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在制造教育焦虑吗?
——一项关于“鸡娃”公众号的研究
2023-11-06侯娜
侯 娜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
随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近年来中国家庭具有教育投入占家庭消费支出比例高的特点,且有大部分家庭存在着教育投入过度的现状[1]。家长们深陷教育内卷和“鸡娃”(1)“鸡娃”:即给娃打“鸡血”,指家长调动一切资源,力求使孩子成为考学竞争中的佼佼者。大战,将大量文化和经济资源投入在孩子教育上。购买高价学区房、支付高额的补课费成为了城市家庭教育投资的标配。同时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教育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竞争的工具,“鸡娃”过程中,家长在教育竞赛中越来越焦虑,不敢停下脚步唯恐落后。同时,抑制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由天性,甚至破坏教育公平的原则,恶化教育生态秩序。“鸡娃”的育儿理念与网络中数量庞大的育儿公众号有关。受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传统的育儿方式受到了冲击。西方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的科学理念通过网络知识传播进入中国家庭,中国家长视为科学的育儿理念,并应用于育儿实践。传统的家庭育儿经验的获得来源从祖辈的“权威话语”转向传媒中的“意见领袖”。此外,公众号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网络“意见领袖”使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育儿方式展现在大众前,众多家长由此形成一个育儿的专属场域,产生了巨大的“化学效应”。现实的教育竞赛与网络“鸡娃”教育理念共同强化了家长的教育焦虑。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同时不利于“双减”政策的实施。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内容
(一)教育焦虑的成因: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影响
本研究中的教育焦虑是家长对孩子不确定的教育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不安、担忧、恐慌等复杂状态。本研究参考陈华仔、肖维的研究,将“教育焦虑”定义为:家长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对“教育重负”的担心,对“教育无用”的忧虑[2]。
已有研究从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两个角度分析教育焦虑产生的原因。从家庭内部来说,学界主要从家长的教育经历、家庭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期望角度解释教育焦虑。周序认为教育焦虑产生的实质是家长的社会流动诉求[3]。包蕾萍、陈建强认为家庭结构也会影响家长的教育,隔代抚养使得价值观、教育理念的分歧也成为家庭教育焦虑产生的来源[4]。也有学者从家长对教育认识角度解释,王洪才认为家长的教育焦虑来源于对教育失败的恐惧。对孩子具有高教育期望和高教育投入,使家长对教育失败的恐惧心理就越强、焦虑心理也就越重[5]。
从家庭外部来看,学界主要以对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研究路径,认为教育是阶级的再生产场域,教育焦虑本质是阶层焦虑。相关学者从政策、制度、文化等方面解释教育焦虑。屈坚定等人的研究表明焦虑来源于知识时代激烈的人才竞争,孩子的优秀成绩与未来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相关[6]。刁生富等人认为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是导致教育焦虑的重要因素[7]。常秀芹等人认为形成产业链的课外辅导放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8]。李金洲认为社会舆论信息也是教育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9]。
(二)意见领袖:提供育儿经验的权威人物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最早由Katz和Lazarsfeld提出,意见领袖是大众传媒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中介[1]。Katz将意见领袖定义为身处社会网络的中心,拥有专业知识的人[11]。本文将意见领袖定义为较为活跃、且具有一定粉丝数量的微信育儿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依靠微信推文吸引用户关注,并且推文对用户的决策产生影响。意见领袖具有曝光率高、信息爱好、有新意的特点[12]。郭全中进一步区分了传统和网络的意见领袖,认为网络意见领袖具有多平台传播、影响范围更广、更易受到用户信任的特点[13]。
已有意见领袖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展开。社会学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讨论意见领袖在某一事件中的网络互动机制,也有学者从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出发研究意见领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传播学学者使用把关人理论研究公共议题中有无意见领袖所导致的传播差异[14]。或者研究某一平台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如何引导意见领袖,从意见领袖角度分析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研究较少。
从对于教育焦虑成因研究来看,“鸡娃”不只是一种家庭内部的教育行为,实际是一种多方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教育焦虑。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家长网络社群显现并且发生更为实质的互动。在此背景下,以公众号为基础的意见领袖发布“权威”的育儿经验,使得教育跨越家庭边界。因此,本研究从分析“鸡娃公众号入手,研究“鸡娃公众号”的特点、内涵,探究教育焦虑与“鸡娃”公众号之间的关系,并对家长进行访谈深入理解教育焦虑形成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为破解教育焦虑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二、“鸡娃号”的特点与内涵
(一)群体极化:名校毕业的“××帮”家长
“鸡娃”一词来源于北京的家长群,是指一种家长给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这类家长主要以孩子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社会活动。“鸡娃”号常常以北京著名高校或教育发展较好的海淀区为名字(如“海淀×爸”,“北大×妈”)。“鸡娃”号的号主大多自称是北上广的家长,毕业于国内外的著名高校,职业多为私企高管、教授、教师,或者专门陪读的全职妈妈,形成一种新型家长团体,推文主要分享自身“鸡娃”经验。
(二)量化标题:鸡娃的教育展演
“孩子6岁前学完小学数学只需要3步”“3岁英语词汇积累1 000词”“二年级通过KET的秘籍分享”是这些公众号常使用的量化标题进行经验分享,而数字化的标题更加具有冲击。“FC妈”的公众号曾介绍自己家孩子6岁就上完了所有小学数学课程,“ZY妈妈在海淀”曾介绍了很多关于奥数的学习经验分享。在量化标题中形成一种优秀孩子的教育展演,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变成一种家长竞赛。推文评论区充斥着两种声音,“我家孩子也是,6岁就学完了奥数。”“你家孩子好厉害,怎么学剑桥英语呀?”一种是附和式炫娃,另一种是赞美求经验。
(三)优惠团购:鸡娃的课程传递
暗藏在微信公众号推文里隐藏的“消费品”很多,每篇原创文章的尾部都有“打赏”,育儿经验既是知识,也是一种产品。某些“鸡娃”公众号的服务列表除了文章,还有课程团购链接,课程包括英语口语、奥数、乐器等,还有“剑桥英语通用五级考试”,包括英语入门考试(KET)、初级英语考试(PET)、第一英语证书考试(FCE)。9岁前考完KET,12岁前考完PET,15岁前考完FCE。一些家长访谈中提到“剑桥英语考试是孩子冲刺名校的敲门砖。”列表显示,课程费用在400—1 500元不等。
三、“鸡娃”号与教育焦虑
(一)焦虑鼓吹:意见领袖的“育儿干货”
育儿微信公众号建立初期的推文一般会分享教育启蒙。如“ML妈妈”公众号的简介里,该号主为一名美国海归妈妈,针对5—12岁孩子开展全方面的教育启蒙。后来账号主体变更为某进出口公司。专业的运营公司会通过搜索确定有粉丝基础的育儿公众号,并主动联系进行合作。公司会为旗下育儿公众号制定不同的运营策略。某运营公司的工作人员提到:“如果最近点击量比较少的话,我们会建议博主多更新一些育儿干货,等数据上来就可以增加产品链接。”最后收益分为卖课收益和平台点击收益,最终由公众号博主和运营公司分成。在这种商业模式下,意见领袖的“育儿干货”成为一种流量变现的方式,发布内容在这种生态下变得良莠不齐。
(二)焦虑传递:意见领袖的情绪渲染
经过“鸡娃”号关键意见领袖的渲染,容易在关注公众号的家长中形成“羊群效应”,家长很容易模仿关键领袖的行为,焦虑的情绪也会实现传递。四五线小城市的家长也能通过微信推送了解北上广家长的“鸡娃”模式。一位兰州市的家长说:“朋友推荐我关注这个公众号后,一些英语课程我都没有听过,担心没给孩子打好基础,也就跟着报名了。”有些家长之前并没有听过此类课程,但看到公众号的传播以及评论区家长的讨论经验帖,在气氛带动下也报名了相关课程,如果报不上名也会焦虑和紧张,形成了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反应。
(三)焦虑贩卖:意见领袖的破灭
微信公众号的意见领袖是由公众号运营者塑造出来的某一贴近用户的虚拟形象,推文信息也从特定角色的立场出发,微信公众号意见领袖很少以个人名义发表意见,信息往往是以整体公众账号的立场进行推送,而不是微信公众号背后的某一运营者。一些推文其实在刻意制造远高于实际的教育需求,贩卖教育焦虑,并由此获利。通过“软广告”的方式先获得家长关注与流量点击,运营公司培植新的公众号引流。在这个场域里给家长塑造一个具有权威经验的“意见领袖”,编写“鸡娃”故事并让家长也沉浸在这种教育方式里,共情地认为“这些才是科学的高标准的教育方式,我也得跟上”,然后接着售卖各类课程和资料。本身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意见领袖实际上是商业运营推出的假性领袖,“鸡娃”号的主体从“意见领袖”到“情绪领袖”,再到破灭。这一过程中有发挥意见领袖的正向引导作用,但这种教育焦虑的贩卖带来的负面焦虑也不容忽视。
四、建议
(一)利用意见领袖的优质资源
微信公众号意见领袖除了是渠道提供者,还是内容生产者。意见领袖通过具有鲜活性、感染力的语言将碎片化的育儿信息传播给家长,为育儿提供了一些新的知识来源。一方面,家长要结合家庭实际情况选择优质育儿信息。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发挥孩子主动性。另一方面,意见领袖要对家长做出正确的育儿指导,在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切勿鼓吹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无论是科学的教育理论还是意见领袖的日常经验分享,要从多角度考量育儿的方式和方法。
(二)提升对育儿经验的辨别力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习惯养成、道德发展。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育儿博主传递的内容鱼龙混杂,但部分家长相信博主传达的所有思想观点,并转换成自身育儿实践。作为家长,一方面应该提升信息的辨别力,多方面收集资料,不轻信所谓的“权威”。对于鼓吹教育竞赛的博主,切勿盲目学习。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将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希望子女能够“光宗耀祖”。望子成龙是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但许多家长把“成龙”仅仅理解为考试取得好的成绩,考入重点学校、考上研究生、博士。“望子成龙”的心是积极的,但家长必须从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期望的可行性。
(三)树立科学合理的育儿观念
“打鸡血式教育孩子”并不适合所有孩子的成长。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个成绩满分“鸡娃”,而是让孩子健康成长。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5]减负是从校外培训机构回到学校、从“影子”回到“本真”,实则也在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让孩子都享受均衡、公平的教育,不让校外培训扰乱了教育评价的方向、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五、结束语
教育不是家长炫耀“鸡娃”的方式,也不是商业营销焦虑的手段,更不是商品交易的途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家长要善于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的优质资源,提升对育儿经验的辨别力,发挥意见领袖知识传递的功能。同时应当树立科学合理的育儿观念,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