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先进制造业集聚的三维透视
2023-11-08姚成二贾志伟
姚成二 贾志伟
当下的安徽,话题感很强。
“逆袭”“硬核”“新能源汽车大省”“制造业TOP10”……一系列新标签,不断刷新着安徽的产业新形象。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安徽、好奇安徽、发问安徽,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安徽为何“画风突变”?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何能异军突起?安徽发展新兴产业的手法为何越来越“潮”?
519.2亿总人次!这是自开播以来,截至2023年8月,“精品安徽 皖美制造”在央视平台上的总浏览人次,预估占电视收看总人口的81.8%。
为什么吸引人?很多观众的言语,为寻找答案提供了生动注脚:“没想到安徽拥有这么多的制造‘绝活’!”“安徽在新兴产业上的超前布局,让人嗅到了未来的气息。”“直观的视觉体验,满屏溢出的高级感,让人很震撼,安徽制造业‘硬核’表现,颠覆了我的印象。”
安徽的“画风突变”,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记忆。今天的安徽,究竟有多“硬核”?
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50%的光伏玻璃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台冰箱、4台洗衣机、5台空调就有1台是安徽制造;全国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新能源汽车是“安徽造”;光伏领域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7家玻璃企业、4家电池片企业、5家组件企业和2家逆变器企业在安徽布局发展……
这些现象级产业地标,成为安徽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的新名片,共同构筑起安徽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大省的产业形象,推动了先进制造业的起势,以致于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先进制造业集聚的“安徽现象”。
外界还有评论说,安徽越来越像一个经济大省的样子,在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中“唱起主角”。在以前,这些都是沿海经济先发省市在做的事。
安徽为什么能“唱主角”?概括起来说,安徽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催生的新机遇,特别是借上了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了一体化的“快车”,发挥区位交通、人力资源等优势叠加的乘数效应,选准产业新赛道,以“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为发展路径,形成了快速增长的体量、高新产业的引领、科技创新的底蕴的鲜明特色,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逆袭”,改变了安徽产业形象。
在安徽合肥,技术工人正在加工生产出口智能光伏太阳能全面屏组件。图/赵明/IC photo
说起安徽产业形象的改变,就不得不提新能源汽车,不仅仅因为是安徽的首位产业,更因为它已成为安徽最受外界关注的新标签之一。
前不久,汽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投资7亿美元入股中国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消息一出,小鹏股价直接起飞。不过,很快却有人说,这次安徽合肥又“赢麻了”。
仔细一看发现,大众执行这一开发任务的实体公司,正是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大众科技”),总部位于合肥,这是大众汽车集团除德国沃尔夫斯堡外最大的研发基地。
不仅如此,大众中国排在前3位的对外投资主体,全都在安徽,分别为国轩高科、大众安徽、大众科技。很多媒体评论:“安徽,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在中国汽车产业新版图上,谁是这几年发展势头最好的省份?一家证券机构在一份研报里给出了专业性答案:“安徽省成为近五年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黑马。”还有一家证券公司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安徽,世界汽车“硅谷”》的调研报告。
背后的原因,正是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
数据显示,安徽汽车产量从2018年的82.4万辆提升至2022年的174.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从15.8万辆提升至52.7万辆、年均增长52.5%。2023年1-7月,安徽省汽车产量 123.5万辆、居全国第 2 位,其中新能源汽車产量43.2万辆、居全国第4位,全国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来自安徽制造。
坦白说,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安徽并不是“天赋型选手”:既不像广东、上海等拥有先天优势,也不如北京、江苏等具备雄厚经济实力。
安徽之所以近年风头强劲,除了以奇瑞、江淮为代表的本土整车品牌和国轩等动力电池企业发力之外,很大程度上源于蔚来、比亚迪等“链主式”整车龙头企业落户,以产业集聚之力,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上,抢下了一席之位。
更重要的是,一家头部整车企业的引进,身后摆动着巨大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大众在安徽落地后,已有近300家生产供应商和约800家采购供应商就位;比亚迪落户合肥长丰后,全国各地汽车领域客商慕名而来,仅2022年就有约350亿元的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
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让安徽成为吸引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资布局的热土。
在安徽省发改委的一张全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全景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了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厂商,其中已有100多家落户安徽。
目前,安徽已拥有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江淮、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配套企业,建立了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新能源汽车集聚发展的“安徽现象”。
图为安徽合肥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图/许丛军/视觉中国
但安徽的雄心还远不如此。安徽深知,汽车市场的调整、产业的变革,恰恰为像安徽这样后发赶超型省份提供了换道超车、后来居上的机遇。
因此,在抢占新能源汽车这条新赛道上,安徽必须当仁不让、一马当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
新的目标,就要有新的战略、战术与战法,安徽正在全面发力。
战略上,提升新能源汽车为首位产业,明确目标、任务和路径。
战术上,做好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文章,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和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芜湖建设自主品牌集聚区,其他城市各展所长,纷纷入“链”,完善“整车—核心零部件—產业链—产业集群”的全链条汽车业态。
战法上,培育打造创新、智造、服务、人才、文化、资本、开放的汽车产业新经济生态。
很多人说:“安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氛围感,已经拉满!”这就是首位产业下的首位打法:更精准、更有力、更高效,越来越“潮”。
为何越来越“潮”
前不久,英国《经济学人》刊发了长篇评论文章,深入分析安徽合肥的发展路径,称“合肥模式”赋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实践范例,并将“链长制”列为“合肥模式”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际上,不止是在合肥,安徽早已在全国率先建立由省级领导担任“链长”的产业链链长制。
2021年以来,安徽围绕一个产业链建立一个工作专班,十大新兴产业分别由省“四套班子”领导牵头一个产业,省领导成为“链长”,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逐一编织产业链图谱,统筹固链、强链、延链、补链的各项工作。
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有“链长”跟没“链长”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有问题可以直接找“链长”!
除“链长”外,在每一条产业链中,还有着一个特殊的角色——“链主”。谁来干“链主”?就是每条产业链中的“带头大哥”。智能语音有刘庆峰;光伏有曹仁贤;新型显示有张德强……每一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头面人物。
他们在行业里最具影响力,最清楚产业链图谱,最清楚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分布在哪里,让他们在“双招双引”中撮合上下游,显然更有效率。比如,比亚迪之所以落户合肥,就有着“链主”李斌的一份功劳。
同样是“链主”,刘庆峰不仅忙着招引智能语音产业上下游企业,还在忙另一件大事——搭建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这并不是传统工业的一个新工具,而是一张链接和整合工业生产过程所有要素的网络和系统。一句话概括:人、数、器链接起来,流动贯通。
也正是基于此,安徽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工业互联网高地,累计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3个、居全国第5位,打造世界级“灯塔工厂”4 个、居全国第3位,推动“安徽制造”向“安徽智造”转变。
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背后的实质是“有为政府让有效市场更有效”,这也体现在安徽运用资本力量上,备受外界关注。
“你们是怎么做到资本‘以投带引’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当越来越多的城市问计安徽时,安徽却已开始做母基金、招引子基金,建立“一个庞大的资本灌溉团队,投早投小,催生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爆点的专精特新潜力企业和科技初创企业”的升级之路。
比如,安徽打造了涵盖十大新兴产业的总规模 2000 亿元“基金丛林”。合肥推出“创投城市计划”,以基金为抓手,聚集资本、挖掘项目、判研项目、匹配项目与资本。
截至今年9月11日,安徽A股上市公司达到173家、位居全国第7位;在皖落地私募基金1800多只,基金总规模超过1.5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全省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128家、占74%。
一系列手法的改变,让外界看到了安徽在产业发展上的新打法,也更加坚定了安徽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的底气和信心。
9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再次成功举办,这场盛会不仅是“把握世界制造走向最清晰和最直接的窗口”,更已成为展示安徽“优势产业”的重要平台。
这是一个制造强省的自我修养和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