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养老视角下的安置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

2023-11-08李楚涵傅娅

建材与装饰 2023年31期
关键词:老化养老居民

李楚涵,傅娅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

0 引言

在中国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时间推进,城市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而安置社区这一形态、位置、居民都极其特殊的时代性话题成为矛盾的交点,本文通过对安置社区现有空间的研究,分析失地老年居民身心因素,寻求这样特殊社会条件情况下的安置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策略。

1 城市化进程下安置小区的大量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由以乡村为主体的国家开始逐步转型为城镇为主体的国家。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乡村的形态向城市转变,也是乡村常住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大量人口密集的农业农村区域以征地拆迁的形式来获得用地,同时对涉及的农民进行就业和居住上的安置。由此,大量的安置社区出现在了中国的版图上。

这类安置社区的居住人员主要是“被城市化”与“被拆迁”的农民,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生活居住空间的变化,还有“失地失业”后心态和角色的转变。城乡安置社区较原有的乡村家族聚落而言,是一种“半熟人社会”的城市社区居住环境,它们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具有城市乡村双重属性,既具有一定的城市便利性,也保留着熟人聚居的特性。社区的公共空间作为居民长期生活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这一角色适应的过程中应具有推动作用。

2 社区养老强调适老化设计

适老化设计是指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及行动特点特殊,在出行、医疗、休闲游憩、景观呈现乃至心理适应方面的要求都会更为细致,在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及行动特点做出相应的设计,包括实现无障碍设计,引入急救系统等,以满足已经进入老年生活或以后将进入老年生活的人群的生活及出行需求。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2 亿的国家。快速的老龄化导致养老需求极具升高,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从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养老为主转变是养老模式演变的基本趋势[2],老年人对社会养老资源的需求明显加大。尤其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2 年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将推进养老体系健全作为重点建设问题:推进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形成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强调各界共同努力,为老年人营造健康、舒适的良好养老环境。

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及其连带问题在安置社区中体现尤为明显,调查研究表明,空巢老人这一现象大多集中的出现在城市旧有和城郊社区中[3],其中就包含大量的安置社区。相较于能够享受高端养老护理团队服务的高消费人群,安置社区中的大部分老年居民只能依托于社区内的养老服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安置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对良好养老生活环境营造和缓解养老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安置社区适老化现状及相关研究

安置社区的建设源于农村向城市发展,其建设公共性、强制性较高,且主要由政府主导,考虑到经济社会各方面因素,安置社区建设通常以满足基本功能即居住功能为主,社区建设常常以速度和数量为先,安置社区虽生活形式上已由村落制度走向社区制度,但其公共空间未能真正从居民需求出发,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软性需求常常被忽略。

此类社区内部缺乏流畅的社区交通系统,易有交通不便的问题;在社区风貌呈现层面上,设计手法不免有些粗糙,风貌设计较少考虑到社区居民尤其是生活在这片土地几十年的老年居民的“乡愁”心理,容易出现新旧脱节或是毫无历史文化底蕴的问题;其次,在人性尺度和细部设计以及公共活动生活场景的营造上也缺乏更多的思考。

现如今,学者对于安置社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社区治理机制、失地农民再就业、易地扶贫政策等政策和治理策略方面,关于安置社区空间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尺度上空间的整体融合以及建筑学角度安置社区建筑空间设计以及产品设计角度下细部的适老化装置上,对于居中尺度的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研究较少,而对于一部分适老化改造更新的研究大多是出于旧城更新的角度,社区适老化就目前的文献而言通常针对个案,还未上升到普适性的层面。因此,发掘老年人身心需求,对安置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普适性设计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更成熟完善后也有机会指导运用于现实社区更新、设计,提升老年人居住环境质量,发挥其现实意义。

4 老年人身心特征分析

老年人身体具有多个方面特征,其身体机能的衰退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他们的视力、听力、活动能力、记忆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他们也更容易受到疾病和外界因素的影响。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可能会受到健康影响,从而限制了他们进行过于激烈的活动,更偏向于舒缓的活动,比如交谈、喝茶、下棋、散步等,活动量可能会减少。其次,由于老年人的肌肉组织变薄,其肌肉力量和耐力也相应减弱,使得他们无法做出过大的动作,活动幅度相应也受限。最后,老年人的感官系统会减弱,影响身体活动的准确性。因此,老年人应该有适度的体育锻炼,保持健康,可以进行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散步、游泳等,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以及增强免疫力。

就老年人心理特征而言,首先,老年人的注意力比年轻人短暂,接外界信息的能力较弱;而且,老年人在思考上认知资源和洞察力较低、情绪体验敏感程度高,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此外,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容易出现失控、失去方向感;最后,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面对改变时也更易感觉不安。因此,空间设计必须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引导老年人以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促进心理健康,使老年人充满活力。

5 安置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优化策略

安置社区的公共空间适老化优化主要从老年居民心理生理需求出发,强调满足老年人群的活动特征及需求,同时要考虑到居民经济社会条件下(即大都收入较低,失地失业大部分时间呆在家中)设计策略的可行性。通过分类空间中的适老化要素,连接空间与老年人活动的关系,从而探索如何通过空间的优化设计,提出空间策略,改善提升老年人生活居住环境。

5.1 安全易达的交通系统

老年人出行主要以休闲出行为主,大部分出行范围在1.5km 即也就是社区范围内[4],出行方式主要是以步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主。因此在适老化交通系统的设计上,设计将主要分为社区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两类。发展公共交通,建立方便健全的社区内外公共交通体系,保证老年人出行的自由便利;同时做好人车分流,保证出行安全;在停车位设计上,相较普通社区可适当增设残疾人停车位,考虑特殊人群需求。安置社区老年居民由于在城市里缺乏熟悉感,出行范围往往都控制在步行可达的社区范围内,在人行交通系统设计上,注重安全设计,做好道路的防滑处理,保证路面平整防止磕碰摔跤;保证流线的可达性,坡道设计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在梯步、拐角、路沿等区域应做好安全标识。多方面满足老年人出行特点、方式的设计,为其打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出行环境。

5.2 完备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上强调公共性以及便利性。城市社区较乡村的便利性不应只体现在地理位置上,设施要求覆盖广泛、内容完备,包括交流沟通、运动健身、医疗、家政服务等等。在细部设计上,考虑老年人的行为生活特点,注重细节设计:安装栏杆扶手,满足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使用;运动道路可设置分段距离提示牌,鼓励老年人运动;设施材质尽量选用柔软且具有肌理的材料,既保证安全的同时也通过触感增强使用体验;在颜色选择上选取温暖、明亮的颜色,提升心理安全感舒适度;也可通过音乐播放装置提升社区氛围感,利用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通过细致细心的设计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充满尊重、便捷无忧的生活空间。

5.3 健康宜人的自然环境

从乡村走到城市,是一个从自然走到非自然的过程,离开乡野,安置社区的老年人很容易产生不适应、渴望接触自然的心理。因此,要在安置社区中营造健康宜人的自然环境,设计开放舒适的户外环境,利用阳光、流水、清新空气和植物等自然因子促进机体调节免疫。在植物选择上,利用园艺疗法促进老年居民健康:选择无毒无刺、安全的植物;也可选择能释放芳香疗养香气的植物,如云杉、马尾松等;还可选择植物枝叶具有特殊质感或柔软下垂,可通过触碰传递至心理引起生物同质共鸣的植物[5],如吊兰、常春藤等;除此之外,也可多选用乡土植物,既节约成本便于种植,也易被老年居民熟知,照顾到老年人的归属心理。

5.4 开放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当前,由于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吸引力不强,文娱场所实用度不够,许多老年人不得不选择独自或是室内的活动,只能通过棋牌、看电视等手段打发时间,甚至出现了公共空间私有化的倾向,缺乏室外活动和正常社交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因此,应从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出发,为缓解老年人社交缺乏孤独感的问题,创造舒适的沟通交友环境,同时利用不同合宜尺度的交往空间安排不同活动,配套相关活动服务设施,着力提升场地活力度、人群吸引度。因此,通过公共活动空间的优化设计鼓励老年人出门,同时居民的活动也会反向促进社区设计场地的更新,达到双向的良性循环。

5.5 具有特色的社区风貌

研究表明,即使有了能够满足活动需求的硬件设施,居民也可能很少参与社区空间中来,其主要原因是居民缺乏社区归属感和互动参与感,对生活空间存在陌生感。安置社区老年居民聚集的场所从熟悉的田间、集市变为了市政公园、广场。日常交流场所的转变使得对于生活社区归属感熟悉感降低。因此,在安置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上,应延续原有乡村文脉,挖掘传承地方风俗文化,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底蕴的社区风貌。在景观营造细节方面,针对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的特点,应加强景观空间的易识别性,例如,对街道建筑立面通过加大与环境差异增强识别度,改善照明、增加光的强度及采用多色彩、大字体的指示性标志等。此外,社区风貌的营造也可通过乡村熟悉生活场景的搭建来实现,例如运用记忆重构的设计手段,打造都市农业、集体观影、周末集市等场景空间,形成社区独特的人文风貌景观,使老年居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身体放松和心灵慰藉。

5.6 共建共享的社区共治空间

老年居民经历了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年龄变大身体素质下降,尤其是由农村来到城市的老年居民逐渐被社会“边缘化”,过去和现在身份的转变会给其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易使之产生失落感,从而导致公共性、社会参与感低。从更宽泛的角度看,“公共性”可被理解为“参与”,对于安置社区空间建设而言,即民众自愿“参与塑造公共空间”。应鼓励安置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空间建设,其实,老年居民积累了丰富的技艺才能、知识经验,往往缺乏实践运用的机会,而安置社区可以也应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使其成为公共空间和活动发展的主力。例如,在社区中设置“共写报刊栏”“共植一米田”这样的共治空间,使共建共享真正落到具体落到实处。

6 结语

社区养老强调以优质的社区服务和舒适的社区环境满足老年居民的生活需求,适老化的安置社区设计能够有效提升社区生活舒适度,提升老年居民幸福感、归属感,能够缓解安置社区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未来的研究应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优化分析安置社区适老化设计策略和灵活处理办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老化养老居民
基于HCD的适老化胶囊包装设计
延缓大脑老化,要怎样吃
石器时代的居民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杜绝初春老化肌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