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植根于历史、地理与当代发展之间的重要文献
——两轮《宝鸡市志》述评
2023-11-06张世民
张世民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西安 710000)
站在历史上的周秦汉唐等王朝首都——长安/咸阳的本位来看,历史上的凤翔府到而今的宝鸡市,构成了陕西关中西部的封疆重镇。从环境角度而言,这里南岸是秦岭山脉,北岸是黄土高原,中间是关中盆地葫芦口,具有地缘格局上的提挈优势。从军事地理来说,陇关、大散关都是西线卫戍的关防要隘,从巴蜀、天水和平凉进入关中,翻山越岭,这里都是必经之地。从产业发展来说,传统的农林牧业到现代国防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当地都拥有丰厚的资源基础、交通条件和环境保障。从交通位置来说,这里是陇海线和宝成线的交汇枢纽,更是从大西北转进大西南、从甘陇进入关中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从人文传统而言,教科文卫各项事业雄踞一方,特别是周秦文化、青铜文化和关学文化,都是得天独厚,迓风气之先。站在西北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认识宝鸡,将宝鸡的前天、昨天与今天加以勾连,两轮《宝鸡市志》当是无可替代的重要文献。
“宝鸡”一词,来自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关内道二:“以昔有陈宝鸡鸣之瑞,故名之。”但宝鸡从置县到分区、到专区、到地区,进而取代凤翔府,演变成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地域性中心城市,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陇海铁路线建成通车之后。1941年2月,国民政府陕西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1949年7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设立宝鸡分区,驻宝鸡市,管辖城区和郊区。1950年5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改设宝鸡分区为宝鸡专区。1953年6月,所属宝鸡市划归陕西省直属。1956年,撤销宝鸡专区,所辖各县全部归属陕西省直辖。1958年,宝鸡县并入宝鸡市。1960年,宝鸡市升为省辖市,除原管辖区外,新划入凤翔县、陇县和凤县。1961年,复设宝鸡专区,下辖宝鸡市。1966年,宝鸡市改属陕西省直辖。1969年宝鸡专区改为宝鸡地区。1971年,撤销宝鸡地区,晋升宝鸡市为地级市。现属省辖设区的市,管辖金台、渭滨、陈仓、凤翔四区和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八县。近80年来宝鸡市行政建置的屡次演变,都与其国防战略后方地位和西部交通枢纽的地理区位、陕甘两省交界的地域性中心城市和不断崛起的近代制造业城市,以及主宰一方的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地方志的记述对象和记载重点,自20世纪80年代初肇始,两轮《宝鸡市志》编纂工作依次开展。其中首轮修志肇始于80年代初,结集为三卷本《宝鸡市志》(三秦出版社,1998年,以下简称三秦版)(1)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宝鸡市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本文基于对全书内容的基本评价,不再一一标注页码。;而第二轮《宝鸡市志(1990—2010)》(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以下简称新华版)(2)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宝鸡市志(1990—2010)[M].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本文基于对全书内容的基本评价,不再一一标注页码。仍为三卷本,属于首轮志书的续修本。三秦版市志属会通志,而新华版市志属断限志,惟有通过两轮志书的连贯分析,才有望对古今宝鸡市域的基本国情、地情有一个全面、系统和完整的认知和判断。三秦版市志记载的周期以千年计算,总字数3 803千字;新华版市志设限周期仅有20年,总字数却达4 080千字,两者跨度不同而篇幅相当,尤其是新华版市志后出转精,特色突出,勇于升格处理那些纷繁事项,具有更大的著述气象和更宏阔的知识视野。
一、就顶层设计而言,两轮《宝鸡市志》的著述特色应予肯定
两轮《宝鸡市志》的编写,与区域特色的彰明有关,与讲求系统平衡有关。要浓墨重彩,突出特色,关键就在于打破简单均衡,在特色领域、特别行业或特殊内容上突破围城,坚守高标准、大轨范和广视角前提下的重点叙事。比较而言,三秦版市志对基本国情、市情的表述尚属寻常,其产业分类尚有错序,其他各大门类大抵按常规设置;新华版市志则在探究发展中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格外强调不同行业的特色、亮点和个性,在顶层设计上不拘一格,讲求个性的努力可谓一目了然。譬如,在自然地理部类,三秦版市志将自然地理与自然灾害并列,突出了历史上的自然灾害;新华版市志则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并列处理,同时提升了自然保护区的记述规格;对于境内最具自然潜质和旅游魅力的太白山,新华版市志特设专编,以昭重视。涉及境内地矿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记载,也体现了新的记述观念。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部分,三秦版市志突出了工业城市的基本品质,以为颠倒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次序,将工业制造业置于农林牧业之前便是强化城市功能,殊不知这个观点仍然是将城市作为现代工业基地的片面定位的结果;新华版市志则将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来加以突出,而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上,仍然遵循先叙述农林牧业然后叙述工业、建筑业的逻辑次序,其行业分类的规律性并不否定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对于装备制造业、西凤酒酿造业等内容的升格处理,也完全切合宝鸡市的产业布局和产业进程。在政治、军事部类,三秦版市志将党派政协合并立编,政权编惟有人大、政府,且用公安、司法行政来定位公检法司,显然有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新华版市志则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分别单列,审判、检察机构的独立位置也得到认可。至于军事内容,在篇目设置上也体现了区位优势和区域特点。在文化部类,三秦版市志设置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文物胜迹、卫生、体育各编,新华版市志将文化和传媒并举,突出了炎帝、周秦文化、张载关学,将文物、旅游归并,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突出了青铜器、法门寺介绍。尽管文物胜迹援用了文物和人文双重视角,但文物、旅游相结合的致用理念也清晰可见。在社会部类,三秦版市志仅有民族、民俗,新华版市志则凝结为社会概念,并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列在这里,也是旨在从自然灾害和社会救济双重视角来记述。
二、就国情分析而言,两轮《宝鸡市志》的成书方式可圈可点
两轮《宝鸡市志》的编写,立足于历任党政领导集体对基本市情的专项开掘的基础之上。三秦版市志出版早于全省其他各市的城市志著述,其所开创的二次成书法,为基本市情的深入开发垦辟了新的路径[1]117-118。所谓二次成书法,是相对于一次成书法而言。从原始资料的积累,直接删削成书,是谓一次成书法。二次成书法,则强调有行业志、专业志或部门志的基础资讯,先行完成专业志、行业志和部门志,然后再融会贯通,修成通志,是之谓二次成书法。比较而言,一次成书法因编纂时效强,编写周期短,往往采撷资料不够深入;二次成书法编纂周期较长,且对行业、专业或部门基本情况有所梳理,势必有开掘较深、较广的某些领域。新华版市志的编写,采取专志编写和直编成书相结合的办法,对于那些涉及范围广、内容有纵深的行业,首先编写专业志、行业志或部门志,然后统一梳理,系统改造,使之成为市志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那些相对单一、易于操作的内容,则直接改编为市志文本。两种工作办法的有机结合,既加快了编写节奏,又保障了志稿质量。这个办法值得研究与思考。新华版志书编修期间,宝鸡市业已编写部门志60余部,学校志、医院志、厂矿志等20余部,其篇目大纲的审定、人员培训、督促检查、评审志稿等环节,均有市志编写班子成员提前介入,有所参与,这既是对提供资料工作的敦促,更保证了基本资讯的准确性。毫无疑义,两轮《宝鸡市志》的编写办法,对于各类大中型设区城市志的编写是一个重要的启迪。目前,陕西省除两轮《咸阳市志》属二次成书法,有相当数量的专业志、行业志作支撑外,其余二轮《西安市志》《渭南市志》《延安市志》《榆林市志》等均属一次成书,原始资料由部门供给,市志编辑部动手撰写。这几部志书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三、就著述深度而言,两轮《宝鸡市志》的著述思维清晰可辨
两轮《宝鸡市志》的编写,立足于行业纵深,实现了区域突破。既然涉及市县修志的双重境界,就存在合理分工、分步实施的问题。究竟是采取集约型、概览式的办法,还是采取分解型、铺排式的办法,都势必会影响到不同市志的表述深度和话语角度。对于同一行业、事业或专业的叙述,历来都讲求角度、深度、广度和高度问题。是站在行业、专业和事业本身来叙事,还是站在宏观角度来解析其中的某个方面,是站在完形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角度来介绍,还是站在个别的、单一的或局部的角度来介绍,两者所确定的基本内容也截然不同。譬如,在处理市、县关系问题上,市级志书切入基本县情的深度和广度历来都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话题[1]20-26。就单体来说,市情介绍和县情介绍的模式并无异致;就规格来说,两者本身又各有差异。同样的文物景观或文化遗产,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地方文物保护单位,其评价水准和认识深度也就有了差距,人们对它的评价期待也将全然不同。就行政区域而言,市管县体制有助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若有所倾斜,必然会影响到区域均衡发展,城市政府对于区域发展的资源投入和规划构想,也将有明显的差距。三秦版市志介绍县区概况并不统一,譬如宝鸡县涉及自然环境、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和文物胜迹,凤翔县涉及经济建设、文物胜迹、工艺美术,太白县涉及自然环境、名胜古迹、经济建设、地方特色,总之是各取所需,殊不一律;新华版市志介绍区县概况,则将其从社会部类转入行政建置,尽管未能条分缕析,大抵上仍然是自然环境、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名胜景观等,都得到了概括的、有特色的介绍。这些介绍属于社会部类还是行政建置,两者略有不同;而是否体现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作用,则是衡量其记载水准的一个必要尺度。以区县概况中的文化遗产介绍而言,是从文物角度还是人文角度来记载,是从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来叙述,抑或是从民族集体记忆遗产角度来介绍,两者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均不一致。同样地,张载关学是宋明理学中区域文化的亮点之一,而眉县横渠镇是策源地,两者的介绍必将照应,但眉县概况恰恰将“张子祠墓”一笔带过,未能深入;法门寺在扶风县境内,固然设置有《法门寺》专编,但并不影响市志的点睛介绍,如此方能显示互动互补的著述效果。
四、就记注重点而言,两轮《宝鸡市志》的城市记载各具千秋
两轮《宝鸡市志》对于城乡建设的记载,与宝鸡市的城市位置和城市格局息息相关。宝鸡市属于关中西府,历史上就是地域中心,不过,传统的西府重心在凤翔府,也就是今日的宝鸡市凤翔区。明代嘉靖《陕西通志》对于凤翔府的介绍,涉及卷1至卷13土地中的山川、疆域、建置沿革、古迹,卷14至卷20文献中的名宦、乡贤、艺文,卷33至卷36民物中的户口、田赋、物产、仙释,卷37至卷40政事中的职官、水利、兵防、马政、风俗等等,均采用图文并茂、鲜活逼真的写实方式做了介绍[2],从诸侯秦的首都雍城到后来的凤翔府、凤翔郡,乃至安史之乱时期的西京凤翔,这里作为关中西府行政中心的作用始终未能改变。而今凤翔县撤县设区,作为宝鸡市城市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也昭明了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定位。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陇海铁路线的全面贯通,宝鸡市的地缘优势决定了它的发展后劲,凤翔县位置的边缘化也是这一战略转移的直接后果,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宝鸡地区作为北方抗战补给线的国防战略后方,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鸡市作为国家“大三线”战略大型国有企业的承接地区,其国防战略位置和交通枢纽位置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现在中共宝鸡市委、宝鸡市人民政府驻地实行集中办公,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凤翔区以及集中开发建设的西山地区,既意味着宝鸡市中心城市区域的扩容壮大,同时也促使凤翔府这一传统的西府中枢位置有所回归,这对于重新定义宝鸡市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分区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过去陇海兰新铁路线规划纲要中,曾将西安和咸阳两市作为西部复合中心城市,但近30年来的发展演变,尤其是西咸新区的设置,西咸一体化的布局,促使两座城市的深度融合成为大格局、大战略和大趋势,但相对而言,咸阳市的复合中心城市位置也因之有所丧失。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际民航线路的密集分布,宝鸡市这个地域性中心城市与西安市这个特大首位城市的毗邻作用日益显著,宝鸡市作为“一带一路”规划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必将更好地发挥其鼎足一方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作为走向大城市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也将是必然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重新叙说宝鸡市的城市发展历程,演绎宝鸡市的未来发展前景,应该具有完全的可信度。新华版市志较之三秦版志书,对于宝鸡市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品位,不再限于工业城市、交通枢纽的位置,而将其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战略位置、在区域发展格局的枢纽位置、在产业经济领域的基础位置均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其认识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五、就编写体例而言,两轮《宝鸡市志》的编纂体例严格规范
两轮《宝鸡市志》的编写,体现了方志体例和方志话语的默契交融。一方面,善于使用方志体例的扩缩能力,在纪实、叙事和状物、写人方面,编者都能不拘一格,有所突破。其中强调区域特色的顶层设计,不限于一个领域或一个方面,而因其有全方位、多领域、广视角的思考而成型。宝鸡市的区域特色不止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其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相当突出。在重大叙事方面,编者将《汶川特大地震宝鸡抗震救灾志》列入其中,这是一个创例。历史上的灾害志中叙述地震灾害,是最为普遍的一项内容;将社会救济加以介绍,属于社会部类的内容,更是社会保障的具体方面;而将灾害现象和赈灾救济、恢复重建相结合,是重大事件专题志的一种惯常做法。新华版市志将这一重大专题志和盘托出,作为自然灾害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一项专门内容,其实也是对于重大事件纪实的一种新的照应。在文化建设方面,设置炎帝编、设置张载关学编,貌似向务虚知识猎取资讯,但适足以反映编者在叙事状人方面进行的深入探索。历代文化名人的社会影响演绎至今,不再是人物事迹或人物著述的单一记述,其社会影响或学术影响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将这种文化传统加以学术梳理,将其记行和记言相统一,重新检省历史人物的当代价值,也是饶具创新性的一个举措。在产业经济领域,三秦版志书突出了水利事业,宝鸡峡灌溉工程裨益于关中各地的农林牧业,也裨益于关中域内的城市布局和产业调整,值得肯定;而有关抗日战争以后现代工业体系的草创,有关国家三线建设期间在宝鸡设置的工业布局和发展路径,编者也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笔墨,这是当时国家发展中的区域特色,尤应赞许。自三秦版修志以来,随着第二、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比重的调整变化,宝鸡市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叙述权重日益增强,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因军工企业和国防工业基础雄厚,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能彰显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华版市志《工业概略》中,编者对于宝鸡市的工业规模布局、产业结构、产品效益和工业园区做了系统介绍,装备制造业成为宝鸡市支柱产业的重中之重,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成为特色行业,西凤酒酿造业作为工业化的传统产业,也得到了新的存续介绍。对于区域资源的重点叙述,构成了新华版市志最基本的话语特色。重视基本特色和亮点资讯,定性话语和定量话语交相统一,而不着眼于数据堆砌和过程演绎,这也是两部志书得以提升其可读性的重要举措之一。
六、就文化价值而言,两轮《宝鸡市志》的遗产意识相当到位
两轮《宝鸡市志》重视经世致用,但也不乏遗产思维。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集体记忆遗产略有不同,其中文物重在遗址、器物等物的层面的研究和保护,非遗重在能工巧匠,强调对遗产传承人等人的层面的研究和保护。三秦版市志将文物和胜迹景观相兼容,实际上是将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旅游资源双重视角交叉为用;新华版市志则更清晰地突出了文物、旅游内容,将炎帝、周秦文化、张载关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独设章。其中炎帝属古史人物,其事迹带有文物遗产和人文思维双重因素;周秦文化、张载关学,则带有务虚的、思想性的特征,是将历史遗存和意识形态相结合的结果。总的看来,两种写法都是对认识视角和研究深度的一种提炼概括。在反映当代学术研究成果方面,该志可谓独擅胜场。比如青铜器,由于宝鸡是周秦文化的重要渊薮,青铜重器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除了历史上的重大发现外,近年来眉县杨家村单氏家族青铜器窖藏的重大发现和重要影响,也将宝鸡市作为中国青铜器之乡的独特地位彰显无遗,对于青铜器及其保护设施的全面介绍,既是现实的写真,更是时代的诉求。另外,从旅游业角度来看,宝鸡市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遗产资源,都是其旅游业多元化的重要前提,也是其旅游业一枝独秀的基础所在。在人文旅游景观方面,两轮《宝鸡市志》均对文物景观作了重点记载,但并未采取“八景十胜”之类审美地理观念来介绍。所谓名胜景观,大都具有天赋自然、历史纪事和审美地理等方面的学术价值。过去鲁迅批评过八景十胜之类,认为那是国民劣根性的一种具体表现,但是平心而论,这个批评显得有点偏颇。因为就和平时期而言,人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采用这种地理欣赏、人文欣赏的办法来介绍,未必是一件坏事。如今各地行政区划不断调整,传统的八景十胜已经不足以概括新的区域特征,重新整理和倡导这种审美地理眼光,强化全域旅游认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七、就组织管理而言,两轮《宝鸡市志》的学术组织相沿有致
两轮《宝鸡市志》的编写,凝聚了当代宝鸡市地方志工作者的全副心血与聪明智慧,更反映了当代宝鸡市社会科学界的一种思考倾向、一种探索精神。新华版市志编写伊始,据悉编辑班子对于地方志专业基础与积淀尚有担忧,觉得资料尚属扎实而总纂主导不足,但因成书过程中建立有颇具精英色彩的地情专家团队提供顾问支持,同时得到了具备较高水准的审稿团队进行学术引导,所以成书后并未发现明显不妥。譬如涉及宝鸡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需要具备地理学视角的专家学者投入其中,发挥作用。三秦版市志有了自然地理,有人便认为二轮市志可写可不写,有的建议简略叙述,尤其是因为二轮市志的编写周期仅有20年,一些新的自然现象的衍生和变化并不突出,这也为简写地理的主张提供了依据;但在事实上,随着人类社会活动日益加剧,随着地矿资源的深度开发、城市交通的急剧扩容、产业经济的市场转型,势必都会带来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些变化,在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必然会有数据上的调整,这些资料的提炼和整理,也必须仰赖地情专家参与其中,唯有如此,志书才有了较强的可信性。又如方言内容,宝鸡境内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作为关中方言中的西府方言卓具代表性,但因居民的迁徙交流,有的地方属西南官话陕南方言,有的属中原官话秦陇方言。随着宝鸡市经济社会外向型发展,宝鸡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日益增多,老一辈宝鸡人蔚成的西府方言也在新生代人群中趋于淡化。如何保持这一西府方言的纯正腔调,其实也是对于民族集体记忆遗产的一种理念坚守。从秦陇方言到宝鸡方言之间的历史联系,也可以看出周秦文化传统的演绎路径。编者对于宝鸡方言的介绍,专门邀请方言专家来参与其中,分析探索方言发声规律,并使用了规范的国际音标,值得肯定。又如青铜器、周秦文化,均属于有形或无形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宝鸡市作为中国青铜器之乡,已经拥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考古文物专家研究团队,新华版市志从青铜器的发现发掘、具体器物到铭文、馆藏均做了系统介绍,其研究深度和涉及广度都是可圈可点的。编者对于考古文物专家团队的研究成果,也是尽力集萃,保证了学术高水准和资讯的可靠性。涉及张载关学,实质上是指张载开辟的关中理学传统,这是早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一种思想创新,学界称其为关学鼻祖,也是肯定了张载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意识形态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就关学传统而言,从沉潜千年到重新焕发,不但是对人类思想史上的重新认知,而且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自信的历史诉求。其中人类共同体意识和民胞物与的兼容精神,也都是具有当代人类思想史价值的精神宝藏。编者邀请专门研究者对于这一绵延千载的思想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梳理,也是富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文化抉择。在炎帝文化、周秦文化和佛教文化等方面,让学术界参与进来,反映学术动态,熔铸时代精神,也都是令新华版市志增色添彩的具体方面。
八、意见和建议
总而言之,两轮《宝鸡市志》均有过追求卓越、务求精品的不懈努力,这一努力成效显著。但是,要判断一部市志是否构成精品之作,不光依靠评论家的片言只语,而且要由真正的使用者来表达其发言权。地方志要成为精品之作,务必要有精撰、精审、精印、精校、精管等等环节,其中精心撰写属于最基础的一个环节。从精撰角度来说,新华版市志有其显著的优长,其顶层设计、语言风格和资料选取,都饶具特色,可圈可点。唯一值得商讨的地方,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清理和艺文观念的使用。一方面,宝鸡市有必要全面、系统和有深度地清理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着眼于历史文化名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集体记忆遗产的发现和保护,从而编纂一部独立的《宝鸡市文物志》或《宝鸡市文化遗产志》;另一方面,则要重视当地艺文著述的编纂。艺文不是文艺,艺是经典文献,文是个人著述,所以艺文不是风花雪月,更不是闲散文字,而是经世致用与文学艺术相兼容、经典文献与个人著述相映衬、著述目录和典型作品相兼顾的思想文化结晶,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风气和著述倾向的重要艺术尺度[1]75-84。艺文对于国情认知、治国理政的作用不可低估,更不可漠然置之。两轮市志均将典章制度文献作为全志附录的一部分,唯独缺少著述目录,缺少资政文献。有鉴于此,在《宝鸡市志》出版的同时,适时启动并进一步加强《宝鸡市艺文志》的搜集整理,恐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以上两点,也是我对这部宏大著述的一点旁侧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