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奢香夫人”
2023-11-06
“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有没有人能告诉我,可是苍天对你在呼唤……”凤凰传奇于2009年发布的歌曲《奢香夫人》,时隔14年后,再登各大音乐App热歌榜榜首,奢香夫人也被这首翻红歌曲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为此,我们不禁会好奇,歌中的奢香夫人到底是谁?又有着怎样的事迹?
身世与婚姻
总的来说,奢香夫人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本名舍兹,又名朴娄奢恒。元至正十八年(1358)出生于四川永宁(今四川古蔺县),是四川永宁宣抚司、彝族恒部扯勒君亨奢氏之女。早在唐宋以前,恒部的一个分支便由云南进入贵州,来到贵州的威宁、赫章、毕节等地,再过赤水河到四川的古蔺、叙永、珙县、筠连一带,建立起地方政权,控制了川南的广大地域,这就是彝族历史上的“扯勒部”。扯勒政权在元代先后被称为西南番总管府、永宁路、永宁宣抚司。元末明初,永宁彝族地方政权支持明军统一西南,明太祖朱元璋对永宁也非常重视,因而设立永宁宣抚司,命树大根深的奢氏家族继续治理该地。
明洪武八年(1375),十七岁的奢香嫁给贵州宣慰使陇赞·蔼翠为妻,人称奢香夫人。贵州宣慰使司设立于洪武五年(1372),其治所贵州宣慰府设于今大方县境内。与奢香的祖先相反,蔼翠的祖先是从陕西南下进入四川,后又来到贵州。蔼翠家族以鸭池河为界,分贵州为水东、水西两部分,蔼翠家族世居大方,故又称为水西家。
二人婚后,奢香夫人帮助丈夫处理政事,打理家中事务,成为蔼翠的贤内助。在帮助丈夫处理政务中,奢香夫人逐渐锻炼出较强的政治才能,并且受到族人爱戴,被尊称为“苴慕”(君长),这为她后来管理贵州宣慰司的事务打下了基础。奢香夫人的事迹连远在南京的朱元璋也有所耳闻,曾评价“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给予她莫大的赞誉。
洪武十四年(1381),蔼翠去世,因儿子年幼,二十三岁的奢香夫人承担起重任,摄理了贵州宣慰使一职。在西南边疆地区的文化传统中,女性在父亲或丈夫亡故之后有参与、继承政权的合法权利,明廷也对这一传统表示认可。
生平事迹
奢香夫人袭职以后,首先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与明廷的关系。洪武十七年(1384),奢香夫人在经历了内部马晔一族旨在脱离明朝管辖的一场叛乱后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南京城。朱元璋闻讯亲自迎接,为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后又召进内宫与马皇后会见叙谈。当时明代建国不久,各地烽火未熄,尚在用兵。为了西南边陲的穩定,朱元璋便以惩治马晔为条件,询问奢香夫人如何回报他的善举。于是,奢香夫人向朱元璋欣然承诺,愿率领手下各部开发当地交通,世世代代为大明效忠尽力,永保西南地区的稳定安宁。
回到水西后,奢香夫人很快便着手开通贵州通往四川、云南的大道。这些驿道改变了贵州险阻闭塞的局面,加强了西南各民族与汉族的交流,促进了贵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还把西南边陲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连为一体,利于明廷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与开发,促进了祖国的巩固与统一。
驿道修通以后,借着与中原经济文化的各种交流活动,奢香夫人又对水西地区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在多次前往南京后,奢香夫人逐渐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并积极学习汉文化,选用汉族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幕僚,掌管文化活动和处理公文奏疏等事宜,还不忘将中原文化引入水西,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水平。就在洪武十七年(1384)当年,奢香夫人在贵州宣慰司地(今贵阳)首次创办了宣慰司学,广聘汉儒,多方接纳文人学士,将他们安排到水西的学校任教,开创了在黔西北地区传播汉文化的先河。同时还鼓励其他土司也兴办汉文学校,学习儒学。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启迪民智,促进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
另外,奢香夫人还引进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作技术,奖励耕织,发展农业,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随着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粮食日益丰富,奢香夫人在水西地区的热卧、液坐等地建粮仓十三座,存粮以备灾荒,可见当时之富庶。
青史留名
洪武二十九年(1396),奢香夫人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八岁。奢香夫人维护了国家的安定统一,加强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促进了西南边疆与内地的交流,推动了水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她的这些功劳在当时便已深受朱元璋的赞许。(据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韩靖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