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四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
2023-11-08无锡学院花小敏刘潇曹琳
文/无锡学院 花小敏 刘潇 曹琳
一、“四史”学习教育的深刻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要开展好“四史”学习教育,首先必须把握好“四史”的深刻意蕴。
(一)学习“四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修课。“四史”犹如一座丰产的矿山,蕴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时期积累和总结的许多宝贵财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使我国人民逐步得到了民族自由和解放,新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的成功实践使我国人民逐渐脱离了贫穷和落后,改革与开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新时期的全面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诞生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四大成就”的辉煌历史,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团结并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也是来之不易的。
(二)学习“四史”,是牢固和树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的重要基石。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斗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一伟大历程被生动地记录在“四史”中,这部经典的历史著作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珍贵宝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正确的学习和理解“四史”,对于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智慧,不断提高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的重要论述中,指明了历史教育的方向与重点,有力推动了全党和全族人民增强对四史的信心,加强了政治认同感。因此,我们要全面把握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培养历史观察力、分析力和评价力,不断提高历史知识水平,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和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我们的历史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努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贡献力量。
(三)学习“四史”,是把握和总结历史经验,继续赢得新时代长征胜利的有力依据。“四史”记录了中国在经历了多次挑战和考验后如何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不断推进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四史”也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警惕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风险,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科学预测未来。历史与未来息息相关,我们学习“四史”是要以史为鉴,结合现状,指导并开创未来[1],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四史”教育目的是深刻思考历史的同时,做好现实工作;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在把握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过程中,从现象看本质,高举历史唯物主义旗帜,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划清界限,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道德典范,凝聚中华力量。
二、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要通过“四史”教育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让大学生加深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回顾历史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2]。
(一)对“四史”的研究,有利于坚定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四史”的学习和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由之路。四大历史知识内容与相关资源可以作为实施理想信念的载体,党经历过的每一段艰难而辉煌的革命历史,都是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用这样生动的教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在“00”后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必须将“四史”教育资源整合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既要丰富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又要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机制。
回顾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我们党自从确立以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四史”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只是流于形式,而是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四史”的学习教育中认识、相信并付诸行动,使学生自觉地将爱国情怀内化为前进的动力。
(二)对“四史”的思考,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将近20 岁有抱负的年轻人,2035 年前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愿景的时候,在本世纪中叶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他们也只有三四十岁,他们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梦想全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也是肩负振兴中华民族重任的时代新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学习“四史”,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中国,感受中国发展的生命力与号召力,掌握历史中的规律,总结经验,汲取历史力量,感受时代的召唤,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自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紧密相连,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三)对“四史”的实践,有利于完成我们的初心与使命。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生在中国发展最好的时代,享受着国家繁荣昌盛的红利,同时也需要肩负起时代青年的使命。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四史”,了解初心和使命的内涵和意义,重温铭刻在诗词、书信、血液中深情的历史,让我们在思想与精神上自觉地接受洗礼。回顾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艰难的岁月到繁荣昌盛,无论我们党走得多远,走得多辉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动摇,始终没有忘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担负起历史的重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刻保持“时我不待”的使命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旗,在实践中书写人生美丽的篇章。
三、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在贯穿立德树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史”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开展好“四史”学习教育,能使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3]。但是在实际教育实践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四史”教育的主体需要多元参与。“四史”学习教育应该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需要不同部门、不同角色的主体之间进行横纵向的协同和交流。而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往往只关注思政专任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以及其他部门的主导作用,导致缺乏多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主要表现为:“四史”学习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对历史事件的讲述上,且内容略显枯燥,缺乏对历史的深入分析和思考,这导致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对历史价值观的关注和思考;学生的参与度也不够,部分大学生主体仅仅是抱着任务式的态度去上课、听讲座;学校的其他部门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握不准确,无法精准的把握大学生对哪些相关课程或活动感兴趣。
(二)“四史”教育的平台需要有机整合。虽然“四史”教育在不同高校已经建立了许多教育平台,但是这些平台还缺乏整合与优化,无法达到全方位、一体化的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并且缺少资源共享的平台;其次,“四史”学习教育课程缺乏与第二课堂、特色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对课程的参与度也降低;最后,新媒体在“四史”教育的应用比较分散,使得“四史”学习碎片化,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4]。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四史”学习教育往往无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四史”教育的评价机制需要完善。评估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效果不仅需要考虑教育者的表现,还需要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对于教育者,需要了解掌握目前“四史”学习教育的不足之处,应该如何改进并调整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等;对于受教育者,需要了解他们对“四史”教育的掌握程度,包括其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课程的价值观念、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等。但是,目前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反馈评估机制仍然较为欠缺。
四、高校将“四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践路径
高校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深刻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目标,从学生、辅导员、专任教师、学校各部门等多个视角出发,将“四史”学习教育渗透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用好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杜绝“假大空”,突出“四史”教育的感染力、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5]。
(一)从学生视角出发,积极主动参与“四史”学习,突出感染力。大学生是学习“四史”的主体,需要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主动性,养成积极主动的主体意识。一是从经典原著中学习,阅读四史,可以纵览世事变迁,领悟兴亡成败的规律与人世间的道理。“四史”中任何一部都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学习“四史”绝不能只靠简单的碎片化学习,而要做到系统学习,学习中国整部历史,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二是从伟大实践中学,把“四史”融入自己日常生活中,在疫情防控期间,很多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加入学校、社区的抗疫志愿者队伍中,在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中学习“四史”,体现了青年人的责任担当与国家情怀,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我的使命担当与社会责任意识;三是从深入思考中学,不仅要从四史中学习知识,更要从中学思辨与方法,把四史学习贯通起来,归纳出不同时期经历的挫折与教训,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综合分析,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二)从辅导员视角出发,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突出针对性。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多的老师,大到考研、就业,小到生病就医,学生都会主动寻求辅导员帮助,因此,在校学生对于辅导员的依赖性较强,这也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要想做好学生四史教育,一是要做“四史”学习教育的忠实践行者,主动完善自身的历史知识体系,能够对学生的历史疑惑做出科学正确的回答,在日常的管理中,有意识地把“四史”中蕴含的感人故事、道德观念、崇高理想传达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二是要做“四史”学习教育的主动谋划者,许多学生对“四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需要我们辅导员主动上前,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召开“四史”教育主题班会、举办“四史”答题竞赛等形式开展“四史”教育;三是做“四史”学习教育的积极引领者,走在学“四史”、悟“四史”、讲“四史”的第一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思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不断提升四史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思政教育的教学能力。
(三)从专任教师视角出发,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突出科学性。课堂教学是开展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利用课堂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突出“四史”教育的科学性。一是注重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四史”学习教育不能单纯靠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四史”内容的理解和深化[6]。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四史”学习理论教育新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适时将“四史”的内容引入课堂,同时也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问题的讨论中来。在校内实践教学中,要拓宽“四史”学习教育新渠道,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动员团委、学生办公室等各级管理组织参与协作。学校可开展红色歌曲、红色诗词朗诵、红色征文、红色视频等竞赛活动,开展志愿者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小组日活动,还可以举办专门的组织课程,邀请专家学者现场讲学,老红军讲故事,举办红色歌剧、舞剧等,使“四史”教学更加有趣、生动、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四史”教学的效果。在校外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外红色文化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革命事件社会调查活动,参观红色遗址等活动,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和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尝试在纪念馆、故居等红色场所进行现场教学,结合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进行现场讲解,将理论教学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7];二是注重校园文化与红色资源的统一。“四史”学习教育要坚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红色资源,实现“以文化人,以史育人”,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红色资源蕴藏丰富的素材与鲜活场景,展现了红色资源的多样特征,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亲和力与感染力。将红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丰富课堂的讲授形式,让情景式教学与问答式教学等得到相互补充,创设独特的课堂环境,将红色资源引入理论科研中,支持鼓励教师开展红色科研,形成一批有温度、有深度的理论科研成果。将红色资源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感受红色文化,促进学生自觉践行红色文化。三是注重历史精神与现实意识的统一。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不能将过去与现在割裂开来,也不能一味地就事论事,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表面,而是应该带着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回看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变迁中,把握历史的本质和精神内涵,深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探索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四史”教育的目的是在深刻思考历史的同时,让历史照进现实,做好现实工作,聚焦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国家大事,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7],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
(四)从学校各部门视角出发,创新完善“四史”学习教育新形式,突出实效性。1.培养选拔优秀宣传教育队伍。在学习“四史”教育中,高校需要建立两支队伍来进行宣传教育。第一支是学生宣传队伍,要求学生态度认真、责任心强,能够撰写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宣传材料,将学习“四史”教育的重要性传达给更多的人群,同时可以培育相关新媒体工作室、学生工作站等品牌团队,构建“四史”新媒体矩阵,营造“四史”学习教育微氛围;第二支是教师宣传队伍,要求教师政治可靠、业务精湛,具备深厚的学术基础和教育经验,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新技术,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方向[7],特别是要注意把好网络舆情关,及时发现不良的舆论苗头,保证“四史”教育质量。2.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忠实的网民,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前,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现了信息交流广泛快速、交往虚拟化、话语网络化等明显变化,而“四史”红色文化的话语体系是理论性和政治性的,表现形式相对简单,仍然主要是静态形式呈现,比如图片、文字和物体。要让大学生接受、认同、并践行“四史”红色文化,必须符合大学生接受规律,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如网站、微信、短视频等,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同时,他们也不会受到场地、时间、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可以进行实时碎片化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整合社会上优质的红色网络资源,搭建新媒体网络平台,创新“四史”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模式。一是开发线上红色微课程,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视频、微习题等内容,线上线下互动学习,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二是借助大数据技术,打造虚拟VR红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还可以介绍红色领域内已经建成的VR景区,如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这类已经建成的线上虚拟景区,实现红色资源共享;三是利用高校科研优势,组织师生积极开发红色文化产品,如红色小品、红色歌舞、红色动漫等作品,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抖音等向社会传播红色精神和红色价值观,扩大“四史”学习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并让大学生参与红色作品的制作,可以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精髓,感受更深刻,效果更明显[8]。3.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四史”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评价学习效果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高校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这样很难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难以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四史”教学。因此,除了期末考试,我们还应该在实践中加入红色文化的考核方法。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评价体系,红色文化被视为“四史”课程评价的重要项目之一,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除了期末考试,我们还应该要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红色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我们可以将学生参加校内外红色文化活动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方式,并在总分中给出一定比例的分数。
同时,还需要对高校“四史”教育体系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特别是要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纳入评价体系。除了学校管理部门的评价和考核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外部专家从专业角度对“四史”教育体系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红色文化素养,改进红色文化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