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慢”

2023-11-06罗环王红梅徐楠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小艺共育家庭

罗环 王红梅 徐楠

时间意识的培养是幼小衔接工作的一个重点,对此,幼儿园和家庭都非常重视。作为教师,我们在一日活动中常常会对孩子提这样的要求:“请小朋友们动作迅速”“大家要抓紧时间完成”“还没有完成的小朋友要加快速度了”……也经常有家长来找我们咨询:“老师,孩子早晨总是赖床,做事磨磨蹭蹭的,怎么办?”据了解,不少家长经常会用命令式的语言和倒数的方式催促孩子快一点、再快一点。我们也经常给家长支招,教孩子懂得珍惜时间。然而,无论是家长还是我们教师,都很少倾听孩子在面对各种方式的催促时的感受,也不曾通过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的“慢”。正是因为缺乏儿童视角,即使我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也是收效甚微,难以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引导孩子真正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一次偶然的机会,大班教师听到班里的孩子对于频繁被家长催促的吐槽,引发了思考。由此,教师基于儿童本位,发起了家园协同共育系列活动,唤醒家长“倾听儿童”的意识,引导家长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慢”,与孩子平等对话,共同成长。

一、实践案例回放

1.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家庭中的烦恼

一天,教师无意间听到班里的一个孩子在与同伴聊天时吐槽被爸爸妈妈“催着太烦了”:无论他做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在不停地催促,總是生气地对他说“快点快点”“怎么还没完成”,令他感到很不开心,他真的不想再听爸爸妈妈这样说了。教师与这个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家长表示,对孩子表现出的赖床、磨蹭、做事不集中注意等问题感到很苦恼,用了很多方法教导孩子,但似乎无济于事;面对家长的催促、批评,孩子不但不听从,还出现了逆反心理,导致了亲子冲突的发生,到最后常常不欢而散。教师还发现,在其他孩子的家庭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家长为了让孩子做事动作迅速、集中注意、珍惜时间而不断提醒孩子,可是孩子对家长的这些做法感到厌烦、抵触。

2.开展访谈与调查,诊断家庭教育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问题所在,教师对班级里的孩子和家长进行了采访。教师问孩子们:“爸爸妈妈经常因为哪些事情生你的气?”孩子们说:“我洗漱时动作太慢了,爸爸会生气。”“我晚上睡得有点晚,妈妈很生气。”“我早晨起床的时候磨磨蹭蹭的,妈妈很生气。”……教师又采访家长们,家长们反映:“遇到孩子没有按时完成学习计划,不断地讲条件,我会生气。”“我常常会因为孩子做事动作慢、不专心而批评他。”……可见,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因为孩子的“慢”而发生冲突。发生了亲子冲突,孩子们觉得很难过,但家长们总觉得自己提出要求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话改掉这些毛病。

教师进一步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您会因为哪些事情与孩子发生矛盾?”“当您提出的要求与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有分歧时,您会怎样做?”“您对于与孩子之间发生的不愉快所持的观点是怎样的?”“当您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和地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家长表示会因为孩子磨蹭或拖拉而与孩子发生矛盾,81%的家长表示会因为孩子注意不集中而与孩子发生矛盾;当家长的要求与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有分歧时,虽然有51%的家长表示会用协商的办法解决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有61%的家长表示会让孩子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同时也有66%的家长表示自己有时会命令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做,50%的家长表示自己有时会指责孩子,31%的家长表示自己有时会用取消孩子的某项活动等作为对孩子的惩罚,20%的家长表示自己有时会对孩子使用暴力。可见,家长仍然会较多地利用自己的权威,用强制孩子服从的方式来应对亲子之间发生的冲突。

教师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后,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祖辈与父辈教育观念不一致,家庭教育偏重服从权威,家长缺乏对孩子主体性的关注,教育目标重知识学习轻自理能力与劳动能力的培养,等等。于是,教师决定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家庭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3.举办亲子辩论会,鼓励表达与倾听

鉴于不少家长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就应该服从家长的权威,教师组织了以“爸爸妈妈到底应不应该催促孩子”为主题的亲子辩论会,鼓励双方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互相倾听。

辩论会上,教师首先和孩子们共同回顾了访谈时聊到的话题,从而引出辩论的主题——“爸爸妈妈到底应不应该催促孩子”。接着,教师鼓励孩子们和家长们发表各自的观点。孩子一方的观点是“爸爸妈妈不应该催促孩子”,家长一方的观点是“爸爸妈妈应该催促孩子”。双方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反驳对方。

比如,小艺和她的妈妈围绕“早晨起床该不该催”的问题进行了对话,其他孩子和家长也参与了她们的讨论。

“我觉得该催的时候还是得催。”小艺妈妈说,“小艺早上总是赖床不肯起来,我也不想催她,每次催她,我都着急、生气,可是如果不催,她就会迟到呀。”

“可是我还没睡醒,真的还想多睡一小会儿。再睡一小会儿起来,上幼儿园也来得及。”小艺说。

“我得把你送到幼儿园再去上班,你起床晚了,我就会迟到,所以我只能催你啊。”小艺妈妈说。

“可是妈妈在叫我起床的时候总是很生气,大声地朝我说话,我听到妈妈这样说我,心情很不好,就更不想起床了。”小艺委屈地说。

这时,另一位妈妈说:“小朋友如果能做到自己按时起床,家长就不会催了。‘上幼儿园不迟到’是我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在早晨时间那么紧的情况下,家长应该催小朋友起床。如果不想让家长催,小朋友就要自己做到早起。”

一位爸爸说:“早晨起不来,可能是睡得太晚了。小朋友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小艺妈妈说:“小艺,我是不是每天晚上9点半就提醒你该睡觉了?因为你总是不按时睡下,所以第二天才起不来。”

“可是我每天一上完课,你就说该睡觉了,我还想玩一会儿,不想睡觉。”小艺说。

朵朵说:“是呀,我们总是有那么多课要上,晚上都没有时间玩了。”

可可说:“我爸爸也是,每次我还没听完故事,爸爸就催我睡觉了。我就是想听一会儿故事再睡。”

另一位爸爸说:“小朋友晚上想玩一会儿是可以的,但是到点了就得睡觉。”

小艺说:“那我不想上那么多课,想玩一会儿再睡。”

“给你报兴趣班也是为了帮助你进步呀!去上课前,你也总是要我催。”小艺妈妈说道。

熙熙说:“为什么你们大人说该上课了就得上课?我们正在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你们催我们上课,不也是打扰我们吗?”

“孩子喜欢玩很正常,还是得让孩子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然什么事情都靠催,没有效果。小朋友们,给你们留出玩的时间,你们可以做到按时睡觉吗?”一位家长说道。

“可以!”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大声回答道。

……

辩论会结束后,教师请家长发表自己的感想。小艺妈妈说道:“我听到小朋友们都说想在睡觉前玩一会儿、看一会儿书,忽然意识到这就是孩子的天性。我以前总想不明白为什么小艺晚上睡觉总要我催,原来是我的安排有问题。还是要让孩子每天可以有自己玩的时间,不然孩子睡前的时间被课占满了,孩子不乐意,上课也没效果。”孩子们感到自己的意见被倾听了,非常开心。辩论会的举办形成了一种群体效应。家长们第一次真正坐下来倾听孩子们的感受和想法,内心产生了不小的触动。家长们不仅听到了自己孩子说的,也听到了其他孩子说的,这更能帮助他们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发现孩子的天性;家长之间也通过这样的交流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孩子们在与家长们的对话中感受到了尊重,同时也在学习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催促”背后蕴藏的爱与关怀。

4.分享典型案例,分析解读孩子的“慢”

在“要不要催促孩子”这个问题上,家长固然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反思,但更需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孩子的“慢”。于是,教师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多多为什么那么慢》,启发家长转换视角解读孩子的“慢”。

多多为什么那么慢

晚上8点半,妈妈对多多说:“该睡觉了。”多多听了,不慌不忙地开始整理他正在玩的桌游“恐龙棋”。只见他拿来盒子,把棋盘、恐龙棋子、火山场景道具和任务卡都放了进去。可是,他马上发现盒子里满满当当、乱糟糟的,盖子也盖不上。于是,他又把刚放进去的棋盘、棋子等都拿出来,重新开始放。这一次,多多先把棋盘放进盒子,再放火山场景道具,接着放任务卡,最后把多个恐龙棋子放到盒子的空隙处。足足花了6分钟,多多终于把盖子盖上了。

妈妈已在洗手间催促两遍了。多多慢慢地站起来,刚要走,看到学习桌上还剩了一个玉米玩具。于是,他又跑向玩具架,拿来一个小锅,把玉米放进小锅,运回玩具架。做完这些事,多多来到了洗手间,刚拿起牙刷和牙杯,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又往外走,走到鞋架那里拿了棉拖鞋换上,还把放在鞋架边的手套摆整齐了,这才回到洗手间刷牙。

分享完这个故事后,教师请家长们谈谈感想。家长们看到了多多的“慢”中蕴含着宝贵的品质。比如,多多第一次把恐龙棋放到盒子里后又拿出来重新放,是因为他想把恐龙棋整理得更有序;刚准备离开又折回去,是因为他想把桌面整理干净,把玉米玩具送回玩具架;换拖鞋时花了不少时间,是因为他在主动整理一旁的手套。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多多的“慢”。而在这个过程中,多多表现出来的有序收纳、主动帮助整理等品质都是非常宝贵的,需要被珍视和鼓励。若家长只关注多多被催了几遍都没有去刷牙、没有快速完成玩具整理等问题,而没有看到他的良好习惯和宝贵品质,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不利的。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家长认识到需要从儿童的视角解读儿童的行为,理解孩子为什么“慢”。家长纷纷表示:“我们成人也要慢下来,倾听孩子,理解孩子。”“一味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对孩子是不公平的。”“要全面地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尝试换位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教师引导家长尝试与孩子进行“角色互换体验”活动,体验一下一直被催促时的心理感受。

比如,有个周末,栋栋妈妈答应带栋栋去动物园,可是出门前忽然接到了一项工作任务,需要紧急处理。妈妈和栋栋说了“等我一会儿”后,就打开电脑开始工作。栋栋急着想去动物园,就一直催促:“妈妈别看了,赶紧出发吧。”那一次,栋栋妈妈体会到了被人催促有多难受。她说:“我当时心想,等我把这点事做完就好了,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一直催我,我反而更快不起来了。”她忽然意识到孩子被催促时可能也是这样的感受,孩子的慢有他自己的理由。

又有一次,栋栋一家要出去玩。到了约定出门的时间,爸爸妈妈都准备好了,栋栋还在看书,妈妈催促道:“怎么还不换鞋?快点。”栋栋说:“等一会儿,我还没看完。”妈妈着急了,说:“我数到5你就过来穿好,不然你就别去了。”栋栋烦躁地喊道:“凭什么呀,为什么就得听你们的,我就想看完这几页。”这时,妈妈忽然联想到了前几天被栋栋催着出门的体验,于是冷静下来,对栋栋说:“好,我们等你看完这几页。但你得快一点,要不然太晚了。”栋栋欣喜地答应了。他继续翻起了书,看完最后一页后迅速合上书,快速穿好鞋。栋栋妈妈后来回忆道:“我从来没有见过栋栋穿鞋像那次那么快,可能是我允许他从容做完手头的事情,没再催他了,他反而更主动地加快速度来配合我们。当我听到栋栋说‘为什么就得听你们的’,我忽然意识到,是呀,我也得尊重他的想法。”自此,栋栋妈妈越来越能換位思考,学着理解孩子,少替孩子做决定,多询问孩子的意见。

6.召开家庭会议,协商制定家庭公约

基于在亲子辩论、案例分析和换位体验中获得的共识,教师倡议家庭召开家庭会议,由家庭成员共同制定家庭公约。家庭成员在制定公约的过程中做到三点:(1)全体参与;(2)平等协商;(3)公约中既有对孩子的要求,又有对家长的要求。家庭公约的制定,促进了建立在家庭成员平等协商基础上的良好家风的形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比如,有的家庭制定了这样的公约:“孩子早晨只被提醒一次就自觉起床;大人提前5分钟提醒孩子起床。”“孩子晚上9点前关灯睡觉,大人在孩子睡前与孩子共读20分钟故事。”“约定了要做的事,孩子只需要大人提醒一遍;大人提醒孩子时要有耐心,不大声呼喊。”……这些公约是孩子和家长一起制定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因而孩子更乐于接受。

7.实施差异化指导,丰富支持策略

为进一步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和幼儿园跟进观察,家长和教师分别撰写学习故事并进行分享,以进一步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发现孩子的优点,因势利导。比如,有的孩子很喜欢听故事,家长和孩子就可以这样约定:“每天留出一定的睡前故事时间,但是要安排在洗漱完上床之后,洗漱得快,留出的故事时间就多,如果洗漱时太磨蹭,听故事的时间可能就不够了。”

教师也给家长分享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的微课,给家长们支招:通过与孩子共同制定时间计划表,引导孩子感知“一分钟”“十分钟”有多长,使用计时沙漏、音乐闹钟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让孩子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提高做事效率。最终,教师和家长形成了共识:倾听孩子,了解原因,家园协同,共促成长。

二、总结与思考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抓住孩子一日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开展了家园互动,互动的过程体现了基于儿童本位的家园协同共育理念。

儿童本位观是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儿童的需求,尊重儿童的权利,相信儿童的潜能,不再将儿童视为成人的附属品,让儿童拥有话语权,促进儿童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教育观念。以上案例中,家园双方在合作共育中坚持从儿童视角出发来看待教育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是自己生活和行为的主人,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第二,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不是等着被灌输、被塑造,而是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第三,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适宜的?应与孩子平等对话,注重游戏性、体验性,注重环境的浸润,是“唤醒”孩子的主动性,而非强制孩子服从。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都有了转变,用平等对话、正面教育的方法,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引导孩子形成自我管理意识。这也是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

以上案例很好地体现了家园协同共育的理念。第一,关注问题,满足需求。教师敏感地捕捉孩子当下出现的问题来开展家园合作,解决的是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关心的问题。第二,重视倾听,平等对话。教师通过对孩子与家长的访谈、问卷调查、举办亲子辩论会等多种方式,鼓励孩子和家长表达与倾听,实现平等对话。第三,转换视角,改进方法。教师运用案例分析、角色互换体验等方式,激发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自我审视,先实现理念认同,再加以实践跟进。第四,直面问题,给予支持。教师在各个环节都为家长提供了策略、方法上的支持,促进了家长育儿水平的提升。第五,实施差异化指导,提升共育实效。教师与家长一起撰写、分享学习故事,共同分析儿童行为的原因,进行差异化指导。各个家庭召开家庭会议,解决个性化问题。关注了不同家庭需要的家園共育,效果更佳。在家园共育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平等的,不是教师教导、家长听从的关系,而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引导者的角色,向家长传递“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在家园共育中,家长、孩子、教师是学习共同体:家庭公约中不仅有对孩子的要求,也有对成人的要求;视角的转换与方法的改进,不仅是对家长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最终,家长、孩子、教师实现了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小艺共育家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庭“煮”夫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转让来的相亲对象
恋练有词
小艺的梦工厂
转让来的相亲对象
假如我是值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