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影像设备管理及质量控制探讨
2023-11-06阙赵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设备处福建福州350001
阙赵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设备处 (福建 福州 350001)
内容提要:目的:针对医疗影像设备的管理方案与质量控制效果展开探究。方法:根据JCI标准对本院80台医疗影像设备实施管理,并对医疗影像设备展开风险评估与质量控制参数检测,对比2019年1月~6月JCI标准管理实施前与2019年7月~12月JCI标准管理实施后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根据JCI标准实行管理后,80台医疗影像设备中59台评估结果为低风险设备,实施24个月的预防性维护计划,16台评估结果为中风险设备,实施12个月的预防性维护计划,5台评估结果为高风险设备,实施6个月的预防性维护计划。在影像质量控制参数的检测上,各项参数检测合格率均在85%以上。同实行JCI标准管理前相比,检测影片中甲级片的占比明显提升,乙级片、丙级片与废片的占比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以JCI标准为依据,加强医疗影像设备的管理工作,能对医疗影像设备的维护起到良好的预警效果,有利于提升检测图像质量,加强质量控制效果。
在现代临床医疗领域当中,医疗影像设备的推广应用为各类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同时对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改善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医疗影像设备的管理与质量控制效果,对保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地医疗机构对于医疗影像设备的管理与治疗控制主要采用的是综合性管理方案,通过综合性管理方案能实现对医疗影像设备的有序管理[1]。但综合性管理方案对提升医疗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效果有限,在长期的运用过程中会逐渐对医疗影像设备的管理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就医疗影像设备的管理与质量控制方案展开探究。JCI是临床医疗领域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管理标准,其在满足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对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2]。将JCI标准应用于医疗影像设备的管理当中,通过对医疗影像设备展开风险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维修计划方案,有利于促进医疗影像设备管理方案的持续改善。本研究就医疗影像设备管理与质量控制方法展开探究,并观察JCI标准在医疗影像设备管理中应用效果,现将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80台医疗影像设备纳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医疗影像设备均由本院设备科施行统一管理。于2019年7月起本院设备科以JCI标准实行医疗影像设备管理,分别取2019年1月~6月与2019年7月~12月本院医疗影像设备的检测影片各1200例,对比管理前后设备的使用情况。
1.2 方法
2019年7 月前设备科对医疗影像设备采取常规管理措施,制定医疗影像设备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案,定期对设备管理治疗展开检查,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2019年7 月后设备科根据JCI标准对医疗影像设备实施管理,其具体管理内容如下:①风险评估与预防性维修。依照《医疗设备质量保证:检查计划的制定与流程》从临床功能、故障导致风险、不良事件、避免风险的可能性与特别要求5个方面对医疗影像设备展开风险评估,每项评分最低1分,最高5分。根据风险评估总分对医疗影像设备进行评级,8分及以下即为低风险设备,9~12分为中风险设备,13分及以上为高风险设备。根据设备的风险评级,确定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周期时间与预防性维护计划流程。②影像质量检测。以《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为依据,从辐射剂量、机械性能与影像质量3方面实行影像质量控制检测。检测项目包含有定位光精度、剂量指数、水的CT值、均匀性、层厚偏差、高对比分辨力、低对比分辨力与床定位精度。③图像质量评价。根据设备的成像情况将图像质量分为甲、乙、丙与废片4个等级。将图像清晰,能够对患者病情做出明确判断的评价为甲级片;将图像质量普通,体位不标准,能够应用于临床诊断的评价为乙级片;将图像质量较差,体位不标准,勉强可用于临床诊断的评价为丙级片;将图像质量过差,无法用于临床诊断的评价为废片。
1.3 观察指标
记录JCI标准管理前后医疗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评价,并计算甲级片、乙级片、丙级片与废片的占比。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23.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风险评估与预防性维修计划
评估结果显示,80台医疗影像设备中风险评级为低风险的有59台,预防性维修计划周期为24个月,中风险的有16台,预防性维修计划周期为12个月,高风险的有5台,预防性维修计划周期为6个月,见表1。
表1 .80台医疗影像设备的风险评估结果与预防性维修计划
2.2 质量控制参数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80台医疗影像设备的各项质量控制参数检测合格率均在85%以上,见表2。
表2 80台医疗影像设备的参数检测分析结果(n=80)
2.3 图像质量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管理后图像质量评价为甲级片的比例较管理前更高,乙级片、丙级片与废片的比例较管理前更低(P<0.05),见表3。
表3 管理前后图像质量对比[n(%)]
3.讨论
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医疗影像设备的应用为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在此影响下,医疗影像设备若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图像信息,不仅会对患者的诊断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更会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健康[3]。因此加强医疗影像设备的管理与质量控制有利于提升临床影像检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对提高临床诊断工作效率具有积极作用。综合性管理是目前临床医疗影像设备的常用管理方案,其虽能对医疗影像设备实现有效管理,但在提升质量控制效果上的发挥空间有限,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4,5]:①设备引进缺乏合理性。部分医疗机构在引进医疗影像设备时的管理方法缺乏合理性,在引进设备前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导致在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时的论证角度不够全面,一味地追求设备的质量与数量,但对于采购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缺乏合理管控,最终导致发生资金浪费严重问题,对日后医疗影像设备的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此外,部分医疗机构受技术条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存在部分医疗影像设备引进后未能得到充分应用,被长期闲置,进而导致医疗设备的整体使用能力逐渐下降;②医疗影像设备管理核算不足。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医疗机构的医疗影像设备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核算不足问题,电费、人工费等医疗影像设备管理相关费用均未计入设备管理成本当中,结果导致总成本的核算出现严重不足,对医疗影像设备的成本管理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在医疗影像设备的控制效果上,通过结合设备管理方案可将其总结为两个控制要点[6]:①设备购置质量控制。医疗影像设备属于大型医疗设备,其购置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在购置时加强对成本开销的控制管理。对此要反复对采购过程进行论证,确保整个采购流程的科学、合理。此外,在实施设备购置质量控制前还需对设备的使用目的与性价比展开研讨,确认采购设备是否与医院需求相匹配;②设备安装质量控制。医疗影像设备的安装质量控制是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的前提,同时也是医疗影像设备控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安装设备时,需确保设备安装环境与设备运作需求相匹配。
根据医疗影像设备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中的问题与要点,可将医疗影像设备管理方案的改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7,8]:①注重对医疗影像设备机房的设计。机房作为医疗影像设备运作的基础因素,其对设备的运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医疗影响设备普遍较大、较重,因此机房的选址对设备的运输与安装具有重要影响,选址时要充分考量运输与安装成本。此外,部分设备对机房周边环境因素具有特殊要求,例如磁共振设备对周边金属物体的距离有特殊要求,因此在选定机房位置时要充分考量这些特殊要求的影响;②构建健全的医疗影像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定期维修保养是医疗影像设备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医疗影像设备的检修频率通常为一个月1~2次,检修时要对设备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对于微小问题可定期统一进行处理,重大问题则要及时进行处理,要确保医疗影像设备能够正常运作,不会对医院的正常运作产生影响;③制定操作管理规范。医疗影像设备通常具有精密度较高的特征,因此对于技术人员的应用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医疗影像设备的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当中,技术人员要充分了解设备的运作原理与操作规范,并熟悉设备运行参数的调整方法,通过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规范,为医疗影像设备的成像质量带来可靠保障。
JCI标准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对改善服务质量与医疗安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将其应用于医疗影像设备的管理与质量控制当中,通过对医疗影像设备展开风险评估,制定与设备风险评级相匹配的预防性维护检查周期,预防性维护检查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维修方案,其要想顺利实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计划与流程提供保障,因此以JCI标准实施医疗影像设备管理,能有效促进医疗影像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9]。在本次研究中,80台医疗影像设备经JCI管理后定位光精度、剂量指数等质量控制参数的合格率均在85%以上,由此可见JCI标准在医疗影像设备管理中对提升检测影像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管理前后图像质量的对比结果显示,管理后甲级片的占比较管理前明显提升(P<0.05),由此可见,通过JCI标准对医疗影像设备管理方案作出改善,能有效提升临床检测影片图像质量,加强医疗影像设备的管理与控制效果。
综上所述,检测图像质量作为医疗影像设备管理与质量控制效果的重要评价依据,通过JCI标准对医疗影像设备管理方案进行改进,根据设备风险评级展开预防性维护检查工作,能有效提高监测图像质量,有利于推动医疗影像设备管理与质量控制水平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