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前景探讨

2023-11-05覃庆福罗接能李柳蓉覃文娟

广西糖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甘蔗病虫害

覃庆福 罗接能 李柳蓉 覃文娟

摘 要:甘蔗种植过程中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若无法及时有效进行病虫害防治会导致种植效益大幅降低。文章从病原虫源、品种布局、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等方面分析甘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并阐述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提出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注重新技术研发、强化技术培训、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健全应急防控机制、实施统防统治等建议,以提升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最大程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现甘蔗绿色种植。

关键词: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议

中图分类号:S435.6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20X(2023)04-0001-04

0 引言

甘蔗作为糖料作物广泛种植于我国南方地区。甘蔗种植过程中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若无法及时有效进行病虫害防治会导致种植效益大幅降低。如何通过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对甘蔗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已成为甘蔗种植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也是甘蔗种植效益提升的关键。本文针对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前景进行探讨,以期为甘蔗种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甘蔗发生病虫害的原因

1.1 病原和蟲源

甘蔗种植中,病原和虫源是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甘蔗是通过蔗茎无性繁殖的作物,因其生长周期长、宿根栽培、长期连作及化学农药滥用等,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会为病原和虫源提供良好的繁殖及生存环境,致使甘蔗病虫害不断扩展蔓延。同时,甘蔗病害较复杂,害虫世代重叠,随着病原和虫源的不断积累,会出现更多的病虫种类,从而使危害程度逐渐加重。

1.2 甘蔗品种布局

通常情况下甘蔗品种布局也会对病虫害的严重程度产生直接影响,若品种结构单一且长期连作,会促进甘蔗病原与虫源的积累与传播;当种植品种不具备较高的抗虫性及抗病性时,也会出现严重的病虫害问题。一些地区在进行种植品种选择时将重点放在高产、高糖上,忽略了甘蔗的抗虫性与抗病性,导致甘蔗新品种易受病虫害的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流行,严重降低甘蔗的种植效益。

1.3 气候条件

甘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外部原因是气候变化。甘蔗对气候环境较敏感,多雨阴湿的气候条件有助于滋生病害,少雨干旱则会暴发甘蔗螟虫等虫害,季风气候较易发生甘蔗绵蚜。近年来,我国蔗区雨季有所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日照少、雨天多的环境为甘蔗病虫害发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导致多种病害暴发流行,对甘蔗的影响持续加重。特别在7—9月多雨高湿时间较长,甘蔗锈病和梢腐病等病害的发生会对甘蔗伸长大拔节产生严重影响,导致严重减产。

1.4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质量与甘蔗病虫害的发生密切相关。甘蔗栽培管理环节,有的种植人员较注重种植管理与病虫害防治,但在宿根甘蔗管理方面力度不足,只是采取简单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因此未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因虫害防治相对容易,而病害防治难度较大,部分种植人员无法准确辨别病害类型,容易发生误诊,导致较高的防治成本,存在防治失衡问题。此外,一些种植人员在甘蔗病虫害防控时通常见虫才施药,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使用农药防治存在防治对象不明、农药混配不合理和用药时机不准确等问题,加上气候条件、农药效果等因素制约,病虫害防控效果较差。

2 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

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应以预防为主,重视绿色植保,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控措施,实现统防统治,最大程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科学构建绿色防控体系。

2.1 农业防治技术

(1)实行轮作。种植品种单一、长期连作、宿根种植等易引发甘蔗病虫害发生,使甘蔗品种种性退化、抗性减弱;同时,害虫和病原菌积累也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因此,需实行轮作,可与玉米、豆类、水稻等作物轮作,不仅能减少病虫繁殖,还能增加土壤肥力,避免甘蔗根部累积过多有毒分泌物。(2)选育抗性品种。针对当地土壤、气候、种植条件及常发病虫害选育抗性品种,可有效减少病虫害问题,获得良好的病虫害防控效果。(3)选择无毒种苗。通过甘蔗种苗脱毒培育技术获得无病植株,且这种方式获得的甘蔗健康种苗具有生长快、发株多、萌芽整齐等特点。(4)强化栽培管理。种植人员需对甘蔗种植过程中的各类病虫害发生条件有充分了解,重点检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对于发现的病虫株需及时移除,加以销毁,确保病田中不留宿根,以最大程度减少病原[1];保证负载合理,种植密度不能过大,确保植株拥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保证植株健康成长,拥有良好的抗病能力;注重水肥栽培管理,不可过量施肥,以免发生严重的病虫害问题。

2.2 物理防治技术

甘蔗病虫害物理防治可选择以下方法:(1)温汤浸种。通过温汤浸种能将蔗种表面或内部的病虫杀死,可将蔗种置于50 ℃的温水中浸泡2~3 h,或在52 ℃温水中浸泡30 min,实际应用中可结合品种的耐热程度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浸泡时间。(2)灯光诱杀。根据螟虫、天牛和白蚁等甘蔗害虫成虫的趋光性,通过节能灯、频振灯等进行诱捕,可获得良好的诱杀效果。(3)粘虫板诱杀。对于叶面害虫,可悬挂粘虫板诱杀,相关研究显示,粘虫效果受粘虫板颜色、粘着剂和悬挂方向等的影响,因此,应结合害虫情况科学选择粘虫板的颜色,如可利用黄色与蓝色粘虫板诱捕甘蔗蚜虫和蓟马。(4)机械法。甘蔗收获后,通过机械进行蔗田深耕深松,能破坏地下害虫的生存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此外,在甘蔗病虫害物理防治中可引入新兴技术手段,如通过高能射线照射害虫,使害虫不育,也可通过声波驱除害虫等。

2.3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甘蔗病虫害防治的常见方法,其适用范围较广、见效快,且具有较多的选择性。化学防治过程中需掌握甘蔗病虫害最佳用药时期,适时用药,同时结合发病程度和病害种类合理选配药剂,以获得多种病虫害兼治的效果。(1)螟虫防治。甘蔗螟虫防治可选择巴丹、抗蟲灵和杀螟硫磷等农药,但需结合不同时期的甘蔗生长及虫害情况进行科学防治。若甘蔗苗期主要虫害为二点螟,播种后可施用2%乐果粉150 kg/hm2,也可施用3%呋喃丹颗粒剂45~60 kg/hm2,将药剂施入种植沟中,可获得良好的杀螟效果,还能兼治白蚁和蔗龟等害虫[2],且不会对天敌产生较大伤害。若发现甘蔗心叶受到蔗螟幼虫蚕食,可用50%杀螟丹1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施用量为1500 kg/hm2;也可选择25%亚胺硫磷500倍液进行防治。为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应在幼虫未进入蔗茎前喷施。(2)棉蚜防治。甘蔗棉蚜防治可选用40%乐果1000倍液喷雾,也可选择250 g的80%敌敌畏+250 g的40%乐果+750 L水混合后喷施,还可通过50%杀虫灵1200倍液进行喷杀防治。(3)黑穗病防治。甘蔗黑穗病防治应做到提前预防,种植前将种茎浸泡在0.5%甲氧乙氯汞中,也可用温水浸泡20 min。甘蔗发生黑穗病后,需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代森锌等。(4)蔗龟防治。若蔗田蔗龟虫情一般,可使用锌硫磷和晶体敌百虫等与水混合后淋洒于蔗苗基部;若蔗田存在较严重的蔗龟问题,每公顷可在蔗沟内施入3%呋喃丹颗粒剂45~60 kg;若为黑色蔗龟成虫为害初期,可每公顷用50%辛硫磷7500~11250 g或90%敌百虫7500 g与15000~22500 kg水混合后在蔗行间淋施。

2.4 生物防治技术

(1)引入天敌。甘蔗害虫会有相应的天敌克制,因此可借助这些天敌对害虫进行有效防控。天敌类型主要分为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2类,其中捕食性天敌包括蟾蜍和蜘蛛等,这些天敌在田间较常见,可为其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对甘蔗虫害进行防控;寄生性天敌主要包括巴西蝇和赤眼蜂等,其能在螟虫等害虫的卵中产卵,达到良好的虫害防控效果。选择田间释放天敌的方式能将螟虫造成的枯心苗率降低至2%以下。(2)利用性诱剂诱杀。在甘蔗害虫发情期,可将性诱剂释放于田间,对害虫交配繁殖进行干扰,从而有效降低后代虫口数量。现阶段,甘蔗条螟防控中性诱剂的应用较广泛,干扰效果达95%~99%。

3 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前景

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具有绿色无污染的优点,该技术使用成本低,使用方法较多,且效果持续时间长,可广泛应用于甘蔗种植中,在提升甘蔗种植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未来发展中,若想不断提升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还应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3.1 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

(1)对甘蔗种植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全面了解甘蔗病虫害危害情况及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的防控措施进行防控[3]。建立甘蔗病虫害监测点,结合甘蔗害虫发生特点,利用灯光诱捕、田间调查及性诱剂等方式对害虫发生情况进行收集。根据蔗田病害发生情况,对病虫危害情况与发生规律进行定点定时记录,并向区级监测预警中心汇总,对数据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制定防治策略。(2)构建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借助APP平台、物联网及社交平台,深化与种植人员的沟通、联系,通过数据信息、图片等了解甘蔗病虫害发生动态。区级监测预警平台需开展病虫害监测分析、鉴定等工作,结合监测情况,向种植人员发送防治建议。甘蔗病虫害防治中对螟虫的防控尤为重要,现阶段可通过田间调查联合性诱剂诱蛾的方式测报螟虫情况,每天由专人收集记录螟虫性诱剂诱蛾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等进行虫情分析。因此,应重点进行病虫害实时监测测报系统研发,实时、高效地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为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3.2 注重新技术研发,强化技术培训

(1)农业科研单位应积极应用生物基因改造技术进行甘蔗新品种培育,确保其具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通过提升甘蔗品质,降低防治技术的使用频率及力度,降低种植人员日常管理负担;同时,科研单位应将研究重点放在绿色防控技术轻便化操作上,以降低种植人员劳动强度,确保相关人员可快速学会应用,减少生产成本支出,提升种植人员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4]。农业科研单位应注重绿色防治技术的研发与利用,如应用甘蔗螟虫物理辐射技术使螟虫繁殖基因发生突变,消除螟虫繁殖能力,有效控制螟虫虫害的发生。(2)强化种植人员技术培训,使种植人员能实现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高效利用,从而在甘蔗病虫害防控中结合病虫害情况,科学选择防控方法,以获得良好的防控效果。实际培训时可选择举办线下学习班的方式,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使种植人员深入了解绿色防控技术的优势及效果;还可构建移动网络教学平台,促使种植人员学习常态化,同时在专家在线互动下及时解答种植人员在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3.3 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农业管理项目与技术体系的有效整合,能有效提升后续监督管控效果。使用化学防治技术进行甘蔗病虫害防控时,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应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发生情况对化学药物处理机制进行完善,科学构建有效的管理措施,提升化学药物控制水平。管理路径构建后,应将关注点放在药物浓度与剂量上,结合具体问题,形成有效的问题处理机制,同时通过相应操作措施降低农药残留。甘蔗种植人员应根据具体要求,注重技术升级,使物理防治技术成为辅助管理机制。现阶段,物理阻断、生化诱杀等属于较常见技术,可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从整体上优化管理水平,促进甘蔗种植管理高效落实。相关部门需构建技术管理机制,为技术应用提供支持,加大管理力度,对病虫害监测防控机制进行整合,科学开展病虫害监测及预防管理[5]。构建管控工作体系后,应防止出现用药过量、用药不科学等情况,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病虫害防治工作健康开展,为甘蔗产业发展助力。

3.4 健全应急防控机制,实施统防统治

针对甘蔗重大病虫害,应构建完善的应急防控机制,实现对突发性病虫害的及时防控,将病虫害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甘蔗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机制应包含检测预警体系、应急救灾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应急管理示范区和应急指挥信息体系,各体系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6]。使甘蔗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成为政府行为,使其纳入到政府管理及服务范畴,成立应急防控指挥机构,负责甘蔗重大病虫害处理工作,并配置应急防控设施设备,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形成多方配合、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还应组建应急防控队伍,通过应急措施的全面落实,实现对甘蔗重大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实施统防统治,进一步提升甘蔗病虫害防控效果,实现甘蔗安全生产。实际工作中,应将甘蔗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为重点,科学制定统防统治实施方案,甘蔗科研机构需进行防治技术指导与培训;组建专业化防治服务队伍,主要进行防治作业及服务;制糖企业和种植人员需积极配合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各方相互配合下,构建完善的甘蔗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及病虫害统防统治模式,将重点区域突出,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在重要时期强化病虫害检测预警,全面推进应急防治,保证统防统治的高效开展,最大限度降低甘蔗病虫害的不良影响,为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甘蔗种植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病虫害问题。由于病虫害种类较多,且发生期不同,因此有一定的防控难度;同时,无论何种病虫害防控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通过某一措施彻底解决病虫害问题。因此,甘蔗病虫害防治需联合应用各种绿色防控手段,在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协调运用下,提升甘蔗病虫害防控水平;此外,应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保证绿色防控技术的高效应用。

参考文献

[1] 管楚雄,许汉亮. 广东甘蔗植保的发展历程(三)——推进甘蔗病虫害可持续防控与发展阶段[J]. 甘蔗糖业,2022,51(6):68-80.

[2] 张帅,王文棣. 甘蔗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探讨[J]. 热带农业工程,2022,46(5):88-90.

[3] 钱文礼. 甘蔗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及病虫害防治[J]. 农家参谋,2021(24):46-47.

[4] 谷学志. 甘蔗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 中国农业文摘—農业工程,2020(3):72-73.

[5] 韦秀俊. 甘蔗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分析[J]. 广东蚕业,2021,55(10):86-87.

[6] 黄锐,刀兰珍. 甘蔗病虫害发生危害新特点及防控对策[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2):159.

(责任编辑 麻小燕)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技术甘蔗病虫害
花式卖甘蔗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清明甘蔗“毒过蛇”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爱咬甘蔗的百岁爷爷
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套袋梨常见病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