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媒体的高职院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2023-11-08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戴静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戴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肇始于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创新,但这一概念对我国诸多领域的改革具有指导性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传统的思政教学中供需矛盾凸显,影响思政育人效果,亟须结构性优化改革。自媒体为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既顺应了“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要求,又满足了青年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美好期待。
一、基于自媒体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契机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新时代,自媒体平台因其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等特点在思政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自媒体融入思政课教学,契合了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要求,也是顺应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现实需求。
(一)重塑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教学形态的应时之举。“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2],思政课要想做得好,必须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改变以往被称为“水课”的状况,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而改革创新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要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还要聚焦教学手段的拓展。在当下媒介不断进化迭代,自媒体呈现的即时性、强交互性、低门槛性极大延伸了思政课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场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场域扩展到各种网络媒体平台,教学形态也从传统线下进一步延伸到新型线上。此外,自媒体平台的存储性和“想用户所想”的大数据推送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即时的教学资源,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契合高职院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需之举。一直以来,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教师教、学生被动学为主,长期都处于教师供给的单一性与学生需求的多样性的失衡状态,供需矛盾凸显。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微信、短视频、小程序、App 等为大学生搭建了即时生动、全方位的学习交流平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日常需要,因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强,对传统思政课堂灌输社会主流价值形态带来了冲击,甚至会削弱学生主体对思政课理论的广泛认同。因此,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精准推进自媒体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是适应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求,更是引领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新格局。
(三)顺应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应势之举。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生于网络时代,成长并热衷于各种网络媒体技术的青年,对各类自媒体运用的天然明锐性与自觉探索的行为追求[3]。无论是日常生活学习,还是人际交往都谙于各类网络媒体的运用,其积极方面表现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资料也更加丰富、学习的方式更加自由泛化;消极方面则表现为:对信息的感官化和碎片化,越来越缺少深度阅读和思考,影响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此现实环境中,思政课在全面贯彻好党的教育方式,满足时代要求的同时,更要契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积极探索自媒体等自媒体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通过自媒体与思政课的精准融合,多领域、多方位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学生“学而不思”的状态,实现学生对理论认知的彻底性,解决学生成长现实中遇到的困惑。同时,自媒体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能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索未知,从而有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成长为学习的主导者。
二、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表现样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属于经济学领域,但同样适用于当前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同样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展开,思政课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要用体制改革的方式来缓解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逐步实现供需平衡。
(一)重视教师主体增量,忽视供给能力提升。自教育部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教师岗位以来,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大力推动按照比例缺编数招聘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要求的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呈现年轻化发展新态势,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实际供给水平和教学真正需求的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供给差。虽然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有指导性意见,但很多高职院校对思政课队伍的建设培训并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和长效机制,再加上思政课教师本身较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很难得到有效的培训去提升自身的教学供给能力。另外,一些学校对思政理论科研成果非常重视,导致教师侧重于学术研究而忽视了教学赋能。缺乏有效且长效的教学培训,又轻思政课程的研究,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足。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作为需求侧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教学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因此,当前思政课教师数量足够,但供给能力与学生期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可提升空间。
(二)注重教学内容全面,忽视供给内容实效。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四门课程,纵向上与初高中教材存在部分重复,横向上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也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只上一门课程,对其他课程内容并不熟悉,无法将理论知识讲深讲透讲活,一味地追求内容的全面性和概况性,导致思政课教学内容重复供给,供给总量的相对“过剩”,降低了需求侧主体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注重理论的灌输,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教学模式上,高职院校思政课采用了合班教学的方式,学生人数多,专业不同,容易忽视学生的学情和实际需要,导致教师供给内容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即所要未供给,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低,也就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影响课堂的实效性。此外,思政课教学以封闭的课堂教学为主,组织学生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机会较少,教师供给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做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重视教学手段创新,忽视育人价值发掘。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的教学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被广泛运用,如自媒体,它是顺应互联网科技发展应运而生,自媒体所具有的信息传播特点、资源整合模式和参与互动优势,特别受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青睐,充分运用自媒体等网络媒体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教学手段不断创新,自媒体的App 教学软件带有覆盖教学全过程的考勤、讨论互动等相关环节设置,为学生打卡签到、参与课堂提供了便利条件,极大提高了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虽然将自媒体等多媒体充分运用到课堂,改变了传统思政课平面化的教学模式,课堂看起来热闹,但反观学生课后学习效果,却对所要阐述的理论印象不深,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过分迎合需求侧的行为习惯,重媒体运用形式而忽视育人价值,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多停留在简单的视频案例、讨论回答等阶段,融入层次较低;网络素材过多,抑或是网络内容过于精彩,挤兑了教学重点难点的讲授与学习,这势必造成尽管课堂很热闹,听起来很舒服,但是实现不了课程所要达成的育人目标,自然也就难以从思想深处打动学生。
三、基于自媒体的高职院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4]。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显现出的供给侧矛盾问题,可以从优化供给主体、创新话语表达等多方面探赜路径优化。
(一)优化供给主体,精准思政教学的“优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优化供给主体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近几年,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急剧扩张,给队伍建设带来严峻考验,高职院校要统筹优化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主体的问题,一是要优化主体配置,在教师总量满足的前提下,优化教研室各年龄段的配置,实现老中青传帮带。同时借助外力,特别是对社会人才资源的配备,构建专兼结合、内外协同的一体多元格局,真正做到主体优配置;二是要“练好内功”,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思政课教师的提升培训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国家、省以及各学校等多层次专项培训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交流、调研实践,提升思政课教师学理分析和理论供给能力;三是加强优质资源的输出,统筹不同阶段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思政课不同科目的内容衔接,推进教学内容一体化的改革创新。此外,教学主体根据不同课程性质精心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有助于实现供给的内容优化。
(二)把脉思想动向,精研思政对象的“实需求”。“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5],以“人”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就需求侧而言,学生对学校思政教育的诉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思政课作为一门偏重于理论阐释、价值观培育的学科,理论教育要赢得需求侧的认同,彻底说服人,就必须关切需求侧的思想动向、解答他们的困惑。新时代教师主体一是要充分借助自媒体云端走进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洞察学生困惑,以共同关注为契合,讨论分析社会热点,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阐释、释疑,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教学供给质量;二是要动态掌握学生主体的情感需求,建设智慧信息化、富有趣味性的校内校外思政课堂,借助场景式、实践式等校内外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从教学实践中学知国情民意,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激活学生的信仰需求,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态势与规律,将自身的内在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不懈奋斗。
(三)创新话语表达,精推供需两侧的“深融合”。“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道理讲得好不好,话语方式很重要。创新话语表达一是要转变话语表达的“语态”,以往思政课为了阐释宏大的理论,往往在语态较为严肃,让学生听起来仿佛在宣讲,晦涩刻板,不易理解,唯有多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才能发挥话语优势,扣动学生内心。互联网时代,在各式各样的网络媒体中,青年人以自己语言天赋创造出大量通俗且流行的网络语言,既有积极向上,也有诙谐幽默的,其背后是青年人的精神状态的投影,思政课创新话语转变语态,首先要真实化,“寓理于事”;其次要通俗化,将深邃的政治话语与平直的口语相对接,深入浅出解读宏大理论,让学生听得懂;再次要富有时代性,要注重用青年人的易接受方式,以富有时代性、年轻化的语态让学生有代入感,更有吸引力。二要创新话语表达的“形态”,网络媒体时代,各类革新技术纷至沓来,AR、VR、短视频、客户端蓬勃发展,要精准使用现代技术,让思政课教学内容实现视觉、听觉的立体化呈现,有意义的同时更有意义。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共创话语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达到供需“深融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一种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创新。为应对解决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凸显的矛盾和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新形势下,优化思政课教学主体供给的同时,高效发挥自媒体技术育人优势,精选教育内容,精研教学对象,创新话语表达,助力构建更有效的教学供需结构,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