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后勤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2023-11-06李建华祁文悦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后勤劳动育人

李建华 祁文悦

高校后勤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李建华 祁文悦

[北京化工大学]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党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高校后勤作为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阵地。高校后勤在近几年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而高校后勤要开展劳动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升学生的认同度与参与度,在实践层面面临着极大挑战。本文阐述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原则,并结合北京化工大学后勤学校的课程建设情况,提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与看法。

高校后勤;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课程开发

一、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从战略定位上将立德树人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紧密结合,强调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提升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鲜明地揭示了我国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内在联系。[2]而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转化为日常教学,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使劳育真正成为育人体系中与智育、体育、美育并进的一个重要分支,改变了劳动教育不受重视的局面,为实现“五育并举”奠定基础。[3]

二、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课程形式无序化

2018年以来,各高校陆续开展劳动教育。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各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还存在不规范现象,如有的学校理论课、实践课的配置不合理;有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本科生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教育模块;有的学校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不足32学时;有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只注重理论传授或实践操作,未能形成知行合一的局面;有的学校由于规划和设计不周,劳动教育课程缺少德、智、体、美之间的深度融合及多学科协同发展。总之,大多数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还不完善,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整合。

(二)课程内容的碎片化

劳动教育课程应是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制定,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构建的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体系。[4]但在高校劳动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劳动科学知识与劳动实践不匹配,理论与实践缺乏关联性,课程内容繁杂、零散,不能作为有机整体实现教育目标等现象,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处于“碎片化”“零散化”的原始状态,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统筹。

(三)课程资源的短缺化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由于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劳育”,三者未能在劳动教育上协同一致,使得教育资源缺乏。在学校层面上,缺乏劳动教育或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教学经验不足,缺少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配置,或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5]在家庭层面,更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特别是许多90后、00后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溺爱,未形成家庭劳动教育环境。在社会层面上,也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社区、企业等未形成产学融合的实践平台,未能提供与学校的劳动教育要求相匹配的资源,使得社会与学校劳动教育脱节。

(四)课程参与率较低

高校大学生存在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劳动态度消极化、劳动意识曲线化、劳动能力削弱化等问题。[6]形成这些问题主要在于:一方面,学生在成长中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轻视体力劳动,不愿意参与到劳动中;另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课程资源,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7]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率较低。

三、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明确的育人目标、全面的育人环境与充足的育人资源,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计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要结合学校的校情,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定位及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效果的考核评估、劳动成果的展示等各个环节均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

(二)动态性原则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实施及评价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如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初期的课程内容仅包含手工劳动、家务劳动、职业性训练等常规性劳动,目前更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创造性、实用性,注重提升技能。因此,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课程设计初期,需要根据课程的实施效果、学生的反馈,适时动态调整课程形式,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同时劳动教育课程还需要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创新,活化劳动教育形式,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三)协作性原则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学生。课程设计要兼顾各课程主体的需求,发挥各主体的作用,相互协作,确保劳动教育高效开展。学校在课程构建中占据主导地位,学校各部门应积极承担建设职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在教务部门的组织下,统筹各专业的劳动教育培养方案,提供政策、师资、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相关资源,保障课程的实施。教师是劳动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劳动教育理念的传授者,负责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施。[8]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包括校内专职教师、校外相关专业人士、行业匠师、劳动模范等专业领域的优秀人员。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上也需要学校投入力量,为课程建设做好基础保障。教师要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需求,适时调整优化教学方式。学生是劳动教育的接受者,也是劳动教育实施的根本。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通过师生互动、课程评价、调查问卷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达到劳动育人的目标。

四、北京化工大学后勤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北京化工大学于2019年启动建设“北京化工大学后勤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后勤学校”坚持需求导向,依照学校的劳育工作要求,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后勤学校形成了讲座式课程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劳育课程形式。截止到2022年底,后勤学校结合学校多校区办学的特点,覆盖了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类型学生,已开设劳育系列课程338学时,累计4700余人次参与。授课内容包括厨艺、园艺、生活技能、卫生防疫、商贸管理、会场礼仪、能源维修等七个方面。[9]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初期,后勤学校通过讲座、活动的形式开设了厨艺课堂、园艺课堂、生活技能课堂、店长体验日等实践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与成就感,感受劳动之美,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每一次课程后,后勤学校结合课堂效果、学生们的感受及需求,对讲座式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和完善,为下一次开展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在确保课程效果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们参与到后勤学校的课程中。

在讲座式课程中,餐饮中心开设的厨艺课堂,课程主题涵盖传统文化、家乡味道、匠心传承等,让学生们了解中西方餐饮文化,体验厨艺中的色、香、味,提升生活技能;物业中心开设的园艺、苗圃课程,带着学生们鉴赏校园植物,培育室内小绿植,让学生们体验种植的乐趣,培养学生审美认知能力;商贸中心开设的理发课堂、咖啡课堂、排版课堂等,技能提升与美育相结合;毕业季期间,后勤学校开设了职场礼仪、生活技能等课程,让学生们为迈入职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2022年,后勤学校在已有劳育课程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加强协作与创新,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后勤学校“厨艺课堂”“园艺课堂”和“现代化科研建筑物的能源运行与安全”成功申报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五、北京化工大学后勤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经验

(一)注重顶层设计,明确育人目标

后勤学校在顶层设计上,坚决贯彻《北京化工大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和《北京化工大学劳育工作实施细则》文件精神,按照“坚持以劳塑人,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学科特点、学校特色的劳育工作体系”要求[10],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后勤学校”的劳动育人目标,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实现劳动育人的目标,又在2021年制定了《“后勤学校”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后勤学校的组织机构与职能定位,点面结合抓覆盖,完善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组织保障和考核评价办法,实现学生劳动教育全覆盖,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指导与支持。在实践层面,后勤学校坚持把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的理念,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学校后勤劳动教育资源,注重劳动教育课程的情境性、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在课程中树立劳动意识,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知行合一,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渐进式发展模式

后勤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自2019年建设至今,后勤学校逐步形成了劳动教育课程渐进式发展模式。后勤学校建设初期,结合后勤场地资源和行业特点,劳动教育课程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解学生的感受及课堂效果,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效果。厨艺课堂、园艺课堂在讲座式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了授课内容、师资队伍的日趋成熟,授课效果日益显著。随后,后勤学校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教务处、学院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尝试申报劳动教育选修课,推进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后勤相关行业的专业老师围绕后勤学校的办学理念,精心制定符合学校校情和学生特点的课程大纲,在2022年分别成功申报“厨艺课堂”“园艺课堂”和“现代化科研建筑物的能源运行与安全”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三)多点发力打造以“劳育金课”为核心的全链条课程体系

后勤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的协作配合。在学校层面,后勤学校作为学校劳动育人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得到了学校党委、相关部门和学院的支持。后勤系统作为劳动课程的建设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组建课程设计团队,持续开发系列劳育课程,打造以“劳育金课”为核心的全链条课程体系。同时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为课程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在教师层面,后勤学校师资队伍分为两部分:一是校内后勤相关领域的专业工程师、行业技术骨干。特别是行业技术骨干,如厨师、驾驶员等,不仅要完成后勤日常工作,还要承担教学任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二是外聘的劳动模范、大工匠、传统文化传承人等行业精英。通过劳模故事、事迹宣讲、实操指导等形式弘扬劳动精神,提升育人效果。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方面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敏感度,能灵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评价,注重创新性地搭建课程大纲,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在学生层面,后勤学校劳动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后勤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征集学生们感兴趣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兴趣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试点。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感,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劳有所得”;注重聆听学生的课堂反馈与感受,集思广益,提升学生对劳动课程的参与感。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0-25].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张燕妹,苏新华.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优化探索-基于福建省高校的调查分析[J].海峡科学,2021(05):71-74.

[3]熊杰,冯晓乐,余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实践研究[J].绿色科技,2021,23(9):248-250.

[4]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06):51-56.

[5]漆艳春,曹思.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4):7-9.

[6]裴文波,岳海洋,潘聪聪.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87-89.

[7]黄丽丽,陈钦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1(08): 68-70.

[8]鲁杨,姜雪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50-53.

[9][10]付国柱,李建华,杨雯.创新高校融合育人模式 推进特色劳动教育落地——北京化工大学“后勤学校”劳育平台建设实践成果[J].高校后勤研究,2022(04):6-9.

北京化工大学德智体美劳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21BHDJGYB43)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后勤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后勤服务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热爱劳动
后勤服务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