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的效果比较
2023-11-06潘帅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辽阳111000
潘帅 辽阳市中心医院 (辽宁 辽阳 111000)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3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随机分为开胸组(41例)和辅助小切口组(42例)。开胸组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辅助小切口组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辅助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总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小切口组术后24h、48h和72hVAS评分显著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开胸组(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有效降低了手术创伤性,减少了出血量,有效防控了并发症风险,且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并缩短了患者康复进程,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多发性肋骨骨折多为高处坠落、外部撞击等暴力损伤所致,可引发局部大范围骨折,并引发局部软组织及肺部损伤,严重者合并肺撕裂伤,患者胸痛剧烈,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失血性体克、呼吸骤停等严重后果,需积极实施手术治疗,控制局部损伤,恢复局部解剖结构和胸廓功能,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其预后。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的手术难度较大,传统手术方式以开胸术式为主,但是创伤较大,手术风险较大,存在一定局限性,需积极改进术式。近年来,胸腔镜技术逐渐成熟,为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其实施效果尚不明确[1]。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3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对比分析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3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患者,随机分为开胸组(41例)和辅助小切口组(42例)。辅助小切口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28~55岁,平均(41.52±13.4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1h,平均(8.52±2.45)h;肋骨骨折数量4~10根,平均(7.12±2.79)根。开胸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8~56岁,平均(41.98±13.8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2h,平均(8.98±2.85)h;肋骨骨折数量4~10根,平均(7.11±2.82)根。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①首次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②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且影像学资料完整;③符合手术指征;④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入院前死亡者;②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③心肺肝肾功能衰竭者;④精神功能障碍者;⑤麻醉药物使用禁忌症者;⑥合并出血倾向者等。
1.2 方法
辅助小切口组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患者均行气管插管麻醉,取侧卧位,于腋中线第7/8肋间作1.5cm的小切口,置入胸腔镜,探查骨折位置并清理胸腔内积血后,观察肺部损伤、出血等,若存在出血立即进行止血处理(电凝或缝合),缝合肺撕裂伤处;采用斜切口固定主要支撑肋骨,逐层切开骨折部位胸壁,充分暴露断端,适当剥离,对肋骨断端进行复位,根据肋骨形态选择适当型号的钛镍记忆合金钢板(肋骨接骨板);处理钛镍记忆合金钢板使其弯曲成贴合肋骨的角度,随后采取钛镍记忆合金钢板固定断端;检查胸腔内情况后,缝合骨膜;消除连枷胸;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术后患者转入ICU,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补液等治疗。
开胸组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麻醉方式及体位同辅助小切口组,采取单肺通气模式,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选择切口位置,于外侧切口入路;开胸后,探查局部,清除积血,观察肺部、胸膜及软组织损伤情况,立即给予止血、缝合等处理;观察患者肋骨骨折情况,对断端进行复位,选择合适的钛镍合金接骨板并处理,根据骨折断端进行内固定,复位后消除连枷胸、胸壁塌陷,逐层缝合,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装置,闭胸。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术中及术后监测。术中统计患者出血量,同时记录手术时间;术后统计患者ICU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总时间;②术后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评分0~10分,评分越高表明疼痛感越严重,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早期(72h内)评分情况[2];③疗效评定。术后6个月评估临床疗效:优,胸痛、胸闷等症状均消失,X射线复查显示骨折对位良好且完全愈合,胸廓形态正常且对称,呼吸功能正常;良,X射线复查显示骨折基本愈合,骨折对位尚可,临床症状消退,胸廓形态显著改善,无明显塌陷等畸形;可,X射线复查显示肋骨移位<3mm,胸痛减轻,但残留轻微疼痛,存在轻微胸廓塌陷等畸形;差,未达到上述指标者。总有效率=(优+良)例数/样本数×100.00%[3];④术后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两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中及术后监测指标比较
辅助小切口组术中及术后监测指标均显著低于开胸组,P<0.05,见表1。
表1 术中及术后监测指标比较(±s)
表1 术中及术后监测指标比较(±s)
组别n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ICU住院时间(d)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 术后住院总时间(d)辅助小切口组42 79.25±14.02 56.34±10.24 3.26±0.78 5.02±1.85 8.56±1.32开胸组41 204.04±20.34 75.02±8.67 7.58±1.68 9.25±2.13 16.02±3.25 t 32.614 8.959 15.084 9.667 13.760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术后72hVAS评分比较
辅助小切口组术后24h、48h和72hVAS评分显著低于开胸组,P<0.05,见表2。
表2 术后72h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术后72h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n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辅助小切口组42 2.23±0.83 3.36±0.68 3.59±0.71开胸组41 3.06±0.75 4.25±1.02 4.51±1.02 t 0.225 0.305 0.347 P 0.758 0.654 0.859
2.3 两组疗效比较
辅助小切口组术后优良率(95.24%,40/42)显著高于开胸组(75.61%,31/41),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辅助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14.29%,6/42)显著低于开胸组(34.14%,14/41),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监测
3.讨论
多发性肋骨骨折是一种棘手的胸部外伤,而合并肺撕裂伤者胸部损伤更为严重,较多患者伴有休克、气胸等并发症,生命体征波动较大,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较高,需积极提升临床救治水平。多发性肋骨骨折涉及多根肋骨,合并肺撕裂伤者损伤范围进一步增加,因而临床领域多采取开胸术进行探查及治疗,可有效探明骨折及损伤情况,但是该术式切口大、损伤范围大、术中出血量多,对于患者术后康复较为不利,必须积极探索可靠的微创术式。
近年来,微创医学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临床领域,胸腔镜设备及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胸外科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是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新术式,通过运用胸腔镜及小切口,可有效观察患者肋间神经、血管、胸膜及肺部损伤情况,同时可清晰显示骨折断端情况;同时,胸腔镜可辅助术中操作,可有效术中操作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及胸膜,可显著降低医源性损伤,保护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加快骨折愈合速度[4]。多发性肋骨骨折伴肺撕裂伤临床治疗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的治疗效果良好,与传统开胸术式相比,患者术后优良率可进一步提升5%~20%,达到85%~98%,而传统开胸术式术后优良率仅为70%~90%[5]。本次研究也发现,辅助小切口组术后优良率(95.24%,40/42)显著高于开胸组(75.61%,31/41),P<0.05,可知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可有效提升手术效果,与传统术式相比,治疗效果更佳。同时,监测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康复情况发现,辅助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总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胸组(P<0.05),且辅助小切口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开胸组,可知与传统开胸术式相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可降低手术出血量,并可缩短手术时间,加快康复进程,有效减轻了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感,对于患者术后康复较为有利,临床优势显著。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肺撕裂伤胸部损伤较为严重,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需尽量减少术中医源性损伤,避免加重机体负担,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有效减少了手术创伤性,本次研究监测其术后并发症情况显示,辅助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14.29%,6/42)显著低于开胸组(34.14%,14/41),P<0.05,表明改善术式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风险,安全性可靠,与传统开胸术相比,手术风险明显降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有效降低了手术创伤性,减少了出血量,有效防控了并发症风险,且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并缩短了患者康复进程,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