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3-11-08梁译尹
梁译尹
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起源地,拥有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风情,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度排在全国第5位。2020年以来,全省文化旅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出现大幅下降。随着旅游市场加快回暖恢复,旅游需求在短期内迅速上升。三年来,旅游业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能精准把握旅游市场变化趋势,快速调整提高全省旅游产业承载能力和接待能力,是今后全省旅游业发展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在综合对比2019—2022年甘肃省旅游业相关数据、深入分析全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基础上,立足全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强项,明确全省旅游业需要把握好的着力重点,进而提出促进全省旅游业全面振兴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近年来,全省坚持把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全省旅游产品体系日趋完善,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不断形成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旅游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的新格局。乡村旅游方面,以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方针为切入点,着力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基础提升、品牌创建等“十大工程”,努力把乡村旅游资源转化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2022年全省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达893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65亿元,分别占到全省旅游总接待人数和收入的66%和42%。截止2021年底,全省共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乡村旅游专业村1270个、乡村旅游合作社381个、农牧家乐21500户。红色旅游方面,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内涵丰富,红色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数量逐步增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持续升级,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截止2021年底,甘肃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83处,共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12536件(套);共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5个;A级红色旅游景区14处,16个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智慧旅游方面,以“一部手机游甘肃”为抓手,深入开展“旅游+互联网+管理”的智慧旅游发展、公共服务提升、旅游转型升级实践等工作,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截止2021年底,完成126家博物馆、4436件藏品基础信息数据采集;“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年度平台访问量342万人次,累计服务游客1280万人次。
(二)旅游资源开发日益充分。截至2021年,全省共有文化和旅游单位6510个;A级旅游景区364家(其中5A级6家);星级饭店390家;旅行社879家;公共图书馆104个、文化馆10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7114个;娱乐场所1427家,互联网服务场所800家;99%的行政村、92%的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省级及以上非遗扶贫就业工坊93家。全省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2处;博物馆纪念馆数量增加至228个;新改建旅游厕所8529座;建成自驾车房车营地25个。
(三)甘肃旅游业发展趋势。三年来,受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旅游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省旅游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行业边界不断拓展。三年前,旅游业还是以传统景区游览为主,目前,旅游与日常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旅游+运动”“旅游+教育”“旅游+零售”等模式成为游客的普遍选择。二是旅游特色产品层出不穷。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游客中远程旅游需求难以实现,旅游活动呈现出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的特征,本地游和周边游成为趋势。此外,特色旅游产品也不断涌现,乡村旅游、房车出行、研学旅游、宅酒店等特色产品持续升温,逐步成为最近一段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三是游客定制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定制化、个性化的旅行方式,不用和陌生人拼团、享受安全省心旅程,已成為多数游客的选择,同时也为旅游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个性化的定制旅游服务商逐步受到认可。四是旅游数字化新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将赋能旅游业变革创新,从景区智能票务、线上预订到游客云游览、线上分享等多维度,推动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今后甘肃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
(一)文旅产业全面振兴压力较大。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旅游”将更加聚焦于个性化、定制化旅游模式,将在一定时期内对传统旅游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全省以景区为主体的传统旅游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全省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旅游创新能力不足、文旅产品供给需求不匹配,旅游产品供给难以满足个性化、细分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文化旅游产业短期内适应今后旅游业需求变化的压力较大。
(二)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由于对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推广起步较晚,甘肃“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等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相比较其他省市仍显不足,再加上营销时间较短、营销范围有限、宣传手段比较单一、营销的合力尚未形成,国内外游客对甘肃的关注度、感知度还不够。
(三)文化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提升缓慢。甘肃过境游客比重大,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人均花费在全国排名末尾,比如2022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35亿人次,比上年下降51.2%;实现国内旅游综合收入665亿元,下降63.9%。旅游人均花费493元,比上年减少174元,位居全国末尾。同时,从过境游客的消费构成看,住宿、餐饮和购物位居前三,游客的游览和娱乐消费水平低,对文化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有一定的制约。
三、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加强出台支持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继续做好《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实施力度,增强旅游企业政策获得感,加快促进旅游业快速恢复回暖。二是针对旅游业市场恢复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聚焦减税降费、延缓交税、贷款贴息等方面,及时出台能相关政策,加快旅游业振兴发展。同时,文旅部门也根据全省旅游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暂退旅行社部分质量保证金、强化导游劳动权益保护、加大线上公共服务力度等支持举措,全力助推旅游业尽快恢复。三是适时开展旅游业政策效果评估,在评估全省出台政策落实情况的基础上,摸清全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底数,找准产品优质供给不足、融合发展深度广度不够、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品牌亮度响度不高等制约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矛盾问题,研究提出措施建议,有效推动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一是继续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从产业供给层面不断完善休闲、度假、体验性产品的开发和供给,引导产业供给从“有什么提供什么”向“需要什么提供什么”转变,以市场消费需求作为产业供给的核心参考准则。二是加速旅游与文化、科技、商业、教育、体育、健康等第三产业以及一二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供给,创新产品业态,加速形成旅游发展新动能。三是着力在旅游行业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更多领域市场主体将技术、经验、模式引入旅游业,在融合发展中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同时,推动传统旅游企业根据市场消费需求新变化不断做出调整,推出线上旅游、康养旅游、亲自旅游、户外旅游等创新旅游产品,形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三)大力促进数字旅游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新基建与旅游行业深度融合,完善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WIFI和5G基站全覆盖。二是鼓励旅游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快科技创新,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息技术等,开发沉浸式游乐园、VR体验乐园、线上全景游、智能酒店等旅游新業态,持续增强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大力推广酒店、景区线上预约预定、景区AI导游、AR导航、AI专属游记开发等,不断提升旅游企业数字化水平。四是继续做好自然人文景区资源数字化保存和数字化开发,探索建立文物资源和历史场景虚拟复原等数字技术全新应用,着力培育形成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
(四)创新宣传方式拓展旅游市场。一是精准把握新媒体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时调整宣传方式,加强直播、短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应用,在重点客源地投放甘肃文旅宣传广告,最大限度打通信息壁垒,着力提高宣传效率。二是高质量办好敦煌文博会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组织参加全国重大文旅节庆会展及主题推广活动,精准拓展国内旅游市场。三是创新拓展航旅、铁旅融合新模式,合作开展“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列车冠活动,打响“环西部火车游”“空中丝绸之路快线”等产品品牌。四是巩固境外市场,整合资源加强文旅线上宣传,积极参与举办大型品牌对外文旅交流推介活动,以4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23家驻外旅游办事处为主要平台,开展“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微纪录片等系列推广活动。加强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组织参加香港国际旅游展、澳门旅游(产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
(五)加强市场监管保障旅游服务质量。针对旅游市场复苏过程中部分旅游市场主体可能出现的一些急功近利甚至不规范与违法经营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与治理,以保证旅游市场健康恢复、持续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评价体系、畅通旅游投诉与建议反馈渠道,及时回应旅游者关心关切的普遍需求与典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