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目标下城乡居民生计资本提升研究
2023-11-07王丽扬杨红娟周欣怡
王丽扬,杨红娟,周欣怡
(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文献综述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2]。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在历史的新起点,我们党根据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将共同富裕放在更为关键的位置上。在此背景下,生计作为谋生的方式或手段,是城乡居民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性质状况与组合配置的综合表征,成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与基本构成[4]。在影响居民生计的诸多因素中,生计资本作为居民生计的核心要素,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5],如何提升生计资本水平亦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着眼点。由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且适用范围广的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系统评价我国不同省份及地区的生计资本水平,把握生计资本水平的时空异质性,有助于国家准确掌握生计资本的发展规律及发展短板,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依据。
生计资本是城乡居民用于生存或发展的各类资源集合。本文主要以可持续生计框架(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ramework,SLF)为基础[6],进行生计资本的结构与测量研究;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民族地区[8]63-73等典型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自然、人力、金融、物质、社会及文化6类资本构建不同地区城乡居民的生计资本结构和评估机制;运用不同方法从时间和空间对省际城乡居民的生计资本差异程度进行了测算。吴嘉莘等[9]27-40以2008—2017年为时间跨度,采用自然间断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了中国31个省份城乡居民的生计资本状况,得出中国城乡居民的生计资本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集聚现象,且表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王梦晗等[10]36-44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中国省际2005—2018年居民生计资本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中国省际居民生计资本在空间上呈现“东密西疏、东强西弱”的分布特征,空间邻近关系和产业高级化差异对中国省际居民生计资本的空间关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由于生计资本是生计策略选择的基础,研究得出自然资本对农户选择纯农型生计方式的影响作用最大,而社会资本则是农户从纯农型生计方式向兼农型或非农型生计方式转化的关键因素[11]56-66。因此,不同生计资本状况决定了城乡居民生计策略选择的差异性[12]。另外,生计资本的存量大小关系到居民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影响到行为选择。相关研究从生计资本水平出发,发现生计资本对城乡居民的社会治理参与行为[13]、秸秆处置亲环境行为[14]、耕地利用行为[15]、土地流转[16]及退耕还林[17]等行为均有影响;同时,生计资本的持有量与各类生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有关[18-19]。综上,提高城乡居民生计资本总量及优化生计资本的结构有利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共同富裕的推进。
以上对生计资本展开的丰富且有益的研究为本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基于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特定省份、地区的分析,以中国31个省份、三大区域(东、中、西部)全样本为对象进行较长考察周期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虽有少数学者从省际层面分析了全国城乡居民生计资本的区域差异,但对生计资本水平区域差异的来源及动态演变过程研究不够深入,难以对中国省际生计资本水平进行更为细致和深入的考察;二是目前对生计资本的研究基本都以英国国际发展署(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的五类资本[6](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第六类文化资本对其现状进行评估的,缺乏对数字资本的考虑。在数字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字资本正通过改变城乡居民社会生活空间、人口流动、生产模式、消费环境和生计模式的方式影响着城乡居民生计资本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资本是居民生计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乡居民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1]56-66。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数字资本也成为了生计资本的构成。因此,有必要构建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数字资本组成的生计资本水平评价体系,以衡量分析城乡居民的生计资本状况(见表1)。
表1 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
1.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是指为人们生计提供资源流和服务的自然资源储备,包括土地、水和生物资源等[8]63-73,其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居民自然资本水平的高低。自然资本主要对第一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劳动能力和健康状况[9]27-40。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取决于庞大的人口数量,还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其质量的影响,而人力资本的质量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又紧密联系。有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会选择其毕业院校所在的省份就业[20-21],可见,高校毕业生人数对各省人力资本的积累产生了重要影响。
3.物质资本。物质资本是指居民用以维持生计、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基础设施和物质[10]36-44。食物和水作为维持人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其产量体现了一个区域的物质生产能力和人口供养能力;而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液化石油气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越高物质资源越丰富。
4.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指居民用于生产和消费的资金来源和信贷机会[22],主要包括居民的资金存款、工资及退休收入、贷款及其他外部资金来源等。地区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往往拥有更为丰厚的金融资本[23]。
5.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居民为实现生计目标所需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来自受人们信任、归属、支持的社会组织、政府等。社会资本存量越高,居民的健康水平越高,死亡率越低[2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是地方政府保证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也是居民获得政府资源的重要形式。交通通信支出是居民维系社会网络的重要方式,交通通信支出越高,与社会的互动程度也越高[25]。
6.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指个人或家庭在文化及文化活动方面拥有的有形及无形资源[26]。有形文化资本包括书籍、历史遗迹和手工艺术品等,无形文化资源包括约束群体行为的价值观念、习俗等,政府相关经费的投入对文化保护和传承、居民价值观念转变起到重要作用[27-28]。
7.数字资本。数字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生活机会的数字资源[29],包括数字技术和数字技能两个维度[30]。数字技术主要包括数字组件、数字平台和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资本积累的基础。在数字化时代,居民对数字技能的应用更多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使用来完成的[31]。
(二)研究方法
1.全局熵值法。分析各省生计资本水平时需对相关指标赋予权重。全局熵值法作为一种以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指标权数的客观赋权法,有效克服了主观赋权法存在的主观性和随机性过强无法反映现实的弊端,能更客观地反映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因此,选用全局熵值法对构建的生计资本指标体系进行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9]27-40:
(1)构建全局评价矩阵。为计算不同地区的生计资本水平,需对m个地区t年的n个评价指标进行测算,将收集的数据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到下排列,构成一个mt×n的全局评价矩阵,记为x=(x1,x2,…,xn)mt×n=(xij)mt×n,其中1≤m≤31,1≤t≤10,1≤n≤35。
(2)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采用极值法对各省份生计资本数据进行处理。
(1)
(2)
(3)数据的平移。由于对数运算过程中需要底数大于0,因此,对于标准化后的x′进行平移处理。
(3)
(4)计算指标所占比重。计算第i个省份的第j项指标所占比重Yij。
(4)
(5)计算指标的熵值。ej为第j项指标的熵值,0≤ej≤1。
(5)
(6)测算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aj=1-ej
(6)
(7)计算指标的权重。
(7)
(8)计算指标体系综合评估值。
(8)
2.Kernel核密度估计。为全面剖析地区间生计资本水平差异分布的演化过程,本研究选择非参数估计方法之一的Kernel来刻画各地区生计资本水平的绝对差异与分布演化。具体计算公式如下[32]:
(9)
(10)
3.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由于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同时具有精准测度地区差距和对地区差距的来源进行分解两方面的优点。因此,选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对我国生计资本水平的相对差异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地区间生计资本水平差异的来源与构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33]:
(11)
(12)
(13)
G=Gw+Gnb+Gl,Ggb=Gnb+Gl
(14)
(15)
(16)
(17)
(18)
式中:G表示生计资本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反映中国省际间生计资本水平的相对差异;yij为第i个地区的第j个省份的生计资本水平;k为地区个数,n为省份个数;μ为各地区生计资本存量均值,并对其进行排序;Gii为第i个区域内的基尼系数,Gim为第i和m个区域间的基尼系数,Dim表示第i个和第m个地区间生计资本水平的相对影响,dim表示地区间生计资本水平差值,即第i个和第m个地区的所有yij-ymr>0的样本值加总的数学期望,pim为第i个和第m个地区的所有ymr-yij>0的样本值加总的数学期望。
(三)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一致性,为全面反映中国城乡居民生计资本水平及区域异质性,本研究的生计资本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及《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
三、生计资本水平的测度分析
(一)生计资本水平测度
依据国家统计局行政区域划分标准,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运用全局熵值法对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份的生计资本进行测算(见表2),并绘制东部、中部、西部和全国2011—2020年生计资本变化趋势图(见图1)。
图1 2011—2020年全国及三大地区生计资本变化趋势
表2 2011—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生计资本测算值
(二)生计资本水平测度分析
1.如图1所示,从全国层面看,生计资本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整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表明全国生计资本水平有所提高。从地区层面看,中国生计资本水平具有差异性,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特点。从省域层面看,我国各省份生计资本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20年,生计资本综合水平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是广东、山东、江苏、河南和四川,而西藏、天津、青海、宁夏和海南的生计资本综合水平较弱,排名在后五位。
2.各类生计资本在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别。如表3所示:2011—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拥有的7类生计资本排名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程度较高的五位全部都是东部地区省份;二是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数字资本的排名前五的省份以东部地区省份居多;三是除了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以外,其他5类生计资本存量较低的省份均以西部地区为主。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经济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具有充裕的金融资本,可为地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基础设施,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就业和创业;二是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可以依靠其自然资本的优势发展农业,继而带动地区物质资本的提升。
表3 中国省际各类生计资本排名
四、生计资本水平的绝对差异
分别选取2011、2013、2015、2017和2019年这5个年份作为Kernel核密度估计样本,并通过对核密度曲线位置、高度及波峰数量的对比分析,探究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内部城乡居民生计资本水平绝对差异的动态演进历程。
(一)全国整体层面
如图2(a)所示:全国生计资本水平的分布动态呈现以下特征:首先,核密度曲线整体上随着时间的变化向右移动,说明考察期内的生计资本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次,核密度函数波峰高度下降,波峰宽度增大,说明我国生计资本水平的绝对差异在扩大;再次,核密度曲线存在显著的右拖尾现象且具有拓宽趋势,表明全国省份间生计资本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出现“优者更优”的现象;最后,核密度曲线由双峰状态逐渐转变为单峰状态,说明全国整体两极分化特征逐渐消逝,呈现单极化趋势。
图2 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生计资本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
(二)东、中、西三大地区层面
如图2(b)~(d)所示:东、中、西三大地区生计资本水平的分布动态呈现以下特征:首先,从分布位置看,随着时间的流逝,东、中、西三大地区核密度分布曲线的中心及变化区间都向右偏移,表明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生计资本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这与全国整体生计资本水平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其次,从分布形态看,东、中、西三大地区分布曲线主峰的形态均呈现高度下降、宽度变宽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各省份生计资本水平差异性不断增强,生计资本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再次,从分布延展性看,东、中、西三大地区分布曲线均呈现右拖尾现象,说明各地区均存在生计资本水平较高的省份。最后,从极化情况看,东、中、西三大地区分布曲线基本由一个单峰构成,表明各地区生计资本水平不存在多极分化现象。
五、生计资本水平的相对差异
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对城乡居民生计资本水平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及差异来源进行测算(见表4)。
(一)生计资本的总体差异
如图3(a)所示:全国生计资本水平的相对差异呈下降趋势。具体而言,2011—2018年生计资本水平整体基尼系数下降明显,由0.261 52降至0.245 17,降幅为6.252%;2018年后出现反弹,呈小幅递增态势,基尼系数升至0.246 23,随后回落至0.242 52。2011—2020年,我国总体基尼系数平均每年下降0.727%,相对差异的减小幅度较为微弱。这说明伴随一系列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发布,全国范围内生计资本非均衡现象得到缓和,但各省份间生计资本水平的相对差异依旧显著,缩小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应成为未来相关政策的方向。
图3 生计资本水平的基尼系数差异及分解结果变化趋势
(二)生计资本的区域内差异
如图3(b)所示:区域内生计资本均值从大到小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具体而言,东部地区是生计资本发展最不均衡的区域,这与东部地区内部两级分化存在密切关系,既有生计资本水平较高的省份,如山东、广东,又有生计资本水平较低的省份,如天津、海南,地区内部生计资本发展出现了断层。从区域内基尼系数演变趋势看,东部、中部和西部生计资本的基尼系数均呈现缩小趋势:东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从2011年的0.262 0下降为2020年的0.247 0;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从2011年的0.150 5下降至2020年的0.129 5;西部地区基尼系数整体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0.700%。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内差异同步缩小,其主要原因在于“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对推动地区内生计资本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考察期内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均呈现缩小趋势,中部地区生计资本区域内基尼系数的降幅最大。
(三)生计资本的区域间差异
如图3(c)所示:东、西部地区区域间生计资本水平差异最大,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次之,东、中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最小。具体而言,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生计资本水平差异最大,表明东部地区生计资本水平较高,生计能力较强,而西部地区生计资本水平较低,生计能力相对较弱。从变动趋势看,东、中部地区区域间差异呈现小幅波动态势,东、西部和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生计资本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下降速度较快,年均降幅为1.401%;而东、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下降速度较慢,年均降幅为0.672%。究其原因,主要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区域性战略给中、西部地区生计资本的提升创造了诸多机会,使得东、西部地区区域间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生计资本水平的差异不断减小。总的来看,东、中部地区区域间差距在样本期内较为稳定,东、西部和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差距在逐渐减小。
(四)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
如图3(d)所示:区域差异来源按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区域间差异贡献率、超密度贡献率和区域内贡献率。具体而言,区域间差异贡献率首先是生计资本总体差异的第一来源,贡献率始终保持在0.384以上;其次是超密度贡献率,贡献率介于0.296~0.320;最后是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在0.293~0.300浮动。从演变趋势看,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在样本期内呈波动态势,围绕均值0.395上下波动变化;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和超密度贡献率随时间推移,演变趋势大体上相悖,两者间具有此起彼落的关系。其中,区域间差异贡献率显示出“上升—下降”的循环变动趋势,而超密度贡献率则显示出“下降—上升”循环变动趋势。综上所述,相对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要想全面提升生计资本水平,必须对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现象予以重视,将解决重点放在缩小区域间生计资本水平的差异上。
六、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构建中国城乡居民生计资本评价体系,采用全局熵值法测算了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生计资本水平综合指数;同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全国及不同区域生计资本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从时序演变看,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生计资本水平呈现逐年持续上升态势,生计资本的发展呈现非均衡特征。其中,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生计资本水平表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特点;生计资本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生计资本水平较低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2.从绝对差异看,全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核密度函数曲线整体向右偏移,再次证实我国的生计资本水平逐年提升。不管是全国总体还是东、中、西三大地区,其核密度曲线都呈现出波峰高度下降和右拖尾的现象,意味着生计资本水平的绝对差异在扩大;且核密度曲线只有1个波峰,说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未有极化现象出现,呈单极发展趋势。
3.从相对差异看,中国生计资本水平总体差异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且区域间差异始终是生计资本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具体来看,总体差异来源由大到小依次为区域间差异、超密度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主要源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区域内差异主要源于东部地区内部差异。
(二)对策建议
1.建立生计资本均衡提升机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区域全面协同富裕。充足均衡的生计资本是城乡居民抵御风险和拓宽生计选择的关键,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聚焦城乡居民存在的生计短板,加强城乡间各类生计资本的流动,弥补双方发展中的不足,促进城乡间的协同发展,助力省域内生计资本的提升与均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不同城市之间的相对优势,强化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平衡省内部各城市间的生计资本水平差异,以此产生协同效应,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计资本水平的提升,促进共同富裕。
2.立足区域生计发展,实施差异化策略。提升生计资本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充足的生计资本保障和提升城乡居民的生计输出,从而实现全体居民的共同富裕。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因素、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采用区域差异化策略引导建立与区域发展特征相匹配的生计资本水平提升机制。对于生计资本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应注重生计资本的均衡发展,针对生计资本的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提升对策;而对于生计资本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应注重为不同类型生计资本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创造条件。
3.优化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区域协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起点,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依托。基尼系数的结果表明,区域间差异是我国生计资本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故应重视生计资本的空间不均衡问题。从全国整体视角出发,将重点放在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区域间差异上。对生计资本水平较发达的区域,应持续施展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角度先发优势,在提升生计转化效率的基础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生计资本水平较为落后的区域,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其他社会力量,通过政策优待、市场激发、企业家培育和经验共享等方式,均衡各种资源,以达到缩小区域间差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