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功能审视与路径研究

2023-11-06徐屹立李丹阳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劳动育人

宋 婧 徐屹立 李丹阳

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功能审视与路径研究

宋 婧 徐屹立 李丹阳

[宋婧、徐屹立,同济大学;李丹阳,上海同济后勤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是中国高等学校积极推动“三全育人”、坚持五育并举的重要教育措施,同时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新时代人才的必然途径之一。高校学生社区拥有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空间特色,并且具有大量的劳动教育资源,因此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区这一育人阵地对于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来说意义重大。目前,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部分高校也在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针对劳动教育课程深入学生社区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找寻有效路径,充分地利用好学生社区的育人资源将是下一阶段值得探讨的话题。

学生社区;劳动教育;路径研究

民生在勤,勤劳是人类文明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中华民族是勤奋劳作、善于创新的民族,劳动教育一直是古今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内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五育”并举,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培育思想和实际能力紧密结合、学用一致的社会新人,作出了全方位安排和整体要求。[1]学生社区作为高校劳动育人的重要阵地,具有显著的劳动教育属性。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现状,通过有效路径充分挖掘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潜在功能,对于更为科学合理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功能审视

新时期,高品质的教育需求对高校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单一的第一课堂已经无法达到全面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标,因此学校层面的第二课堂、社会层面的第三课堂逐步融入到人才培养战略的大体系内。高校的劳动教育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内容有其特定的涵义,黄妹香认为,劳动育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反映了新时代劳动的发展趋势,应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劳动教育的涵义是多重的,从培养积极向上、努力乐观的劳动观到行为习惯、劳动技能的养成,这一切都是围绕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学引导全过程。如今,“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对传统教育思路的调整和改变[3],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社区的区位条件和空间特色,能够更好地达到高校劳动育人的功能实效。

(一)思想和精神的引领功能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学生社区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生活的场地了,其属性已经延伸到了学习、社交、育人、文化、共享等等方面。高校依托学生社区的环境和各类内在因素形成了一定社区特有的场域,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塑造和道德思想。学生间近距离的朋辈、邻里关系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场域,使得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思想和道德情操得以在社区中得到很好的彰显和模仿。实践中,虽然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并非十分丰富和系统,但对于学生的正面影响是显著的。例如某高校的送报纸小队、垃圾分类督导员、阅览室督导员等劳动岗位,其设立的出发点就是督导学生以劳动的形式在宿舍内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好习惯,同时岗位的供给也相对充足且有延续性。这类岗位的设立覆盖了宿舍楼内学生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整栋楼宇的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自觉意识更为强烈,服务他人并且服务自我的同理心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长此以往达到一种可持续的优良状态。

(二)劳动资源的浸润功能

高校学生社区是围绕着大学生宿舍生活的一切事物总和,从物理空间上划分包含了学生宿舍以及围绕宿舍周边所形成的公共活动区域;从功能上划分,物理空间又被进一步细化为就寝空间、娱乐空间、生活空间、运动空间、学习空间等等。总的来说,无论是相对私密的寝室,还是各种类型的公共区域,都遍布在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其被赋予的劳育功能也无处不在。最为普遍的劳动资源即是集体生活必备的值日生制度,也是通过劳动实现自我管理的基础步骤。继续延伸即可拓展到对共享区域的管理,甚至各类超市服务、食堂送餐服务在社区范围内的服务延伸实践。这些围绕着学生生活的一切事物都是以劳动的形式得到美好彰显,以“大环境”凸显浸润型育人空间。

(三)集体的包容性功能

学生社区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缩影,个体相对独立的同时又相互依赖,与周边的人、事、物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每个个体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于身边的事物都可能会产生影响,同时脱离了集体后个体的生活也将变得困难。这种错综复杂的集体环境督促集体公约的形成,来让每一份子都肩负一部分责任和义务。因此,必要的劳动和付出成为了社区集体生活最为和谐的模式,学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各自的义务。学生个体的团队意识觉醒、换位思考能力增强、性格更为外向开朗,这就是群体的包容性。

二、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

一直以来,辛勤劳作都是古今中外的传统美德。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给予了各个高校理论指引。学生社区这一劳动教育阵地在被重视的同时,也正在面临实践中的困境,出现了地位边缘化、内容浅层化、发展碎片化等现象。

(一)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

劳动教育相比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来说明显被弱化,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于学校和家长对于新时期劳动教育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在我国大力推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情况下,部分院校到目前为止,仍未有具体的方案或未设置有关劳动教育的有关科目。部分院校虽然设置了劳动科目,但却忽视了学生社区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作用,更不用说取得一定的育人经验。目前高校对学生社区这个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着浮于表面的问题缺陷,学生社区劳动育人功能不被重视。很多院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下,这也使得部分院校在贯彻劳动教育时不成体系,课程设置单一,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普遍。久而久之,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地位仍处于边缘的位置,劳动与育人的结合成效甚微。

(二)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内容浅层化

劳动教育对于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不同的要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以围绕个人生活起居开展,对于高校学生则需结合学科专业注重创新,培育创造性劳动的能力。然而,许多高校前期纷纷如火如荼地投入“五育”大军,态度十分积极,但却忽略了劳动教育的目的,“体验”成了主要的内容形式。例如有高校在学生社区设置了大量的卫生打扫和值班岗位,让学生代替宿管阿姨来做楼宇的管理,这些劳动简单而又机械,与学科专业和创造性关系不大。结果,学生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体验这些劳动岗位,却在劳动科学的认识和劳动创新的能力上未取得实质性的进步。还有部分院校在实施劳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校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实践上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些失败的尝试都是在社区劳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出现了问题,浅层化、简单化导致了劳动课程的设置事倍功半。

(三)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发展碎片化

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的养成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来一批搞一次”的现象,学生一旦宿舍调整了,或者搬了校区,他们在社区的劳动实践即终止。另一方面,劳育师资也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兼职老师往往更替频繁,他们无法保证自己在劳动教育上花费的时间和质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频次过低无规律、内容单一无体系、师资力量薄弱等等问题,导致了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发展一直处于碎片化、不可持续的“非主流”状态。有高校设置寝室互查巡检的劳动教育学分,学生在每学期必须参与一次,而一次所持续的时间为一周。一周后,随着查寝任务的完成,一学期的劳育分便收入囊中,而这仅仅只占据了学生一学期的约二十分之一的时间,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劳育形式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并不会太过显著。

三、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劳动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时期大学生实现全人发展的途径之一。与此同时,学生社区是围绕大学生生活的最为紧密的场所,其地理区位的优势和浸润式的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面对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发展困境,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劳动教育资源,找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劳动教育路径。

(一)提高劳动教育正向认知,明确学生社区实践目标

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行动的效率,全面而深刻的认知能够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劳动的教育论述,着眼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4]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目标,即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能力的配备、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5]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透彻领悟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论述,全面掌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增强劳动育人的主观意识,确保劳动教育的落地质量。对于学生社区的劳动教育也是一样,要将基层的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育大纲,将劳动教育课程与传统文化课程齐头并进,提升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阵地重要性。

(二)盘活学生社区资源,实现劳动主题课程常态化

高校学生社区是劳动育人的操练场,具有丰富的劳动育人资源,要充分盘活学生社区的育人资源还得改变以往劳动课程“游击战”的模式。以某高校学生社区开展的宿舍劳动收纳课程为例,经过几年的实践,收纳课正式纳入了选课系统,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指定专门二级部门负责学时认定。日常课程师资以特聘收纳培训师为主,配备1-2名助教老师,依托学生社区党建室、多功能活动室等空间授课。每学期开展多次集体课程,把不同年级、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通过生动有趣的社区课堂形式,最大程度提升个人的生活收纳技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选择课程,且对于整理收纳的劳动素养也有系统性、可持续的输入。事实上,品牌收纳课只是一个案例,学生社区的劳动资源丰富程度是远超想象的,例如我们日常围绕生活的报修、登记、功能房预约等事务都可以借助学生的劳动之手来实现信息化;再如我们的功能空间改造,也可以由学生来完成策划和施工。学生社区的空间资源是无限的,有效盘活这些内生资源,拓宽劳动课的内涵并使之常态化,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将起到不小的作用。

(三)坚持三全育人,着力探索探究与训练相结合的新形式

转变传统“讲授式”的课堂形式,深入探究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及需求,注重全方位和全过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形式多样的课程实践内容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同时,劳动教育学也是系统科学的,除了理论专业教育,还需要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践、训练,且必须是反复动作才能得以巩固、丰富和完善。学生社区的劳动课堂无处不在,小到自己的寝室环境,大到社区的总体规划,让学生参与社区劳动的各类细节问题,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对我们身边熟悉的劳动重新认识。高校学生社区可通过增设更加丰富的劳动实践岗位,满足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支持学生深入自己的社区生活,积极倡导朋辈教育,开展互帮互助的公益劳动服务,共同参与学生社区环境的美化和治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劳动技能比赛等形式创新,扩大学生社区劳动育人的影响力,积极营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氛围。

(四)培引并举,加强专兼职教师资源建设

师资队伍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力量和有力保障。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于专职和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多举措的要求[6]。因此,劳动教育师资梯队建设也是提升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的必经之路,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区的资源,打造一支专业教师和兼职导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例如从社区宿管队伍着手挖掘技能大师,充分发挥宿管在生活方面的特长和技能,让传帮带的精神得到正面的培养和引导。与此同时,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让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不断提升;结合考核体系,督促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健康稳定发展,破解劳动教育在实施与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

四、结语

劳动成就梦想,自古以来人类文明进步都依靠一双勤劳的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少不了自力更生、锐意进取的劳动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人才综合素养的培育逐步重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进一步强调。学生社区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之一,与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成长发展的全过程都息息相关。因此,通过提高理念认知、拓宽教育形式、推进常态化课程设置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路径,积极挖掘学生社区的劳动教育资源和潜能,对于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功能建设具有一定现实和指导意义。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 27(001).

[2]黄妹香.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3]孙正嘉,胡昊.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模式下劳动育人实践理路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3):21-23.

[4]王晓燕,杨颖东,孟梦.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十三[J].教育研究,2023,44(01): 4-15.

[5]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No.510(24):3-11.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