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五月的歌剧盛典
2023-11-08游暐之
五月的杭州翠柳莺歌,烟湖朗月,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于2023年5月12日在钱塘的初暖清凉中盛大开幕。中国歌剧节是我国歌剧领域的国家级艺术盛会,每三年一届。自2011年起,先后在福建、湖北、江苏、山东举办了四届.推出了一大批歌剧佳作和歌剧创作表演人才,为促进中国歌剧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和積极的作用。三年一届的中国歌剧节,每一届都有新的亮点和特色。纵观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可用“原创新追求,经典新意义,评学于一体,方向再明晰”这20个字来概括。
原创新追求
本届歌剧节参演的19部新创作品,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南、山西、甘肃、青海、四川、香港等地文艺院团,地域覆盖面广,题材内容丰富,创作上各具特色,各有追求。本届歌剧节的参演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依然以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为主,丽类题材共12部,占新创作品的60%以上。
作为开幕演出剧目,由浙江演艺集团创作演出的《红船》是本届歌剧节中革命历史题材的代表性作品。该剧深刻聚焦百年多前风云激荡的中国社会,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得以建立的历史必然。该剧首演于2021年,至今已经演出大小版近百场。本次歌剧节上,歌剧《红船》共演出三场,角色、群演、合唱、乐队为全本土班底,是浙江在歌剧演出方面综合能力的集中展现。
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的《银杏树下》和安徽省歌舞剧院的《风雪大别山》,关注的都是大别山的革命故事,但戏剧侧重点不同。《银杏树下》以战争年代红军写给银杏村百姓的四张欠条为贯穿,讲述了红军家属红姑与红二十五军五个娃娃兵之间,血浓于水、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该剧中的“红姑”形象感人至深,极具革命老区人民的代表性:《风雪大别山》通过安徽大别山区两个家庭两代人前赴后继,共同为中国革命奋斗牺牲的感人故事,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忠于革命信仰,胸怀大局、团结奋进、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
革命历史题材的参演剧目还有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唱响南泥湾》,讲述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背景下,延安鲁艺青年学生的故事;甘肃歌剧院的《呼儿嘿呦》,讲述当年南梁革命根据地的故事,揭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主题;作为本届歌剧节上唯一的县级院团,湖南省常宁市歌舞团的《八百矿工上井冈》,以质朴的艺术表现,讲述当年在常宁水口山,以宋乔生、耿飚等为代表的革命先辈,带领八百矿工英勇起义奔赴井冈山、踏上革命斗争伟大征程的故事。
本届歌剧节上,现实题材的六部作品在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是各有聚焦,绝无雷同。重庆歌剧院的《一江清水向东流》,关注长江生态文明的主题,演绎形式上追求当代化、年轻化的表达;山西省歌舞剧院的《三把锁》,以小见大,通过“一口水井”揭示国家精准扶贫的主题;内蒙古包头市艺术剧院的《双翼神马》,是近年来首部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为题材的歌剧作品,通过一家三代的代际传承,讲述中国钢铁人在不同时代的共同奋斗;青海演艺集团的《青春铸剑221》,塑造了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无私忘我、奋斗牺牲的科学家群像:上海音乐学院的《康定情歌》,讲述了川藏公路建设者的故事:深圳歌舞剧院的《先行者》,围绕创新、聚焦青年、直面海洋抒怀,塑造了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一代先行者之群像,该剧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有全新的探索和追求,令人耳目一新。
《边城》和《侨批》是本届歌剧节上两部人文历史题材作品。由中央歌剧院创作演出的《边城》,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整体气质清新淡雅,饰演女主人公翠翠的雷佳,作为民族声乐女高音.在没有单独扩音的情况下,以柔润开阔的声乐表现,自然灵动的传神表演,与一众美声声乐演员、交响乐队、合唱队有机完美合作,可谓是中国民族声乐歌剧表演的一次突破。由珠海演艺集团创作演出的《侨批》,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为本”以及“爱国爱乡”的双主题有机融合在一个戏剧故事当中,吕薇饰演的粱董氏唱演俱佳,很有艺术感染力。江苏省演艺集团的《周恩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的《星海星海》,均为历史人物题材,前者为领袖人物,后者为文化先驱。传统历史题材方面,浙江音乐学院和浙江演艺集团创作的《李清照》,整体艺术呈现具有古今融合的特点,在歌剧节上引发了相当的关注和热评。南充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创排的《陈寿著三国志》,香港寰宇交响乐团的《孔子传》等,都从各自的创作角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本届歌剧节虽然在题材选择方面还存在类型相对集中的现象,但具体到每一部创作,则各具追求和品质。这种情形或许是今后歌剧创作当中的常态,题材相同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在创作中有新思考、新探索、新成果。
经典新意义
本届歌剧节展演剧目中有五部中外经典,分别为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天津音乐学院演出的《同心结》,上海音乐学院演出的《茶花女》,上海歌剧院演出的《漂泊的荷兰人》。
从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开始,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就成为每届歌剧节必演的保留剧目。本届歌剧节上,该院不仅要完成新创作品的演出,更要保证这两部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之作以高水准的精良品质展现国家院团在传承演绎中国民族歌剧经典方面的专业风貌。
天津音乐学院复排演出的歌剧《同心结》,创作于1981年.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少有的“抗美援朝题材”的优秀作品。该剧以战斗英雄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为原型,通过合理的艺术想象,讲述了一个壮烈动人的故事。天津音乐学院此番全院总动员,通过剧目锻炼学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青年学子们朝气蓬勃,歌声嘹亮,气势壮阔,仿佛当年生龙活虎的志愿军战士。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亲自领衔,唱演侯佳,形神兼备,当黄继光奋不顾身扑向敌人的碉堡、当黄妈妈深情地望着志愿军队伍呼唤“继光……”时,英雄主义的光辉就照耀在每一位现场观众的心里。
将中国民族歌剧优秀经典剧目作为历届歌剧节常态化的安排,不仅能让观众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更可让当今的歌剧创作者们从中学习和领会经典之为经典的真正原因:那就是艺术追求上,有对中国歌剧创作方向的探索和创新:在创作目的上,紧紧围绕为人民而创作的核心主旨,关注现实,歌颂时代,致敬英雄。
《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两部作品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和学术的研究价值,《同心结》则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优秀作品,这三部经典在复排中都有全新的思考和创新的演绎,对于今天中国歌剧的创作、演出都极具启发和借鉴。事实上,任何经典都不能停留在白纸黑字的档案中,只有让经典“活”在舞台上,让一代代人都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經典的魅力,才是对经典最好的传承。这或许才是经典常演常新准确解读。
上海音乐学院演出的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以精美的制作、专业的呈现,展现出该院在教学、演出方面的综合实力。作为中国歌剧节举办以来上演的唯一一部瓦格纳的作品,由上海歌剧院演出的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指挥许忠,演员全部为上海歌剧院本院的艺术家,精良的制作,精彩的演绎,让观众充分领略了这座作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专业歌剧院团在演出、制作西方经典歌剧作品方面的雄厚实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评学于—体
中国歌剧节历时五届,每一届都有新的建树与开拓。从第三届歌剧节开始,“一剧一评”成为歌剧节的常态活动,2021年,“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正式入驻第四届歌剧节。然而,因为疫情的原因,在第四届歌剧节上,这两项重要活动都没能完整地在线下实现。
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展演从5月9日开始,至25日最后一场演出完成,“一剧一评”与“研修班”如影随形。研修班学员不仅观摩每天安排的演出,同时要跟听第二天对应剧目的研讨会,认真听取专家们对于剧目的点评。与此同时,文旅部还为“研修班”安排了专家授课,剧作家、作曲家、评论家等根据学员的专业方向进行有的放矢地讲授,学员则会结合自我感受,撰写每日学习小结、观摩心得,温故知新,确保实效。
从2017年开始.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该工程开展六年来,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和演出.涌现出一批在思想上、艺术上优良的作品,同时对于中国歌剧发展的整体业态也有巨大的提升和促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歌剧尤其是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的储备就成为中国歌剧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的亟需。
“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依托中国歌剧节的剧目演出集中的优势,为“研修班”学员提供了平时很难有的观摩和学习的机会:“一剧一评”专家们对于每一部剧目的意见和建议,也都极大地开阔了学员们的思路和视野。本届“研修班”的学员都是从全国各地一线的文艺院团、艺术研究院、艺术高校等单位优选出来的,很多学员都是院团的领导或者业务骨干,通过研修班的集中学习,将观摩、听评、听课等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实践性的观摩与理论性的总结以及课堂上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确保这批学员与往届一样.成为未来中国民族歌剧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方向再明晰
在第五届中国歌剧节正式开幕前的两天.5月10日下午,中国歌剧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市嘉兴图书馆会议厅召开。大会选举产生第四届中国歌剧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等:研究并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歌剧研究会章程》:确定第四届中国歌剧研究会荣誉会长、名誉会长、首席顾问和顾问等。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171人,其中现场参会代表89人,线上参会代表82人。
中国歌剧研究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是由贺敬之、周巍峙、张庚、丁毅、田川等一批老延安、老鲁艺的艺术家于1981年发起成立的学术团体.距今已42年。自成立以来.歌剧研究会团结凝聚了中国歌剧界的众多知名艺术家和专业团体,专业性很强、社会影响力大。在贺敬之、周巍峙、丁毅、李刚、王祖皆等历届会长及广大理事、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歌研会积极开展中国歌剧的理论研究、创作演出、交流推广和人才培养,为推动中国歌剧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歌剧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歌剧研究会的换届可谓正当其时,目前活跃于歌剧创作、演出、管理一线的同志被选为歌研会班子成员,实现了年轻化、专业化,他们不仅对于中国歌剧事业发展情况了解熟悉,更对中国歌剧未来的创作和演出有着实践基础上的深入思考。
换届大会上,新任会长、中国文化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明文军,对中国歌剧研究会以及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第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中国歌剧新时代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歌剧作品,反映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第二,继承发扬中国歌剧研究会光荣传统,不辜负各方殷切期望,切实发挥组织优势,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推动新一届中国歌剧研究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第三,团结凝聚歌剧界磅礴力量,合力推动中国歌剧新时代新发展。”
2023年5月24日,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在浙江嘉兴圆满落幕。本届歌剧节参演剧目共24部,其中新创19部,中外经典5部。自2023年5月9日起.24部参演剧目分别在浙江杭州、嘉兴、临平、德清等地的十余座剧场,进行了48场演出,观众累计四万人次;歌剧节期间,全国十多家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同步直播、转播。与此同时,“一剧一评”“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歌剧艺术小分队”“歌剧艺术讲座”等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二十天的时间,“看歌剧去”成为杭州市民的口头禅。
歌剧的创作和演出是一项极为繁琐、浩大、精细的综合艺术工程,其创作演出的不易.恐怕只有身处其中才会感同身受。本届歌剧节上,有一部分是上届歌剧节因疫情原因未能进行线下演出的作品,之所以将这些作品纳入本届展演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希望给予每一部创作都有公平展示的机会,让所有热爱歌剧的院团、艺术家们,有勇气和信心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本届歌剧节参演剧目的整体艺术水准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歌剧表演人才的专业素养得到专家观众的一致称许。任何艺术门类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歌剧发展的健康生态在本届歌剧节上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游暐之 《歌剧》杂志主编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