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霞若辖区巡护工作调查与分析

2023-11-07益西追玛茸三布追玛拉宗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9期
关键词:护林员辖区保护区

益西追玛,茸三布,追玛拉宗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德钦分局,云南 德钦 674500)

1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霞若辖区概况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和维西县境内,占地面积190 144 hm2,地跨9 个乡(镇)。霞若辖区是保护区南北连接的关键区域,是重要的生物走廊带通道。分布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滇金丝猴、林麝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黑熊、岩羊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云南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澜沧黄杉、金荞麦、金铁锁、桃儿七、白及、天麻、重楼、松茸、虫草等。辖区内水资源丰富,发源于白马雪山北麓的珠巴洛河贯穿整个霞若乡,是金沙江流域一级支流,河流全长约为114.3 hm2,由66 条支流汇集而成;辖区内分布藏族、傈僳族2个世居民族。

目前,霞若辖区内设有2个基层管理所即霞若管理所、粗卡通管理所,2个管理所合署办公,管理所涉及的乡镇为德钦县霞若傈僳族乡,有7 个村委会1 个社区,共有村民小组92个、2 111户、8 270人。其中,在保护区内有5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有村民小组65个、1 369户、5 528人;在保护区周边有3个行政村,共有村民小组30个、742户、2 742人。现共有职工14人,专职护林员64人,生态护林员893人。

2 巡护目的和基本要求

2.1 巡护目的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巡护意义重大,一是依法制止盗猎(不含涉枪偷猎)、盗伐、过牧、开荒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并对其调查取证,确保自然保护区资源安全;二是可观察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物种及人类活动的变化;三是监测动植物异常情况,如植物枯死、病虫害、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四是发现主要保护对象与核心资源的新分布地等;五是宣传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及主要保护对象与核心资源的保护价值和重要性。按照云南省林业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技术规程》要求,巡护分为日常巡护、稽查巡护、监测巡护。

2.2 巡护基本要求

按照巡护目的,根据地形地势合理布设巡护路线。完成规定工作,并及时、全面地填写巡护笔记,记录相关信息。巡护员要求具备较强的组织观念和安全意识,选择安全的宿营地,确保人身、车辆、资料和工具安全;熟悉国家、省和州(市)制定的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能够在野外使用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图等,识别地形并标注位置;掌握照相机、摄像机、红外线相机、卫星定位仪、望远镜等工具的使用。

3 近5年保护区霞若辖区巡护工作开展情况

3.1 巡护线路及时间

保护区霞若辖区巡护线路及时间见表1。

表1 保护区霞若辖区巡护线路及时间Tab.1 Patrol route and time of Xiaruo jurisdiction in the protected area

3.2 巡护数据与分析

3.2.1 5年来巡护数据及成效

近5 年霞若辖区开展的巡护次数和巡护效果见表2,近5年霞若辖区红外相机监测成效见表3,近4 年霞若辖区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成效见表4。

表2 近5年霞若辖区开展的巡护次数和巡护效果Tab.2 The number and effect of patrol carried out in Xiaruo jurisdiction in recent 5 years

表3 近5年霞若辖区红外线相机监测成效Tab.3 The infrared camera monitoring effect of Xiaruo jurisdiction in recent 5 years

表4 近4年霞若辖区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成效Tab.4 The effect of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n epidemic diseases of wild animals in Xiaruo jurisdiction in recent 4 years

3.2.2 野生动植物统计数据

2018年开始,在巡护中记录到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竹林等群落类型;国家Ⅰ级保护植物云南红豆杉1 种,隶属1 科1 属;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澜沧黄杉、金荞麦、金铁锁、桃儿七、白及、天麻、毛重楼、松口蘑、虫草9 种,隶属8 科9 属;其他植物37 种,隶属20 科26 属37种。记录到的野生动物有:滇金丝猴、林麝、水鹿、中华鬣羚、豹猫、青鼬、毛冠鹿等野生兽类20 种,隶属4 目12 科20 属;白马鸡、血雉、红腹角雉、黑顶噪鹛、红嘴蓝鹊等野生鸟类63种,隶属10 目25 科50 属。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林麝2 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猕猴、水鹿、毛冠鹿、中华斑羚、岩羊、中华鬣羚、黑熊、豹猫、黄喉貂、等22种。

3.2.3 人类活动

霞若辖区是保护区社区最大、居民最多的辖区,存在较多的人类活动干扰,主要干扰类型有放牧、采集、采伐、建设。放牧干扰面积大、区域多,涉及到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干扰强度较弱,干扰时间为临时;采集主要是菌类、野菜等野生林下经济产品,是社区居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干扰强度中,干扰时间为临时;采伐是在取得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采伐木材,干扰强度强,干扰时间为永久;建设主要发生在居民点,有居民建房、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干扰强度中,干扰时间为永久。近五年来,未出现新增能源开发、矿产开采、道路建设等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的人类活动。

4 保护区开展巡护的重要意义

4.1 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管理

5 年来,通过巡护,及时制止了破坏森林资案件24 起,有力打击了毁林开荒、盗伐、未批先建、采石、挖沙违法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减少破坏资源违法行为发生;发现新增或扩大人类活动变化57 起,作出制止或相应的处理措施;准确掌握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信息,发现非正常死亡的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效预防野生动物疫病疫情扩散;发现森林病虫害及可疑病死木、枯死木1 处,加强宣传教育,防止森林病虫害蔓延成灾;深入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排查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用具,使野生动物不受到伤害,为野生动物营造安全稳定的栖息环境;排查及消除森林草原火灾隐患,严格管理野外火源,防止森林草原火灾发生;集中清理巡护路线上的垃圾,确保生物资源安全。

4.2 丰富了霞若辖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

巡护是霞若辖区监测野生动植物动态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经过多年积极开展巡护工作,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丰富霞若辖区野生动植物数据库,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管理和决策依据。通过巡护,记录到野生植物47 种,隶属28 科35 属;兽类20 种,隶属4 目12 科20属;鸟类63种,隶属10目25科50属。

4.3 利于开展社区共管和科普宣教工作

近年来,社区群众、机关工作人员不断参与保护区日常巡护,对开展社区工作及科普宣教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巡护效果;充分掌握辖区内各村组分布及保护区界线,摸清村情、民情,了解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问题及困难等,有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及社区共管项目的申报实施,推动社区能力建设,加深保护区与社区群众的联系。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其实质是对人的管理,通过巡护中发现的问题内容,及时向社区群众作出相应的宣传教育,提高社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通过不断地宣讲和引导,让更多的社区群众支持和参与资源保护。同时将巡护工作通过媒体进行发布,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保护区,扩大保护区的社会影响力。

4.4 提高了巡护人员巡护技术和能力

巡护中直接监测记录群落类型、野生植物分布、物候等,能够提高巡护人员的野外物种识别能力,掌握辖区内珍稀植物分布范围;直接接触违法违规案件,提高巡护人员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处理案件能力;通过经常参与巡护,能够积累经验,增强野外适应能力和提高野外生存技能。

5 霞若辖区巡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巡护范围广,巡护计划和巡护路线制定有待完善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82 106 hm2,霞若辖区面积130 40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46%,按现有在岗人员(13人)计算,人均巡护面积为10 031 hm2。辖区面积大,巡护范围广,巡护员缺乏,巡护交通工具不足且故障频繁,巡护时间间隔过长,巡护路线未覆盖整个辖区,部分巡护路线设置不合理,离村庄和村民生产活动范围过近,导致巡护不到位、形成“巡护死角”的现象,不能够及时发现破坏资源行为;巡护时间安排不合理,为完成每月巡护任务,巡护时间集中在月初到月中,且周末很少安排巡护或无巡护,制约了巡护效果。

5.2 巡护人员能力不足,科研力量薄弱

巡护员在巡护过程中行进过快,只注重于观察违法行为,对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和运用重视程度低,忽略群落类型、物种信息、干扰信息、植被信息、社区信息的记录,致使基础信息数据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更新,制约保护区决策;对进山人员,没有进行深入宣教,且巡护线路走完后在村庄停留、交流时间短,无法及时掌握村庄内人类活动变化,导致在社区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

巡护员偏年轻,巡护管理经验不足,职称以初级为主,专业水平不高,技术力量不强,存在无法识别和监测关键物种,不能熟练使用卫星定位仪、望远镜、摄像机等野外常用巡护仪器,观察、记录、填写表格及撰写巡护报告、报表能力不足,使用林业3S 技术、软件及数据分析能力弱,对自然保护区条例、相关涉林法律法规掌握不系统等情况,制约科研和巡护监测工作。

5.3 护林员综合素质低,联合巡护次数少效果差

霞若辖区与多个乡镇接壤,跨境盗伐、采药、野外用火等情况时有发生。霞若辖区内有专职护林员64人、生态护林员893 人,与护林员联合巡护,能够达到更好的巡护效果,但护林员文化水平低,大多数在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对自身职责及巡山巡林规程掌握不清楚,参与巡护巡林达不到预期效果;护林员未系统学习涉林法律法规,部分还存在随意采集野生植物情况,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向社区群众宣传资源保护与管理知识。

5.4 巡护装备不足,高科技投入不足

现有的巡护装备仅能满足管理所工作人员使用,在联合社区群众开展长距离长时间巡护时装备不足,导致巡护无法进行,直接影响巡护效果;同时,巡护时仅限于使用GPS、望远镜、照相机等简单工具,未投入高新技术。近年来,保护区普及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但信息管理数据库未建立,巡护数据主要以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存档,未录入数据库管理,只能进行简单的人工分析。

6 对强化霞若辖区巡护工作的建议

6.1 科学规划巡护线路及计划,提升巡护覆盖度及巡护成效

制定系统有效的巡护监管制度,规范巡护员巡护工作,加强巡护情况督查,确保巡护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科学制定巡护线路及计划,根据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和区域,合理安排巡护时间、次数、人员,巡护路线覆盖整个辖区范围;面对巡护人员缺乏的现状,要充分调动护林员积极性,让护林员熟悉辖区内巡护路线、时间和次数,并积极参与巡护工作;巡护过程中巡护设备损坏和交通工具出现故障时,要及时上报和修缮,确保巡护工作能够如期开展。

6.2 加强巡护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巡护技能

加强巡护基础知识培训,掌握巡护监测记录、巡护笔记、巡护表格填写及巡护报告报表撰写等基本技能;加强巡护工具使用技能培训,保证巡护人员能够熟练使用GPS 手持仪、望远镜、摄像机、红外线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巡护工具;加强野生动植物种类识别培训,保证巡护人员能够识别巡护线路内主要物种,真实记录植物物候变化、动物活动痕迹、人为活动情况等;加强巡护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培训,使巡护人员掌握巡护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发现破坏生态资源行为,能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作出制止,并做好排查记录,向森林公安移送,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6.3 科学合理选聘护林员

按照护林员选聘标准,选拔年轻、有文化知识及综合素质较高的护林员,明确护林员岗位职责,做好日常管理和考核监督;运用“理论+实操”的方式,进经常性开展护林员培训,帮助护林员掌握专业知识,切实提升护林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同时,加强与各级部门、社区群众联系,开展联合巡护,让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保护区巡护工作中,提高巡护效果及影响力。巡护人员要提高社区工作能力,做到熟练掌握社区情况,能够融入当地群众,摸索出更加有效的宣传方式,并利用电视、广播、公众号等各媒体强化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能够了解保护区工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增加支持力度。

6.5 充实巡护装备,采用新科学技术,保障巡护成效

充实巡护基础装备,特别是操作简单及野外必备的巡护装备,能够在联合巡护时向社区群众提供,让社区群众愿意参与到巡护工作中。基于现有的人工巡护比较落后的现状,建议引进无线网路监控、卫星导航监控等新技术,确保巡护无死角,提高巡护效果;并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强化巡护数据管理,为保护区管理和科研提供科学有效数据。

猜你喜欢

护林员辖区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第三届甘肃最美护林员(草管员)
发挥司法行政职能 构建平安和谐辖区
光影视界
第二届甘肃最美护林员(草管员)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当好辖区老年人的健康管家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涉及各类保护区的项目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