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策略
2023-11-08范雯铭
□ 范雯铭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愈来愈密切,双管齐下地做好对内和对外的传播工作、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愈加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中国故事离不开优质的讲述者,主持人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自然要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随着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如何精彩地讲好中国故事并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是主持人在新时代面临的新任务。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对主持人的新要求
传统主持模式被打破,主持角色定位亟需转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如今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覆盖率更广,信息量更大且更新速度更快,传播时效性强,更加强调与受众的互动,因此媒体传播过程从传统媒体为主的简单同质传播逐渐转变为以新媒体为中坚力量的多元传播、复调传播、精准传播和共情传播。而主持人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发挥着“最后一棒”的作用,不仅要准确地进行信息传播,还要实时接收用户的反馈,适时调整主持策略,与受众建立良好的双向交流模式。但依附于传统媒体诞生的主持人行业面临着显著的新媒体时代特征和媒体的深度融合形态,经验式的传统主持模式和传统的主持人角色定位不再适用。在以传统媒体为主的媒介环境中,主持人是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的“传声筒”,是为了构建人际传播、树立受众“认同意识”而推出的角色,促使原本虚化的信息媒介人格化、形象化。[1]正因这样的角色定位,传统主持人的形象要品貌端庄,主持形式要严肃庄重,主持风格要中规中矩,与受众之间存在强烈的疏离感,更偏向于模式化。然而随着新媒体力量的涌现,全民参与媒介传播,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把控的传播方向和传播内容有限,作为官媒“代言人”的主持人和受众的话语权逐步趋向于平等,传统疏离的主持模式也无法再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对此,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亟需转型,应从单一的信息播报员向“评论员”“访谈者”“主讲人”等多角色发展,学习适应新媒体平台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良性互动和彼此融合,在新时代依旧能够发挥职业价值。
新时代中国故事讲叙者亟需全能型的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中曾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为重要。”[2]以有声语言承载中国故事传播的主持人,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为了快速适应全民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主持人不仅需要及时调整角色定位,也需要主持人提高综合能力,新时期主持人面临着显著的发展瓶颈。[3]近年来高流量的综艺节目《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为了迎合受众多元化的需求,积极创新节目编排和策划,传统连续成段的“站桩式”主持模式逐渐淘汰,多以不同风格简短的主持词串联或巧妙的节目设置,凸显嘉宾以及节目本身的元素,削弱了主持人引导、串联、控场的作用,呈现出“去主持人化”的趋势。同时,许多电视综艺节目启用跨界主持人,他们原本可能是歌手、演员、导演等,由于节目特质需要,从而转型成为主持人,“泛主持人化”的现象越发突出。上述现象在更好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和激发主持行业活力的同时也大大挤压了传统主持人的生存空间,科班与非科班主持实力的差异也会带来主持人综合水平良莠不齐的乱象。在激烈的竞争中,传统主持人应凭借前期积累的个人阅历和主持经验、专业高水平的主持技能,根据新媒体机制向全能型人才发展,发掘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像白岩松、董卿等著名主持人,不仅担当主持人还能够担当制片、策划、编导的角色,尽管媒介变迁,他们依旧能站立在时代潮头,因此只有全能型的主持人才有实力做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讲叙者,为中国故事的传播撑起坚实的后盾。
主持人应担当跨文化传播使者。在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是中国在当前的国际舆论格局中仍然处于劣势,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和中国迅速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西方敌对势力塑造的中国刻板印象亟需打破。讲好中国故事,对内要坚定文化自信,对外需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主持人作为中国故事的讲叙者应该考虑到国际受众,担当跨文化传播使者,将中国故事传播出去。“积极主动,久久为攻”地讲述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主持人在国际传播的主要使命。主持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全面充分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感为基石,应用便于国外受众理解和接受的语系语态讲清楚中国主张、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传达中国谋求与世界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善愿望。主持人要培养国际化视野,增强跨文化传播意识,在本土化和全球化的链接中跳出刻板的思维方式,努力寻找或构建中外文化的联结点,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共识、沟通感情,推动国外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跨文化传播对主持人国际视角的敏锐度以及其他语种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工作也要积极推进,充实储备人才库。
深入挖掘好故事,做新时代的优秀讲述人
从人民角度出发,发掘“真”故事。新时代主持人想要讲好中国故事的首要前提是有好故事。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优质的故事素材不难发掘,但是想要故事深入人心,就需要讲述贴近民心的“真”故事。主持人要捕捉鲜活动人的真情故事,要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深入基层,积极践行“四力”要求,增强脚力、提高眼力、补充脑力、凝聚笔力,才能将故事挖得深、说得透、讲得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年主持人大赛上,深入人心的故事往往都是来自于主持人实地考察的第一手素材,他们翻雪山、驻军营、出国门的真实经历为现场的语言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群众中来”才能“到群众中去”,所以主持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群众,发掘真实有魅力的中国故事。
全面参与节目策划,选材“精”故事。中国故事的选材不仅要“真”,还要“精”,这需要主持人具有精品意识。伴随着新时代主持人角色定位的复合化和全能化,主持人深度参与栏目策划和节目编排,有助于培养主持人选材的精品意识。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主持人要具有“火眼金睛”,在海量真实的故事素材中选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中国故事,再深入挖掘故事细节,精心加工进行二度创作,以故事为媒,以内容为王。优质的故事内容与主持人相辅相成,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综艺类节目,每一期故事主题词都由节目组精挑细选,作为主持人兼任制作人的董卿始终事无巨细,把关每一个流程,深度参与故事的选材、提炼和升华,最终才呈现出了如此高品质高水平的节目。
注重讲述方法,表达“准”故事。面对不同的中国故事,讲述的侧重点和讲述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主持人在讲故事之前要优先考虑适合该故事的最优讲述策略,做到脉络清晰、胸有成竹、准确无误地表达故事主旨,有机链接故事内容和受众。主持人选择讲述策略时可以从叙事技巧方面考虑,例如如何谋篇布局、设置悬念,使故事的讲述过程更生动;怎样调动受众的心情;从什么角度切入故事,引出下一步流程;采用何种叙事方式以及何种语言体系、语言风格等。像在节目《档案》中,主持人讲故事先是提出一个问题设置悬念。然后,从细节入手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通过调动受众视听感官,采用不断变换位置的“游弋式”的个性化主持方式来讲述历史故事,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进而有效精准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新时代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探析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发挥有声语言效用。任何行业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时代背景,作为中国故事讲述人的主持人想要始终发挥有声语言的效用,一定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了解新时代的特征,准确理解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主持人要对新时代的中国有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解,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对国际新闻、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的敏感度,训练能够迅速透过事件分析其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或者中国精神的提炼能力,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积累深入采访各行各业人士的经验,以此丰富有声语言素材,进一步助力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的主持人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以全面的视野、敏锐的思辨紧跟时代潮流,准确理解新时代的中国。
灵活运用主持技巧,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持人想要精彩地讲述中国故事,自身强硬的主持专业技能是关键。主持人最核心的专业技能是有声语言的创作,有声语言不仅承载着一定信息,也是反映一个主持人各方面素质修养的物质外壳。[4]主持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在有声语言的创作与表达上苦心钻营,熟练应用播音主持“内三外四”技巧,力求有声语言标准规范、简洁易懂,并在此基础上表达生动,赋予个人特色。主持人对受众的把握,首先应用到的主持技巧就是对象感的把握。对象感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在播读有声稿件的时候,根据文章情景须在心中设立一个对话的对象存在,并且要感受到对象的反应,意识到对象的心理、情绪、愿望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主持人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要重视对象感,不论台下是否有观众,主持人心中都要设定对象的存在,这有助于营造讲述感和互动感,而不是播讲式的单向传播。心理素质强、实践经验多的主持人往往会直接将真实的受众作为原本设定的对象,通过肢体语言或眼神交流感受对象听到不同的语言表达后流动的情绪变化,从而弹性化地调整自己的语态。2020年央视《新闻联播》出现的新主播的语音语貌相较于之前的主播更重视对象感,他们的语调不会很高,语速略快一些,削弱了传统严肃的播报播讲感,节奏更加鲜明,语言的讲述感更强。《朗读者》中的主持人也充分重视对象感,将书面化的串词和口语化的表达相融合,根据不同情境适时转换语气,既提升了语言质感又让受众明白易懂,享受在其中。
主持人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让受众听进耳里,更重要的是留在心里,因此主持人要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调动受众的情感,让受众同频共振,产生共情共鸣,才能有更深远的传播效果。其中主持人的情感表达是关键,它贯穿在主持人话语实践的整个过程,影响着话语质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富含情感的表达最能打动人心、感染情绪,当主持人以真心真情进行有声语言的创作和表达时,受众是能够感受到的,并且更愿意去给予积极的情感反馈,与主持人达成良好的情感交互活动,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主持人在语言表达中对情感的精准把控和感受程度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和共情能力,很大程度上受自身阅历的影响。在播音主持技巧中,播音员主持人会通过“情景再现”调动感情,即播音员主持人在脑海中根据稿件内容联想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感受其蕴含的情感及态度。因此,主持人在讲述中国故事,体会其背后的思想感情时会运用“情景再现”技巧,如果主持人恰好有与所讲述的故事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更有助于构想脑中情景,更好地把握感情。因此主持人要不断实践,深入生活,丰富自身的阅历,善于观察和思考,打造自己的独特风格。
新时代主持人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持人作为中国故事有声传播的载体,既是“灵魂角色”也是“最大变数”。主持人是以人的属性、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就应该具有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一个优秀的话题故事类有声语言创作必然散发着浓厚的人文关怀,直抵受众内心,带来触及人类灵魂的思考,这就要求主持人在讲述故事时对语言分寸进行巧妙把握,对故事脉络梳理清晰,了解与揣摩主人公的情感。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中的一期节目《这个绿色不“环保”》讲述的是某学校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现优异的学生佩戴红领巾,而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佩戴绿领巾。白岩松针对这一事实阐明学校老师的初衷是积极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家长的情绪,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值得肯定,但是具体的教育方法还需慎思而行。这一表述兼顾关照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心理,极大缓和了三方关系,充分体现了主持人的人文关怀。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主持人要讲好中国故事,应当肩负社会责任,力求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和正向的社会影响。白岩松的另一期节目讲述医患关系时,充分表达了对医护群体权益的保护,以此引申到网暴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呼吁媒体不要通过引导舆论博取热度,方方面面体现了主持人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故事交由到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主持人来讲述,国家和人民才能放心。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好故事,灵活运用主持技巧,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发挥有声语言效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完成新时代赋予主持人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