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

2023-11-08梁润成

学理论·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

摘 要: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理论则是对意识形态的解释。从“人”的视角去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能发现:人的物质生产行为是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意识形态是人的精神产物,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渗透在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赋予人精神交往行为规范性,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服务,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解放人的思想,为人的发展提供指引。

关键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5-0031-04

意识形态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重点之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意识形态指“观念的上层建筑”,而意识形态理论则旨在分析意识形态形成的原因、探索其可能的种类以及说明它产生的影响等。但过往的研究较少以“人”为视角,去阐发意识形态理论。当重视“人”在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地位时,我们就能明白“人”对于意识形态的塑造,以及意识形态对“人”产生的影响,由此能加深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理解

“现实的个人”是个体概念,“人”则是整体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146可见,“现实的个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他们实存于世界当中。这种实存性为人类历史奠定物质基础,正如先有原材料,再有建筑物本身,这里的原材料就是“现实的个人”,而人类历史就是建筑物。在说明现实个体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紧接着把注意力放在“人”之上,他们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1]147,他们在这里将“人”与动物做对比,“人”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指包含所有现实个人的整体,其区别于牛、羊或马等动物。“人”所具有的特征,也适用于“现实的个人”。下文介绍“人”所具有的特征。

人进行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当人开始自己生产生活资料时,人就与动物区分开来[1]147。生产对于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活动,它关乎人的生存以及发展,进行生产就是要获取人所需的各种生活及生产资料。动物不会进行生产,它们只会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想要的资源。生产并不在思辨中进行,它是现实发生着的事件。为了完成生产,人一方面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探索,澄清对象的特质;另一方面,人还要明确自身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生产的背景下,自然被烙印上了人活动的痕迹。人的生产情况影响着他们的生存境况。生产能力高时,人们就能创造众多富有价值的产品,由此接近理想的生活状态;生产能力低下时,人则会面临各种生存困境。

人进行交往。交往是不同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活动,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含义非常之宽广。201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注释中表明:交往包括个人、团体及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1]888。物质交往首先涉及生产过程中的交往,“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1]147。例如为了制造某个商品,人采取分工的方式,然后通过交往将不同部分的零件组合在一起,形成某个商品。物质交往还涉及在生产过程之外的活动,譬如商品在完成生产之后,人要对商品进行分配、销售及消费等。精神交往则是人就思想、文化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活动,例如老师向学生讲解习题。

人的交往行为受交往形式制约。交往不同于交往形式,交往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人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交往活动,有些交往活动是正面的、积极的,有一些则不是。为了使得交往活动规范化,符合特定的价值需求,我们需要相应的规则和制度去对交往进行约束,这就产生了交往形式,“一定时期的交往形式……是现实和社会的规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我们最熟悉的交往形式是生产关系,这种交往形式约束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明确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分工协作的关系等,由此让生产能够有序地进行,正如滕松梅指出,“生产关系是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交往形式”[3]。生产关系只是物质交往形式中的一种,除了生产关系,物质交往形式还有其他内容,精神交往形式基于内容或主体的差异也会有多种不同表现。

人具有阶级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个人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1]198这表明,不同的个人尽管在自然属性上归于同一类别,但个人在社会中则是有着区分的,这些个人组成不同的群体,由此形成差异的阶级,进而具有不一样的社会地位。人在社会的生存无法脱离他所处阶级的限制。人所属的阶级反映着他们从事的生产以及所进行的社会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和交换制约着不同社会阶级的划分[1]156。社会中的阶级划分会随着生产的进步而产生变化,正如无产阶级最先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在奴隶社会。

二、“人”对意识形态的构建

意识形态这个词源自法国思想家德斯蒂·德·特拉西,它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原创。在1796年,特拉西受实證主义与自然主义知识学的启发,首次提出意识形态(ideology)概念,这个词指“观念科学”。吴胜锋指出,这门科学通过对人们感官的研究以及对由感官而来观念的分析,为诸如逻辑学、物理学或政治学等一切科学知识提供依据[4]。可见,特拉西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知识理论,其要指出知识的根源在哪,并据此解释各门类知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赋予意识形态新含义,认为它是“观念的上层建筑”。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没有直接界定什么是意识形态,但是提出了“观念的上层建筑”[1]211。意识形态涉及神学、哲学及道德等内容[1]162,可见意识形态不仅是人的精神现象,它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想去解释这种观念体系,其会提出别的范畴来说明“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来龙去脉,由此提出一个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所以,他们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既吸收了特拉西的观点,但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首先,他们和特拉西一样,尝试建立一个理论,由此解释特定的对象,而不只是做记录式的描述工作;其次,他们和特拉西不一样,特拉西的意识形态理论针对科学知识,他想要解释科学知识,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注点不同,其意识形态理论的解释对象是“观念的上层建筑”。

人的物质生产是意识形态形成的根源。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市民社会与“观念上层建筑”相对使用时,其在经济基础的意义上去使用市民社会,而经济基础则是特定时期处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他们指出,市民社会是国家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1]211。这表明了市民社会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因,没有在先的市民社会,意识形态无从谈起。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它调控着人的生产行为,指明了生产行为应以什么方式来进行。但市民社会又预设了人的物质生产,没有人的物质生产存在,市民社会所设定的各种形式就失去了其指引的内容。所以,从存在的角度看,人的物质生产要先于市民社会的存在,先有人的物质生产,然后再形成市民社会。人的物质生产能力决定着市民社会的可能性,正如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低下,其中就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区分为意识形态的诞生创造条件,意识形态由专业从事精神生产的人所创造。依据分工任务的不同,我们能在人当中区分出精神生产者和物质生产者。物质生产者制造各种客观产品,而精神生产者则从事理论等内容的创造。没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区分意识形态不可能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当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相分离时,意识才能去构造神学、哲学、道德等理论[1]162。可见,各种观念体系是精神生产的产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分对于意识形态的构建至关重要,因为它将思想家从繁重的生存劳作中解放出来,进而将精力放在思考理论问题之上,我们很难设想在机械流水线上从事高强度劳动的一线工人还有精力和时间去从事理论研究。分工的进步使得社会中出现了专门以精神生产为职业的人群。这些思想家掌握各种专业知识,以解决相应理论问题为己任。

统治阶级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属性,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人的物质生产预设了特定的交往形式,这种交往使得部分人能主导物质生产。在物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阶层会成为统治阶级,他们同时主导着精神建设,“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178。精神生产者也存在于统治阶级中,统治阶级中的精神生产者构建意识形态,这些思想家提出诸如哲学及道德等观点,建立属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1]179。意识形态是带着阶级属性的,它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段服务,因为它背后要以特定的经济基础为先决条件,只有掌握经济基础的人才有话语权去建构意识形态。社会中可以有多种不同思想体系,但不是任意的体系都会成为意识形态,只有由统治阶级提出的体系才能成为意识形态。统治阶级会宣扬这套思想体系,使用各种手段促使社会成员接受它,意识形态具有维护功能[5]。意识形态反映着统治阶级在价值观念上对其他人的要求,而价值观念又极大地影响着人的行动。所以,意识形态能促使社会成员按照统治阶级期望的路径去行动。

三、意识形态对“人”的影响

意识形态指明了精神交往应具有的规范性。精神交往也需要有交往形式对其进行约束,以使其能合理地展开,正如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一种精神交往,为了使得教育是符合规范的,我们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去监管老师的教育活动。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所提出的观念体系,部分内容具有强制力,例如法律,人们必须遵守它,不然就会受到惩罚;部分内容尽管不具有强制力,但就像无形的手一样,制约着人们的选择,例如道德。可见,意识形态为精神交往设立框架,规定了人们在精神交往中应遵守的内容,明确了精神领域的规范。意识形态对精神交往所起的作用,类似于生产关系对生产行为产生的作用,“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1]178,统治阶级是支配物质生产的阶级,他们的重要性会在生产关系的设定中体现出来,同样地,他们在精神领域的支配地位会通过意识形态表现出来。不是所有的精神交往行为都符合意识形态的要求,但意识形态为精神交往行为的进行提供了指引,明确了人们应当怎么做。

意识形态为个人的思考树立观念背景。由于人意识的社会性,其所具有的观念体系受制于他背后的精神交往,例如我们所具有的知识或道德标准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接受的教育。这意味着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个人的观念体系,它为精神交往设立规范,进而干预个人观念的形成。无论是人的交往行为或是个人的思想均会受到意识形态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理论。201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注释指出,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被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家是鼓吹这种哲学的人[1]141。青年黑格尔派有施特劳斯、施蒂纳及鲍威尔等,费尔巴哈也是曾经的一员。青年黑格尔派把他们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作为存在的依据,并从这些观点出发去解释社会的存在,“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1]144-145。青年黑格尔派在概念的抽象思辨中打转,历史的发展成了概念的演变。抽象概念体系的提出者甚少关注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他们基于宗教的概念去解释人、社会及自然界等,由此用观念统摄现实,用意识统领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德国资产阶级的行动提供思想引领。“从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他们的职业和分工出发,是很容易说明这些幻想、玄想和曲解的。”[1]183这指明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呈现出此般特征的原因。意识形态家带着特定的政治目标去对各种抽象概念进行建构。像费尔巴哈及施蒂纳等人,他们代表着当时德国的资产阶级,其所提出的各种抽象概念背后有着特殊的现实诉求,正如吕世荣等指出,德国哲学家将德国资产者试图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政府的诉求反映到自己的思想中[6]。资本家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仅要在政治上为自己争取有利的位置,还要提出思想上的指导理论。通过历史唯心主义,资产阶级理论家对自然界、社会及人自身等对象进行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不能为人的长远发展提供思想上的支持。意识形态包含着扭曲事实的内容时,就会使得接受这套观念体系的人无法进行有效实践,因为他们关于对象的认识是错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用错误的方式去解释人类历史,“历史便成为单纯的先入之见的历史,成为关于精神和怪影的神话”[7]132。社会发展要建立在生产力的进步之上,而生产力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人能客观地把握对象,德意志意识形态让社会成员在抽象幻象当中打转,使得他们不能够认清对象的真实情况,进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宗教的统治被当成了前提,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关系逐渐地都被宣布为宗教的关系”[1]144。在此种意识形态下,统治者获得了较大的权力,他们掌握着对各种抽象概念的解释权,但社会也陷入了宗教迷信当中,人們对知识的理性探索退居二线,对权威的信仰被放到首位。由此,当物质生产者面临科学知识与宗教信仰的冲突时,在上述虚幻意识形态下,理性就要为信仰让步,这种做法会成为生产发展的障碍。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种属于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意识形态。他们说,“这个阶级构成了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1]170,在此“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显然指的是无产阶级,他们也具有相应的意识形态,这其中包含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及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等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文本中并没有对这种意识形态进行命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这种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如齐爽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三个层次,其把第三个肯定性的层次称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8];张丽玲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隐含着“无产阶级形态”思想[9]。为讨论的方便,笔者也沿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概念。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表明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1]168新世代对于旧世代的继承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开拓和创新,进而谋求发展。人在过往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然后再提出新的理论,而新理论又落入到过往的知识集合中,后来的人再进行创新,如此循环。人的认知在时间中不断迭代,各种新式生产工具和技术随着认知的进步而被提出来,伴随着生产发展的则是整个社会形态的变迁。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革命的意识形态,它指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局限性,解放了人的思想,号召他们进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有着紧密联系,意识形态预设了统治阶级的存在。统治阶级不一定是贬义词,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统治阶级带有负面属性,但随着生产的进步,统治阶级的特性会发生改变。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要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不足,进而为革命奠定思想上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概括了解放人们思想的要旨,“根据它们的不同发展阶段,清除实体、主体、自我意识和纯批判等无稽之谈”[1]154,无产阶级的思想家会对历史唯心主义进行批判,使得人能重新把握自身及社会的真相,把之前被颠倒的存在与意识关系重新调换过来,由此建立了一个关于人类历史变化发展的新模式。在该模式下,他们再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说明无产阶级必然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原理。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革命首先针对德国,但他们更希望这种革命的势头扩大,“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155。由此,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参与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中去。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指引。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基于自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下,提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他们把“现实的个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既是对过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观点的批判,同时也是建构新模式的起点。围绕人的生产行为,他们勾画了一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1]204。在这个发展模式中,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它反映着社会中人们生产能力的状况。生产力要不断得到发展,社会才能够进步。不同现实个体之间的交往形式具体表现为生产关系及意识形态等,它们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当交往形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之时,它就需要被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会被取代,其根源在于这种交往形式不能一直促进生产力发展,它制度中的特点导致了自身的灭亡,原本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设定,反而催生了破坏这种制度的力量。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调和与这种新兴力量的冲突和矛盾,这最终导致了它走向自我灭亡,但同时也为新制度的诞生提供了基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孕育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其建构者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所以新制度在理论设想时就旨在克服资本主义中的问题,这里面涉及了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其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思,能为人们的社会建构提供指引。所以,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一方面是革命的、批判的,但另一方面也隐含了在完成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之后,要怎样进行发展的指引。这种指引要求人们调整交往形式,让生产力得到持续的发展。由此,发展是首要任务,一方面,这驱使物质生产者寻求关于对象的真理,不断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调整原有的交往形式,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进而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创造空间。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下,故步自封是不可取的,人的自我革新将会是常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姜锡润,王燕.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与交往形式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4).

[3]滕松梅.《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涵的交往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2).

[4]吴胜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6).

[5]马立党.《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价值与当代启示[J].理论月刊,2014(1).

[6]吕世荣,聂海杰.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33(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齐爽.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重意蕴[J].广西社会科学,2020(10).

[9]张丽玲.“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之理论与实践源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责任编辑:李 慧)

收稿日期:2023-01-05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题“批判性思维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21GXSZ076)

作者简介:梁润成,讲师,哲学博士,从事非形式逻辑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