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8岁儿童画人物类主题分析研究

2023-11-08卢肖扬雷志伦邵仲武

大众文艺 2023年19期
关键词:儿童画人物形象线条

卢肖扬 雷志伦 邵仲武

(1.新纪元大学学院,马来西亚加影市 43000;2.苏丹伊德里斯教育大学,马来西亚丹绒马林市 35900;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济南市 250399)

儿童是天生的绘画爱好者,当儿童语言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儿童就开始进行作画涂鸦了。绘画作为一种非语言文字,不仅仅被看做是儿童的随意涂鸦方式,更是儿童进行情感宣泄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儿童绘画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它是儿童进行自我表达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走进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根据罗恩菲尔德(1947年)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和加德纳(1980年)在《儿童对艺术的知觉》一书分析大量的儿童绘画中表明3~8岁儿童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涂鸦期的儿童在其神经系统协调下产生的肌肉活动并运用肢体动作进行绘画,稍大一点的儿童可以分辨出非视觉符号相对应的线条和颜色。图式期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象征思维阶段,在图式前期,儿童开始联系社会生活,表现人物的基本造型开始出现;在图式期,符号表征继续发展,开始出现人物和各种事物,造型和色彩逐渐丰富。在3~8岁儿童绘画作品中,与人物相关的作品数量最多,这些人物形象会伴随着儿童认知发展而增强,其自我表现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人物常常是儿童最喜爱的绘画主题,吸引着众多研究者进行研究,约翰·马休斯(Jоhn Mаtthеws,1984,1999)对自己的三个孩子进行了纵向研究,研究表明了动作模式是如何发展成为美术创造活动的,这个过程是从产生螺旋线开始到画出封闭图形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在儿童手眼协调的真正画出图形之前,动作表征是象征能力出现的一个指标。”凯洛格(Kеllоgg,1969)针对约100万张儿童画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儿童从动作到有意义发展的表征过程,他认为:“在儿童最早的涂鸦形式中,可以看到儿童创作图画的能力,经过练习,手眼可以重新整合或者改变图形,经过反复的练习涂鸦,儿童会发现隐藏在涂鸦线条中的形状,进而影响他们在造型领域中发展。”[1]马休斯和凯洛格都认为儿童经过不断积累绘画经验,就可以画出“封闭”图形的阶段。接下来,我将进行儿童绘画的实验研究,探索人物表征的发展阶段。表征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人物形象的出现、分化到整体的过程,以便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一、3~8岁幼儿绘画人物的表现特点

本研究使用定性研究。分别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作品分析法:收集3~8岁学生作品进行绘画内容分析,以了解儿童绘画中人物类主题人物都经历了哪些变化。2.访谈法:每当儿童完成绘画作品时,研究者对其进行访谈交流,了解幼儿绘画作品的主题内容等,以获取幼儿儿童画作品的真实想法。研究者在与儿童交谈的时候,提问语言运用了“请讲讲你的画给我听,好吗?”这样具有亲和力并范围广的提问语句,以免提问语对儿童的思路造成误解。3.观察法:采用参与式观察法记录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及绘画特点。

这些绘画作品是在实验研究中获得的,是儿童根据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独立确定绘画的主题和形式,自由地表达对周围生活的认识、看法和愿望的作品。本研究只对画面中的人物特点做出分析,不对画面的形式部分做出解释。

1.参加者

参加者是年龄3~8岁之间的儿童,选取济南市3家辅导机构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实考证。

2.样本量

选取济南市3家辅导机构,首先对3~8岁学生进行自选主题儿童画教学活动,针对40人,3~4岁10人,4~5岁10人,6~7岁10人,7~8岁10人,其中男孩20人,女孩20人。收集作品40幅,并用于研究分析。将收集到的40幅学生儿童画作品进行整理归纳,分别标上作品的编号、姓名、性别、年龄、类别等。

3.工具和数据收集

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收集了关于儿童根据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绘画出来的作品。教师分3个部分进行绘画任务,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绘画前,绘画过程中和绘画后,如表1所示。学生画完作品后,由教师统一询问以下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记录学生回答的内容。

表1 教师与儿童一起进行绘画活动

4.数据分析

首先,研究者通过对收集到的40幅作品进行主题类分析,整理归纳为5类,分别是与人物相关类(绘画作品中包含人物类即可)、动物类、食品类、建筑类和军事类,并制成3~8岁儿童画作品主题种类统计表,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在40幅儿童绘画作品中,与人物类相关作品有31幅,占整个儿童绘画作品的77.5%;动物类作品有5幅,占整个儿童绘画作品的12.5%;食品类作品有2幅,占整个儿童绘画作品的5%;建筑类和军事类作品分别有1幅,占整个儿童绘画作品的2.5%。由此可以看出,与人物相关类的作品最多,人物对儿童的影响意义非凡。

为了更加具体细致的研究人物特点,我又认真地把3~8岁与人物相关类31幅作品中进行自下而上的“阅读”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4种绘画表现形式:以圆来表现的整体人、蝌蚪人、棒形人、具有装饰细节的人物形象。

1.以圆来表现的整体人

在较小的儿童中,最早用来表征任何物体及组成部分的图形多数是圆形,在儿童绘画中,圆形或者椭圆形代表了一个整体的形象—人物。它的基本结构是由圆圈和直线组成。线条具有延伸功能,并与圆圈一起使用来表现面部的特征、头发和四肢等。儿童将圆圈和线条的功能组合起来运用,构建起人物形象最早期的表征体系,从而会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描绘方法。

研究者收集到以圆来表现的整体人作品共5幅作品,均来自3~4岁小班儿童,儿童的绘画作品以纵横线、圆圈涂鸦为主。以下选用了3幅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说明。因儿童年龄较小,控制画面的能力较弱,研究者选用了人物部分进行拍照作为解释说明。

图1是没有轮廓形象的人物,一些儿童的作品会画出没有轮廓的形象,是因为缺乏直觉凝聚力的表现,由此幅作品可以看出,画者运用了戳点的方式在圆圈里进行了点缀,研究者认为是有意识添加五官的表现。

图1 我、妈妈、爸爸 3岁1个月

随着儿童进一步探索线条,他们会发现线条的长度是可以控制的,线条可以画成圆圈,也可以延伸很长,用来画成四肢,眉毛、头发等,当线条变弯曲时,可以描绘出眼睛、鼻子、嘴巴和牙齿。事实上线条稍微变化一下方向就可以画出面部五官。儿童运用圆圈和线条创造出他们非常喜欢的类似于太阳的形状,来代表整体人的形象(如图2)[2]。儿童用脸部来表示整体人的方式,说明儿童对人的认知集中在面部。

图2 我 3岁3个月

阿恩海姆认为:“简洁性的原则掌握着这种表征,它表现出轮廓和内部标记之间可能的最简单关系。”他关注从简单到复杂发展形势具有认知过程的分化原则。鉴于这种理论观点,整体人就是表征人物最为概括的方式,因为图形没有分化,所代表的形象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物体,这个物体具体内容由画者所定。

2.蝌蚪人

随着儿童的认知,会在整体人上填画四肢使其更具有形象性,只有圆形的头和腿部,被称为“头足人像”(如图3,左边黄色的人物)。慢慢地,儿童会缩小头部的整体部分,把线条向下延长垂直距离画出腿部,又把线条左右拉长画其胳膊,使得人物形象变得更加清楚。儿童所画的这种人物形象被称为“蝌蚪人”,如图4,蝌蚪人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不仅仅代表了人物的表征,也可以表征动物,图4在与儿童交流中得知是画的兔子公主们的宫殿。在儿童的早期绘画中,人和动物是非常相像的,儿童绘画把精力主要放在区分形状上,创造出具有意义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形象。

图3 我和爸爸 3岁6个月

图4 兔子公主的宫殿 5岁

蝌蚪人是儿童最早的表征形象之一,它的出现反映了儿童原始的、前逻辑的心智状态。在我们的成人眼中,会发现蝌蚪人缺少很多人体的组成部分,最明显的是缺少手和脚。研究者共收集了8幅蝌蚪人作品,通过分析发现儿童初期所画的“人物”在头部添画了手脚(如图3左边黄色的人物),在脖子上添画了很多手指(如图3右边的人物);又或者手短长(如图4)等。

阿恩海姆的表征理论认为:“蝌蚪人是一种未分化的形式,它既不是对人物形象的扭曲,也不是画错了的人物形象,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形式也会越来越复杂。”本研究的数据与他的观点一致,这种早期的绘画形式在画面上缺乏分化,并不意味着儿童的概念缺乏分化,也不意味儿童记忆存在缺陷,此绘画反映了儿童缺乏媒介经验,他们所掌握的绘画用最简洁的方式将所理解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儿童将这种简洁发挥到了极致,这是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3.棒形人

在4~6岁的儿童作品中,会发现圆圆的头部下面的躯干部分会发生有趣的变化,开放躯干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有两条垂直的线条表示,而变成用一条直线或者用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来表现腹部、下面延伸两条直线表现腿,人物的胳膊和腿也开始用两条线表示,使其更具有体积感,即棒球人。三角形、半圆形躯干的棒球人(如图5)。

图5 在海边游玩 6岁半

如图5所示,棒球人所具有的形象是从蝌蚪人演化而成的,人物形象开始分化是沿垂直轴的方向,儿童逐渐的画出人的正面特征。[3]正面的人物形象具有对称性、完整性和典型性,儿童画起来比较简单。一旦人物的主要形式有了分化,儿童会将注意力转移到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大小和比例关系上来,用来区分成人和儿童。儿童喜欢画他们练习好所固定的人物形象模式,人物形象大同小异,大小之间稍作修改就成了另一人物形象。

4.具有装饰细节的人物形象

随着儿童认知人物形象的增强,他们创造人物形象的潜力日渐强烈,会在人物中出现装饰性细节。例如,儿童会在女性的头部画出辫子、身上画出具有装饰性花纹的裙子,会在男性的形象中画出方形的上衣、裤子,儿童笔下不同衣服的特征是区分性别的有效手段。生活来源于实践与体验,越接触大自然的儿童观察力越丰富,观察能力越细致,儿童笔下的人物形象细节会丰富。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根据自己的绘画任务决定画正侧面人物(如图6),儿童正侧面人物的动作把握到位,男女形象表现突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和同学一起秋收其乐融融的场景,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图6 秋收 8岁

综上所述分析了儿童在不同的阶段所画人物的特点。由此可见,3~8岁的儿童对人物理解是随着认知能力和语言的发展画面而逐渐发生变化,画面人物形象由最初的完整形象到更细致的分化过程。

二、儿童绘画人物类主题的影响因素

1.同伴间的影响

在与儿童进行作品交流时,儿童多次提及并出现在画面上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就是孩子们一起嬉戏游玩的同伴。在本研究画面中出现另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形象是同伴。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中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所画的作品中大多数描绘了在户外一起玩,在幼儿园一起做游戏的场景,可见,儿童享受同伴间一起玩耍的快乐。

2.家庭间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对社会的认识首先来自家庭,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个人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儿童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体现在幼儿的儿童画创作中,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自由舒适的绘画环境与幼儿家庭息息相关。儿童画作品中的题材反映了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关注程度,在本研究31幅与人物类作品中,60%以上的作品描绘的是家庭人物,可见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在家庭类作品中,儿童所描绘的与父母出行游玩的场景居多,可见户外活动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儿童喜欢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3.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加德纳(Gаrdnеr,1982)认为一部分儿童不需要成人的引导就开始独立画画,另一部分儿童则不同,当成人把美术工具呈现在儿童面前,他们的绘画意愿也不强烈。大多数的儿童都热爱画画,但在实际的绘画中他们的绘画能力发展并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本研究中儿童的绘画来源主要是儿童的记忆、想象或是生活的反映。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与遗传、智力、想象都有一定的关系,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孩子的能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儿童的绘画能力也会具有差异性。

结语

绘画是儿童的第二语言,是儿童表现思想情感的途径,其画面反映了儿童的认知过程。[4]本文通过分析3~8岁儿童画人物作品,了解到大多数作品绘画了与父母和同伴在郊外玩耍的快乐时光,并总结出了儿童绘画人物的发展过程是从整体的形象逐渐过渡到形象的分化期,再呈现具有装饰性人物形象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三种影响儿童绘画人物类主题的因素。通过分析人物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以便我们更好的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指导他们绘画,使孩子可以更好地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儿童画人物形象线条
儿童画
如何鉴赏儿童画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线条之美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我的儿童画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