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引路 统筹规划 评价先行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单元启动课教学
2023-11-06王静芬
□王静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课程内容,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现行统编教材的特点,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能够更好地落实这一课程理念。
单元启动课,又称单元起始课、单元导读课等,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先行课,是学生开启单元学习之旅的“导览图”,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起着定向、统领的作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单元启动课尤为重要。读通每篇课文,学习整个单元的字词并不是单元启动课的任务。教师要在单元启动课上,通过情境引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统筹规划助力学生形成单元整体思维,通过评价先行使学生内化单元学习目标。
一、情境引路,激发单元学习动力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因此,单元启动课上,教师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真正喜欢学习,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与进步。在单元启动课上,教师应创设满足学生需求、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的任务情境,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让学习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由此可见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借物抒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把领悟到的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那么,什么样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单元习作给出了提示: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和同学分享。分享心爱之物的故事,是一个值得用心创设的任务情境。单纯贴习作和图片,也许学生的兴致不是很高。为此,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任务情境:“五年级每个班级都要创办一个‘我的心爱之物’展览馆,展示每个同学的心爱之物的照片(图片),并配上文字解说。不同班级的同学可以互相参观。”学生听到这样的任务,一下子来了兴趣,都跃跃欲试。这样的任务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激活了学生的言语智慧,他们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了。
(二)唤醒生活经验
学生是带着经验来学习的。单元启动课上,教师要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与学习主题建立联系,让学习生活化。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彩。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本单元安排的习作主题是“我的乐园”,与语文要素密切联系,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并表达自己的快乐感受。
单元启动课上,教师创设了“我为乐园代言”的学习情境,引入学生在音乐课上欣赏过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首歌,引导他们浏览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走进作家的乐园——“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给‘我’慰藉的天窗”“令人沉醉的三月桃花水”……文本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接着,教师出示学生平时爱去的公园、图书馆、草地、操场等图片,进一步唤醒学生对这些地方的回忆,把乐园的样子、在乐园里做过的事情以及乐园带给自己的快乐记录在准备手册上。由此,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在单元学习之中。
二、统筹规划,形成单元整体思维
“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提示教师,要对单元学习活动进行统筹规划,让学生形成整体思维,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提升核心素养。
(一)规划学习资源
《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因此,单元启动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规划单元学习资源,有目的地搜集需要的信息。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单元启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在浏览单元内容之后,选择其中一篇课文,边读边思考需要搜集哪些资料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分享、整理信息,并将其写在板贴上进行展示。接着,师生共同整理,把相同的内容放一块儿(如图1)。这样学生就对整个单元要搜集的学习资料有了整体了解。
图1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习资料整理意向
此外,学生还谈到了可以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作家写鲁迅的作品、观看关于鲁迅的电影、参观鲁迅故里等。
通过规划单元学习资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建立知识体系,丰富认知,拓宽视野。
(二)设想实践活动
单元整体设计中,教师预设了贯穿整个单元的连续的实践活动。在单元启动课上,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活动。到了高年级,根据教科书中提供的信息,学生还可以自主参与设想相关实践活动。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是典型的读写结合单元。其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景的”和“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品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启迪。通过这一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打造红色传承馆”的任务情境。师生通读这一单元的内容之后梳理出了三个板块:回顾革命岁月、再现历史场景、描绘多彩生活。在“回顾革命岁月”这个板块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对课文讲述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在“再现历史场景”和“描绘多彩生活”这两个板块中,学生根据课后习题、作业本中的提示以及自己的学习经验,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整理实践活动。之后,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形成这一单元的整体活动架构(如图2)。这样,把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化,显然有助于提高单元学习的效率。
图2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活动架构
三、评价先行,内化单元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调节、导向功能。为此,要做到评价先行,即把评价设计提到实践活动开展之前,使评价真正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评价工具,实时管理、反思自己的学习。这样教师也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
(一)预见学习成果
单元启动课上,围绕学习目标设想了语文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预设单元学习成果,以及成果呈现的方式。
如上文提到的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启动课上,师生共同梳理了整个单元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展示哪些学习成果呢?学生通过讨论梳理,列出了可以展示在“红色传承馆”中的成果:有关长征诗歌的书法作品、长征诗歌朗诵会的照片(视频)、红色故事宣讲会的照片(视频)、“我心中的英雄”读书感受卡、演讲稿、展现多彩生活的照片及习作等。为了更好地记录,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整理出了一本“红色传承馆”资料册(如图3)分发给学生。这样边学习边展示边交流,对学习成果进行系统整理,能让评价真正发挥诊断、调节的功能。
图3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红色传承馆”资料册部分内容
(二)共商评价标准
设计过程性评价,要考虑评价反馈的效果,提前制订较为科学的评价量表,这样在教学中能够有依有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随着年级的升高,编制评价量表时,可以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在单元启动课上,借助教科书中的助学系统,师生共同商定评价标准。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本单元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中国民间故事以及欧洲、非洲等地的民间故事。单元启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从篇章页和“快乐读书吧”中找到了民间故事的特点,并创设了学习情境——争做民间故事传讲人,让学生不仅要读故事,还要讲故事。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和“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道德情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学生的精神成长,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意义。复述故事在统编教材中不是第一次出现,那么“创造性复述”与以往的复述有什么不一样?怎样复述才达到创造性复述的标准呢?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后习题、学习提示、“交流平台”等内容,写下创意讲故事的秘诀,贴在黑板上。最后,师生共同梳理秘诀: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变换情节顺序;配上动作、表情;绘制连环画,配上文字。在此基础上,还制订了“民间故事传讲人”评价量表(如表1)。
表1 “民间故事传讲人”评价量表
这样将核查要点与评价尺度相结合,方便操作,同时也给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支架。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以评价量表为依据,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当然,并不是每一项评价都需要量表来支撑,更多的是展示即评价,交流即评价。
评价先行,让学生参与学习成果的预见和评价量表的制订,内化了单元学习目标。学生在单元启动课上就知晓评价标准,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作为评价的主体实施自评与互评,这样能更好地运用评价结果来调整自己的学习。
单元启动课作为单元整体学习的先行课,时间上是比较自由的,有的可以安排一整节课,有的则可以与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相结合。它立足语文要素,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统筹规划单元学习资源,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学习成果呈现形式、评价量表等展开讨论,有效地改变了学教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