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历史课堂任务设计与拓展探究
2023-11-06薛琼瑜
薛琼瑜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提倡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涵养家国情怀,笔者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的教学为例,对基于新课标引领的历史课堂教学做相关尝试。
历史课堂的灵魂是教学立意,在教学设计中处于首要位置,它通过统领教学目标继而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教学立意凝聚着学科素养,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存在。对于《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認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通过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因此,课堂设计需要在全球史观的视野下展开,对比展现该时期中国的社会面貌与特征。本课以希沃白板5为信息平台,以任务为导向,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多元互动,力求在知识迁移和运用中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活动探究中提升综合能力,在体验感悟中培养家国情怀。
一、情境创设:基于学习兴趣的情境体验
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的时间、空间和心理距离,给学生构建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了解历史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手段。本课运用多样化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资源为学生创设贴近历史的情境。
1.导入环节(图片情境)。
图片:书籍《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插画
在本课导入环节,以分享书籍《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为由,通过书本里的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清朝皇帝的高大威武和霸气外露的形象气质,引导学生探究在西方人眼中清朝皇帝是该形象的原因,即得益于清朝不断加强的君主专制,从而引出该课课题。
2.政治:登峰造极——设军机处(视频情境)。
视频:纪录片《故宫》中关于军机处的介绍
3.思想:万马齐喑——兴文字狱(材料情境)。
材料一 戴名世案。“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材料二 查嗣庭案。查嗣庭是雍正年间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维民所止”本出自《大学》一书,意思是“都邑周边千里远,都是商民居住地”。然而清廷却认为,“维”“止”两字,是去“雍”正之首。查嗣庭就这样遭遇飞来横祸,被押入狱,死在狱中。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
4.对外:暗藏危机——闭关锁国(视频+材料情境)。
视频:影视剧《乾隆王朝》马戛尔尼使华片段
材料一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粤海关志》
材料二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
材料三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片段
5.启示:以古鉴今——青年担当(图片+材料情境)。
图片:与清朝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与中国发展进程对比
材料
当我们还在不断强化专制集权制度时,西方已经开始了如火如荼的资产阶级革命,国王被拉上了断头台。
当我们还在为了一句诗大肆杀戮时,西方近代科学之光已经点亮。
当我们还在做着“天朝上国,我自为大”的美梦时,西方殖民扩张的船队已经开始征服世界……
二、任务导向:基于学生认知的任务清单
布鲁纳认为,所学的知识若没有足够的结构链接起来就极有可能被遗忘,一堆互不相干的事实在记忆中留存的寿命短得可怜。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将课本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排列,达到逻辑上的通顺。“设计一堂好课要有宏观立意,中观整合,微观细节。”基于此,笔者将本课内容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组合,构建新的思维方式,形成新体系。具体将课文分为四个板块:
政治:登峰造极——设军机处
思想:万马齐喑——兴文字狱
对外:暗藏危机——闭关锁国
社会:盛世危机——矛盾重重
鉴于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不断加剧社会矛盾的根源,因此将课本第三子目“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调整至最后一个板块,这样更方便学生加深理解。
布鲁纳提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课堂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胆探究,绽放思维的火花。以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技能,在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体验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布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思维状态,因此,一份出色的任务清单应该具有启发性、价值性、探究性、趣味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依据本课重难点,各板块设置以下任务清单:
1.政治:登峰造极——设军机处。
任务1 首先,观看纪录片《故宫》中关于军机处的介绍,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军机处招聘公告。根据招聘公告,概括军机处的特点、职能、作用。
该任务以招聘公告的形式展现,以小组合作为方式,以突破本课重点:军机处设置的背景、作用。学生在此环节兴趣较高,探究欲望强烈,依据诙谐幽默的填写内容,完成了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此外,有利于提高学生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形成学习合力,拓展思维。
任务2 整理、比较不同时期中枢机构的概况,探究背后的实质。
该任务依托希沃白板5的模块拖动功能,将正确答案拖至相应填空框内,降低难度节省课堂时间,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实质后,要让学生思考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的弊端。该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提高客观理性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思想:万马齐喑——兴文字狱。
任务3 品析文字狱典型案例,尝试给文字狱下定义。
解读诗句,感受文字狱的恐怖气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也为讲解文字狱的弊端作情感准备。该任务略有难度,为了让学生能“够得着”,教师可以设置“梯子”:①你对哪个案例心中有疑惑?②看完经典案例,你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在新情境下,教师有梯度地启发设问,引导学生将知识和心理感受组合呈现,加深对文字狱内容的感悟与理解。
3.对外:暗藏危机——闭关锁国。
任务4 观看影视剧《乾隆王朝》中马戛尔尼使华片段,结合文字材料,分析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通过视频和文字材料,让学生感受历史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史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载体,脱离史料的历史教学是空洞的,是缺乏灵魂的。教学中要发挥史料的作用,注重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辨析,恰当地运用史料来理解历史。
学生历史思维的培育需要教师有效任务清单的导向与驱动。教师不仅要注重设计任务的高价值性与可操作性,也应该关注任务的正确解决,发挥教师的引导总结作用。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知。
三、拓展探究:基于思维培养的拓展探究
现代具身理论提出,学习强调将整个身体投入认知过程,而不仅仅是大脑参与,重视人的身体活动、情绪体验与环境之间交互活动对认知的重要影响。因此,课堂拓展探究环节应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样的形式,如小组合作、辩论、演讲、展示等完成深度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1.以联系的方式,培养联系性思维。
历史事件并非孤立存在,互相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性。因此,教师可以运用联系的方式设计课堂内容,用联系的视角看待历史问题,并且引導学生关注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并揭示客观规律和实质变化,从而培养联系性思维。
如在学习清朝文字狱的相关内容时,学生通过回顾复习旧知识点,回答秦朝、西汉、明朝等在思想文化上采取的措施,知道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从而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
又如,在讲解文字狱的危害时,出示公元1年—公元1840年中国的科技发明占世界的比例的数据表格。学生发现在公元1501—1840年间,中国科技发明占比骤降,以联系的观点思考该问题,不难发现文字狱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以对比的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
美国教育家理查德·保罗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具有强烈对比的图片或者数据,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如讲授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时,教师出示材料:乾隆时期马戛尔尼访华时双方互赠的礼物清单。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引发了对该政策弊端的思考。
学生通过之前的课文内容已经了解到康乾盛世,清朝国力达到顶峰状态的基本史实,这得益于该时期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中国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实力较量中明显落后,这也是因为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教师用对比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以发展的方式,培养综合性思维。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用发展的方式对待历史现象,用综合、整体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基于此,本课在最后环节,依据2022年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第30题第(2)问,编写了一道论述题: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进行阐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顺畅)
材料一 搞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卢梭说:有权力者,如不加以限制,无不滥用其权的。他的后辈韦伯说:无限制权力,无限制腐化。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可能……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何云庵
三则材料层层递进,深入浅出,从本课君主专制开始,引申到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担当,符合中学生的认知逻辑。学生可选任一材料概括中心论点进行阐述,最后落脚于家国情怀,实现历史教学的最终价值追求。
预设:
当代青年应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踊跃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展现出不怕牺牲、浴血奋斗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青年勇立潮头,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青春,展现出敢闯敢干、引领风尚的精神风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奥运竞技赛场奋勇争先,在祖国哨位威武守护,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
伟大梦想,伟大使命,广大青年应自觉担当重任,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彩!
苏州中考试题中,此类论述题已成为常态化题型,这也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应该有趣、有历史料、有历史味、有历史深度、有思维迸发的火花;课堂中需要学生真切体验学习过程,自己创造和生成学科思维,认知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历史教师不断探索实践的主题,本课以“情境创设,任务导向,拓展探究”为指导思想,做出了初步尝试,以期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