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2023-11-08杨飞
杨飞
摘 要:利用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益,还能满足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所以农户在种植黄瓜作物时,应该积极利用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关键词:黄瓜;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引言:农户要想实现黄瓜作物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益,就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种植方式,积极应用先进的无公害高产栽培管理技术进行黄瓜种植,尽可能减少对化学药物的使用,保证农产品质量,让人们都能放心食用。本文从高产优质无公害的层面探讨下黄瓜栽培管理技术。
1 选地与整地
黄瓜属于喜温、不耐寒的作物,并且在生长过程中黄瓜对水分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农户应当选择在土壤较为肥沃、降水充沛且温度适宜的位置栽培黄瓜。除此之外,黄瓜种植地还应当远离工厂等污染区域,以保证黄瓜的无公害栽培。在确定好种植地后,农户还要深耕土地和清理地块中的杂草,之后要施足底肥,确保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1]。
2 选种与处理
黄瓜属于季节性作物,在挑选黄瓜品种时,应结合栽培时间选择最适合的品种。为了降低发生病虫害几率,应优先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并要保证黄瓜种子的纯度。挑选好黄瓜品种后,农户要在栽培前对种子进行一些处理。首先把颗粒饱满的优质种子浸泡在温水中进行催芽,待露白后就能够进行播种。
3 定植栽培
在确定好合适的播种时间后,农户可通过点播方式,播种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播种的数量,播种完成后要立刻覆盖好地膜。出苗前,农户一定好控制好苗床的温度,等种子出苗后及时撤掉地膜,然后用细土覆盖苗床。为加快幼苗的生长速度,在幼苗长出第一片真叶前,农户还应控制好温度和地温。
3.1 定植前:在定植前10天,农户需进行一次灌溉,定植前7天需要在田间施撒锌肥、钾肥等,通过施加大量基肥,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够调节土壤生态环境,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进而促进黄瓜幼苗根系发育、加强光合作用。
3.2 定植:是无公害栽培过程中重要一环,农户在定植时要控制好株间距,如果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定植,还要浇足根系水。
4 田间管理
在黄瓜植株生长过程中,农户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以保证黄瓜作物的健康生长。在开展田间管理工作时,农户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定植结束后,农户要及时插架,可选用花架或人形架,并让架子与黄瓜作物的根部保持一定距离。②使用“8字法”绑蔓,并调整好松紧度。③为促进黄瓜植株生长,要及时整理枝条和掐尖。④根据黄瓜生长的实际情况,做好追肥和灌溉工作,农户可结合黄瓜的生长发育期和天气变化来确定灌溉量和追肥量,为更好满足黄瓜作物的生长需求,农户最好追加有机肥。期间,农户还可以及时将病叶和发生畸变的黄瓜去除掉[2]。
5 病虫害防治
5.1 病害
5.1.1 霜霉病:该病主要会对黄瓜的叶片造成伤害,黄瓜出现霜霉病时,其质量和品相都会下降。在刚开始发病时,黄瓜叶片的下部会出现许多水浸状的斑点,这些斑点会沿着黄瓜的叶脉延伸呈多角形,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会慢慢变成褐色。针对此病,农户可以使用苦参碱进行防治。
5.1.2 黄点病:黄瓜植株刚感染该病时,其叶片上会出现一些斑点,这些斑点在病情的发展下会逐渐变大直至连成片。黄瓜叶片会因此病而干枯。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引发黄点病,特别是结瓜初期。农户可以使用多康等药物来防治该病。
5.1.3 细菌角斑病:黄瓜植株叶片在感染该病后,其叶脉会慢慢停止生长,并从叶脉位置逐渐向附近蔓延,水浸状的褐色斑点也会在病情发展下变为黄褐色,到了发病后期还会出现斑块穿孔问题。细菌角斑病不但会让黄瓜叶片变得干枯,还会提高叶片湿度,致使叶片出现菌脓。农户在治疗该病时,可以交替使用农用链霉素等药物,这样能够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
5.2 虫害
黄瓜作物生长过程中总是难免会发生各种虫害,特別是在黄瓜幼苗期之后,所以农户必须要重视对虫害的防治。
根据虫害的发生时间,黄瓜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白粉虱、螨虫以及斑潜蝇等虫害。农户要想减轻虫害对黄瓜植株的危害,就需要在采用物理防治的同时,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在选择药物时要尽量选择那些毒性小的药物。除此之外,农户还可利用生物制剂来诱杀虫害。
6 采收
为了保证黄瓜口感鲜嫩,农户还要及时做好采收工作。为避免坠秧,农户可以2~3天采摘一次黄瓜,这样也有利于黄瓜的二茬生长,采摘后可使用保鲜膜进行包装。
结语:综述,作为一种常见蔬菜,黄瓜一直深受我国民众的青睐。为更好满足当下人们对绿色黄瓜需求,农户应该积极采用先进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无公害黄瓜种植,以不断提升黄瓜的品质。在应用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时,农户要从选种、播种等环节认真把握好栽培技术的要点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以真正实现黄瓜种植的优质高产。
参考文献
[1] 赵彩霞.温棚型黄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2(11):29-30.
[2] 张丽君.大棚早春黄瓜无公害栽培技术[J].新农业,2022(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