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搜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应对

2023-11-08胡启明李侨

关键词:大学生

胡启明 李侨

摘 要:新兴技术背景下,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的热搜在信息内容更新、聚合热点事件和信息反馈上相较于其他门户网站和专门类 APP 具有独特优势,其强大的热点信息生成和推荐机制越来越贴合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上热搜、看热搜已经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热搜通过大数据分析、整合议程设置来推动热点事件延伸,影响舆论生成、公众价值判断和政治参与。显然,热搜是内容生产和意义生产的重要场域,作为大学生虚拟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双向影响。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感官体验、话语情感、议程设置、象征思维等方面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负面影响表现在催生或加深了诸如“长尾效应”——微观对抗宏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权威;“茧房效应”——信息聚集极化,阻碍主流意识形态正向引领;“景观效应”——虚假“仿像”,扰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等方面。因此,在路径优化上,需要加强“长尾效应”风险防范,破除热搜信息壁垒,深刻把握“数字景观”发展规律,让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大潮中顺势传播,于“润物细无声”中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关键词:热搜;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3)04-0100-07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43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舆论生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下,基于用户兴趣的算法分发模式而形成的热搜逐步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上热搜、看热搜已经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中。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的热搜具有强大的热点信息生成和推荐机制,其既是内容信息,更是意义生产的重要场域。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接收和传达的活跃群体,对热搜非常敏感,热搜既是其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虚拟实践活动场域。可见,热搜事关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2],因此,以热搜为切口,在洞悉热搜特有功能的基础上,探究热搜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对于新时代“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44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热搜的独特功能

热搜作为搜索引擎中热点信息资源整合的窗口,在数据时代拥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影响力,它凭借自身独特的功能成为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日益增大,是新时代“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3]的重要场域。

(一)信息阅读服务:整合推送数据化资源,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

热搜是基于关键词来判定热点事件的“晴雨表”,在信息内容更新、聚合热点事件和信息反馈上相较于其他门户网站和专门类APP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多中取精”地进行阅读信息资源整合。尽管与传统传播媒介一样,热搜保留着信息阅读服务这一项最直接的功能,但热搜主要是通过跟踪关键词和等级标识快速锁定热度事件,其信息阅读样态基于大数据形成。二是实时更新热点信息,表现出极大的即时性特点。热搜基于事件在舆论场的热度,实施热点信息快速投放,使其在一段时间内占据热搜榜单,加大了网络用户的投放效率。三是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发展,热搜信息阅读样态的呈现方式也更加开放,既向其他用户推送点击率高的搜索关键词,也为网络用户提供可选择的信息阅读空间。也就是说,网民既可以被动地接受推送的热点信息,也可以主动地搜索感兴趣的关键词。同时,由于热搜具有多媒体的兼容性,可以附加其他媒体的呈现形式,因而热搜能从视、听等多个维度给网络用户提供很好的信息阅读服务体验。

(二)舆情民意反映:延伸报道热点事件,价值输出显性化

热搜作为搜索引擎的流量呈现,具有极强的互动性,能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和表达欲,吸引更多普通网络用户参与到热点话题当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意,汇聚了民声,客观上会强化民众对社会舆情事件的关注,刺激媒介机构和个体对相关事件的深挖和持续报道,为广大民众搭建反映舆情民意的窗口。这个窗口之所以能够实现輿情反馈,主要是基于热搜的非线性传播特性。在这个特性的影响下,公众参与的互动性搜索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就会引发舆论的漩涡,使民众的意见和观点能够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吸引更多方面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热搜的公众互动性表现为可以在原有话题上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多种方式延伸出新的相关话题。这些衍生话题在多方的参与下,不断深化对现有问题的反思,逐渐将原话题引申到国家治理、民众福祉、社会制度的优劣等高维度视角,促使网络评论输出更加专业,进而使其蕴含的价值观念输出表现出各种显性倾向——即意识形态性的倾向越来越强,对个体观念、态度、行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深。

(三)公众价值导向:优化议程设置,促进网民的认知构建

热搜作为互联网媒介的衍生品,其信息生产“众包”化、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消费碎片化的特点,使得信息的流动和获取从传统媒体时代的线性模式向网状模式转变,其议程设置结构也从传统议程设置和属性议程设置向网络议程设置转变,最终通过由一系列议题组成的认知网络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值得说明的是,网络议程设置功能并没有脱离大众传媒议程的三种作用机制,即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热搜话题依然需要赢得受众关注,“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4]。但是,热搜的议程设置有独特的特点,在知觉模式中,通常会以评论和附着视频、图片的形式加强受众对某事件的感知和判断;在显著性模式中,热搜在大型社会事件跟踪报道上的时效性特点更强,并能反复提升该主题的热度;在优先顺序模式中,其效应更为明显,具有让热搜事件迅速登上舆情关注榜前列的能力。可见,热搜优化了传统议程设置,在构建网民的认知网络方面占据了优势地位,对于引领公众价值取向具有显著作用。

(四)社会政治功能:虚拟政治实践化,网民政治参与热度高

热搜作为互联网传播媒介中的一环,构建了基于数字化挖掘基础上的虚拟现实的景观社会,其低成本、交互式、虚拟性、非官方等独特属性使之具备了政治传播、政治形塑、政治参与和舆论监督等政治功能。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就曾提出虚拟政治这一概念,“虚拟现实的政治是什么意思?粗略地说,是指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线的技术,将给政治带来的影响”[5]。毫无疑问,热搜就是这样的技术,它改变了传统社会政治活动的方式,成为整个社会技术信息系统关键的一环,也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热搜作为虚拟政治的具体表现,其网络化话语表达使得政治传播内容更具感染力,能有效加快政治传播的速度,扩大政治传播的范围。热搜惯用的政治“萌化”也使得政治主体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增加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活力。热搜高度的政治交互性使得民众能够充分发挥其政治监督权力,但热点聚焦和民意汇聚,又让政府不得不重视其中隐现的意识形态及风险。

二、热搜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正向影响

数据时代,热搜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虚拟实践活动的重要场域,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进而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多维度感官体验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

感官体验指触觉、视觉、听觉等感觉官能的活动,是对事物或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当今的热搜应用不仅是大数据算法的产物,而且是媒介融合的成果,热搜从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多维度丰富了大学生们的阅读体验。在触感上,随着移动设备端的更新,人们在热搜上参与互动更加自由,人机交互的触感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身体的感知力和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敏感度;在视觉上,热搜的视觉效果更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形成冲击,清晰的图像和动态的视频结构延展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弱化了理论的枯燥乏味程度,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国家时政,给严肃的政治性内容增添了生动性,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听觉作为视觉的补充,是意识形态传播中的普遍介质,热搜中的影音播放和视听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听觉在塑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的“中介”作用,提高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

(二)话语情感化激发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共鸣

人类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重新认识和理解语言,即语言的学习及运用是基于人类的认知并在加以解释的基础上展开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们逐渐构建起风格独特的网络语言认知体系。在热搜体系中,热搜的话语聚合和表达更加情感化和符号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语言风格的感性化特征明显。比如,2022年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顺利进入天舟四号这一消息一度登上各大热搜榜首,网友们纷纷沉浸在“‘神箭飞天,仰望星空,逐梦前行”的喜悦中,为国家日益强盛而自豪,热搜汇聚的各种情感性话语表达以及情感环境塑造极大地拉近了大学生个体与宏大国家叙事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漩涡效应,改变了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理论化、独白式的态势。热搜的话语表达还经常“运用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和增加‘萌元素的创作方式对具有政治色彩的现象进行符号化解读,从而表达某种政治情感”[6],满足了大学生们的情感需求。可见,热搜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情感化表达,更能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共鸣,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

(三)灵活的议程设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热搜议程设置功能在强化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更具灵活性。热搜的议程设置灵活机动,因势而新,因时而新,能增强公众的关注力,公众的关注反过来又进一步助推了热搜的热度。在如此的双向互动之下,相关事件会“热上加热”,合目的性的热搜议程设置能够引导整个社会舆论的走向,从而影响民众的价值判断。大学生群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被热搜事件及其附带的评论和次生舆情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逻辑进程以感性认知为开端,经意识形态和网民之间的互动让网民接受和同意,最后再通过持续不断的外化行为凝结成人们内部稳定的政治信仰,而不是简单的顺应和消极的服从。”[7]因此,在热搜的知觉模式中,其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加“平易近人”,既迎合了大学生的娱乐诉求和认知习惯,又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含量和价值意蕴。在该模式下,大学生容易被感性视觉驱使,作出感性的价值选择或判断,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又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实践可以理解为大学生们为满足自身某种心理或者需要而在网络空间中有选择性地获取有利信息的行为。因此,在热搜的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中,只要切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和需要,热搜议程设置就会有效作用于大学生的行为,最终在引导大学生价值判断上取得显著成效。

(四)象征思维促进大学生做出适当的政治性参与行为

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就我们的思维方式而言,不外乎形象和抽象及其二者的适当结合三种情形,形象思维是基于图像的,因而是感觉经验的,抽象思维通常是基于符号的,因而是超验的。”[8]這两种思维结合起来的认知方式称为象征思维,这种认知方式中的图像思维和符号思维是难以分割的。图像思维在热搜中主要表现为使用爆红标识和广告标识来区分关键词热度等级,以及使用视频图像吸引大学生点击,从而潜在影响大学生的选择取向;而符号思维使用自然语言和逻辑及数学符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热搜中主要表现为对网络用语的创造和理解,以及对热度关键词的想象和推断,这二者的结合对促进大学生的政治偏向性思考具有内在驱动力。也就是说,大学生在看见感兴趣的政治符号化时,会在好奇心的驱动力下进行探究,并在原事实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具有政治偏向性的联想和推断,在象征思维中实现对某事或某观念的情感认同,并作出相应的政治性参与行为,包括在网络世界的跟帖响应、转发、评论等,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政治性参与行为。

三、热搜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

热搜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产生、聚集、分发方式,其特有功能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正向影响,同时也催生或者加大了数据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长尾效应、信息茧房和数字景观等负面效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长尾效应:微观对抗宏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权威

长尾效应是指零散、有个性的需求在集合起来后,往往比一些主流需求更多。在热搜传播中,如果将某一个热度关键词比喻为某种生物体,那么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们拥有更大的网络话语权,其在网络传播中设置的议题更具有宏观性,相当于正态分布曲线中的头,而参与热度关键词的普通网络用户则是正态分布曲线中的尾,其设置的议题往往因为微观而被边缘化,这群普通网络用户力量分散、细微、弱小而又独立,如同生物体的尾巴一样不起主要作用。但是,这部分尾巴数量繁多,在热搜自带流量效应的传播中,这部分群体力量快速聚拢,产生出强大的传播效力并形成话语场,成为超越宏观市场的庞大微观市场。由于热搜的准入门槛低,言论发表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隐匿性,这给一些非主流、极端化的思维占据热搜前端、多元社会思潮争先涌现创造了机会。大学生作为长尾效应指数低端的主要粉丝节点,在热搜上的活跃度不断走高,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纳度和包容性大,喜欢猎奇新潮言论,但媒介素养不足,辨识真伪的经验欠缺,很容易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放松警惕,表现为对热搜话题不加甄别地进行评论或者转发,无形中助推了不良信息。与此同时,在长尾效应的影响下,即使部分大学生能够辨别热点话题中的错误言论,但当他们的言论被多数人否定时,就会陷入沉默的螺旋的状态中,被动地模糊了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界限,成为那些被恶意解构或异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体系的受体。一旦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当中,大学生系统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及其权威性就容易被消解。

(二)信息茧房:信息聚集极化,阻碍主流意识形态正向引领

热搜能够主动提供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用户越是积极响应热搜内容,热搜就越容易形成更大的信息热度,推荐更多的相关信息给用户,用户受到同类信息的裹挟就越明显。算法代码隐含的价值观、假设和偏见被嵌入到热搜的算法分发模式当中,通过热搜被呈现并反映,热搜无形中构建了一个封闭的信息空间,使得热搜向个体或者圈层推荐的信息内容和意见观念同质化,导致异质性的信息长期缺失,造成个体和群体认知极端化的结果。由此,热搜信息通过算法生成的过程构建了偏狭认知的温床,“受众会把自己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中”[9],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茧房。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当他们只收到愉悦感的信息而缺乏政治光谱另一端的信息时,就导致辩证思考的缺场而麻痹了‘准统计感官,限制了他们的认知理性”[10]。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在网络化情境中常以自身情感体验和主观判断来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结构,容易在复杂的、不稳定的热搜语言环境中呈现负面的情绪化表达,进而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因而,信息茧房会使得大学生思维逐渐固化、自我认知受限,认知呈现出浅薄化、极端化和非理性的特点,极易被各种观念和思潮带乱带偏,缺乏辩证性思考,甚至丧失马克思主義立场,严重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引领作用。

(三)数字景观:虚假“仿像”,扰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热搜利用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为大学生打造了一个超越传统、超乎想象的即时性、沉浸式数字景观,营造了人与媒介之间的仿像世界和意义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计算理性隐居后台,感性意识走向前台,热搜的热度优先模式受到质疑[11]。热搜的数字技术把“真实”卷入“仿像”的轨道中,视像话语被前置,数字影像画面不断冲击大学生的视觉体验。尤其是在进入热搜榜单的网络直播、偶像应援等数字参与互动模式下,大学生极易沉浸于群体性狂欢式氛围,堕入网络民粹主义的想象民主和虚假自由之中,有意无意制造和传播各种“低级红”“高级黑”的信息,严重冲击大学生群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认同。可见,热搜实质上就是一场数字盛宴,我们要警醒地看到在热搜模式下,信息过度汇聚和生产导致意义内爆的负面作用。更要注意的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完善,热搜跨越网络边界的能力在不断加强,利用热搜制造的影视、动漫、体育和音乐等数字景观对隐匿于其中的西方意识形态进行输出,对我国大学生群体进行着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扰乱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新变种保持高度警惕。

四、热搜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优化路径

热搜的独特功能对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优势,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其要求我们要明确政治方向,加强对意识形态风险的识别和防范,优化热搜,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大学生群体的高度认同。

(一)加强热搜长尾效应风险防范,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立足责任意识,打造舆论传导闭环,构建长尾信息源的消解机制。从热搜舆情传导风险控制的主体性来看,需要构建多主体协同的风险治理模式,主要是构建政府和高校、媒体之间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首先,从政府角度来看,由于热搜舆论传导风险控制的突发性特点,政府网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日常预警机制,采取“人工+技术”的手段进行舆情监测,做好信息采集和舆情预警常态化工作。对突发性热搜事件要进行正面干预,基于事实,回应焦点,发布权威、真实、客观的信息,防止民众因信息饥渴而引发的次生舆情,从社会面角度做好宏观的信息引导。其次,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要建立教育系统内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以应对热搜“长尾效应”,做好事前大学生的情绪动态预判,特别是要利用大数据预判大学生群体在热搜事件中的情绪、思想的可能性走向;事中及时设置议题,及时切割,控制热搜长尾效应的持续扩散;事后对热搜在大学生长尾形成中的影响进行反思,打造高校系统内的事前风险预判、事中处置及监控和事后反思的舆情传导闭环,强化热搜下的意识形态风险意识。最后,从媒体角度来看,要从信息源上消解长尾效应,主流媒体要做好对媒体内容生产的把控,既要把握热搜“主流”,也要关注到“支流”,双流并进, 强化媒体自身的信息审查和筛选功能,有目的地对中小媒体进行管理和引导,避免舆论方向跑偏。官方媒体要抓住时机、先声夺人,在负面舆论造成重大影响之前及时发声,通过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应培育主流媒体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对消解长尾效应作用明显,意见领袖的观点和态度对长尾群体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二)破除热搜信息茧房壁垒,提升大学生信息认知维度

理性认识热搜算法推荐技术,加强互联网法治建设和信息质量把关。首先,大学生作为热搜信息接受的主要群体,其认知行为和认知结构极易受到热搜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常规教学培养、新媒体应用训练等方式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引导大学生从容应对热搜推送的信息和话题,辨识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强化意识形态风险意识。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将算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提高大学生的算法素养,促使他们能够理性、深层次地认识技术意识形态,主动打破热搜信息碎片化、同质化的束缚。其次,破除热搜信息茧房壁垒,还需要从建设信息供给侧平台出发,热搜平台需要优化其算法模型的“向量特征”,构建“一横一竖”多内容体裁和多分发模式的通用信息平台,从横向出发拓展内容及体裁,如微视频、专栏、直播等;从竖向入手,增强信息分发联动效应,做大内容池子,促进内容的创作与交流,借助广域信息的多维分发模式打破热搜的信息茧房壁垒,从内容、分发、引导等维度扩展大学生的信息认知。同时,还要防止算法垄断,完善热搜自主选择机制,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保障大学生的信息选择权和信息享有自由权。最后,因为以算法为基础的热搜遵从数据至上的工具理性,缺乏对信息的价值判断和人文关怀,所以政府作为热搜平台的监管人,必须在价值尺度上给热搜平台立规矩、提要求,用法律为算法设置底线,规范热搜平台的信息推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凡涉及利用算法推荐技术的,必须事先进行备案,对异常性推荐决策进行调查和惩处,防止热搜乱用、滥用算法推荐技术加剧信息茧房。同时,应提高热搜信息把关质量,构建人机相辅的信息推送模式,拓展主流意识形态推送范围,提升大学生信息认知维度。

(三)把握热搜数字景观传播规律,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

应准确把握热搜下的数字景观传播规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生产,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首先,意识形态工作者应强化互联网思维,主动把握热搜、数字景观的视觉化传播规律,抓住时机,围绕热点,借助热搜传播优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其次,意识形态机构和工作者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12]。要建立头部内容中心,集合优秀人才,启用智能化的信息收集和价值研判技术,发现热点、打造热点;还要强化热搜主题的“可讨论性、易参与性和话题延伸性”[13]来优化正能量、原创性内容的生产,传播具有公共价值的内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同时,在热搜传播的话语争夺中,主流媒体和校园媒介还要积极增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性内容的投放数量,加快解读性内容的生产速度,占据舆论先机。最后,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一是利用好热搜中视、图、音等多维度结合的方式,以视觉为主体开展多维感官的立体性感性分享和传播,可视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将主流意识形態内容融入数字文化产品中,助推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搜索热点,激发大学生们的政治参与热情,有序引导大学生在热搜评论中参与意识形态的生产与传播;二是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丰富话语类型,贴合热搜网络话语表达,通过接地气的方式和运用热搜传播符号,使得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相通、理性话语与感性话语相融,将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以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三是积极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热搜主题单元,精准表达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阐释和宣传,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14],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总之,热搜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机遇,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长尾效应等的挑战。在热度加权、算法推送的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者应理性认识热搜、用好热搜,把握其传播特征及规律,规避风险,推动人工智能主导的热搜“向人文智能演变,从源头上贯彻和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15],让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大潮中顺势传播,于润物细无声中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4.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4.

[5]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黄锫坚,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52.

[6]马川,孙妞.从“政治萌化”到“反政治萌化”:当代青年政治主体性的建构、再构与重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0(6):103.

[7]刘波亚,李金玉.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9(4):99.

[8]魏屹东.符号思维是认知的最高境界[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1):23.

[9]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

[10]温旭,倪黎.西方数字文化霸权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21(2):104.

[11]王茜.批判算法研究视角下微博“热搜”的把关标准考察[J].国际新闻界,2020(7):26-48.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6.

[13]徐剑,黄尤嘉.社交媒体之于新闻价值的发现与重构——基于奥运会热搜榜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2):17.

[14]余晓青.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37-47.

[15]张瑞敏.人工智能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81.

The impa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ot search” to university

students mainstream ideological identity

HU Qiming, LI Qiao

(School of Marxism,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hot search based on real data has unique advantages over other web portals and specialized apps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content updates, aggregation of hot events, and information feedback. Its powerful mechanism of hotspot information gener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is increasingly in line with user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Scrolling the hot search list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peoples daily lives. Through big data analysis and integrated agenda setting, hot search promotes the extension of hot events and affects the generation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value judg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bviously, hit search is an important field for content production and meaning production. 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virtual practice activiti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t brings a two-way impact on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identity. The positive impac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enhancing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sensory experience, discourse emotion, agenda setting and symbolic thinking. The negative impact is manifested in the emergence or deepening of “long tail effect”, which pits the micro against the macro, dispell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cocoon effect”, which polarizes the aggreg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landscape effect”, which causes false imitation and disturbs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identity. Therefore, in terms of path optim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risk prevention of the “long-tail effect”, break down the information barriers of hot search, and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 “digital landscape”. These measures will allow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o spread smoothly in the tide of public opinion and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mainstream ideology in a subtle and unobtrusive way.

Keywords:hot search; university student; mainstream ideological identity

(編辑:段明琰)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