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区秦艽野生资源修复再生与可持续利用技术
2023-11-08米银花
米银花
摘 要:秦艽是宁夏六盘山区道地中药材,品质优良,也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之一。属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根入药,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筋脉拘挛、黄疸、便血、小便不利等症。由于人们长期无序采挖,野生资源几乎濒临灭绝,加之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秦艽产品供不应求,保护野生资源刻不容缓。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办与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宁夏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经过多年研究探索,总结出适合六盘山区秦艽、盘贝等野生资源修复与保护技术,为六盘山濒危中药材资源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创出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六盘山;秦艽;野生资源;修复再生;可持续;利用;探究
1 宁夏六盘山秦艽野生资源现状
秦艽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宁夏六盘山,海拔2942米,总面积6.78万公顷。据普查资料统计,区域内共有药用植物618种,其中秦艽有着独特的种质资源优势,是西北道地中药材主产地之一。由于其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加之人们长期无序采挖和生产水平低下的种植技术,秦艽已成为濒危药物种,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价格连年攀升。
修复保护秦艽等物种,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得到各级政府和科研部门的高度重视,已被国家列为三级重点保护植物。隆德县从2006开始,与宁夏大学、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共同实施的国家科技攻关——“宁夏六盘山区道地中药材资源修复再生与示范研究项目”获得宁夏区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1.1 气象条件:属于内陆性季风气候,地处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年均气温4.5℃,无霜期1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以上,≥10℃的有效积温2200℃;年日照时数2200小时,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总辐射量为50千卡/平方厘米,高寒阴湿,无霜期短,日照不足,有效积温低,湿度高。
1.2 土壤条件:六盘山秦艽野生修复保护区,土壤以灰褐土、黑垆土为主,耕作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并且周围无污染,无公害。
1.3 生长条件:秦艽系高山药用植物。分布于海拔1500~3500米区域。喜湿润、凉爽气候,耐寒,怕积水,忌强光。适宜生长温度10℃~20℃。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好;积水涝洼盐碱地不宜栽培。种子宜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萌发,发芽适温20℃左右,通常每年5月下旬返青,6月下旬开花,8月种子成熟,年生育期100天左右。种子寿命1~2年。在干旱季节,易出现灼伤现象,特别垂叶片,在烈日直射下易变黄和叶缘枯萎。每年从根茎部分生出一个地上茎,生长年限较长的地上茎多簇生。
2 形态特征
秦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30~60厘米,主根粗长,圆锥状,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厘米,直径1~3厘米,有少数分枝;顶端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表面灰黄色,味苦。秦艽又分为:①粗茎秦艽:与秦艽形态相似。区别为花蓝色或蓝紫色,果实具明显的柄。根略呈圆柱形,较粗大,多不分枝。②麻花秦艽:与秦艽形态相似。区别为花冠黄绿色,喉部具多数绿色斑点,漏斗形,聚伞花序。须根多数,扭成一麻花状的粗大、圆锥形根。③小秦艽:与秦艽形态相似。区别为花冠深蓝色,有时喉部具多数黄色斑点,筒形或漏斗形;聚伞花序;须根多条,向左扭成一圆锥状根。
3 修复与保护技术
3.1 合理布局
3.1.1 朝向布局:根据秦艽资源区天然植被按海拔高度垂直分布的明显特征和中药材与林木共生的基本特点,实行封育补植和按海拔高度进行带状布局。
3.1.2 区域布局:自上而下依次按海拔2600米以上区域进行资源修复,人工补植安排在2600~2300米间的山坡草甸和以小灌木为主的疏林地带,林药间作基地安排在2400米以下已经退耕还林的有林地中。
3.2 修复方式
3.2.1 自然修复:通过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还草,严禁滥采滥挖,逐步恢复重建有利于秦艽修复再生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天然秦艽野生资源自我修复和再生。
3.2.2 人工补植:在修复区海拔2300米以上的草甸和以小灌木为主的疏林地带,根据植物群落与野生秦艽的共生情况,适时、适地进行人工补植补种。采取撒播、点播、开沟播种和小苗移栽方式,逐步增加适生秦艽种类,扩大品种,提高自然繁殖能力,促进资源修复与再生。一般撒播每公顷用种7.5~15千克;点播、开沟播种每公顷用种15千克,播后铁耙耱平即可;小苗移栽因地而宜。
3.2.3 定向抚育:通过人为措施,营造和改善天然优势和濒危中药材资源,改善生长发育微环境,促进个体与种群正常生长发育,促进秦艽更新繁殖和自然增长,使秦艽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3.2.4 林药间作:秦艽生长发育期间喜欢散射阳光,需要林草遮荫,与林木长期共生的特性,在修复区已经实施退耕还林之地,间作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作成为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即可以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能力,又可以增加秦艽的产量。
3.2.5 围栏封育:修复区采用围栏封育方式,四周竖立高2米,宽、厚各12厘米的水泥桩,上加6道围拦专用铁丝,建成防护网,将修复区与周边农田隔离,对修复区进行封育管护。
3.3 种质资源保护
建立秦艽种质资源圃,采取种子繁殖与营养繁殖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步骤地从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内移植秦艽野生品种资源进行保护性繁殖,有效保护六盘山地区秦艽种质资源。同时,建立秦艽种子储存库,采集六盘山野生中药材原种,就地贮存,对优质道地秦艽基因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秦艽种质资源遴选与保存程序:
3.4 规范化种植与良种繁育技术
在修復区内低山水平梯田内,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种子种苗基地,围绕六盘山地区秦艽种质资源保护与秦艽生产基地建设的实际需要,开展道地秦艽良种培育和提纯复壮,总结制定原料药、良种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提高良种繁育能力,满足大田生产的需要。
优良品种选育步骤:
4 科学管理
4.1 建立管护监测站
在秦艽野资源生修复区主要地段建立管护监测站,配备专人负责,经常巡查,调查秦艽出苗情况、生长发育状况、病虫鼠危害情况等,并定期书面汇报,及时作出应对措施。
4.2 病虫鼠害防治
秦艽野生资源生修复区病虫鼠害主要以鼠害为主。综合防治是秦艽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病虫鼠害不仅造成减产,同时使秦艽的外观受损、品质下降,影响药用功能。在病虫鼠害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又易形成残毒,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对秦艽所采用的各种防治措施,要做到既控制病虫鼠的危害,不降低秦艽的品质和产量,又要避免农药残留及其他污染物对秦艽的污染,使秦艽及其加工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我国规定的允许标准。
4.3 施肥与除草
秦艽野生资源生修复区内的自然修复因其植被覆盖度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营养充足,一般不施肥,也不锄草,以自然生长为宜。但人工补种区和林药间作区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秦艽需肥特性施入相应的氮磷钾复合肥。对于杂草生长茂密的区域,在每年5~6月和8~9月各锄草一次,以免杂草影响秦艽正常生长。
4.4 轮采与利用技术
4.4.1 科学划分轮采区:秦艽野生资源修复区人工补植补种、修复再生、定向抚育的秦艽按其生长发育进度,一般3年后可根据生长量确定采收区域,组织人员轮流采收,挖大留小,确保秦艽资源永续利用。
4.4.2 适时采收期:秦艽生长缓慢,一般大田或林药间作在播种后3~4年的10~11月倒苗时,即可采挖。秦艽苗栽后二年收获,每亩产干货100~150千克;修复的荒山每亩产50千克左右。
4.4.3 加工储藏运输
挖出全根,抖尽泥土,芦头约留1厘米长,然后用清水洗干净晾晒,晒干即可。秦艽贮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内。注意防虫蛀和防霉变。不得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贮。
秦艽在运输中要注意防晒、防潮、防雨淋、防挤压、防摔,不得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