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及其消解

2023-11-08张华萃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领域音乐

张华萃,林 琳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妇女和妇女事业高度重视,指出:“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帮助女性成长成才。但当前社会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性别不平等现象。只有消除性别不平等,才能促进两性和谐相处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即使在日常经验中认为女性占据优势的音乐领域,也存在着广泛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这不仅阻碍了女性在音乐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也遏制了女性音乐潜能的发挥。当前,性别不平等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1]。尽管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出台法律法规明令禁止性别歧视,倡导男女平等,但在现实生活中,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2]。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系统一直坚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促进广大知识女性在各类岗位就业,释放了广大女性的创造活力,为女性赢得了地位和尊严。但同质化的学校教育模式并没有尊重女性的特点,“男尊女卑”的固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限制着中国女性的专业发展[3],男性继续主导着教育模式,女性依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女性在就业入口、职位晋升等关键环节仍然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当然很多环节是社会集体无意识状态下的结果,这是先进性别文化亟待建立和推广的原因所在。

在音乐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创作者一直处于边缘状态。18世纪前西方女性几乎无法踏足音乐界,直到20世纪才有少量女性涉足演唱家的领域,创作者群体几乎没有女性的身影。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调查发现,女性创作者的可见度总是被限制在5%~8%的范围内:总有足够的女性创作者凑足那个5%,却又永远不会超过8%[4-5]。随着唱片时代的到来,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群体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女性的身影[6]。自20世纪流行音乐全面盛行以来,女性已经“顶起半边天”,但在创作人群体中,女性仍然处于绝对劣势。2021年芭比高级副总裁丽莎·麦克奈特(Lisa McKnight)表示,在音乐产业中只有约3%的制作人是女性。这些都表明了女性在音乐领域的劣势地位。

(二)研究述评

性别研究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海峡两岸暨香港等地在1985年就已经成立了妇女性别相关的研究机构,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性别问题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新的关注点。胡皓涵[7]认为,想要消除思想文化领域和音乐领域男女地位的差异,需要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和理论体系,推动思想文化的宣传。李静[8]等通过定量分析我国各个教育层次的性别差异、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表明教育均等是追求性别平等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随教育层次提升而增长,这在当前的新发展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性别平等研究在西方国家开展得还要更早一些,18世纪女权主义者就提出了女性的理性能力至少与男性等同的观点。安妮·戈茨(Anne Goetz) 和罗布·詹金斯(Rob Jenkins)[9]考察了影响性别平等政策宣传的原因,发现近年的相关研究强调了妇女运动的力量以及她们的政策要求,忽视了女权主义政策倡导者所作的战略选择,女性的作用被低估了。库尔曼·米里亚姆(Kullmann Miriam)[10]表达了对数字经济中性别歧视日益严重的担忧,并表示该现象迄今为止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她认为,分类偏见理论可以用来解决歧视性算法决策问题。上述性别平等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探究了多领域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有一定的借鉴启发意义。

二、性别平等视角下音乐领域的发展

(一)音乐领域的性别平等需要引起重视

性别平等是指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与机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性别歧视的问题一直存在[11]。许多女性面临着性别歧视和被忽视或被低估的问题,在职场、教育、政治等领域尤为明显[12]。男女平等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需要全社会来遵守和维护,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去除阻碍实现男女平等的体制机制障碍,用先进的性别文化来取代传统腐朽的性别文化。

虽然在音乐领域中长期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现象,但性别研究在音乐领域中一直被边缘化。从释放女性在音乐领域的创造和创新潜力的角度来看,在音乐领域进行性别研究是非常必要且迫在眉睫的。由于女性的音乐潜能和创造力被不同程度地掩盖起来,因此充分尊重和发挥女性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和天赋,能够为音乐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音乐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为女性提供了广阔舞台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一种。目前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艺术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整个体系之中,并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同时增加和提高美育的分量,进而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三巨头之一,成为重点推行项目。例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11]。与此同时,由于新一代父母教育观念更为多元,其普遍重视子女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成为我国音乐教育行业发展的肥沃土壤。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家长已报素质教育课程中,艺术类占比达到71.8%,其中超半数选择了音乐类[12-13]。这些都刺激了社会领域音乐事业的发展,为女性音乐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让人们进一步思考女性在音乐领域中的地位与发展前景。

《中国音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调研报告(2023—2030年)》显示,近年来受政策引导、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赋能四驾马车驱动,我国音乐教育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14]。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音乐教育市场规模为1133.8亿元,同比增长20.84%。预计2023年我国音乐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1600亿元[15]。

三、性别平等视角下女性专业学习者和专业领导者在音乐领域的发展

(一)音乐院系专业学习者的男女分布差异

性别的比例关系作为社会种群生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相对平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反之则会形成阻碍。目前高校在校生中男女数量基本一致,总体性别结构趋于平衡。但是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结构存在差异,其中音乐类专业呈现明显的女性化特点,从2020—2021年各音乐学院及高校音乐院系新生报到数据来看,其在校女生总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在校男生总数,女生占比高于全国高校女生平均占比的50.2%(见表1)。音乐院系中女生占绝对多数,说明女生选择音乐专业的倾向性高于男生,也符合女性对自身的认知及社会对女性的普遍认知。在音乐专业学习方面,女生的比例明显大于男生,说明女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表1 音乐学院及高校音乐院系入学新生的性别分布情况

(二)音乐领域不同学历层次的性别差异

与上述音乐学院及高校音乐院系中的女性优势相左,女性的优势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而逐步下降。2010—2021年普通高校各学历层次女性在校生占比的数据显示,随着专业程度的加深以及学历层次的提升,男性的占比逐渐增加,而女性占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而下降(见表2),表明女性在高层次教育领域处于劣势。音乐领域也是如此,这一方面与女性自身面临的年龄压力有关,更是社会尤其是家庭对女性的固有观念所导致的,其本质是性别不平等的意识在作祟。

成效一:学校高考成绩连年攀升。在艺术特色办学和特色课程建设的发展中,学校教学质量快速提升。让白云艺术中学教师颇感欣慰的是,最后一组生源组的学生,也可以梦想成真,考上诸如解放军艺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一般本科或大专院校,实现“低进高出”的育人效果。近年来,学校艺术生高考录取率超过96%,全校高考本科率接近35%。学生3年的学习收获远远超过了家长、学生的预期。学校连续6年荣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二等奖,排名逐年上升。2016年的艺术高考成绩再创学校历史新高。

表2 2010—2021年普通高校各学历层次女性在校生占比(%)

(三)高校音乐教育领导层的性别差异

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世界各地普遍存在高校管理决策层基本是男性的状况,但在音乐领域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更有优势。

我国有十大独立音乐学院,分别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和浙江音乐学院。笔者统计发现,以上学院建院以来的前三任院长均是男性。就目前而言,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三所最重要的音乐学院的院长都是男性。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重要机构的负责人也多由男性担任,如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为吴斌教授,中国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谢嘉幸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长为徐沛东先生等。以上情况表明了音乐教育领域中男性的权威地位,这种男性权威不利于女性音乐优秀人才的事业晋升,挫伤了该领域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女性音乐高端人才的涌现。

(四)音乐相关机构领导的性别差异

剧院是社会音乐组织和创作的主要机构,主导着社会音乐发展的方向。笔者通过网络统计了“中国十大剧院”院长的性别情况。“中国十大剧院”是2013年10月12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第十届艺术节剧院建设与综合运营高峰论坛上”评选出来的,包括上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广州大剧院、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山东省会大剧院、武汉琴台大剧院/音乐厅、首都剧场、东莞玉兰大剧院、甘肃大剧院兼会议中心以及青岛大剧院。根据统计,以上剧院的行政负责人均是男性。另据调研数据,全球778个交响乐团中仅有7.9%由女性担任负责人,可见在音乐相关专业机构中,女性的处境与音乐教育领域类似,也即女性虽然在其中扮演了生力军的角色,但是高层次人才的占比却明显偏低。男权背景下的性别歧视由此表现得十分明显。

四、性别平等视角下的女性创作者在社会音乐领域的发展

(一)性别平等视角下国内音乐人的性别差异

1.男女音乐人的数量差异。音乐人是社会上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员或个体工作者,对民间音乐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音乐领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群体。由于该职业缺乏稳定性,音乐人的音乐风格取向、群体规模的大小和生存样态都变动不居,其对音乐发展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中国传媒大学张丰艳教授主持编写的《2021中国音乐人报告》显示,随着短视频的兴起,音乐人的社会认同感有了明显提升,其影响空间有所拓展,进而也使得音乐人的整体收入持续增长。通过音乐创作获得1万元以上月收入的音乐人占比达到28.65%,也就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这个群体。

在经济效益可观的音乐人领域,男女比例也存在较大差异。有数据显示,近年来音乐人中男性的占比都在80%左右,女性的占比在20%左右。近4年来,女性音乐人占比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这源于国内音乐产业对女性音乐人的挖掘和扶持,使女性音乐人在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除从事音乐表演以外,原创女性音乐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女性更充沛和更复杂的情感处理能力,让她们在音乐表演的道路上具备更多的优势,在创作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灵感。但即使如此,女性音乐人的占比与音乐类院系中女性的占比仍然存在极大差距,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接受了系统音乐教育的女性没能走上音乐职业化道路,这与男权社会体系化的性别歧视不无关系。

图1 2019—2021年国内音乐人性别分布情况

2.重要音乐人成就的性别差异。2022年腾讯音乐的“由你榜”发布了4周年的统计数据,其通过对歌曲和歌手进行纵向数据对比,用可视化方式呈现出乐坛近年来的变迁和发展。“由你榜”是“腾讯音乐榜”的子榜单之一,通过统计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全民K歌、微博音乐等平台的用户数据,从歌曲播放、收藏、下载、分享、全民K歌传唱等多重维度进行评估,致力于打造华语地区最具公信力的音乐榜单,为用户及时呈现当下最新、最流行的华语歌曲。

通过“由你榜”成绩盘点回顾,每年上榜次数最多歌手TOP3共12席,其中只有两位女性歌手。4年间,共有54位歌手夺冠,男性歌手夺冠占比远高于女性歌手。聚焦“由你榜”的得分最高、在榜最久、夺冠次数最多、推荐度得分最高、最年轻夺冠等11个官方纪录,均无女性歌手的身影。

统计显示,腾讯音乐的“由你榜”上线的4周年中,每年的夺冠歌手中男性人数的占比均超过60%,而女性人数的占比分布依次为31.25%、25%、36.36%和22.22%(见图2)。对比音乐人和夺冠歌手的性别分布可以发现,虽然由于性别歧视导致女性夺冠的比例仍然偏低,但是其比例已明显高于女性音乐人的总体占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在音乐领域的天赋,即使是系统性的歧视也难以掩盖这一点。

图2 “由你榜”夺冠歌手的性别分布

(二)性别平等视角下国外音乐人的性别差异

从上述分析来看,国内音乐领域中女性音乐创作人的占比较低。这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音乐市场,在全球音乐领域中也非常普遍。在斯泰西·史密斯(Stacy Smith)教授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安纳伯格包容倡议组织(USC Annenberg Inclusion Initiative)发布的《录音室全纳吗?2012年至2022年1100首流行歌曲中艺术家、歌曲作者和制作人的性别和种族/民族》(InclusionintheRecordingStudio?Gender&Race/EthnicityofArtists,SongWriters&ProducersAcross1100PopularSongsfrom2012to2022)报告中显示,虽然女性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流行音乐表演领域,但她们在该行业并没有取得与其规模相匹配的足够多的代表性成就。该报告以2012年至2022年间入围Billboard(1)Billboard榜单被认为是美国乃至欧美流行乐坛最具权威的单曲排行榜。2022年Billboard正式进入中国,为中国乐迷与音乐人呈现了全球精品音乐,搭建高端舞台。年终Hot 100单曲榜的1100首歌曲为样本,分析了演唱者、词曲作者以及制作人的性别分布。此外,研究样本还包括了2013年至2022年获得格莱美(2)格莱美奖(Grammy Awards),195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的音乐类奖项。格莱美奖与电影类的奥斯卡金像奖、电视类的艾美奖、戏剧类的托尼奖共称为美国年度四大娱乐奖项。格莱美奖涵盖流行、摇滚、R&B、说唱、乡村、福音、爵士、拉丁、古典等音乐类型,由专业人士投票决定奖项获得者。格莱美奖最重要的奖项为四大通类(综合类)奖项:年度专辑奖、年度制作奖、年度歌曲奖和最佳新人奖。“年度专辑”“年度歌曲”“年度新人”提名的所有音乐人。报告提到,至2022年样本曲目中的女性词曲作者只有14%,女性制作人仅占3.4%。

1.2012年至2022年间入围Billboard年终Hot 100单曲榜的音乐人性别差异。就2012 年至 2022 年Hot 100单曲榜上音乐人的性别分布情况来看,上榜的女性音乐人基本稳定在20%左右。其中2022年的数据显示,女性的人数占比达到了30%(见表3)。相较前10年间女性的平均占比仅在21.9%的数值来看,虽然情况略有好转,但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严重,女性的劣势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表3 2013—2022年间Billboard Hot 100单曲榜上音乐人的男女性别比(%)

2.2013—2022年间格莱美奖提名中音乐人的性别差异。如表4的数据所示,在2013—2022年这10年间,格莱美奖的提名人中女性音乐人的平均占比仅为13.6%,与此相对的男性提名平均占比为78.1%。但自2019年起,女性音乐人的占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2020年、2021年3年女性的提名占比均高于这10年间的平均水平。总体而言,虽然女性的处境有好转的趋势,但音乐行业仍然是“男性俱乐部”,男性主导着音乐的发展方向。

表4 2013—2022年间格莱美奖提名中音乐人的性别分布情况(%)

五、音乐领域性别不平等的消解策略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平等的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氛围也基本形成,但性别不平等甚至性别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一些领域甚至几十年没有本质的改观和变化。很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是基于历史惯性的集体无意识,因此继续普及、宣传先进性别文化,加强性别平等制度化建设是应有之义。

性别不平等问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思想一定程度上还禁锢着一些人的思维。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女性艺术家一直处于一种边缘化、被隐藏或是被遗忘的状态[16],大部分是作为伶人、歌者的身份存在,处于附庸性、娱乐化的状态。但自古至今,音乐一直是理想女性形象的一部分,也是女性择业的主要领域之一,可惜的是女性在音乐领导、音乐创作等方面成就不多,音乐领域的领导权一直旁落在男性手中,而这其实是一种双向影响的结果。女性在音乐领域没有领导权,就难以按照女性的特点来发展音乐行业,造成女性处境的劣势,反之亦然。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性别不平等问题在我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女性整体的社会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但男女不平等的基本现状并没有根本改观,比如女性一直在职场入口、薪酬定级、职位晋升、领导人选等关键环节不同程度地遭到歧视和不平等对待。在男性主导的评价视域里,总是用“第一性”的视角来俯视“第二性”的女性,进而掩饰背后更深层的性别歧视问题。在音乐领域,就突出地表现为“她们”和“她们的作品”不同程度地被忽视和被低估。从“穆特的鱼尾裙”到“王羽佳的高跟鞋”,似乎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成了音乐界中的女性在现代媒体中最强的存在感,这些固有观念的评判因素也是性别差异的一种体现。

从本文的分析来看,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本科学习阶段,女性占据绝对优势,按常理来说社会中音乐领域的从业者也应该女性居多。但从音乐教育的领导层、社会音乐专业机构的掌舵人、社会音乐人的数量及其成就来看,女性的比例较低,与接受系统音乐教育的女性数量不匹配。就社会发展进程而言,当前我国正在由工业化阶段转向多元信息化、网络化的知识经济社会。在过去长久的农耕文明以及近代的工业文明中,体力的强弱是竞争的主要方式,进一步影响了生活所需的获取,这也使得女性大多只能从事对体力需求较弱的生产活动,不得不让出社会的主导权。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的合理配置和创造力的效果得以发挥,进而为性别平等提供了机遇,故而,实现两性平等已经具备了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撑条件。促进音乐领域的男女平等,可以从教育与社会两个角度,也即从性别平等及性别优势教育的深化和先进性别文化的塑造两个路径付诸努力。

第一是性别平等及性别优势教育的深化。我国的音乐人才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而来的,要使音乐领域中的各类女性音乐教育人才在专业上具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发展能力,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优化女性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使女性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话语权[17-18]。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除了强调和巩固男女性别平等,还要深化性别优势教育,使女生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充分挖掘其独特优势,释放其最大的发展潜能。如果缺乏性别优势教育,就会限制女性的专业发展和性别优势,使得女性的性别劣势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可以推行因性设教、循性施教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发挥女性性别优势,弥补女性性别劣势,最终实现每一个女性自由充分的发展。

第二是先进性别文化的塑造。良好的性别文化的塑造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开展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宣传教育,将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纳入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体系。新闻媒体应该大力宣传新时代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宣传优秀妇女典型和性别平等优秀案例。主流媒体承载着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和使命。而男女平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传播宣传男女平等价值观是主流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当代社会的主流媒体是社会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它所提供的性别意识、性别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环境中人们性别意识的建构和导向。它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间接影响女性在音乐产业中的管理和决策地位,从而有效地促进音乐产业的性别平等和多元化[19]。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主流媒体常常忽视女性,对女性形象缺乏理解以及受传统影响鄙视女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性别观念,加强了社会生活中男女之间的差异,影响了人们对女性的准确评价,容易误导儿童和青少年在受教育阶段对两性概念的认识。对于音乐领域的女性从业者,需要全社会尤其是音乐教育和音乐产业领域更加注重对女性的挖掘和扶持,不断提高女性音乐人在行业中的地位。女性具备更充沛和更复杂的情感处理能力,这让她们在音乐表演的道路上具备更多的优势,在创作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想象和灵感。女性的视角、女性的观点与魅力,正在为音乐产业塑造新的风格和发展活力。关于当前的社交媒体环境,应在制定、实施和监控政策法规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以提高媒体经理和从业人员的性别意识,并创造合理的媒体环境。按照《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21—2030年)》的要求,全社会都要加大对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作用,破除制约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障碍,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女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对于人的终极关怀。我们相信,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步实现,中国女性在音乐领域必将有更加优秀的表现。

猜你喜欢

领域音乐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奇妙的“自然音乐”
领域·对峙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