澄清或梳理听到的内容,“你是说……”,猜测不太确定的内容,“我猜,你当时……”。通过这些回应,维持跟孩子的谈话,孩子会确定父母在认真倾听,更加愿意继续表达。

通过倾听,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孩子。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抱着真诚的态度,多倾听,克服自己在倾听时强迫、打断、评判孩子的冲动,尝试共情与回应,家长就能更懂孩子,孩子也会更懂家长。

猜你喜欢

共情评判情绪
交流与评判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