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 综合施策 着力打造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新样板
2023-11-08李进忠
李进忠
阿克塞县立足全省唯一的哈萨克族自治县、三省区交界、多民族聚居的特殊地域特点,准确把握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发展新形势,积极探索全领域共建共治共享、一網治理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路径,深入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相融相促、同频共振,在长期的生动实践中,逐步形成“马背流动党校”“草原上的网格蓝”“三级一长进网格”“好大姐纠纷调解室”等号召力强、成效显著的基层治理特色品牌,有效推动农牧村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乡风文明、社会稳定。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夯实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稳固根基。强化措施“硬保障”。调整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建5个工作专班和12个专责组,制定实施《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健全“乡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一党员中心户一党员群众”四位一体网格治理体系,创新实施“县级领导包抓社区、部门(单位)进网格、干部职工进楼栋、局长(党组书记)当网格员”的“三级一长进网格”疫情防控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各方参与、合理推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强筋壮骨“建队伍”。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全面完成乡村换届,选举村干部64人,全县1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一肩挑”,换届后的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0岁、村干部38岁。落实新任村党组织书记“一对一”帮带措施,15名县级领导包抓3个乡镇、11个村。凝聚乡贤力量增强治理效能,完善村“两委”后备干部、乡土拔尖人才等人才信息库,评选乡土拔尖人才、乡土名家13名。创新品牌“强堡垒”。针对农牧区偏远、农牧村群众居住分散、生产繁忙实际,探索实践“马背送学上门”“马背调解纠纷”“喝茶奶日记”等一线治理工作法,“牧区党员驿站”“马背流动党校”等“党建+基层治理”品牌深受群众欢迎。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创建样板党支部、标准化党支部15个,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个。加大资金支持,投入1000余万元新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8个,阵地平均面积达300平方米,村级经费每年达10万元。实行乡村“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梳理清单49条,清查村集体资产1123.56万元,乡镇纪委受理处置问题线索10件。
二、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筑牢乡村振兴推动治理发展基础。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紧盯打造高原有机羊肉展示区目标,引导生产方式由传统单一型“放牧”向“养殖+种植+销售+经商”多元化模式转变,高效利用126座蔬菜大棚,立足哈尔腾千万亩高原有机专属牧场资源,完成草场流转经营,收购羊5.77万只,形成牛羊养殖、技术服务、畜产品加工销售、扩大品牌市场一体化产供销模式。成立“乌克乐”养殖合作社,调引优质种畜314只,以“民+社+企”实现农牧民入股分红18.8万元。大力提升多坝沟胡杨峡、博罗转井影视基地特色民俗文化研学游品质,打造成旅游特色村、网红打卡地。培育优势特色畜牧业。深入开展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重点实施了万只羊场、颗粒饲草料加工、多坝沟蓄洪生态补水工程等一批乡村振兴项目23个。全力打造“公司+牧户”“公司+农户”特色产业集群,培育酒泉交投、越盛公司等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新型经营主体,吸纳农牧民参与,提高“小牧户”与“大市场”衔接度。深度打造“哈尔腾羊”“哈萨克马”“阿克塞骆驼”畜产品品牌,“哈尔腾羊”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目录和酒泉味道,“阿克塞马”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完善提高“一网多包”治理效能。“网格治理”集聚乡村治理活力。落实县、乡、村三级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坚持村级重大事务、群众切身事项严格按制度决策施行。深入实施“1+N+X”大党委网格治理模式,即以一个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驻区部门单位党组织为“触角”,驻区企业、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参与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三乡一镇、11个行政村、4个社区设置网格30个,配备“管家”网格员37名,吸纳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1450余名,选聘兼职委员25名,确定党员中心户123户、家庭户766户,形成了乡镇抓面、支部抓块、小组抓片、党员抓点工作局面。建成集信访接待大厅、综治中心、网格管理平台等多能合一的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一平台受理、一站式办结”解决群众急难愁困问题77件,排查化解纠纷73件,调解率100%。“多元服务”优化乡村治理效能。“三单制”群众服务模式定向开展帮办、代办、领办精细化服务,办理便民事项373件,办结率达97.3%。高标准建设村民议事场所,设立交通劝导站、消防站,成立公益事业共建共管理事会,建成乡(村)级各类活动服务场所78个,“五治引领民族团结”“草原上的网格蓝”“马背调解室”等优质工作品牌引领基层新风尚。
四、激发多元共治活力,突出“四治融合”绘制乡村画卷。完善“自治”添活力,稳固“法治”强保障。制定《村民议事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以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反邪禁毒禁赌会为主的“一约四会”自治组织,发挥乡贤、人民调解员等作用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村务,年均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协商活动80多次。深化全民普法教育,组织开展法治“八进”宣传活动60余场次,发放法律“红书包”4000余个,规范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调整“一村一居”法律顾问,开启特殊群体法律援助通道,受理办结法律援助案件20件,调解纠纷12件。注重“德治”润民心,强化“智治”提质效。大力倡导典型引领乡风文明,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个、省市级文明村镇15个。建成乡镇、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19个,建设乡村文化广场及数字广场22个、文化站4个、农家书屋11个,创新开展“冬不拉宣讲小分队”“小板凳进庭院”等特色文明实践活动120余场次。“五彩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者648人,设置岗位34个,深入群众开展爱心公益、扶贫济困等活动180余场次。将智慧乡村建设融入社会治理创新,依托“雪亮工程”对社会面视频监控资源进行联网整合,接入视频监控近920个,形成了“点上可查、线上可连、面上可控、圈上可卡”的“点线面圈”数字布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