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及意义
2023-11-08王彦军张伟
王彦军 张伟
摘 要:我国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国家高度重视林业工程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林业工程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提高造林管理水平,优化造林内容和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造林规划不合理、造林技术不先进、造林效益不明显等。这些问题需要国家林业部门和各级政府加强科学协调和有效监督。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的现状,提出了一些优化对策,以期为我国林业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林业工程;造林管理;优化对策
1 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现状
1.1 资源规划不够合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林业工程造林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建设工作,它可以提高林地面积,增加林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然而,林业工程造林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证造林的质量和效益。
管理措施应该根据自然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造林地点和树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因地制宜,有规律地管控。否则,不仅会造成林业资源、资金、土地和人力的浪费,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甚至引发一些自然灾害。调查发现,很多地区的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专业的规划和检测。林业工程造林规划必须由专业人员勘察和检测当地的土地、气候、地理等信息,选择适宜的树种,制订管理计划,培训管理人员。这些都是保证造林成功和高效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做好这些前提准备,就会导致林业工程造林项目的失败或低效。例如,有些地区盲目地选择了不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树种,导致了树木生长不良或死亡;有些地区没有制定合理的造林密度和间距,导致了树木之间的竞争和抑制;有些地区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导致了树木受到干旱、病虫害、火灾等威胁[1]。
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有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数量和能力,不能有效地执行和监督林业工程造林项目的进展和质量。有些地区的政府和林业部门急于求成,只求效率不注重质量,忽视了林业工程造林项目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和适应性。这些都会造成林业工程造林项目的效果适得其反,不利于当地经济和林业的发展。例如,有些地区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树木的种植方式和后期管理,导致了树木生长缓慢或死亡;有些地区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树木的品种选择和混交优化,导致了树木质量低下或单一化;有些地区为了节省成本而忽略了树木对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碳汇等方面的贡献,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或退化。
1.2 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全面
林业工程造林的效果不仅取决于造林技术和方法,还取决于造林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目前,我国在林业工程造林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人才缺乏,导致科学育林和管理难以实现。由于林业工程造林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需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而目前我国的林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难以满足造林管理的需求。
二是監管人员培训不合理,技能不达标,影响了林业工程造林项目的质量。由于林业工程造林项目涉及大面积的土地和资源,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评估,而目前我国的监管人员培训缺乏针对性和规范性,导致监管人员对造林标准和规范不熟悉,难以有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2]。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林业工程造林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林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增加与林业工程造林相关课程和实践内容,培养具备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管理人才。
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人员培训计划和标准,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理论教育和实地操作指导,提高他们对造林标准和规范的掌握和执行能力。
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进行定期评价和反馈,给予优秀者奖励和表彰,对不合格者进行整改或淘汰。
1.3 资金投入不够充足
林业工程管理是保障和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不少难题。
首先,林业工程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培养和引进林业技术人才,更新和维护林业设备,以及防治林木病虫害等。然而,有些地区的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林业工程管理的重要性,给予的资金支持不够充足,导致林业工程的质量和效益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其次,林业工程造林项目应该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和使用政府拨款,防止资金的挪用和浪费。这样可以提高林业工程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保证林业工程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同时也可以增强社会对林业工程的信任和支持。
2 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优化对策与实行意义
2.1 加强技术实施和管理
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要明确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方向,形成综合计划方案。技术应用包括选择合适的造林地点、树种、方法和模式,根据土壤、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管理方向包括确定造林目标、标准、任务和责任,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和考核评价体系。技术应用和管理方向要相互协调和支持,由专业部门指导和评估技术,制定管理制度,保证项目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还要结合技术种类和需求,选择对应的机械设备,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机械设备包括土地整理、栽植、灌溉、施肥等设备,以及运输、通讯、监测等设备。机械设备要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和场景进行选择和配置,避免浪费或不足。同时,要系统性管理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提升设备效率,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另外,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要开展水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树木存活率,完善绿化设施,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目标。水肥管理包括根据树木生长特点和土壤状况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施肥,保持土壤湿度和肥力。
病虫害防治包括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管理和维护工作要定期进行检查、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要将高新科技运用到各项管理活动中,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打造绿色环境。
高新科技包括遥感、GIS、GPS等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技术。高新科技可以提高造林精度和质量,增加林木品种和功能,优化林业结构和布局,提升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
2.2 提高資金管理水平
资金是林业工程造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的核心。资金使用情况反映了资源利用效率,也有助于节省成本。因此,应做到专款专用,发挥专项资金的特殊作用,科学分配和预算资金,精细化使用资金,提升管理质量。
林业造林管理活动要注意提高人员素质和设备的要求,优化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效益。然而,目前林业造林面临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不足的问题,制约了项目的扩展和运营。为此,需要寻找其他资金来源方式,拓宽资金渠道。此外,还要加强资金监管工作,合理使用资金,严格记录和跟踪资金流向,落实责任制,形成内部约束环境。
2.3 合理规划林业资源
林业工程造林项目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实现项目的科学化管理,需要从系统性和市场导向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决策。
在此基础上,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全面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明确项目的主要目标和次要任务,制订合理的林业资源规划方案。
二是严格管控资金流向,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避免资金滥用和浪费。
三是开发和利用潜在资源,优化和丰富林业资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益。四是倾听基层意见,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降低项目风险和损失。
2.4 科学利用现代技术
大数据信息技术是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它能够收集和储存各种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的通用性和优势,将其应用于林业工程造林的各个环节,为业务开展和结构优化提供数据依据。
通过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和基层施工者可以实时获取和更新信息,监测幼小树苗的生长状况,预防病虫害,及时进行必要的管理措施,如修剪、浇水和除草等。同时,大数据还可以为他们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让他们能够利用智能化系统优化管理工作,包括灌溉和施肥,合理调节水量和土壤的pH值,为树木创造高质量的生长环境。这样,大数据信息技术就能为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增加效益和价值[3]。
2.5 充分落实人才培训
林业管理人员是造林项目的重要支撑,他们既要保证树木的生长,又要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各地区林业部门应该与政府密切合作,从多方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和待遇。
一方面,可以与相关高校合作,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林业的实际情况和挑战,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加入林业队伍。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薪酬福利待遇,激励内部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管理技能、综合素质和设备操作能力。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林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 结语
林业工程造林项目是我国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它不仅能够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能够增加林业产值,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使林业工程造林项目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优化和创新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提高造林质量和效益。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加大投入,包括资金、资源、人才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林业工程造林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鹏飞.林业工程造林的管理途径探讨[J].农业灾害研究,2021(10):187-188+190.
[2] 冯杰.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与意义探究[J].河南农业,2021(32):47-48.
[3] 张田田,薛建芝.林业工程造林管理方法与意义[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