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袜子”,我的朋友(中班)

2023-11-06阮秀英王琳玲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丁丁袜子树林

阮秀英 王琳玲

设计思路:

中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引导幼儿与人为善、与同伴友好相处是十分重要的。绘本《永别了,袜子》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丁丁)丢弃了儿时陪伴他的一只名叫“袜子”的长耳兔,又因想念它而焦急地全力寻找,最后失而复得的故事。整个绘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画面温情细腻,幼儿能在感同身受中投入故事情境,跟随小男孩一起感受朋友的重要和失而复得的幸福。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将目标定位在文学想象上,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把重点放在再造想象的学习上,主要引导幼儿对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展开想象,如根据丁丁和“袜子”的动作及表情想象其心理活动等。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幼儿文学想象的需要,我们对绘本内容进行了选择与删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能引起幼儿共鸣的图片作为素材,帮助幼儿理解本次活动的主旨,积极而自然地展开文学想象。同时,我们希望幼儿能通过活动了解故事中的感情和爱,记住曾经给予美好感情的朋友,明白朋友越多会越幸福、越开心。

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知道朋友之间要相互宽容和珍惜。

2.能根据故事情节大胆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角色的心理活动。

3.感受丁丁与“袜子”之间亲密的朋友之情。

(析: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指向对故事内容及情节的理解,活动通过分段感知与完整欣赏,帮助幼儿在猜测故事情节、听故事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领悟到朋友之间要相互宽容和珍惜。活动的第二个目标指向幼儿的文学想象能力。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是幼儿理解文学作品、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陶冶幼儿文学情操、初步奠定文学素养的重要过程。本次活动中重点设计了“‘袜子’被扔掉”“‘袜子’不见了”“丁丁站在大树上大声呼喊‘袜子’”三个片段,鼓励幼儿展开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三个目标指向的是活动的情感线,通过明晰角色的心理变化,感受朋友之间的情谊。)

准备:

1.物质准备:根据绘本《永别了,袜子》改编的活动用课件一套,图片“树林里的危险”三张,三个展示图片用的画架。

2.经验准备:幼儿有饲养小动物的经历,感受过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情感。

过程:

一、通过谈话唤醒幼儿与朋友相处的经验,引出故事主题

师:你们有朋友吗?怎样才算是朋友?

幼:朋友会一起玩游戏。

幼:朋友会一起吃饭。

师:(播放课件)这是丁丁,这只兔子就是他的好朋友,这只兔子和别的兔子不太一样,长着一对特别大的耳朵,整天耷拉着,就像一双袜子,所以丁丁就叫它“袜子”。

(析:在幼儿园里,朋友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怎样才算是朋友呢?这个问题可能很多幼儿都没有想过。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幼儿回忆自己与朋友相处的方式,用自己的理解来表达对“朋友”的解读,通过同伴间的分享更加具体地呈现朋友之间温暖的点点滴滴,唤醒对“朋友”的认识。据此,教师引出故事中的主人公,为接下来的讨论与情感共鸣做好铺垫。)

二、分段想象,引导幼儿根据情节大胆想象并尝试表达角色的心理活动

1.想象丁丁和“袜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师:(播放课件)丁丁和“袜子”从小一起长大,是好朋友。丁丁和“袜子”一起在草地上奔跑,一起玩游戏。如果你是丁丁,你会和“袜子”玩什么游戏呢?

幼:我会和“袜子”玩捉迷藏。

幼:我会和“袜子”一起跑步。

幼:我会和“袜子”玩木头人的游戏。

师:一起玩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幼:很开心。

幼:很幸福。

师:原来和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是这么开心、这么温暖、这么幸福。

(析:在该环节,教师引导幼儿想象丁丁和“袜子”一起玩游戏的情景与心情,并充分表达假如自己是丁丁,会和“袜子”玩什么游戏,帮助幼儿渐渐进入故事情境,进一步感受朋友间友好相处时的愉悦,从而为与下面故事中的情感形成反差性对比做好铺垫。)

2.想象“‘袜子’被扔掉”时的心情。

师:可是最近丁丁觉得“袜子”有点笨头笨脑的,决定扔了它,丁丁用一根毛线把它拴在了大树上,然后头也不回地跑了。

师:(播放表示伤心的音乐)天越来越黑,这么大的森林里,只有“袜子”孤零零地留在那里,它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心里会怎么想呢?请你和旁边的小伙伴相互说一说。

幼:它会想它的主人的,它还会哭。

幼:“袜子”会很伤心,因為它的主人不要它了。

师:“袜子”很伤心、很害怕,为什么呢?它留在树林里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幼:它没有食物,会饿死的。

幼:树林里可能会有大灰狼,会把它吃掉的。

幼:它想丁丁快点回来。

(析:该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幼儿想象当“袜子”孤零零地留在树林里的时候,它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感受“袜子”被朋友抛弃时的那种孤单、伤心、害怕、难过的情绪,并引导幼儿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在该环节,教师通过讲故事时语气、语调的变化以及比较忧伤的音乐的烘托,让幼儿能够很快进入故事情境,跟随“袜子”的情绪变化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教师在请个别幼儿发言之前,先请幼儿跟身边的同伴讨论,在关注幼儿文学想象过程的同时,给幼儿提供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想象和表达。)

3.想象“‘袜子’不见了”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师:是呀,在树林里可能有很多危险,“袜子”觉得好伤心,好害怕呀。丁丁跑着跑着就想起了“袜子”,他又赶紧跑回树林,可是“袜子”却不见了。他又着急又后悔,到处找呀找,找了好久好久。

师:(播放表示着急的音乐,出示树林里的三张图片)我们帮丁丁看看树林里都有什么危险,“袜子”可能会遇上什么事情呢?(教师引导幼儿分组依次去观察三张图片并与同伴分享交流。)

幼:我看到一棵大树倒了。

师:你根据这个线索猜测“袜子”可能遇上什么事情了呢?

幼:大树倒下来,可能把“袜子”压在下面了,“袜子”可能会死掉。

师:你是根据大树的线索猜测“袜子”遇到了危险。还有谁发现了什么不同的线索?“袜子”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幼:树林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陷阱,“袜子”可能掉到陷阱里,被猎人抓走了。

幼:地上的红毛线就是“袜子”的,“袜子”自己把它咬断跑回家里去了。

师:遇到危险时会想办法让自己脱离危险,这是一只聪明又勇敢的兔子。

幼:我看到地上的脚印了,应该是大灰狼的,“袜子”一定是被大灰狼给吃掉了。

幼:地上还有骨头,“袜子”肯定被吃掉了,那是“袜子”的骨头。

幼:“袜子”好不容易解开毛线,它躲到了树洞里,可是又被猎人发现了,猎人瞄准了它,把它抓走了。

师:刚逃离一个危险,没想到又碰上了另一个危险,真的让人太担心了。

幼:我觉得地上的脚印是“袜子”的,丁丁沿着脚印就可以找到它。

(析:在该环节,教师通过图片、音乐以及提问,提供多元支架,营造语言情境,带领幼儿迅速进入当朋友去向不明时为其着急的情绪中,投入地去寻找树林里的蛛丝马迹,以此推测“袜子”的境遇。教师通过提供三张树林里的图片,让幼儿分组进行观察,他们可以与同伴或教师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推测,教师也可以请幼儿单独在集体面前发表自己的想法,为幼儿提供充分讨论的机会。因为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同,需要思考的时间就不同。幼儿敢说、想说、喜欢说,还要有机会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努力让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哪怕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被请到,也能在分组讨论时有师幼互动作为补充,以此关注每个幼儿,努力做到不落下一个幼儿。同时,教师通过“发现了什么线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等递进式的问题,让幼儿努力想象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让幼儿的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具有条理性。)

4.想象“丁丁站在大树上大声呼喊‘袜子’”时的情景。

师:“袜子”可能会遇到这么多危险,丁丁越想越担心,越想越害怕,他跑到了一棵大树上,你们看看丁丁的表情和动作,你觉得他会怎么做呢?

师:丁丁会着急地大声呼喊“袜子”。

师:这么大的树林里,一点“袜子”的声音都没有。“袜子”到底在哪里呢?它会遇上什么事情呢?丁丁吓坏了,心想一定要找到“袜子”。他继续往前走,发现树林深处有一幢小木屋,他走近小木屋轻轻敲了敲门,“袜子”会在里面吗?

幼:应该会在吧,它逃出来躲到这个小木屋里去了。

幼:不会在的,这是猎人的家,“袜子”已经被吃掉了。

师:(播放课件)呀,“袜子”正舒舒服服地坐在小姑娘和小狗中间喝茶呢。

师:丁丁大声喊“‘袜子’,我终于找到你了”,“袜子”说“丁丁,我等你好久了”,然后丁丁背着“袜子”飞快地跑回了家,瞧,“袜子”的大耳朵迎着风飘啊飘,多神气。

(析:经过前面几次的想象后,幼儿通过前后情绪的对比,以及后两次重点想象内容的充分表达,情绪已经达到了顶点,此时再让他们想象丁丁大声呼喊“袜子”时的样子比较合适,幼儿不仅能大声表达自己内心的着急与想念,还能在动作、语气上都有所体现。最后欣赏故事的结尾部分,主要让幼儿体验千辛万苦寻找后那种失而复得的心情。此时,幼儿的脸上是如释重负及喜悦的表情,他们更能体会到朋友之间相互珍惜的重要。)

三、完整地欣赏故事,帮助幼儿理解丁丁的心理变化,进一步感受朋友之间要相互珍惜

师:丁丁和“袜子”的这段经历真是太让人难忘了,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个故事,边听边想丁丁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呢?

幼:他们一起玩的时候很开心。

幼:“袜子”笨头笨脑的时候,丁丁觉得很烦躁。

师:对的,这个时候丁丁有点嫌弃“袜子”了。

师:(出示代表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典型图片)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丁丁的心理变化吗?

幼:丁丁和“袜子”一起长大的时候他很开心,“袜子”什么都不会的时候丁丁很生气就把它扔了,后来“袜子”不见了,丁丁很着急,很后悔,最后找到“袜子”了,丁丁又很开心。

师:那丁丁以后还会扔掉“袜子”吗?

幼:不会了。

师:为什么呢?

幼:如果扔掉了“袜子”,丁丁心里就会想,“袜子”会不会饿死了,会不会被大灰狼吃掉了,会很担心。

师:嗯!好朋友是会一直关心对方的。

幼:朋友犯错误了,只要改正了就好了。

师:是的,谁都有缺点,当好朋友有缺點的时候,我们要想着帮助他,而不是嫌弃他。

师:小朋友们逐渐长大,马上是大班的孩子了,你们还会认识很多新朋友,有了新朋友,你会不要老朋友吗?

幼:不会,朋友可以越来越多。

师:是的,有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朋友越多你会越幸福。

(析:该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完整地倾听故事,感受角色的心理变化。在完整欣赏故事时,教师将画面停留在第一页,目的是希望幼儿能更加专心地倾听故事,用心体会故事内容及丁丁的情绪变化,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幼儿在与同伴相处中也时常会有摩擦,当朋友犯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是选择抛弃,还是选择包容?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难题。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想法。活动中如果幼儿能将故事中的情绪体验与感受迁移到自己与朋友的相处中,领会有朋友真好、朋友之间要相互宽容和珍惜的情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如果幼儿认为抛弃朋友后还是可以把朋友找回来,只是将此当成一场刺激的历险,那么教师则要做出正确引导。)

延伸活动:

1.可以在表演区提供《永别了,袜子》的图片、音乐等,供幼儿进行表演,让幼儿进一步体会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变化,感受朋友之间的友情。

2.与幼儿聊一聊他们与朋友(可以是小动物,也可以是小朋友)的故事,并鼓励幼儿将这些故事制作成小册子,与同伴进行分享,从而加深幼儿对友情的认识。

猜你喜欢

丁丁袜子树林
袜子少年
不一样的袜子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动物“叫”各不同
一起去踏春
袜子
谈天气
神奇的三角形
雨后的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