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吸入麻醉诱导装置在全麻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3-11-07王宏丁国华赵奕翔李凌翔陆克功陈斌琴张惠曼黄文静刘开源
王宏, 丁国华, 赵奕翔, 李凌翔, 陆克功, 陈斌琴, 张惠曼, 黄文静, 刘开源
(1 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甘肃 张掖 734000; 2 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甘肃 张掖 734000;3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麻醉科, 甘肃 张掖 734000; 4 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甘肃 张掖 734000)
近年来, 小儿手术量日益增多, 也给小儿麻醉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小儿麻醉并发症发生率较成人明显更高, 尤其是肺部并发症更为多见, 如何做到精准麻醉, 预防和避免手术患儿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提高患儿围术期安全性, 加快患儿术后康复进程, 成为小儿麻醉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既往临床对手术患儿开展全身麻醉时多选用注射氯胺酮的方式进行麻醉诱导, 虽然价格低廉、 操作简单, 但用药方式不易被患儿接受, 同时肌注氯胺酮还存在坐骨神经损伤、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口咽部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应[1-2], 因此在选择新型全身麻醉诱导方式上仍有进步空间。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便携式吸入麻醉诱导装置在全麻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5 月至2022 年10 月在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50 例全麻患儿, 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75 例。 研究组患儿中男性40 例, 女性35 例;平均年龄 (3.56 ± 0.21) 岁, 平均体重 (16.53 ± 1.02) kg; 美国标准协会 (ASA) 分级: Ⅰ级41 例, Ⅱ级34 例。 对照组患儿中男性43 例, 女性32 例; 平均年龄 (3.61 ± 0.18) 岁, 平均体重 (16.43 ± 0.98) kg; ASA 分级: Ⅰ级40 例, Ⅱ级35例。 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患儿年龄1 ~5 岁, 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 能配合本研究; ASA 分级Ⅰ~Ⅱ级; 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存在呼吸道感染史; 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 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症; 存在神经系统疾病、 贫血、 药物过敏; 昏迷及急诊手术。
1.3 方法两组患儿术前禁食6 h、 禁饮4 h, 术前30 min 注射阿托品并穿刺静脉留置针, 在患儿家长陪同下进入准备室, 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儿的心率、 血氧、 平均动脉压等指标, 予以生理盐水输注, 鼻导管吸氧 (2 ~3 L/min)。 对照组予以传统给药方式进行麻醉诱导, 即患儿进入手术室前肌肉注射氯胺酮4 ~5 mg/kg; 研究组采用自制便携式吸入麻醉诱导装置(见图1) 吸入七氟醚2 mL 进行麻醉诱导。 两组患儿后续全身麻醉按照临床常规实施, 术中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术后将患儿送至麻醉恢复室观察, 当患儿生命体征稳定且无不良反应后, 将其转至病房。
图1 自制便携式吸入麻醉诱导装置
1.4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 ②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恢复情况。 采用Glasgow 昏迷评分 (包括肢体运动、语言反应及睁眼反应, 共15 分, 评分越高, 患儿意识状态越好)、 改良观察者警觉/镇静评分 (共5 分, 评分越高, 患儿越清醒) 以及VAS 疼痛评分 (0 ~10 分, 评分越高, 疼痛越明显) 评估。 ③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恶心呕吐、 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描述,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n(%) 描述, 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诱导时间研究组的麻醉诱导时间为 (18.56 ± 2.16)s, 对照组的麻醉诱导时间为 (300.16 ± 40.12) s, 研究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t=60.698,P=0.000)。
2.2 麻醉恢复情况研究组的Glasgow 昏迷评分、 改良观察者警觉/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VAS 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麻醉恢复情况比较 (, 分)
表1 两组患儿的麻醉恢复情况比较 (, 分)
?
2.3 不良反应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7%,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12.00%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
3 讨论
小儿身心发育尚不成熟, 在面对术前准备时极易出现恐惧、 哭闹等情况, 加上小儿对麻醉药物更加敏感, 故选择合适的麻醉诱导方式尤为重要。 传统麻醉诱导措施主要依赖肌注氯胺酮, 虽然操作简单, 但因属于有创操作, 所致的疼痛、 神经刺激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等一系列生理反应, 不仅会影响麻醉效果, 甚至可能会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风险, 而如果能够依托吸入方式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 将有助于降低术前准备难度, 为后续手术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3-4]。 本研究中, 对照组予以常规氯胺酮肌注进行麻醉诱导, 研究组采用便携式吸入麻醉诱导装置吸入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 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提示采用便携式吸入麻醉诱导装置对手术患儿进行麻醉诱导效果更好。 分析原因如下: 七氟醚与氯胺酮相比, 麻醉起效更快, 诱导作用更加平稳, 更加适用于小儿麻醉诱导; 而雾化吸入的方式相较于肌肉注射更有利于麻醉药物入血, 因此麻醉诱导效果更好[5-6]。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研究组患儿的Glasgow 昏迷评分以及改良观察者警觉/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儿, VAS 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儿, 提示采用便携式吸入麻醉诱导装置进行麻醉诱导的患儿开展麻醉后恢复明显更快。 此外, 本研究结果亦显示, 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7%,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12.00% (P<0.05), 提示便携式吸入麻醉诱导装置有助于提高麻醉安全性,分析原因可能与该装置提高了麻醉药物的利用效率, 降低了麻醉药物用量有关。
综上所述, 便携式吸入麻醉诱导装置在全麻手术患儿中应用效果较好, 可明显缩短患儿全身麻醉诱导时间, 促进患儿麻醉后恢复, 且能显著减少患儿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